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陵之谜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年代最早的一座彩画石室墓,是中国迄今发掘的保存完好的数座汉代大墓之一。这种墓葬既有中原地区汉文化的特征,又能看到江汉地区楚文化的一些痕迹,还掺杂着岭南地区百越少数民族的文化因素。这是一座考古人员寻找了很长时间的充满魅力的墓葬。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了中国。随后他派大军平定岭南,修筑番禺城作为南海郡治。前204年,随秦军远征岭南的南海尉赵佗乘秦王朝覆灭之机,武力吞并桂林和象郡,自立南越国,定都番禺,自称南越武王。赵佗一生致力于和辑百越,发展地方经济,使番禺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古代最大古都之一,其功绩受到历代人民的崇敬和怀念。
南越王表面上是向汉王朝称臣的,是汉朝的诸侯王,但在国内自称帝号,是相对独立的一种地方势力。南越国共传五主,第二代王为赵昧,仍是僭称帝号。第三代王为赵婴齐,第四代王为赵兴,第五代王为赵建德。前110年,汉武帝派兵分五路合击南越,第二年,汉军攻破番禺城,南越王被擒。广州的文物考古工作者经过辛勤工作,发现了成百上千座南越国时期的中小型墓葬,可就是没有找到南越王的陵墓。五位南越国的最高统治者死后葬于何处?长期以来一直成为人们心中难以释怀的历史之谜。
据文献记载,南越王墓葬十分隐秘。相传第一代南越王赵佗死后,为了防止后人盗掘,在十分神秘的气氛中举办了丧事。出殡时,四辆灵车同时从四座城门运出,让人不知道哪是真哪是假。为了掩人耳目,还设置了好几座疑冢。三国时,吴主孙权曾派出几千士兵南下广州,在今越秀山一带寻掘南越王墓,结果找到了第三代南越王赵婴齐的陵墓。而第一、二代南越王陵墓仍不见踪影。
广州越秀公园西侧有一座海拔不到50米的小山,山势南北长、东西窄,形如卧象,故名象岗。象岗原与越秀山相连,是越秀山最西边的一个小山岗。1983年,在象岗顶部削低了17米建造公寓,施工开挖墙基时,发现了一些大石板,石板与石板之间裂缝下面有一个大洞。考古工作者前来察看后断定,这是一个西汉早期大型石室壁画墓。经过一精一心发掘,证明此墓是南越王的一座陵墓,这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年代最早的一座石室墓。
那么,这座陵墓的墓主是谁?由于在墓主身上发现了多枚印章,其中最大的一枚为龙钮金印,文曰“文帝行玺”,因此确定墓主是第二代南越王赵昧。他们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墓内出土了一些文字资料,如这枚金印上的文字,有的青铜器上有“文帝九年乐府工造”字样,还发现了“帝印”玉印、“帝印”封泥、“赵昧”玉印、“昧”字封泥等,墓主既称王,也有名。其次,在《史记》和《汉书》上都提到,第三代王赵婴齐曾“藏其先武帝文帝玺”,可知第二代南越王是文帝。第三,文献记载第二代王名胡,不是“昧”,其原因可能是史书在传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或是一人二名,或是名、字、号不同。第四,墓中出土了两枚“泰子”玉印和金印,应是曾为太子,又没当上南越王就死去的赵佗之子、赵昧之父生前的印章,由赵婴齐放入了墓中。
一些人赞成这种说法,并对《史记》称“胡”而金印上称“昧”的不同进行了解释。有人认为是汉廷对南越用巫蛊法术,所以赵昧不敢入朝,又有意避讳名字,以致汉人不知其真名。有人认为“胡”是华语的名,“昧”是南越方言的名。有人认为有两种可能:“赵胡”是原名,“昧”是后来的改名;“赵胡”不是原名,是当时人给他的绰号,诨名。
上述对墓主的推测十分流行,但也有不同观点。有的学者根据两枚“泰子”印以及赵胡、赵昧不相符合的情况,认为墓主应是第二代南越王赵胡,“赵昧”印应是赵胡之父或兄长的私章。也有人认为,墓主赵昧是赵佗之子,赵佗之子曾继王位。有人还大胆推测墓是第三代南越王婴齐的,“文帝行玺”金印是其父的遗物,因而藏到了自己的墓中。
由于受中原王陵形制的影响,这座富有传奇色彩的陵墓修建在象岗山体之中,它以竖穴墓的形制为主,兼用崖洞墓的形制,是一座形制独特的陵墓。
