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古典文学 > 佛经大全 > 宗镜录略讲

第08章 牛马道上话前因(2)

所以,孔子在《易经》坤卦《系传》上就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孔子首先提出《易经》就是一部讲因果律观念的书;包含物理世界的因果律、一精一神世界的因果律、行为的因果律、理念的因果律。所以《易经》可以占卜、算命、看病等等,也就是根据这个因果律来的。孔子很伤心地在坤卦《系辞》上讲:“臣杀其君,子杀其父”,讲春秋战国三、四百年中,社会之混乱,人类道德之堕一落,儿子杀父亲,臣下杀长官的,太多了!此“非一朝一夕之故”,这不是偶然的,“其所由来者渐已”,是因果慢慢累积起来的。

中国文化素来讲因果,因此世代尊师重道,孝顺父母,都讲绝对的因果律。

我经常跟青年同学讲到道德观,大家说现代青年人没有道德观念,我说我反对,怎么没有?古今中外,道德情一操一不变,道德的观点两样,如果说现代人没有道德观念,你真是同我一样糊涂!

人类过去的道德是宗教一性一的,讲因果律、报应;现在的道德是经济的价值观念--有没有价值。你不能认为价值观念不是因果道理。懂得观点两样的道理,就明白新的文化开始怎么去领导?你光想返古,用旧的因果律观点迎一合未来时代,培养道德情一操一,无异背道而驰,几乎把每一代的善念变成焦芽败种,这是我们教育错误的责任。老一辈大多初旧教育不求新、不求变的包袱捆住,自己也不知道,因此害了后一代,罪过很大。我们要知道如何开发后一代道德的基础,伦理的观念情一操一一样,就是方式不同,赶快变更自己的方式。

过去传统文化,讲因果是道德一性一、宗教一性一,不只中国,世界上皆如此,现在是价值一性一,过去所讲的因果是三世因果,父亲做坏事,报应在子孙。我们小时候要当着父亲的面,背《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见色而起一婬一心,报在妻女,若慝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老一辈都知道,年轻人不知道,好像我在念无上等等咒。

(编案:朱子指明末清初大儒朱用纯(西元1617--1688年),年十七补博士弟子员。越二载遭国变,痛父殉难,弃去儒冠,故乃称“布衣”;不能效王裒庐墓攀柏,而时时辄洒其泪,故自号“柏庐”。从此隐居教授以养其母,潜心《四书》、《六经》及濂、洛、关、闽之书,探索融会,务在躬行实践。生平严以律躬,不欺暗室。每日晨兴,必谒宗祠,庄诵《孝经》一遍。晚年作《辍讲语》曰:“中庸成己成物,罔弗由诚。然后谓诚者,不外乎伦常日用之间。今人心中不脱卑鄙二字,伦理上只办得苟且二字。以此读书,虽可语于圣贤之学?虽日事讲贯奚益哉!”

及其临终,命设父像,扶起再拜。以平日所著删补蔡虚齐《易经引蒙》及《四书讲义》二书,嘱其子曰:“谨藏诸笥,吾将以此见先人于地下。”复语门弟子曰:“学问在一性一命,事业在忠孝。”言讫而逝,年七十二。

这篇《朱子治家格言》影响中国社会民间教化甚巨,但恐已为现代青年所轻忽。近年来因社会急剧变迁,其内容或有不合时宜之处,然其一贯一精一神仍颇有可取之处,谨录全文,以便览读慎思明辩。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节约,宴客切忌留连。器一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一精一,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一婬一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礼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财,薄父母,不成一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妻求淑女,勿计厚奁。见富贵生谄容者最可耻,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持势力而凌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牲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诬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嫉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一婬一心,报在妻女;慝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餮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胜天;为人若此,庶几近焉。)

因果三式

过去,因果是讲直线的,祖宗做不好,祸延子孙,这个问题很大,祖宗做不好,子孙有何罪呢?“见色而起一婬一心,报在妻女”,不错,是自寻烦恼,可是妻女又为什么应该受报呢?“慝怨而用暗箭”,子孙又有何罪要替你受这个报呢?

