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诗心唤醒(2)
来源: 网络整理 作者: 于丹 时间: 2012-10-05 阅读: 次
苏东坡也有一首《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以一种忐忑的憧憬,从暮云沉沉的时候就在企盼,云彩渐渐消歇下去,清寒之光流溢出来,终于,皎皎的月轮,仿佛洁白玉盘,在静谧的天空缓缓转动。面对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居然有一丝隐隐的疼痛,隐隐的不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美丽的夜晚终将会过去,相比起颠簸的人生,这种美丽是何等短暂,多么希望人生像今夜一样“长好”啊!而在明年,再见明月的时候,我已不知身在何方。为什么人人都说中秋月好?就是因为它太难得,太美丽,太短暂,而为了这一刻皎洁圆满,人心又要经过多少不同形态的残缺?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
明月照出了一些欢喜,也照出了人生的种种困顿。明月的和谐、宁静、婉约、朦胧、淡泊,所有的这些特质不仅仅是审美,更重要的,它也是人的心灵映像。世间的纷扰万物,充满耳目,嘈杂喧嚣,但只有茫茫静夜中的皎皎明月,可以直指人心。人对明月的爱怜,一方面,是对自然之美的珍惜,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的人生和灵魂的映照。所以,中国的历代诗人们,才会在明月上寄托了那么多的情思。
明月照出了一些欢喜,也照出了人生的种种困顿。明月的和谐、宁静、婉约、朦胧、淡泊,所有的这些特质不仅仅是审美,更重要的,它也是人的心灵映像。世间的纷扰万物,充满耳目,嘈杂喧嚣,但只有茫茫静夜中的皎皎明月,可以直指人心。人对明月的爱怜,一方面,是对自然之美的珍惜,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的人生和灵魂的映照。所以,中国的历代诗人们,才会在明月上寄托了那么多的情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漫漫长夜里,积郁在心中的满满相思,如月影般摇漾不定,把蜡烛吹熄,你才会觉得盈盈的月光照得满窗满室,你的身边包围的都是滋润的月华;在月光中,披起衣服,或者静坐,或者独行,凉意渐起,原来白露已经沾上衣襟。都说“明月千里寄相思”,但相思怎么寄?明月怎么付邮?“不堪盈手赠”,我想伸手捧住明月,想把手中的月光送给心中牵挂的爱人,但月光似水,不能在手心留存片刻,那我还能怎么办呢?不如回去,带着月光入梦吧。也许你在梦中,可以掬起一捧月光,交在她的手心。也许梦里月色,真切映照出那位盈盈如月的佳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所有的明月中,中秋的明月是天心的图腾。所有的牵挂,所有的怀念,都在同一个时刻抒发、寄托。千古中秋月夜,不变的是中国人的心灵。
白居易写《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朋友的心随明月照进了自己的生命。戴复古在中秋夜对明月祈祷:“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人间逝水流光,一个又一个当下变成了往事,换来满鬓寒霜,还有没有老朋友能够理解我、怜惜我,像这如水的月光,肯照亮我苍苍的白发和满满的心事?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只有这一个时刻,只有在深夜这一个时分,明月如此圆满,如此皎洁,美得触目惊心,让你不忍错过,而又可以安然欣赏。这一种美,如同彩云易散、琉璃易碎,唯其短暂,在它到来的那一刻,才格外鲜艳,格外滋润人的灵魂。
《苕溪渔隐丛话》里面讲了一个小故事。李贺曾经有诗:“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么绝妙的诗句,谁能对上来呢?到了北宋,有个叫石曼卿的诗人,石破天惊地写出了一句“月如无恨月长圆”,不期然间竟成绝对。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如果苍天有情,看尽人间爱恨离别,恩怨情仇,大概也会渐渐老去。而明月它真的怀恨吗?如同苏东坡的揣测,“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在人间离别的时刻,天上的你却如此圆满?你难道也怀情抱恨吗?石曼卿说,是的,明月一定是有心事的,“月如无恨月长圆”,如果心中没有深情,没有自己隐隐的幽怨,它为什么不夜夜都是圆满的呢?
