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古典文学 > 中华国宝之谜

定窑瓷鼎下落之谜

定、汝、官、哥、钧为人们熟知的宋代五大名窑。定窑烧制的一件仿三代青铜器的瓷鼎,成了明清之际收藏家猎取的对象,于是在唐疑庵、杜九如、王廷珸、黄正实、朱常洛等人及其家族之间发生了一些离奇的故事。据说,定窑瓷鼎在王、黄争夺时打碎了,一说打碎的是膺品,真品为朱常洛所得,直到清兵攻打杭州时,朱氏将宝鼎沉入钱塘江。定窑宝鼎的下落成了一个难解之谜。

继唐朝之后,宋朝时期是中国瓷器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其时,名窑辈出,争奇斗艳,人们熟知的有宋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官窑、哥窑和钧窑。其中,定窑更是名列五大名窑之首,可见其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定窑的瓷器于是就成为了瓷器中的一精一品,备受人们的喜爱。据于谦所编《宣德鼎彝谱》所记,五大名窑都制作过瓷鼎和香炉,为“宣德炉”仿制的楷模。在宋代定窑的珍品中,有一件仿三代铜鼎形制制作的瓷鼎,经过瓷工的一精一心打造,圆形的瓷鼎不但古朴典雅,丰满圆整,而且胎质细腻洁白,釉面白中闪黄,温润如玉,更成为一精一品中的上乘之作。这件古鼎今在何处呢?

定窑是继唐代的邢窑之后兴起的著名白瓷窑场。窑址位于今河北省曲一陽一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此地因在宋代属定州地界,故称定窑。定窑烧造于唐,全盛于宋,终烧于元。定窑的瓷器虽品种多样,有白瓷、青瓷、黑瓷、彩瓷及绿瓷,但以白瓷闻名于世。定窑瓷鼎就是白瓷中的一精一品。在《潜归志》中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这是定窑的第一大特征。其次,芒口是定窑的又一特征。什么是“芒口”呢?原来,在北宋中早期,烧造瓷器用匣体仰烧法,在器物口沿均有釉。至北宋晚期,定窑的瓷工们首创了覆烧法,在瓷器的口沿上多不施釉,俗称“芒口”。但在芒口处多镶上金、银、铜的边圈。此外,定窑瓷器更以其具有丰富色彩的装饰花纹而取胜。装饰手法有印花、刻花、划花。所装饰的内容多为花卉动物,如莲、菊、牡丹、梅,以及龙凤、鸳鸯、飞燕、狮子、牛等,其装饰花纹的工艺水平非常高。定窑的瓷器极为珍贵,传世的一精一品则更为少见。今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原出土于南京明墓中的定窑刻花梅瓶,造型亭亭玉立,俊秀俏丽。其线条简洁有力,造型优美。定窑瓷鼎据说在明朝后流入民间,但现在,却不知其踪迹。据传,这里还有一个有关定窑踪迹的故事。

明朝万历年间,有昆陵人唐疑庵,官居太常,年届五十,此人爱好收集古玩似乎已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他时常将收集来的古玩在家中把玩,怡然自得。有时,他也喜欢将自己的朋友请到家中来展示自己的收藏,朋友们也知道他的嗜好,也不时地吹捧几句,这更增加了唐疑庵收藏的兴趣,后来,他干脆出巨资在自家的庭院中造出了一个专门储藏古玩的厅楼,取名曰“似玉楼”。有一次,他的一位在江苏京口的好友靳伯龄偶然购得一件瓷鼎,即定窑瓷鼎。这件事传到唐疑庵的耳中,他便很快来到了靳伯龄的家中,希望观赏一下这件宝鼎,靳伯龄欣然应允。唐疑庵仔细观摩这件宝鼎,但见它两尺多高,圆形,形制丰满,釉面洁白细腻,在器面上绘有五彩的饕餮,吞云吐雾、必风作浪,光洁如玉,熠熠生辉。唐疑庵断定这件做工一精一细,技法一精一湛的瓷器是定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于是,便死缠烂磨希望好友将这件鼎卖给自己。靳伯龄深知,鼎乃国之重器,与其自己收藏还不如将它保存于酷爱它的人手中更为放心,于是便以500两银子的价格售于唐疑庵。唐疑庵回到家中,将宝鼎置于似玉楼的大厅中间,这样一来,便使原来似玉楼的古玩顿时失去了光彩。好友们来观看也主要是冲着宝鼎来的,再加上主人一番吹嘘,人们很快都知道在唐家有一件宝鼎。

