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容斋随笔

容斋续笔·卷六

三事

【原文】

义理所在,虽盗贼凶悖之人①,亦有不能违者。刘仁恭为卢龙节度使,其子守文守沧州,朱全忠引兵攻之②,城中食尽,使人说以早降。守文应之曰:“仆③于幽州,父子也,梁王方以大义服天下,若子叛父而来,将安用之④?”全忠愧其辞直,为之缓攻。其后还师,悉焚诸营资粮,在舟中者凿而沉之。守文遗⑤全忠书曰:“城中数万口,不食⑥数月矣,与其焚之为烟,沉之为泥,愿乞其所余以救之。”全忠为之留数囷,沧人赖以济⑦。及篡唐⑧之后,苏循及其子楷,自谓有功于梁,当不次擢用⑨。全忠薄⑩其为人,以其为唐鸱枭,卖国求利,勒循致仕,斥楷归田里。宋州节度使进瑞麦,省之不怿,曰:“宋州今年水灾,百姓不足,何用此为?”遣中使诘责之,县令除名。此三事,在他人为之不足道,于全忠则为可书矣,所谓憎而知其善也。

【注释】

①盗贼凶悖之人:背叛朝廷的凶狠暴虐的盗贼。

②全忠:后梁太祖朱 ,起初参加黄巢起义,降唐时被唐僖宗赐名全忠。引兵:带领军队。

③仆:我,谦辞。

④将安用之:你将如何任用、安置他呢?

⑤遗:赠送,这里表示给朱 写信。

⑥不食:没有东西吃。

⑦济:活命。

⑧篡唐:篡夺大唐 山。

⑨当不次擢用:应当被破格提拔。擢用,任用。

⑩薄:轻视,鄙薄。

鸱枭:同“鸱鸮”,这里代指罪人。

勒循致仕,斥楷归田里:勒令苏循辞官回乡,将苏楷削职为民。勒,勒令,强令。

瑞麦:一株多穗或异株同穗的麦子。古时将此当做吉祥的兆头。

不怿:不高兴。

诘责:诘问责备。

【译文】

义理无所不在,即使是背叛朝廷的凶恶盗贼,有时也不违背。唐朝末年,刘仁恭任卢龙节度使,他的儿子刘守文驻守沧州(今属河北),朱 (赐名全忠)率兵围攻沧州,沧州城中能吃的东西都吃完了,但仍苦苦坚守,朱 派人劝说刘守文早日投降。刘守文回答说:“我和刘仁恭是父子关系,梁王你正用正义征服天下,如果当儿子的背叛了父亲而投靠你,你将如何任用他呢?”朱 听了刘守文的正直言辞,感到很惭愧,就减缓了攻势。后来,朱 撤军,准备把各军营中的粮草全部烧掉,河中的粮船也都凿沉在水中。刘守文写信给朱 ,说:“沧州城中几万军民,已好几个月没东西吃了,你与其把粮草烧成烟灰,沉没在水中烂成泥,不如发点慈悲,把剩余的粮草用来救活沧州城中的军民。”朱 就留了几座粮仓没有烧,沧州城中的军民靠此得以活命。到了朱 篡夺唐朝 山,做了后梁皇帝后,苏循和他的儿子苏楷,自以为对后梁有功,应该被破格提拔重用。而朱 却看不起他父子俩的人品,认为他们是唐朝的罪人,卖国求荣,牟取私利,便勒令苏循辞官回家,苏楷削职为民。宋州(今河南商丘)节度使进奉象征吉祥的多穗麦子,朱 看了很不高兴,说:“宋州今年发水灾,老百姓缺食少衣,为什么还要进奉祥瑞征兆?”并派宫中的宦官到宋州责备节度使,还罢免了进献瑞麦的县令。这三件事,对于其他人来说不值得提及,但对朱 来说,却值得大书特书,这就是憎恨一个人也要知道他有好的一面。