转瞬即逝的圆满让人怀念,盈亏之间的变化也让人咏叹。另一位南宋诗人吕本中,有一首著名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以一个女孩子的口吻,嗔怪她的情人:你怎么不像月亮一样?月亮对我多好,我走到南北东西,任何地方都能看见它,它对我只有相随,从来没有别离。但是词人紧接着又说,“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语锋一转,这回却是怨恨,恨你又如同楼头的明月一样,一瞬圆满,转盈为亏,短暂的团聚之后你立刻就要离去。漫漫等待,悠悠相思,等待下一轮的圆满,还需要多久?什么时候才能只有团圆,没有分离呢?
一轮江楼明月,流转之间,包含了我们所有的心事。你觉得明月吝啬吗?它真的吝啬。因为每月最圆只有一天,一年十二月中只有中秋最满。但是你再想想,月亮慷慨吗?月亮也真的慷慨。它夜夜相随,不管你能不能意识到它的存
在,不管你是不是愿意向它瞩目,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向它寄托情感。
在,不管你是不是愿意向它瞩目,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向它寄托情感。
《五灯会元》上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万古长空”,说的是一种永恒的状态,不论世界如何动荡,人生如何变幻,天空永远不变,一直都在。这里的天空,在《五灯会元》里的,原意是佛法,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我们生命的本真。“一朝风月”,在《五灯会元》里是当下的佛法,个人体悟、修行到的佛法,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我们现在的生活,现在的感情、牵挂、梦想,此一刻的美丽与哀愁。对于生活在尘世凡俗中的我们来说,“万古”与“一朝”,浩瀚、清澈的天空与璀璨明亮的月色紧密相连。看清了月相盈亏,我们的心可以洞悉的可是一份从容永恒。
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说:“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有清风明月无价,是大自然的赐予,随时供你取用,一生相伴相随。那些怀情抱恨的人,总怨天空满月难得。其实如果愿意把心放开,那些如钩的月牙,未尝不能寄托情思。
“心”字是怎么写的?是“天边一钩新月带三星”。这个比喻多么美!三星伴月如有心,这样的如钩新月,一刹那勾连住我们的目光,勾连住我们的诗情。正因为有着月牙的“残缺”,才让你体悟到月圆的美好;月映人心,未必只在圆满一刻,如果愿意瞩目月亮的每一个表情,我们百味杂陈的心也就在不同时刻拥有了见证。
生生之证:秦时明月汉时关
还是苏东坡说得好:“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如果愿意跟明月一起流转在盈亏之间,那你也可以和明月一起见证古今,见证我们的魂魄。
因为有情,明月不仅见证了个体生命的缺憾、心事的宛转,它还真正照见了江山千古、沧海桑田。
我们小时候都会背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今天,念起“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七个字,那种万古长风扑面而来的呼啸之气,还能隐约感受得到。明月就在这样的轮回里,千年万载不离不弃,照见人世的坎坷、战争的起始与终结。
而今,我们在太阳底下工作的时候多,在月亮底下流连的时候少。当月亮挂在天空时,我们在做什么呢?有人可能在家发呆,有人可能在饭局应酬,也有人可能在虚拟空间中跟网友聊着自己的心情,更多的人可能在悠闲地看着电视。究竟还有多少人,还愿意透过城市水泥丛林的间隙,追寻一轮明月,遥想它如何静默地见证古今?究竟是明月舍弃了我们,还是我们忘却了明月?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因为我们不看它了,它才离我们越来越远,那些千古心事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每个夜晚,城市在喧嚣,人心在痴缠,只有月光,悄悄地探访这个无常的人间。月光去过的地方,于历史上或者繁华,或者冷清,在今天几乎都已经改变了容颜,只有月光不变,只有诗意还在流连。
刘禹锡写的月光,依依不舍,探访了多么寂寞的一座空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曾专门到南京寻访过石头城这个地方。当地的朋友带着我,七拐八绕,到了一片特别大的垃圾场前,说:“过不去了,你就站在这里看吧,前面就是石头城。”那一刻,我蓦然心惊,这座金粉古都的石头传奇,居然如此荒败,如此残破!我只能在心里回味,体会着潮水拍击过石头城城壁时空空荡荡的回响,那份兀自多情的寂寥是不是也会怅然若失 时光悄悄远逝,城池依旧,供人凭吊,供人缅怀。明月多情,江水多情,它们摩挲逡巡着六朝繁华的胜地,悄悄地来,默默地走,夜深人静,没有人注意到月亮,但月亮留心着人世,见证着古今。