唐疑庵有位家住吴门(今苏州)的周姓好友,是一个瓷工,一天他的儿子周丹泉前来拜访,希望看鼎。唐疑庵盛情难却,便出鼎与之观摩,他一边看,还一边用手在鼎上比划,一会儿,他还用一张纸将器面上的饕餮拓印下来,,唐疑庵在一旁只觉得好奇,但也没有阻拦。事过半年,突然有一天周丹泉又来拜访,而且带来一件瓷鼎,放在真鼎旁边。唐疑庵大吃一惊,此鼎竟然与真鼎一模一样,如果不仔细察看,根本无法区分。只不过真鼎更有神韵,做工也更加考究。唐疑庵问他从哪里得来的鼎,周丹泉说,你难道忘了我的父亲是有名的瓷工,我亦自幼喜好仿制古器,且拜过名师学艺。唐疑庵恍然大悟,对周丹泉的记忆力和工艺水平非常佩服。随即以四十两白银买下了这只仿鼎,收藏起来。此后,他便将真鼎秘藏起来,从不示人,如有人来观赏,便以假鼎应付来人。到万历末年,有一个对古玩非常痴迷的安徽富商杜九如,他听说唐家有件瓷鼎,为得到它,他想出了一个妙计。其时,唐疑庵早已过世,唐家由其长孙唐君俞当家。一次,趁唐君俞为其母做寿,杜九如怀揣重金前往,唐君俞听说有人送如此厚礼,且以前并不相识。便亲自前往迎接。两人在寿宴上觥筹交错,酒过三巡。杜九如提出想要看一下他收藏的宝鼎,于是,主人便将假鼎拿出来给他看,杜九如以为是定窑真鼎,提出愿出两千两白银购买,唐君俞慨然允之。后来,唐君俞于心不忍,还是将实情告诉了杜九如,而且他认为杜九如为人率直,便有意将真鼎也售与杜九如。杜九如的儿子杜生之是一个浪荡公子,喜好游历,在九如死后将家产挥霍一空。当时有一个徽州古董商王廷珸,趁杜生之落魄之际,将他的真假鼎都骗买到手,很是得意。王有一个同乡叫黄正实,也是一个古董商,与王素有往来。早就听说宝鼎不凡,便设计要将王的宝鼎搞到手。他先派其手下一个古玩行家王拂元带去一幅云林山水图托王廷珸卖出,王廷珸拿到这幅画后立刻找了一个仿古画的高手制作了一幅赝品。过了不久,黄正实命王拂元来询问是否卖出,王廷珸便以赝品奉还,说很不好卖。此时,王拂元提出想看一下宝鼎,王廷珸心想,可能是黄正实想买自己的宝鼎,为引他上钩,不如先将真鼎拿给他看,以后再将假鼎卖与黄正实。谁知,黄正实突然出现,指着那幅云林山水图说,“大胆王廷珸!你竟敢使调包计,骗取我的名画。我那幅画上留有暗记,你可没有料到吧!”说完,要将王带到官府问罪。王廷珸连连求饶,黄正实便趁机提出以低价购买他的瓷鼎。但王极不情愿,于是,两人便推推搡搡,互夺宝鼎,一不小心,将宝鼎摔在了地上,碎了,而王廷珸也倒地受伤,黄正实见事情闹大,撒腿就跑。黄正实最后终究没有达到目的,不久便撒手归西了。

崇祯末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王朝危在旦夕,潞王朱常洛也逃至杭州。他非常喜欢古玩,早已听说宋瓷鼎,并命令下人俞启云在杭州城中四处搜寻,终于在西湖的游船上,看到一个人正在出卖一件瓷鼎,并说是宋定窑瓷鼎。原来,此人正是王廷珸,他后来听说王拂元也过世了,便认为从此没有人知道鼎的真假,遂流落到杭州,高价待沽,因心虚,便只敢在这市井中出售。俞启云便花1600两银子买下瓷鼎。

后来清军攻入杭州,潞王的侍从情急之下便将这只假鼎沉入钱塘江中。时至今日,真假瓷鼎均已下落不明。这也成了考古学上的一个千古之谜。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