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古典文学 > 中国王陵之谜

明光宗庆陵之谜

明光宗的庆陵建在一个叫“景泰洼”的地方,相传这是块吉地。光宗当皇帝不满一月就死了,明朝政府一月内有两场丧礼要办。有人认为由于时间紧迫,光宗的庆陵其实是利用了当年景帝建造的陵墓。有人不同意,认为景帝的寿陵早已被英宗下令拆毁,庆陵是花了上百万两银子重新建造的。

明神宗晚年,国运日蹙,争端纷扰。神宗长子朱常洛是宫人王氏所生,而神宗特别宠爱的郑贵妃生下了皇子常洵。立谁为太子,神宗与大臣之间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国本之争”,最后神宗带着万分的不情愿与异常的愤怒立19岁的朱常洛为太子,立自己最喜欢的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福王。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神宗崩。八月,太子即位,是为光宗。光宗在东宫长期以来无所事事,耽于一一婬一一乐,即位后更不注意身体,没过几天就一陰一虚火旺,卧病不起。经内医崔文升用药,病情反而加重。辅臣方从哲推荐鸿胪寺丞李可灼有自制的红丸仙药,于是光宗召见李可灼,服用了他进的红丸药,起初病情略有好转,光宗还直夸李可灼是个忠臣。睡了一觉,再服一粒,没过几个时辰光宗就死了。这时他即位仅29天,成了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短短的一个月内,接连死了两个皇帝,朝廷内外乱成一团,为光宗修陵入葬也就无法顾及了。有人认为,因为时间紧张,连陵地也来不及选好,就只能在当初景泰帝朱祁钰预建的陵地“景泰洼”把朱常洛埋了进去,上面再加修些建筑。《饮定日下旧闻考》引《芹城小志》:“光宗贞皇帝陵曰庆陵,在裕陵西南,俗传为景泰洼是也。先是景泰中建为寿宫,英宗复辟,景皇帝葬西山之麓,陵基遂虚。光宗上宾既速,仓促不能择地,乃用此为陵。”光宗死得太突然了,谁有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只能将就着办丧事了。这种观点在今天十分流行。

问题是景泰洼怎么有个空陵?原来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景帝上台。景泰七年(1456)二月二十一日,皇后杭氏病死,四天后景帝就命太监曹吉祥、保定侯梁瑶、工部右侍郎赵荣督工,在天寿山选择地方兴建陵墓,次月在十三陵的黄寺岭下正式开工。六月十七日,由于玄宫先修成,就将杭氏葬于陵内。地面建筑还没有全部修成,英宗就复辟了,景帝被废,他修的陵自己就无法用上了。一个月后景帝死了,英宗以王礼把他和杭氏葬在京西的玉泉山。到成化十一年七月,明宪宗说他叔父“戡难保邦,奠安宗社”有功,又追称为景皇帝,庙号代宗,修缮他生前所建陵墓,称景泰陵,但最终并没有将其灵柩迁移到十三陵。

按照上述讲法,这个景帝的寿陵本已葬过杭氏,后来英宗迁走了杭氏,经宪宗修葺,至光宗死后,略加修筑,仍是可用。因此光宗的庆陵实际上就是当年景帝预修的陵墓。

另一种意见认为事实根本不是这样。庆陵所在的地名叫景泰洼,是因为这里曾修建过景帝的寿陵,并不是说庆陵就是景帝当年的陵墓。景帝当年修的陵墓其实早被英宗捣毁了,被毁的原因,是由襄王朱瞻谒陵后上的一道奏章引起的。襄王是英宗的亲叔父,英宗在政坛上起落时,襄王一直对他十分忠心。英宗复辟后,于天顺元年(1457)三月召襄王入京。襄王到京后,奉命前往天寿山祭谒长、献、景三陵。明代外地藩王是不准入京觐见的,英宗格外施恩让襄王回京祭拜祖宗,襄王当然心里明白。为了要报之以桃,回京后就上奏章说:“郕王葬杭氏,明楼高耸,超出规定范围,楼高几乎与长陵、献陵相等。更何况景陵明楼还没有建起来,已经超越礼仪如此,我不胜愤恨。看看皇太后的制谕,把他像汉代昌邑王一样废弃了。我看了《汉书》中,霍光因为昭帝没有儿子,就立昌邑王以继承汉代皇位,这其实不是篡位夺权。后来因为昌邑王太荒一一婬一一,霍光就数落其罪后将他废了,恢复他原来的爵位。郕王祁钰承皇上寄托给他的大权,却乘危篡权,改易太子,背恩乱伦,荒一一婬一一无度,差一点对国家造成危害,他不是和昌邑王一样的人吗?幸好碰上皇帝豁达大度,宽仁厚德,友爱之笃,待之如初,又保存了他所葬的杭氏坟墓,使僭逆之迹没有废弃,虽说是皇上的圣德可以容纳这种事情,但礼法律令是难以宽恕的。臣希望能夷平坟墓的围墙,毁弃明楼寝宫,使得礼法昭明,天下幸甚。”

