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2)
婴母知废,陵母知兴,成败之理,虽妇人亦能知之。汉非诸杰所得夺也。居巢叟既知沛公有天子气,又曰"亟击勿失",智出两女子下矣。又外黄舍人儿,年十三,尚能说羽赦外黄当坑者。居巢叟年已七十,顾不能谏羽,使戮子婴、杀义帝、斩彭生、坑秦二十万众,智愚之相去何远哉!
项氏之忧不在沛公
昔者一邓一 侯不杀楚文王,而楚卒灭一邓一 ;楚子不杀晋文公,而晋卒败楚;项籍不杀高帝,而汉卒诛项氏,志士至今惜之。呜呼!必杀其所忌而以得国,则安知天下之祸将不出于其所不足忌者哉!昔秦覆灭诸侯,其所忧者,六姓之逋士也。于是不爱重宝,致天下之豪杰而歼其一党一 。始皇之为计亦密矣,而不知乱秦者,则刑余之弄臣;而卒亡之者,皆其不虞之厮隶戍卒也。高帝定天下,亦惟韩、彭、黥布易动而难蓄,三人死,宜果无事,而禄、产之孱弱,几尽天下。由是观之,患不在于纵敌,而多杀无益于弭寇。彼范增者,滋羽之暴,徒欲毙汉于一击,即使得志,而喑哑叱咤之雄,其堪为混一六台之主而无后患乎?吾恐项氏之忧,不在沛公也。
相不足凭
舜重瞳子,羽亦重瞳子,不必皆仁。勾践长颈乌喙,禹亦长颈乌喙,而长颈乌喙不必皆不仁也。彼皮相者,其足与论士乎?
高帝入关有天幸
高帝之入秦,一战于武关,兵不血刃而至咸一陽一,此天也,非人也。秦之亡也,诸侯并起,争先入关,秦遣章邯出兵击之。秦虽无道,而其兵力强,诸侯虽锐,而皆乌台之众,其不敌秦明矣。然诸侯皆起于群盗,不一习一 兵势,凌籍郡县,狃于亟胜,不知秦之未可废也。于是章邯一出,而杀周章、破陈涉、降魏咎、毙田儋,兵锋所至,如猎狐兔,皆不劳而定。后乃与项梁遇,苦战再三,然后破之。梁虽死,而秦之锐锋亦略尽矣。然邯以为楚地诸将不足复虑,乃渡河北击赵。邯既北而秦国内空,至是秦始可击.而高帝乘之,此正兵法所谓避实而击虚也。怀王之遭沛公固当,然非邯、羽相持于河北,沛公亦不能成功。故日:此天命,非人谋。
高祖为义帝发丧
汉高祖为义帝发丧,与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其事无乃相类?不知为义帝发丧,因人之短而执之;挟天子以令天下,负己之有而挟之。虽皆诡之为名,但一则豪杰起事,举动光明;一则奸雄不轨,踪迹暗昧。为义帝发丧,无君之罪在项羽;挟天下以令诸侯,无君之责在曹操。[夏君宪日:为义帝发丧,无大紧要,只作口头话柄耳。汉之兴原不系此。羽之立帝,则是浅夫之智,甚无谓,到后面势不得不杀矣,却便惹起许多唇舌。然羽弑帝,亦何救于乌一江一 之败也!]
汉王未尝颠倒豪杰
汉王待九一江一 王布,踞洗召之,已又供帐如王者。苏老泉谓汉王能颠倒豪杰,刘元城又以为识先后着。不知布既杀楚使,又与楚战,又避楚间道来归,此时情势,布必无还楚之理,故当踞洗时,遂以踞洗见,布虽大怒,怕他走到那里去?非汉王故意傲布,实算得布不得不就汉也。其后帐御饮食、从官之盛,此招徕远人之常事,何足为颠倒豪杰?况踞冼亦是汉高谩骂故态,亦是豁达大度之一节,何暇思及先后着来?