中国这个因果律讲直线代代报,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也不是至理。

佛家讲的三世因果是“自报”,与中国所言“祖父、父母、我”的三世因果不同,佛家讲“前世、今世、后世”的三世。这两个东西是有关系的。中间所讲的报应是这么个十字架;佛家的报应是这么个圆圈里加上个十字架,象一个田,啊!真是福田。

西方的因果报应呢?与中、印又不同,很简单,善人升天,恶人下地狱,两头报,中间偶然站一下。中间怎么来的?他怎么那么有钱、享福?我怎么那么苦?这个不知道、不管,这是两头报。那么,不善又不坏,站在中间好不好呢?站不住的,自己还做不了主,要等到世界末日上帝审判,这是西方的因果报。

东西方文化各个宗教、各个民族对因果报应的观念不同,深入研究又是一篇博士论文。讲得最圆满的,对不住!还是我们这位,在那里闭眼睛的本师的学问最大,果报讲得最圆满,三世因果包括了上下左右,这是佛法的基础。

这一篇讲的是明辩因果。实际上,我们常讲“一切唯心,万法唯识”,在哲学立场一听,很高明,唯心唯识这两句话是真正的因果论,从形上到形下,真正的至理。所以这一段特别重要,因此必须从这一篇讲起。

夫大乘圆顿,识智俱亡。云何却述缘生,反论因果?答:经云“深信大乘,不谤因果。”又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

问答对话题,假使重新编排这本书,以一问一答方式分成两行书写,后世青年看起来比较清楚,有问题可找,会喜欢看。

他说大乘佛法是圆满顿悟,一切皆空,本一性一自空,到了这个境界,识智俱亡,无所谓唯心唯识,也无所谓有智慧。有一知、有一念已经不是了。那么,既然本体是“本来无一物”,又“何处惹尘埃”呢?

佛法讲缘起、缘生,又讲建立在因果上,你看永明寿禅师把佛法做假定一性一的问题来回答。

“深信大乘,不谤因果。”刚才提出信解行证,你要相信佛说的,大乘道到了彻底究竟既然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哪里有个因果报应对不对?那就不对了!他说大乘道不谤因果,谤,不完全是毁谤之意,曲解、误解也是谤。因果绝对存在。

又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体是空的,空的体起用,就是缘起,一用就有因果。所以,根据中国《易经》文化的一句话:“动辄得咎”。房间绝对空,没有事,有一点灰尘落下,一动就有因果。动就有用,一起用,就有因果。缘起,因果就来,所以说“动辄得咎”,不动则已,一动一毛一病就来。

所以我经常说孔子讲《易经》讲得好极了!研究《易经》必须先了解《系传》。孔子言:“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

算命、看相、看风水都从《易经》文化来。严格言之,吉凶二字就是好与坏,没有第三样。悔吝:悔是佛学所讲的烦恼、痛苦;吝是不通、障碍住、蔽住;悔与吝两者是小凶。好就是好,没有大好、小好之分;不好则有小不好、大不好的差别。《易经》八八六十四卦,有时吉、有时凶,有时悔、有时吝,归纳起来只有两样:好与坏。问命好不好?事情可不可做?当然可以,不好就坏。做生意十年,赊本了,很简单嘛!天下事不好即坏,不用算命卜卦。不过人在小坏中不觉得,以为自己在好中。

中国有两句哲学名言:“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好事没有两样一起来的;倒起霉来不是一件喔!刚刚打破碗,完蛋!又割伤手、又弄脏衣服。这是中国人生哲学,人生懂了这些就知道事情的来历。孔子说:“吉凶悔吝,生乎动者”,做人做事,一动,四分之一的成份可能是好;四分之三必然是坏,可见吉之难。可是世界上的人愚痴、贪瞋痴,不管凶悔,都在求吉。学佛法的人懂得一动就是缘起,也不要算命、卜卦、求神了,自己就会懂了,你这个起心动念、缘起对不对,因果律摆在这里。要不然,自认为佛法是空的,不懂得真空知缘起的道理,就落在断见、邪见上了。这些非常重要,在讲邪见,所以要注意!

夫唯识之旨,不出因果。正因相者,由识变故,诸法得生,以识为因;正果相者,由种识故,生诸分别法体之果及异熟等分位之果。所以上至诸佛,下及众生,皆因果所收。何得拨无,堕诸邪网?只为一切外道,不达缘生,唯执自然,拨无因果;二乘眇目,但证偏空,灭智灰身,远离因果;世间业系,无闻凡夫,五欲一火烧,执著因果,尽成狂解,不体圆常,皆背法界缘起之门,悉昧般若无生之旨。

永明寿禅师集中经论的主要重点,告诉我们一般学佛的人,要特别留意因果的基础理论,乃至小乘罗汉不懂因果,搞错了,都落在邪见上,严重得很!所以好多年来,我经常说佛法基础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上,讲尽管讲,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