陵墓的修建是先在象岗顶部风水好又便于造墓的比较平坦的地方,规划出墓口的平面形状、尺寸,然后向下挖掘,凿出一个平面如“凸”字形的大竖穴,再在南端两侧掏洞,各凿出一个长4米多的长方形耳室,在北端建造前室、主棺室、东西侧室和后藏室。七个墓室用750余块略经加工的石材砌筑而成。有关专家认为,这些石材是从广州附近的番禺莲花山开采运来的。墓室上面用重约数吨的大石板平铺作盖,顶盖板上是异常结实的夯土,层层夯筑,直至山顶。由于当年孙权并没有发现这座陵墓,从侧面可以说明,当年墓上没有起坟堆,不留丝毫痕迹,墓葬和石山浑为一体。墓室前端有一斜坡墓道,埋葬完毕后回填了许多巨石。墓室内的结构十分奇特,各室都砌有浑厚的石墙间隔,互有门道相通,过道设木门,室底铺木板,前后设置两道大石门封闭。墓室的设计主要是从防盗着眼,这座深藏山体中间的石室玄宫,盗墓贼是决无办法打开的。
墓内主棺室主要用来安置棺椁,此外还放置大量一精一美的随葬品。墓主的棺椁位于室的正中部,它的四周分置随葬物品。墓内东侧室是从殉夫人的葬所,随葬品主要是分属于她们的玉佩、玺印和日用器皿。从出土的四枚“夫人”印章可知,室内共放置殉人四具,她们可能是南越王后宫中的嫔妃。墓内西侧室发现七具殉人,均无棺,直接放置在铺地木板上。专家鉴定,其中六名为青壮年女性,其生前身份可能是墓主的奴仆或贴身内侍。殉人大多是被击砸后脑致死的,有的可能是自缢身亡。内中一名40岁左右的中年女性,随葬品中有一颗无字小玉印,可能她是奴仆的头领。
南越王墓的棺椁均腐朽不存,根据棺椁朽后所留的部分板灰痕迹以及原来钉在外椁壁板上的6个大铜铺首从椁壁上掉落下来的位置,大致可以推测棺椁的长度,其中外椁长约3.3米,宽约1米;内棺长约2.2米,宽约0.75米。外椁表里皆髹漆,外黑漆内红漆,在黑漆地下还用绿、黄、朱三色彩绘流云纹图案。内棺也内外髹漆,内朱外黑,无彩绘。
墓主的骨殖大部分已腐朽,只剩下骨渣。墓主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北足南,面部朝上,,微向右偏。作为一个诸侯王,南越王是否也享受到玉衣的待遇,在以前一直是个谜。因为邻近南越国的长沙国等诸侯王墓发掘后,发现他们都没有穿玉衣殓服,因此南越王穿玉衣的可能性一般人们认为不大。但大家的推测错了,在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玉衣。由于墓室底部的铺板及棺椁全朽,玉衣直接平贴到岩石地面上,而且因为尸体腐朽后,原来呈立体形状的玉衣整体已塌陷呈扁平状。经修复,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玉衣由头套、上衣、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和左右鞋共10部分组成,共用玉2291片。玉质只有少数呈略透明的青白玉,多数玉质差,不透明,颜色较杂,多呈黄褐、黄白色。玉片边角钻有小孔,用朱红色丝线穿过小孔将玉片连缀起来,并在里面衬贴丝绢加固。朱红色丝带纵横交错,构成多重几何形纹样,色泽异常鲜艳。
墓内随葬的奇珍异宝一精一彩纷呈,十分丰富。按其质地可分成金器、银器、酒器、炊烤器、日用器、乐器、兵器、车马器、丝织衣物、玻璃器、工具等十多类。大凡墓主生前宴乐用器、玩赏之物、饮食器皿、衣冠服饰、车马帷帐、弓簇甲胄等,都被当作陪葬品,带入墓中。南越国表面上是一个诸侯王国,实则僭越称帝。从王墓来看,形制、规模并没有超出诸侯王墓的规格,但随葬的部分金玉之器,如“文帝行玺”龙钮金印、“帝印”玉印、特大玉璧等都是其他王陵中没有见过的,因此在某些方面已超出了王陵的规格,一些专家认为可能在某些方面已经模仿了皇帝陵规制。
南越国的最后两位国王是被杀身亡的,因此他们不大可能建造庞大的陵墓。三主婴齐的陵墓早年被孙权盗掘,1983年5月,考古工作者曾发现过一个南越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木椁墓,墓椁长13米,宽6米,虽然被盗,但在盗洞内发现了若干一精一美玉器,人们推断这座墓就是三主赵婴齐的陵墓。剩下的南越国第一代国王赵佗的陵墓,吸引着人们遐想联翩。一些人认为,赵佗的墓肯定在越秀山附近,规模更大,墓中珍宝更多,深藏在山体之中。人们期待着赵佗墓被发现的那一天!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