文字润笔

【原文】

作文受谢①,自晋、宋以来有之,至唐始盛。《李邕传》:“邕尤长碑颂②,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③,多赍持④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巨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故杜诗云:“干谒⑤满其门,碑版照四裔。丰屋珊瑚钩,麒麟织成罽。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又有《送斛斯六官诗》云:“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盖笑之也。韩愈撰《平淮西碑》,宪宗以石本赐韩宏,宏寄绢五百匹;作王用碑,用男⑥寄鞍马并白玉带。刘义持愈金数斤去,曰:“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愈不能止。刘禹锡祭愈文云:“公鼎侯碑⑦,志隧表阡⑧,一字之价,辇金如山⑨。”皇甫湜为裴度作《福先寺碑》,度赠彩以车马缯⑩甚厚,湜大怒曰:“碑三千字,字三缣,何遇我薄邪?”度笑酬以绢五千匹。穆宗诏萧撰成德王士真碑,辞曰:“王承宗事无可书,又撰进之后,例得贶遗,若黾勉受之,则非平生之志。”帝从其请。文宗时,长安中争为碑志,若市买然。大官卒,其门如市,至有喧竞争致,不由丧家。裴均之子,持万缣诣韦贯之求铭,贯之曰:“吾宁饿死,岂忍为此哉?”白居易《修香山寺记》,曰:“予与元微之,定 于生死之间。微之将薨,以墓志文见托,既而元氏之老,状其臧获、舆马、绫帛、洎银鞍、玉带之物,价当六七十万,为谢文之贽。予念平生分,贽不当纳,往反再三,讫不得已,因施兹寺。凡此利益功德,应归微之。”柳玭善书,自御史大夫贬泸州刺史,东川节度使顾彦晖请书德政碑。玭曰:“若以润笔为赠,即不敢从命。”

本朝此风犹存,唯苏坡公于天下未尝铭墓,独铭五人,皆盛德故,谓富韩公、司马 公、赵清献公、范蜀公、张文定公也。此外赵康靖公、滕元发二铭,乃代文定所为者。在翰林日,诏撰知枢密院赵瞻神道碑,亦辞不作。曾于开与彭器资为执友,彭之亡,曾公作铭,彭之子以金带缣帛为谢。却之至再,曰:“此文本以尽朋友之义,若以货见投,非足下所以事父执之道也。”彭子皇惧而止。此帖今藏其家。

【注释】

①作文受谢:替人写文章而接受别人的酬劳。作文,为别人作文,替别人写文章。谢,答谢,谢礼。

②长:擅长。碑颂:碑铭颂辞。

③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朝中的官员大臣和天下各个佛寺道观的僧人与道士。中朝,朝中,朝廷。衣冠,这里代指朝中官员。

