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古典文学 > 唐诗大全 > 杜甫

杜甫《春望》原文·翻译_杜甫_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解】

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浑:简直。

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古诗今译】

都城沦陷,国家破碎,只有河山依旧;春天来了,空旷的长安城,到处都长满了茂密的草木。面对繁花,感时伤怀,难免暗自流泪;亲人难以一团一聚,离愁别很在这鸟儿的叫一声里更令人触目惊心。入春以来战火不断,已经蔓延到三月;无法与家人联系,一纸书信简直抵得上万金啊!愁绪缠绕,难以挥去,白发越搔越短,越搔越少,连发簪都插不住了。

【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都城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眷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不料途中被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其官职卑微,未被囚禁。《春望》便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的颓败景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思念亲人之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深沉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凄凉惨败的气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垂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统领在一个“望”字之中。诗人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其无聊之际,搔首沉思,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千百年来代代传送,经久不衰。(赏析出徐应佩、周溶泉文,有删改)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