英宗看了奏章,差点高兴得跳起来。五月十一日,他命工部尚书赵荣率领长、献、景三陵守卫官军5000余人,前去拆毁景帝寿陵,安放杭氏棺材的玄宫肯定被毁,但杭氏到底是改葬玉泉山还是弃尸于外,后人就不得而知了。明中叶以后,这座陵园一片荒凉,野草丛生,瓦砾遍地,满目疮痍。有个叫边贡的人到过这里,写了一首《寿宫故址》,诗云:“玉体今何在?遗墟夕霭凝。宝衣销夜磷,碧瓦蔓沟藤。成戾崩年谥,恭仁葬后称。千秋同一毁,不独汉唐陵。”一个还没有完全造好的帝陵,就被人为地拆毁了。

因此,很多人认为,景帝陵既然被毁了,光宗哪里还有现存的玄宫可以利用。人们指出,庆陵的位置虽系原景帝陵的故址,但却是经过慎重选择,并经过反复斟酌后才确定陵寝建筑格局的。根据《明熹宗实录》,光宗于泰昌元年九月初一在乾清宫病死。十月十日,熹宗派遣官员前往天寿山卜选陵地。经反复察看,官员们上奏熹宗“皇山二岭最吉”。这个地方“至贵至尊”,连潭峪岭、祥子岭都不能相比,并且附上了一份详细的地图。熹宗看了地图,觉得很满意,就马上命令挑选一个好日子动工。天启元年(1621)正月十九日,庆陵破土动工。在往下开挖的过程中,发现了坚硬的石头。御史傅宗龙认为不能再用这个墓穴,于是礼部集众臣前来察看,大家都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无法决定到底该怎么办。有人说还是将地穴往右移一点,也有说干脆前移一点。三月二十六日,一精一通风水的官员前来仔细察看后,决定将墓穴前移,于是再次下挖。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陵墓全部是新建的。

庆陵建造的规制全部仿照昭陵。有个大学士叫刘一燝,他在视察庆陵建筑工地后曾说:“新陵营造规制,原题比照昭陵。现今我相度形势,似又该参酌献陵。”模仿献陵的样子,就是将陵园中间的那座小山保存下来,否则会伤害龙脉,小山前有享殿,小山后是明楼、宝城。

庆陵自天启元年(1621)三月开工营建,四个月后,至七月二十九日玄宫建成,九月四日将光宗及孝元、孝和两皇后的棺材放了进去。与以往一些陵墓的玄宫相比,过去玄宫建筑是砖石并用,而庆陵全部是用石材,各殿之间重门相隔,工程质量十分一精一细。十三陵所用的砖,大都是50来斤一块的大城砖,自嘉靖后大都来自山东的临清,工部派有专人在那里监造。此时大概光宗死得太突然,工部来不及制造,只能用京郊的石料了。根据史料记载,从开始营建到玄宫落成,共用去白银150万两。如果有现成的玄宫,只要维修一下就可以了,用不掉这么多钱的。

庆陵的特色有二。一是庆陵是一帝三后的规制。由于与神宗下葬几乎同时,庆陵玄宫在建造时仿定陵,也有安放帝后棺椁的棺床。刚设计时,有关人员按一帝两后设计棺床的大小,因为孝元、孝和两皇后已死,孝元早已葬在天寿山泰陵后长岭之前有五年了,孝和死了一年多,还未入葬,所以棺床可以容纳三人的棺椁。但当时具体负责的官员在设计尺寸之外,又加了若干尺,这年光宗入葬,熹宗又将两位皇后迁葬,玄宫内的样子基本与定陵一致。

崇祯皇帝是光宗的儿子,其母是刘氏孝纯太后,生崇祯时为淑女。后因光宗失意,淑女被打入冷宫,郁闷之下得病死了。光宗害怕被神宗知道,命人密葬西金山。光宗即位后,追封刘氏为贤妃。崇祯即位后,上尊刘氏为孝纯皇太后,并决定迁葬庆陵。天启七年十二月,,孝纯棺椁迁葬至庆陵,棺床恰好可以容纳一帝三后的棺椁。当时,护送灵柩的官员亲自进入玄宫,对几年前建造棺床的官员十分钦佩,直感叹他们有远见。

庆陵还有另一个特色,那就是有独特的排水系统。由于陵墓地宫泉水旺盛,故沿宝城一周设有石砌的水道。其他陵园一般均用明沟排水的方法从陵前绕道而排出,而庆陵是修建了地下排水涵洞,其上可行车。宝城两侧的水流从左右宫墙下的地下涵洞流入,在明楼前的地下汇为一流向前排出,最后注入陵前的河流。至今庆陵地面建筑残存的遗迹惟水道还算保存完好。

庆陵到底是利用了现成的玄宫,还是在景泰洼这个地方重新建造,将来地宫打开之日或许可能找到答案。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