④赍持:捧着,手持着。

⑤干谒:有目的地求见。

⑥用男:王用的儿子。

⑦公鼎侯碑:韩公你颇有盛名,位列封侯,事迹应该在石碑上铭刻。

⑧志隧表阡:刻在墓志铭上。

⑨辇金如山:用车马载运金钱,堆积成山。

⑩缯:泛指丝绸。

字三缣:每个字值三匹细绢。

何遇我薄邪:为何给我这么少的东西?遇,对待。邪,语气助词,表疑问。

撰进:撰写好后进献给朝廷。

贶遗:馈赠,这里指朝廷的赏赐。

黾:勉力,努力。

若市买然:就像市场上做买卖一样。

喧竞争致:高声喧闹,互相争执(要为大官写碑文)。

持万缣:携带一万匹细绢。诣:造访。

既而:不久之后。

臧获:即婢。舆马:车马。洎:到,甚至。

贽:酬劳。

讫:最后。

润笔:请人作诗文书画的报酬。

张文定公:即张方平。

在翰林日:苏轼在翰林院做学士时。

诏:皇帝下诏。

执友:同“挚友”。

缣帛:细绢绸缎。

却之至再:一再推辞。

【译文】

人写文章而接受酬谢,从晋朝和刘宋时期就有了,到唐朝开始盛行。《李邕传》记载:“李邕特别擅长写碑铭颂辞,朝中大臣官员和天下各佛寺道观的僧人道士,都携带金银绢帛去请他写颂文。李邕先后为别人写了几百首碑铭颂辞,所接受的馈赠,也达好几万。当时的舆论认为,自古以来卖文章发财的,没有人比得上李邕。”所以杜甫有诗说:“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丰屋珊瑚钩,麒麟织成罽。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又有《送斛斯六官诗》说:“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大概是讥笑他的。韩愈撰写了《平淮西碑》,唐宪宗把石本赐给了韩宏,韩宏便寄了五百匹绢给韩愈,以示谢意;韩愈给王用写碑文颂辞,王用的儿子给韩愈送去了鞍马和白玉带。刘义拿走了韩愈的几斤金子,并说:“这是吹谀坟墓中的人所得到的,不如送给我刘某人作寿礼。”韩愈没法阻止他。刘禹锡给韩愈写的祭文中说:“你韩公有盛名,官位封侯,事迹应记在石碑上,现在铭记在墓碑上,一个字的价格,就载运金钱堆成山。”皇甫湜给裴度写了《福先寺碑》文,裴度赠送给皇甫湜许多车马和绸绢,皇甫湜很气愤地说:“碑文有3000字,一个字值三匹细绢,为什么给我这么少的东西?”裴度赶快赔着笑脸又送了5000匹绸绢作为酬谢。唐穆宗下诏书命萧俯为成德的王士真撰写碑文,萧俯推辞说:“王士真的儿子王承宗没有什么事迹可写的。再说写好进呈朝廷之后,按照惯例应得到赐物,如果勉强接受了它,那就不是我平生的志向了。”唐德宗答应了萧俯的请示。唐文宗时,长安(今陕西西安)城中争着为别人写碑文,就好像市场上做买卖一样。如果有大官死了,他家门前就如同市场一样,要求为死者撰写碑文的人争来争去,高声喧闹,这连死者的家人也做不了主。裴钧的儿子,携带一万匹细绢到韦贯之家中索求碑文,贯之说:“我宁愿饿死,也不忍心这样做。”白居易在《修香山寺记》中说:“我和元微之是生死之 的朋友,微之临死时托我给他写碑文,事过不久,元家的老人说要将他家的婢、车马、绫绢、银鞍、玉带等价值相当于六七十万两白银的东西送给我,作为我写碑文的报酬。我想起平日和微之的 情,认为这些礼物不应该接受,元氏家前后送来多次,最后不得已而收下,施舍给香山寺。这些利益功德,应当归于元微之。”柳玭的书法很好,他从御史大夫贬为泸州刺史,东川(今四川遂宁)节度使顾彦晖请他给自己书写德政碑碑文。柳玭对他说:“如果赠送给我财物作酬谢,我就不能答应你的请求。”

宋朝仍然存在这种风俗,只有苏轼很少给别人写碑文,只给五个人写过,而且还是因为这五人德高望重的缘故,这五个人是富弼、司马光、赵清献公、范镇、张方平等人。此外赵康靖、滕元发二人的碑文,还是代张方平写的。苏轼任翰林学士时,皇帝诏令他给同知枢密院赵瞻写碑文,苏轼也推辞不写。曾子开与彭器资是挚友,彭器资死后,曾子开给他写了碑文,彭器资的儿子送给他金带绢绸作为酬谢,曾子开推辞再三,说:“这篇碑文乃是尽朋友之情义而写的,如果你送给我钱物,那么这就不是你对待你父亲挚友的方式了。”彭器资的儿子听了很不好意思,赶紧收回了东西。这篇碑文现在还藏在他家中。

