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二帝陵之谜
五代时期,在今江苏、安徽等地区曾经建立过一个叫南唐的国家。就五代十国时期的各个小国来说,南唐是经济、文化比较繁荣的地方,建都金陵,号称三千里地山河。南唐最初的两个皇帝死后葬于金陵郊外的祖堂山下,在一个名叫太子墩的地方,千年以前的两位皇帝安详地躺在一精一致的墓穴中。
南唐共历三主,存在了39年,后被北宋灭亡。先主李昪不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军事家,而是一位善于治国安民的政治家,对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于文化艺术的保护和繁荣,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中主李璟前期尚能继承其父的政策,但碰到了福建闽国内乱,就派兵想占有全闽,结果在与吴越国的相争中不利,元气大伤。之后又用兵马楚,军事虽然取胜,但并没有捞到多少好处。后周世宗时期,曾三次亲征南唐,南唐在军事上的失败几成定局,李璟已是回天乏力。不过从总体上说,南唐的皇帝们都是一心求安,很少主动出兵,委曲求全,保持太平,使金陵地区于乱中求安,生产发展,文化繁荣,金陵城也成为一代雄伟之都。
皇帝死了,按照成例是葬在都城的附近,但长期以来人们并不知道南唐三主的墓究竟在哪里。1950年春季,在南京中华门南数十里的牛首山附近,发生了古墓被盗事件。事后,一些文物从盗墓者手中开始外流,南京的古董商人也进行了收购。消息传到文物管理部门,立即报告政府,于是会同南京博物院到牛首山进行实地调查,不久发现了祖堂山南麓是古墓被盗的地方。政府遂组织有关部门协力进行发掘,结果发现了迄今为止江南地区最大、最古的帝陵地下宫殿,里面长眠着南唐先主李昪和中主李璟。考古报告次年在《文物参考资料》上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尽管两座陵墓已经为后代反复多次盗掘,但里面仍然存有600多件文物。经过专家们的详细考证,最后从墓内的“玉册金文”上确认了墓主的身份、姓名。
南唐开国皇帝李昪及皇后宋氏的陵墓号钦陵,中主李璟及皇后钟氏的陵墓号顺陵。两陵所处的祖堂山高约300米,绵延10余里。这里群山环拱,名胜集萃,风景秀丽。山南麓叫太子墩的地方,就是二陵的所在地。
南唐二陵相互毗连,相距不过百米,东依红山,北靠白山,西临山谷,南对一片开阔的山坡地。钦陵在东面,李昪当皇帝时,南唐国势强盛,因而钦陵规模宏大,内部装饰富丽堂皇。从今存外形来看,,钦陵应该是封土为陵,因为陵墓上部是一圆形土墩,高出地面约12米,土墩周径达170米左右。陵墓坐北朝南,陵园原有宏伟的地面建筑,然经过1000年的风雨吹打,已经荡然无存了,不过当考古工作者在陵园废墟上不断挖掘出一精一工雕镂的柱础石时,仍可以想见当年陵园的地面建筑是何等伟丽。钦陵墓道长19米,沿墓道而进,墓室分为前、中、后三主室,两侧有十个侧室,为陈设随葬品之用。前、中二室及所附四侧室为砖结构,后室及六附室为石结构,室顶和面全用青砖叠砌成穹隆状,全长达21.48米,宽10.4米,高5米多,主室、侧室之间有拱形门洞式短过道相互贯通,组成了一座布局严谨、坚固宏伟的地下宫殿。
钦陵墓门和三个主墓室建筑均仿照地面木结构房屋式样,在壁面上用砖砌出柱子、梁枋和斗拱等结构。陵门为圆形拱形洞门,墓门、墓室的斗拱、倚柱均饰以彩绘装饰纹样,有牡丹、宝相、莲花、海石榴、柿蒂、蕙草云、云气纹等,色彩艳丽,呈暗红色调,显得深沉而庄重,虽经千百年剥蚀,大部分已经毁损,但当年的色彩仍依稀可辨。由于钦陵建筑都是采用砖和石材,不能像木构件一样直接施彩作画,于是就在要施彩画的地方先墁上一层厚2.5厘米,由糯米汁和石灰混合搅拌成的灰浆,用石灰粉刷作底后,再施彩作画。有关专家断定,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建筑彩绘之一。
钦陵中的石雕令人惊叹。在中室石制门楣上部,有一幅双龙戏珠石刻浮雕,五爪金龙张牙舞爪,鳞甲生动,双龙相对,雕刻一精一美。正中宝珠周围刻有火焰,下有祥云相托。门楣下左右两壁各镶嵌一大型武士浮雕像,武士身披盔甲,双手持剑,足踩祥云,左右侍立卫护,威武雄壮。这三件一精一美的大型浮雕曾敷金涂彩,但因早年遭盗掘,被人刮去金饰,后又受淤土侵蚀,已非旧观,惟在石刻线条深处,留下星星点点贴金敷彩残迹,使人想起它们当年金碧辉煌的壮丽。
