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4回 进贤臣朝政清明 黜奸党人民悦服(2)
次年,青苗免役诸法,一概罢免。司马光又想起文彦博来,便入奏道:“文彦 博,宿德元老,年虽衰迈,精神矍铄,仍可起用。”太皇太后便有用他为相之意, 有人说:“彦博年老,宰相事繁,惟惟恐照顾不到。”因改为平章军国重事,六日 一朝,一月两至经筵,班在宰相之上。吕惠卿见正人满朝,自知无容足之地,乞求 闲散。苏轼、王觌又连章参劾,乃发往建州安置。一时之间,将所有小人,驱逐殆 尽,一切政事,尽复旧观。惟罢免役法时,司马光请复差役法。会苏轼已入为中书 舍人,独请行熙宁初给田募役法,且条陈五利。监察御史王岩叟,说是五利难信, 且有十弊。群臣又各是其是,议论纷纭。
苏轼本与司马光交好,便去见他道:“公欲改免役为差役,轼恐两害相均,未 见一利。”光道:“请言害处。”轼答道:“免役的害处,是掊敛民财,十室九空, 敛从上聚,下必患钱荒,这害已经验过了。差役的害处,是百姓常受役于官,无暇 农事,贪吏猾胥,随时徵比,因缘为奸,岂非异法同病么?”
司马光道:“依君高见,应当如何办法?”苏轼道:“法有相内,事乃易成, 事能渐进,民乃不惊。三代之时,兵农合一。
秦始皇乃分作两途;唐初又变府兵为长征卒,农出粟养兵,兵出力卫农,天下 称便,虽圣人复起,不能变易。今免役法,颇与此相类,公欲罢去免役,仍复差役, 正如罢长征,复民兵,恐民情反多痛苦了。“司马光终不以为是,苏轼退出。
次日,司马光至政事堂议政,苏轼又入言此事。司马光不觉怒情于色。苏轼从 容说道:“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再三劝阻。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 常闻公自述前情,今日反不许轼尽言么?”司马光起谢道:“容待妥商。”范纯仁 也向光说道:“差役一事,不应速行,否则反恐病民,愿公虚心受言,所有谋议, 不必尽自己出;若事必专断,邪人曲士,反得乘间迎合了。”光有难色。范纯仁道 :“这是使人不能尽言了。纯仁若徒知媚公,不顾大局,何不少年之时,迎合王安 石,早图富贵呢?”光乃令役人悉用现数为额,衙门用坊场河渡钱,均用雇募。
先是司马光决改差役法,以五日为限,僚属都嫌期限太促。
独知开封府蔡京,如约面复。司马光大喜道:“使人尽奉法如君,天下尚有何 事不可办?”待蔡京退后,光遂信为可行,所以坚持到底。其实蔡京是个大奸巨猾, 专事迎合意旨,初见蔡确得势,就附蔡确。后见司马光入相,就附司马光。这种反 复小人,最能贻误国事。司马光是个忠厚长者,哪里知道他暗中的机巧呢?
此时王安石宦居金陵,听得朝廷改革新法,毫不介意,乃闻罢免役法,不禁失 声道:“竟一变至此么?”停了良久,又道:“此法终不可罢,君实辈也太胡闹。” 未几病殁。太皇太后因是先朝大臣,追赠太傅,后人都称他为王荆公,因安石于元 丰五年,曾封荆国公,所以沿称至今。
司马光、吕公著又共荐程颢之弟程颐,有旨召为秘书郎。
及入对,改授崇政殿说书,且命修定学制,于是诏举经明行修之士,立十科举 士之法。哪十科呢?
一、行义纯固,可作师表。二、节掺方正,可备献纳。三、智勇过人,可备将 相。四、公正聪明,可备监司。五、经术精通,可备讲读。六、学问赅博,可备顾 问。七、文章曲丽,可备著述。八、善听狱讼,尽公得实。九、善治财赋,公私俱 便。十、练习法令,能断清谳。
这十科条例,皆由司马光拟定,请旨颁行。
司马光因言听计从,愈加激发忠忱,事无大小,必亲自裁决,竟因政体过劳, 日益清瘦,同僚以诸葛亮食少事烦为劝。
光慨然道:“死生由命,一息尚存,怎敢稍懈!”因此老病愈甚,不能起床, 弥留时,尚呓语不绝,细听所言,皆是国事。
及卒,年六十八,遗折递入,太皇太后失声痛哭!哲宗也悲伤不已!赠太师, 封温国公。
设奠之日,两宫车驾,亲来赐祭。京师百姓,要祭司马相公,为之罢市;连挑 葱卖莱的,都到灵前来哭两声,磕个头;还有些没钱的人,情愿脱下衣服,典质了 买陌纸钱来焚化。灵柩回陕州夏县时,有诏予谥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命 户部侍郎赵瞻,内侍省押班冯宗道护送而行。沿路送的人,不知其数。还有些执着 香跪拜号哭的,真是如丧考妣一般。到了安葬以后,都中和四方人民,尚画像祭祀, 饮食必祝,可见他的德泽及民至远且深了。后人有诗咏他道:到底安邦恃老成,甫 经著手即清平;如何天不延公寿,坐使良材一旦倾。
司马光殁后,吕公著为首相,一切用人,仍依司马光之意。
进吕大防为中书侍郎,刘挚为尚书右丞,苏轼为翰林学土。
苏轼自奉召入都,不过十个月,三迁清要,寻兼侍读,每人值经筵,必反复讲 解,期沃君心一夕,值宿禁中,有旨召见便殿。太皇太后与他谈了几句政务,便问 道:“卿前年为何官?”轼对道:“常州团练副使。”太皇太后又道:“今为何官?” 轼道:“待罪翰林学士。”太皇太后道:“为何忽升此缺?”轼答道:“皆太皇太 后及皇帝陛下隆恩。”太皇太后道:“并不为此。”苏轼又道:“莫非有大臣论荐 么?”太皇太后又复摇首。苏轼惊愕道:“臣虽无状,不敢由他途希进。”太皇太 后道:“这乃是皇帝遗意,皇帝每读卿文,必称为奇才!奇才!不过未及用卿,即 便升遐了。”苏轼听罢,不禁感激涕零,哭至失声。太皇太后亦为泣下。哲宗见他 们对哭,也忍不住呜咽起来。那些左右内侍,也不禁下泪,反觉得宫廷岑寂,良夜 凄清。太皇太后见此情景,觉得不雅,遂停泪道:“这不是临朝时候,卿可不必拘 礼,且在旁坐下,我当询问一切。”
未知所问何事?且听下回分解。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