高祖酬赏遗辕生
汉高祖大封功臣,所遗不独纪信也。余考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日:"辕生秀朗,沉心善照。汉旆南振,楚威自挠。大略渊回,元功响效。邈哉斯人,何识之妙。"按《汉书》辕生说汉王日:"愿君出武关,项王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荥一陽一、成皋且得休,乃复走荥一陽一。如此则楚所备者多,力分,汉得休,复与之战,破楚必矣。"其后高祖未酬其赏,故史不列于功臣之数。陆机作颂,乃侪之二十一人之列,可谓发潜阐幽矣。王应麟曰:辕生说行而身隐,鸿飞鱼潜,脱屣圭组,远希鲁连,近幕董公,亦古之逸民,不可与辩士说客并论也。
侯公碑考
侯公说项羽事,《汉书》载本末不甚详。高祖以口舌远之,诚难能矣,然世或恨其太寡恩。宋叶石林有《汉金乡侯长君碑》云:"讳成,字伯盛,山一陽一防人。汉之兴也,侯公纳策,济太上皇于鸿沟之厄。谥安国君,曾孙辅,封明统侯。光武中兴,玄孙霸为大司徒,封于陵侯。枝叶繁盛,或家河随,或邑山泽。"然后知高祖所以待侯公者亦不薄,惟不用之而已。汉初群臣未有封侯者,一时有功,皆旋赐之美名,号曰君,有食邑,如娄敬封奉春君之类是也。后汉《侯霸传》:河南密人。不言为侯公后,但云族父渊,元帝时宦者,佐石显等领中书,号太常侍,霸以其任为太子舍人。盖史阙也。汉之遗事,古书无复可见,而偶得于此,知藏碑不为无补也。
萧何器识
李斯以焚书亡秦,萧何以收图籍兴汉。胜者之所用,败者之局也。草莽角逐之时,见秦府库宫室之盛,即沛公不能不垂涎。何一刀笔吏,固已一习一 国家体要如此,其器度有越人者。高祖论功,以何为第一,真第一也。但"发纵指示"四字于何不切,当归子房。
萧何治未央宫有深意
高帝之都关中,意犹豫未决,嫌残破故也。何大建宫室,以转其机,盖不欲以据形势、定根本正言于高帝,恐费分疏耳。正与买田宅自污意同。
漂母风旨与圯上老人同
漂母,异人也,其谓淮一陰一日:"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哉!"盖微言以悟侯耳。知侯之才足以立功,又逆料其不能居功,风旨大略与圯上老人同,特后世无有窥见其妙者。
韩信威名
汉高帝极厚信,亦极忌信。使信将,则以张耳监之;信下魏破代,则收其一精一军。盖汉实畏其能,故信卒不免。田肯有云:"陛下已得韩信,又治关中。"则知此两事乃当时安危存亡之机。且信之威名使人畏之如此,其不亡何待!
韩信有后
广南有韦土官者,自云淮一陰一后。当钟室难作,淮一陰一侯家有客,匿其三岁儿,知萧相国素与侯知己,不得已为皇后所劫,私往见之,微示侯无后意。相国仰天叹日:"冤哉!"泪一婬一婬一下。客见其诚,以情告。相国惊日:"若能匿淮一陰一儿乎?中国不可居矣,急逃南粤,赵佗必能保此儿。"遂作书遣客匿儿于佗日:"此淮一陰一侯儿,公善视之。"佗养以为子,而封之海滨,赐姓韦,用韩之半也。今其族世豪于海壖间,有酂侯所遗之书,尉佗所赐之诏,勒之鼎器。夫吕氏当惠帝末,已无血胤,而淮一陰一后至今存,是亦奇闻,史家不识也。惜其客名姓不传,比于程婴,则有幸不幸耳。此说出张玄羽《支离漫语》。
汉告友之侈封
汉告友之典,封列侯为过盛。韩信、彭越皆吕后使人告之也,而彭越舍人传不载姓右,其人亦不封。告信者乐说,封慎一陽一侯,享国五十一年,至孙贾之而始弃市国绝。告英布者贲赫,封期思侯,享国二十九年,无后。按告彭越舍人.当是帝后知是吕后使,故不封。而慎一陽一过享乃尔,天道似未有知也。
张良未尝为韩
沙中一击,子房报韩之义尽矣。祖龙死,秦鹿失,天下之势,非刘则项,百韩成足辅乎?以烧绝栈道为为韩者,迂甚也。秦、项灭而英雄之恨已消,可以辟谷谢世矣。非然者,信诛何辱,良弗去,将次及焉,独为韩乎哉?[余考《荀子》,韩之张去疾,篡臣也。去疾为张子房祖,去疾乱韩,而子房能克盖前愆,为韩复仇,则谓之始终为韩亦无不可也。]
汉高祖尊母不尊父
汉高祖得天下之五年二月即皇帝位,先封高后曰皇后,子曰皇太子,亦追其母曰昭灵夫人。然妇为后而母为夫人,岂当时礼制尚未暇讲耶?时太公乃遗而不封,已不可解。七年春正月,又封刘贾及兄喜暨弟一交一 、长子肥诸人为王,三月复趋丞相差次大小功臣封之,而太公复未议封,即群臣亦无一言及之,何也?逮帝五日一朝太公,家令说太公拥彗却行,帝乃大惊,始下诏日:"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尊太公曰太上皇帝。"是帝为天子已七年,而太公尚为庶人也,大异矣!后十年,太上皇帝崩,虽令诸侯国皆立太上皇庙,亦何益哉!更可异者,太上皇之号,秦始皇以封秦庄襄也,以死者之封封生者,"季不读书",信乎!
