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屈原少年课外求智
屈原,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官至左徒,约于公元前340年,出生在一个王公贵族之家。他的父亲在楚国不仅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大 臣,对子女从小要求严格,注重教育。由于他的哥哥身有残疾,不能入朝做官,父亲便寄厚望于他这个小儿子的身上,三岁时教他识字,五岁时向他灌输做人的道 理。屈原本人自幼不但天资聪颖且很有志气,下决心不辜负父亲的厚望。他学习刻苦,锲而不舍,刚刚八岁的时候,就成为学宫中的高材生了,有时连老师也满足不 了他的求知欲望。
屈原从小喜欢读文学,尤喜读民歌、民谣。可是在他那个年代,民歌民谣被作为野书看待,在学宫里是决不允许读的。屈原只好每天下学后回家读。
有一天,学宫放学,屈原见时间尚早,便拿出当时民间流传的歌谣读了起来。时间过了中午,他仍孜孜不倦。不一会儿,老师走来,见他还在读书,心中十分高兴,笑吟吟地对他说:“孩子,已过中午了,快回家吃饭吧!”
屈 原一抬头,见是老师,急忙拿起书就走了。老师有点不高兴,心想:屈原平时是很有礼貌的,怎么今日连个招呼不打就走了?他又一想,也许是一见天晚了,急忙回 家,忘记了打招呼;况且,屈原又是自己的得意门生,天资聪明,学习用功,别人要学一天的内容,他两个时辰就学会了,所以今日之事也就没有在意。
第二天下学后,老师在回家的路上见屈原一个人又在读书,便走了过去,笑着对屈原说:“怎么了?课堂上不是都会了吗?这两天为何老是不知道回家吃饭?有什么不明白的,给我说说,我再给你讲讲!”
说着,老师便顺手把书从屈原手中拿了过来,翻开一看,脸色顿时变了:“我以为你在看课本,原来你是看课外书!”
屈原辩解说:“课本上的我已经全背熟了。”
老师越发生气说:“背过了,不等于理解了;再说,你看的是什么书?这些都是野书,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也是决不允许带进学宫的!”
屈原见老师气得脸色发青,心中不忍,只好认错说:“老师,我错了,今后再不带到学宫就是了。”
老师这是平生第一次对他的得意门生大发脾气,又见他认了错,便把书还了他,并且缓了缓口气说:“知错改了就好。你是很有前途的孩子,以后像这类书,不许再看,快回家吧!”
老师不让把这些书带到学宫,他就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在家中读,在放学的路上读。不料,后来又被老师发现了,便找到屈原家中,在他的父亲面前告了一状。父亲大怒,不仅将屈原大加训斥,还强行收走了屈原的所有课外书。
自 从书被收走后,屈原心急火燎,一连几天闷闷不乐,饭也吃得越来越少。对此屈原的姐姐女媭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女媭对读书、写字也十分喜欢,只是因为她是个 女子,念到十一二岁,就被父亲逼着辍学了。她十分同情弟弟的处境,她也在想:老师和父亲所认为的坏书,究竟坏在哪里?难道只有那些读了能做官的书才是好书 吗?但天下做官的人毕竟不多,难道大多数人因为做不了官就不能念书了吗?况且弟弟对那些仕途之经已读得滚瓜烂熟,他另外多学一点有什么不好呢?基于这种想 法,屈原的姐姐趁父亲不注意的时候,又把被父亲收走的那些书悄悄弄到手,还给了弟弟。
屈原一见,高兴得流着眼泪说:“你真是我的好姐姐!”
不过,姐姐又给弟弟规定:看课外书可以,不能影响学宫的功课,并且不能再让老师和父亲发现。屈原痛快地答应了。
第 二天,屈原又高兴地上学去了。在课堂上,他学得十分认真,老师提出的所有问题,他没有不会回答的。几天后,老师又跑到屈原家中,特地在屈原父亲的面前将他 大加赞扬了一番。父亲听了,心中自然高兴,对屈原就放松了看管。不过,姐姐却发现,屈原近来每天放学,都比过去晚回来两个时辰,是在学宫学习呢,还是下学 后玩去了?姐姐开始留神。
这一天,在快放学的时候,姐姐去了学宫,刚刚赶到,正巧放学,只见屈原第一个跑了出来。姐姐见屈原没有看到她,就跟在后边,看看屈原到底放学后去干什么。她跟着跟着,发现屈原拐弯向后山走去。姐姐更加怀疑了,紧追不舍。
当来到山脚下,姐姐见屈原一拐弯就没影了,于是四下寻找,可仍不见弟弟的影子,便高声喊道:“弟弟……”然而回答她的,是山间回响。
正 在她十分着急的时候,发现在一棵树的后面,有一个小山洞,洞口刚好能进去一个人。姐姐找弟弟心切,忘了害怕,就一步一步走进山洞里。开始,里面黑糊糊的, 什么也看不见。又走了一段,便看到了亮光;再往前走,她惊异地发现,里边是个露天山洞,屈原正坐在一块石头上,借着从洞顶射进来的陽光,聚精会神地读书。
直到姐姐来到跟前,屈原才发现,不由得惊问道:“姐姐,你怎么到这里来了?”
姐姐笑着说:“来看看你在干什么。”
屈原得意地指着洞中说:“你看,这里不但光线充足,冬暖夏凉,而且毫无干扰,清静幽雅,不正是读书的好地方吗?”
姐姐点点头说:“这里是不错,不过,老师课堂上讲的你都学会了吗?”
屈原说:“姐姐的话我从不敢忘记。不信,随便让你考问。”说着,便把课本递给了姐姐。
姐姐也毫不马虎,真的接过课本,一课一课地提问起来。屈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姐姐非常高兴,一把将屈原揽在怀中,很是欣慰地说:“好聪明的弟弟,这样,姐姐就放心了。”
据说,屈原就是从这天开始,每天放学后都要在山洞里学习两个时辰。节假日,姐姐为了让屈原多一点时间学习,把饭给他送到洞中吃。
一晃三年过去了,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屈原没有一天不来洞中学习的。就是在这小小的山洞里,屈原不仅熟读了《诗经》中的《风》、《雅》、《颂》等三百篇,还从民歌、民谣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学会了写诗作词,后来终于成了一位划时代的大诗人。
据说,在他刚满十岁的时候,就能吟赋作诗了,而且寓意深刻,气势磅礴,显露出惊人的才华。十五岁那年,屈原就被楚怀王召到朝中做了官。
屈 原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一到朝中,便竭尽全力,为楚怀王出谋划策,修明法度,选任贤能,联齐制秦,富国强兵;特别是在外交方面,他充分运用自己的丰富知识 和惊人的口才,既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又得到各诸侯国对楚国的尊重。楚怀王为有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外交家而感到十分自豪。但是后来,由于他的卓越才华受到上 官大夫靳尚的妒忌,逐渐被不明真相的楚怀王疏远了,以至被贬降为三闾大夫,流放汉北。楚顷襄王时,他再度被流放江南。在此期间,他因忧伤国事,发愤写下了 我国文学史上的杰作《离騷》。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人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县北),端午(即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终因国破家亡,怀着满腔的哀怨和愤怒,自投汨罗江殉国而死。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