读着这样的诗词,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诗意好像离我们的生活远了呢?不是明月变了,不是诗意变了,变化的只是我们的心,只是那份悲天悯人的情怀远了而已。在今天,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高速运转的生活节奏,让我们的心变粗糙了,没有了如丝如缕的牵绊,缺少了细腻的战栗与颤抖,我们不会惦记明月,不会品味诗意 多情的明月悄悄越过女墙,探望了一座静默的石头城。
刘禹锡写南京石头城的明月,“淮水东边旧时月”,这轮明月不仅是历史的明月,也是地理的明月。在“淮水东边”,不仅有着六朝繁华的南京城,还有着盛唐繁华的扬州府。唐朝的徐凝在《忆扬州》中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句诗,一下子让扬州如此奢侈地垄断了天下明月三分之二的美。明月与扬州,是唐朝诗人心中最美的月色与最美的城池的相遇 才子杜牧如此咏叹:“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那是什么样的时节?秋风未冷,月色如烟,情思浪漫,箫声袅袅。明月在扬州停驻千年,见证了不同的沧桑变化,也引发中国的一代代诗人们的诗情。一路明月扬州走到南宋,姜白石写下《扬州慢》,想起了当年的“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多情杜牧到了今天的扬州,也是要惊叹的,他还能接受今天的凋敝吗?“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都已经找不到了;“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水月犹在,但月已经是冷月,水已经是寒波。冷月、寒波的波纹底下隐匿了当年的繁盛。“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嫣红的芍药花也还灿烂地开在老地方,这样的繁花明月,坚守着一份为谁的痴情?
晚唐的许浑有诗:“今来故国遥相忆,月照千山半夜钟。”一个个不眠之夜,听着夜半沉沉钟声,望着天空满满月色,你会将一切家国之思注到心头。穿行在历史的流光中,抬头仰望夜空清辉,你就会知道,为什么这一轮明月高悬在中国诗坛的上空,千古不肯陨落。它有太多太多的记忆,它也有太多太多的憧憬。在明月那里,不管古往今来有多少激情澎湃,有多少豪情梦想,最终都会“一樽还酹江月”,所有的心情,所有的故事,都会在月色中,被记录,被化解,被消融。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在明月所有的见证中,有一位爱月的诗人,尤其需要单独来说。并不是李白,而是李煜。
在明月所有的见证中,有一位爱月的诗人,尤其需要单独来说。并不是李白,而是李煜。
李后主短短的一生,从南唐到北宋,从皇帝到囚徒,“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李后主的词,千古传诵,清朝的周济称赞他的词如天生丽质的乡野之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王国维先生喜欢他的词,称“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从少年风流的才子,贵至九五之尊的皇帝,贱到亡国的阶下囚徒,李煜的一生,见过多少明月滋味?
最初,从父亲李璟手中接过江山,倜傥的后主也曾意兴飞扬: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栏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那些刚刚上好晚妆的嫔妃,个个貌美如花,肌肤若雪,衣袂飘飘,鱼贯而列,吹笙鸣箫,《霓裳》恰舞。这首词的上阕,李后主采用了“旁观者”的视角,一方面,投入乐舞的陶醉之中,另一方面,却有着一种游离观看的冷静。在词的下阕,诗人之心渐渐萌动:在风中,谁的香粉味袅袅地洒落下来?夜宴繁华,歌声婉转,伴着薄薄的醉意,拍打着栏干,此刻情味之切,难以言表。而曲终人散,刚刚沉醉于繁华的人,该怎样从繁华中解脱?回去的路上,不要高烧红烛,不要燃着明灯,就让我的马蹄散漫地踏过去,走在一片皎洁的月色里吧。清冽的明月,更映出刚才的浓艳,耳目声色的欢娱之后,人需要一种孤独,一点冷静,需要那一片清淡的月色,宛如一盏酒后的茶,让自己去玩味和回忆,去沉醉其中,去超越其外,融融月色,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好景不长。南唐风雨飘摇,北方的大宋步步紧逼,在南唐最后几年捉襟见肘的时光里,李后主的明月再也不像当年那样晴美,不仅月色开始变得清闲,月下砧声竟也扰乱了他的心神。在一首名叫《捣练子》的小词里,李煜写道:“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一点一点的寒砧捣衣声,伴着月色,断断续续传到枕上。枕上焦虑无眠的人,不禁抱怨着夜晚过长,砧声太吵,抱怨月色侵入帘栊,而一片真实的心事又无可言说,一如他在《相见欢》里无言的一刻:“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猜你喜欢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