高祖赐姓之陋
汉高祖尝赐娄敬以刘氏,后世帝者徒慕英主所为,意其驾驭豪杰,或出于此,于是跋扈之臣与夷酋、贼渠,例皆赐以国姓,谓之固结其心。而嗣君乃屈帝尊以下,同于三者之贱,取笑贻辱,无以示天下威重,此当时公卿大臣不学之过也。
虞美人、戚姬
宋郑叔友论刘、项日:"项王有吞岳意气,咸一陽一三月火,骸骨乱如麻,哭声惨怛,天日眉容不敛,是必铁作心肝者。然当垓下诀别之际,宝区血庙,了不经意,唯眷眷一妇人,悲歌怅饮,情不自禁。高帝非天人欤?能决意于太公、吕后,而不能决意于戚夫人:杯羹可分,则笑谩自若;羽翼已成,则唏献不止。乃知尤物移人,虽大智大勇者而不能免,况其下者乎!"[夏君宪日:如此情景,正是大智大勇做的。道学先生又着几般嘴脸谩过去矣;不然,则所谓"最下不及情"也。]
汉初封计户口
汉高祖惩戒亡秦孤立之弊,故大封同姓。圣人谓"百世损益可知",皆类是也。周以封建亡,故秦必损之,秦以不封建亡,故汉必益之。事势相因,必至于此。兼汉初户口减少,封诸王时,计户而不计地,故封三庶孽分天下半;其后户口日蕃,所以强大。
高祖竟王刘濞
刘濞之王吴,高祖知其必反而复遣之,此高祖德性规模所以大于唐太宗、汉光武。二君以谶纬多杀不辜,为累大矣。
吕后邪谋在暮年
高帝欲易太子,或日:吕后强悍,高帝恐其为变,故欲立赵王。此殊不然。自高帝之时言之,计吕后之年,当死于惠帝之手,吕后虽悍,亦不忍夺之其子以与侄。惠帝既死,而吕后始有邪谋,此出于无聊耳,高帝安得逆知之?[夏君宪日:悍妇只图快意,管甚亲儿女,唐武曌可见也。知妇莫若夫,高帝如何不逆料来?]
平、勃未可议
子家羁不欲昭公与季氏立异,子家羁岂一党一 季氏者乎?陈平、周勃不与吕氏立异,平、勃岂一党一 吕氏者乎?狄仁杰不与武氏立异,仁杰岂一党一 武氏者乎?今人既亮二子之心,则不得复议平、勃之迹。虽然,此可与知者道。
四皓赐碑
四皓有羽翼太子之功,其没也,惠帝为之制文立碑。此乃上世人主赐葬人臣恤典之始。《通典》、《文献通考》皆不之载,而四皓碑目,《集古录》、《金石录》、郑樵《金石略》皆遗之,独见于任昉《文章缘起》。
左右袒所以令众
"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昔人颇有以绛侯为失计者。不知勃老将也,已预知众心之归刘氏,而不能无疑于吕氏之有一党一 。盖令一下而或间有右袒者,或迟疑未左者,立诛之以令众,如杨素、朱滔之举耳,岂至此而始觇人心之向背哉!
汉文赐吴王几杖
汉文时,吴王不朝,赐以几杖,此与唐之陵夷藩镇邀节旄者何异?不知文帝时权纲在上,仲缩由己,唐一向姑息,权柄例持于下,予夺由人,两事不可同日语。
淮南厉王未尝反
淮南厉王骄恣不奉法则有之,以为谋反,则未也。以文帝时,天下治平,有若金瓯,即病狂丧心者,亦何敢以蕞尔弹丸之地而与之抗?且夫男子七十人,辇车四十乘,反当何所为也?使闽越、匈一奴一以市明珠良马,或有之,夫越数千里之外徼荒服之夷虏,而为期会,欲与其人相应合,世固无是理也。当是时,天下之人实知之,以故文帝之贤,厉王之暴,而"尺布斗粟"之谣所由起。不然,文帝亦何至终愧悔耶!
文帝奢俭之异
前史称汉文帝节俭,身衣弋绨,集上书囊为殿帷,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此三事以人主行之,可谓陋矣,然赐一邓一 通以十数巨万,又以铜山与之,此又何也?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