钦陵的后室是安置李昪及皇后宋氏棺木的梓宫,比前面二室更大,装饰更为华丽讲究。整个墓室全部用石砌筑,长宽各约6米,整石一精一细雕磨而成的八根石柱,撑托着石雕的一斗三升式斗拱,柱为灰黄色,拱为深灰色,上面绘满彩画。四壁表面涂有朱彩,室顶绘有日、月、星辰的天象图,均为彩绘,东方有红色旭日,西方有淡蓝明月,南有南斗,北有北斗,大小星宿共达一百多颗。与之相对,在地面所铺青石板上也雕刻有蜿蜒曲折的山岳江河地理图,象征着天授君权,南唐王朝一统天下,上下天地交相辉映。室中央是安放李昪和皇后宋氏棺椁的青石棺床,由六块方形大青石组成,长3.8米,宽2米。棺床正中有长方形小井,称金井,棺床侧表浮雕三爪金龙八条。后室两侧各有二侧室,侧室门旁有八角形倚柱,形成了一排廊柱式建筑,使整个立面显得更加高大、宏伟、庄严、华丽。
顺陵在钦陵的西北侧,其北、西面都与山麓相连,隆起不甚显著。李璟统治的后期,南唐与后周交战,南唐战事不利,李璟在强兵迫境时逃往南昌,闷闷不乐,最后病死。其子李煜上台后,将其灵柩迎回,归葬金陵。此时大军压境,财力匮乏,只能勉强仿照旧制,草草建陵。顺陵的形制大体上与钦陵相同,但规模和气势就没有钦陵豪华气派了。顺陵沿墓道前进,墓室也分前、中、后三进,全部为砖砌,共有大小墓室11间,墓道长20.9米,宽10.1米。其建筑装饰与钦陵相差甚远,没有天文地理图和大型浮雕石刻,随葬物品较少。李璟曾有词云:“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吞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面对国家的衰败,只是一腔忧愁,无能为力。从钦陵的豪华到规模小得多的顺陵,可以看出南唐国势的每况愈下,李璟怎能不忧?陵墓建筑比较辉煌,而出土的陪葬物品不是很多,这是为什么?有关专家认为,主要是南唐二陵历史上多次被盗,金银珠宝早被洗劫一空。即使这样,到上世纪50年代发掘清理时,仍遗留有不少男女陶俑和玉制、石制哀册等600件左右文物,因而可以推断,原墓随葬品是十分丰富的。其中陶俑有200多件,南唐宫廷中各种人物都在陶塑中有所表现,如男俑有侍从内臣、帮闲文吏、披甲卫士、献技伶人等形象;女俑有盛装嫔妃、飘逸的舞伎、捧物的侍女等,造型生动,神采各异。顺陵出土的陶俑,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是无法与钦陵相比的。二陵中最珍贵的文物是哀册。哀册是埋葬皇帝或皇后时所作祭文的记录,历来很少有发现,因而格外珍贵。钦陵的哀册由几十片绿色的刻字填金玉片制成,主要内容是李璟为其父歌功颂德之词,其文曰:“维保大元年,岁次癸卯……子嗣皇帝臣瑶伏以高祖开基,父皇宝业,绩绩德泽,熏以声教……上尊谥曰光文肃武……”顺陵出土的哀册为石片制成,上书“黄帝乘龙上天”数字,意为李璟生前受命于天,驾驭天下,死后重又归天。
关于南唐二陵的建造资料,史书大多没有详细记录。如马令《南唐书》和陆游《南唐书》虽有谈及,但语焉不详。马令《南唐书》卷13《儒者传》说:“烈祖山陵,元宗以(韩)熙载知礼,遂兼太常博士。时江文蔚判寺,所议虽同,而谥法庙号皆成熙载之手。”又说:“烈祖(李昪)殂,元宗(李璟)以文蔚知礼,宜董治山陵事,除文蔚工部员外郎,判太常寺,以议葬礼。于是烈祖山陵制度,皆文蔚等裁定。”据此,一些学者认为二陵都是由当时博学多才的大臣江文蔚和韩熙载设计的。是否真是这样?笔者认为恐怕两人仅是议定礼仪制度,而具体的陵墓建筑设计大概另有其人。这可算作是一个千年之谜。留待后人去解了。
南唐二陵墓壁彩画是已知的我国古代施于墓葬建筑彩画存世较早、极为珍贵的例证之一,一些学者认为比敦煌千佛洞还要早。那么,二陵建筑彩画的作者是谁呢?有专家认为,是当时擅画“花竹林木、蝉蝶草虫”的大画家徐熙。徐熙是活跃于南唐的花鸟画大家,一直活到李煜接位时期。他虽未入仕南唐朝廷,却是江南名族,与先主李昪有一定的关系。徐熙的作品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是通过徜徉园圃写生观察,画出能够妙夺造化、意出古今的汀花野竹、水鸟渊鱼;另一种是强调装饰功能的作品,宋人说他“于双缣幅素上画丛艳叠石,傍出芋苗杂以禽鸟、蜂蝉之妙,乃是供李主宫中挂设之具,谓之铺殿花,次曰装堂花,意在位置端庄,骈罗整肃,多不取生意自然之态,故观者往往不甚采鉴”。而墓室里的装饰彩画,要讲究工整、对应,构图与色调较少变化,这与宋人讲徐熙的铺殿、装堂花基本一致。
《南唐二陵发掘报告》认为,建筑装饰彩画的步骤主要是先用深红色或赭色线勾出花瓣及枝叶轮廓,再以晕染的手法给花叶、花瓣涂上色彩,颜色以土黄、石青、石绿为多,最后点缀朱红或石绿色的花蕊。徐熙为皇家宫廷作画是很受欢迎的,他极有可能参与二陵的建筑装饰彩画,即使他因为是江南显族而不亲手为之,也会积极提出建议,现场指点,或画具“粉本”让其他技法娴熟的画工临摹,这也是为何二陵建筑彩画风格基本一致的原因所在。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