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和弼马瘟
文/赵元波
有一种很名贵的沙丁鱼,味道极其鲜美,但又非常娇贵,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当渔民们把刚捕捞上来的沙丁鱼放入鱼槽运回码头后,用不了多久沙丁鱼就会死去,而死掉的沙丁鱼味道不好销量也差,倘若抵港时沙丁鱼还存活着,鱼的卖价就要比死鱼高出若干倍。渔民们想了无数的办法,想让沙丁鱼活着上岸,但都失败了。
只有一条渔船总能带着活沙丁鱼回到码头。
这条船的秘密何在呢?
该船长严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打开他的鱼槽,才发现里面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原来鲶鱼是食肉鱼,装入鱼槽后,就会四处游动,不断地追逐寻找小的沙丁鱼吃,大量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异己分子”,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就会自然地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来,一条条沙丁鱼就活蹦乱跳地回到码头卖上了一个好价钱。
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一些养马人就深得此中奥秘。他们在马厩中养猴,以躲避马的瘟疫。原理是什么呢?据有关专家分析,因为猴子天性好动,这样可以使一些神经质的马得到一定的训练,使马从易惊易怒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对于突然出现的人或物、以及声响等不再惊恐失措。马是可以站着消化和睡觉的,只有在疲惫和体力不支或生病时才会卧倒休息。在马厩中养上一猴子,就使马经常保持站立而不卧倒,这样可以提高马对吸血虫病的抵抗能力,不会染上瘟疫。
在马厩中养猴,以“辟恶,消百病”,养在马厩中的猴子就是“弼马瘟”,这只养在马厩中的猴子所起的作用就相当于鱼槽里的鲶鱼。
大自然中,正因为有了冬季的“风刀霜剑严相逼”,才可能有春天的姹紫嫣红,一潭死水里只要投进一个小小的石头,就能激起美丽的浪花,一种动物如果没有外界的刺激,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同样,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手的激励,那他就会甘于平庸,养成惰性,最终导致庸碌无为,一事无成,古人所谓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既然如此,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加入一条“鲶鱼”,一只“弼马瘟”,让我们时时保持警醒,生活充满活力,从而收获甜美的果实。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