汉举贤良

【原文】

汉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①。丞相绾②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③。”奏可④。是时,对⑤者百余人,帝独善⑥庄助对,擢⑦为中大夫。后六年,当元光元年,复诏举贤良,于是董仲舒等出焉⑧。《资治通鉴》书仲舒所对为建元。按策问⑨中云:“朕亲耕籍田⑩,劝孝弟,崇有德,使者冠盖相望,问勤劳,恤孤独,尽思极神。”对策曰:“错谬,氛气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必非即位之始年也。

【注释】

①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汉武帝下诏,命令荐举贤能、良善、刚直、敢于直言进谏的人。

董仲舒②丞相绾:卫绾,早年跟随汉文帝,护驾左右,因谨慎小心,为文帝喜爱,任中郎将。及至景帝即位后,卫绾仍为中郎将。七国之乱时,卫绾受封为侯,因他寡言敦厚,所以仍得景帝赏识。到武帝继位后,行激进政策,所以很快罢免了他的官职。

③罢:罢免。

④奏可:汉武帝准许了他的奏疏。

⑤对:对答,回答汉武帝的提问。

⑥善:青睐,喜爱。

⑦擢:擢升,提拔。

⑧董仲舒: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使儒家学说得以发扬光大之人。景帝时董仲舒担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董仲舒提出自己的基本学术主张,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此后,儒家学说盛行几千年,成为人们立身行事的准则。出:出现,脱颖而出。

⑨策问:古时采用对答形式考试的一种文体,以经义、政事为主,帝王以此来选拔人才。

⑩籍田:公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

劝孝弟:劝勉大家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冠盖相望:形容政府使者往来络绎不绝。冠盖,指官员的冠服和车盖,代指官员。相望,互相看得见。

孤独:孤寡可怜之人。

尽思极神:竭尽心思,集中精神。

错谬:气与 错。

必非:一定不是。

【译文】

汉武帝建元元年,汉武帝刘彻下诏,命朝廷大臣推举贤能、正直、敢于直言相谏的人士。丞相绾上奏说:“所推举的贤良之才,在回答皇帝问题时,有的引用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这些人的话,惑乱朝政,请求皇上都不要重用他们。”汉武帝同意了他的上奏。当时,全国参加考试回答汉武帝所提问题的有一百多人,汉武帝唯独喜爱庄助的回答,就提拔他为中大夫。六年之后,正是汉武帝元光元年,汉武帝又下诏推举良贤人才,于是董仲舒等人脱颖而出,得以重用。《资治通鉴》上说董仲舒是建元元年参加的汉武帝选拔人才的考试。按照汉武帝所出试题中所说:“我每年春天都要到田地里看望耕地的百姓,勉励大家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尊崇有品德的人,派出许多官员,慰问有功劳的人,抚恤孤寡的人,为此竭尽心思,全力以赴。”董仲舒回答说:“气与 错,大气 充塞,芸芸众生,少事干,黎民百姓未能得到周济。”可见,这并非是汉武帝即位那一年,即建元元年开始的。

戊为武

【原文】

天干“戊”字只与“茂”同音,俗辈呼为“务”,非也。吴中术者,又称为“武”。偶阅《旧五代史》梁①开平元年,司天监上言日辰②,内“戊”字请改为“武”,乃知亦有所自也。今北人语多曰“武”,朱 父名诚,以“戊”类③“成”字,故司天谄④之耳。

【注释】

①梁:后梁。

②上言日辰:向皇帝上书解说历法。

③类:肖,像。

④谄:谄媚,奉承。

【译文】

在天干中,“戊”字只和“茂”字同音,一般的人把它读成“务”这个音,这不对。吴中术士又读成“武”这个音。我有次偶然阅读《旧五代史》,看到上面说,后梁太祖开平元年间,司天监上书皇帝陈说历法,请求把天干中的“戊”字改用“武”,我才知道“戊”读作“武”是有其原因的。现在北方人大多读“武”这个音,后梁皇帝朱 的父亲名字叫朱诚,“戊”字像“成”字,所以司天监才上书要求把“戊”字改用“武”字,以阿谀奉承皇帝。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