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情感文章 > 友情文章> 劝君多交“畏友”

劝君多交“畏友”

来源: 《意林文汇》 作者: 杨光照 时间: 2015-03-25 阅读:

结交朋友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常见事,每个人总希望自己能交上一些有益的朋友,尤其是青年人,更乐意多结交一些知心朋友。然而,结交朋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倘若能够真正交上一些“挚友”、“密友”、“益友”、“诤友”,那就会使自己从中得到启发,大受裨益。反之,如果交上一些“恶友”、“贼友”,则不但不会有所帮助,还会伏下隐患,终受其害。

明代学者苏浚在《鸡鸣偶记》一书中,曾把朋友分为四类,其中大加褒奖的则是“畏友”。所谓“畏友”,就是“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朋友。意思是说,要多结交那些能够经常地、尖锐地指出自己过错,敢于揭露自己短处的朋友。

但是这样的朋友一般人是难以理解的,因为他有时会在大庭广众下对你严辞点过,令你“丢丑”,有时会在你头脑发热的时候向你泼冷水,损你“面子”。但他却能让你少走弯路,不走邪路。平心而论,这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这样的友谊才是真正的友谊。但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理解和做到这一点却是相当难的。

据载,1940年10月,陈毅同志在苏北时,江苏东台县有一个开明地主,是苏北参政会的参政员,一天,他当面向陈毅同志提出意见,指责一个县干部贪污腐化,欺上瞒下,言语间有批评陈毅同志偏听偏信之意。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由于当时的陈毅同志血气方刚,听了这位参政员的意见后,作色怒斥。这位参政员一看陈老总发了脾气,只得悻悻离去。事后,陈毅同志意识到这样不妥,翌日早晨天刚亮就步行赶到这个参政员家中,诚恳道歉。陈老总这种知错即改,规正过失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这个参政员,他们二人还从此结成了真正的“诤友”。

后来,陈毅同志庆贺自己六十三岁生日,回忆到这段历史时,兴冲冲地写下了《六十三岁生日述怀》一诗,其中一节道:“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有时难忍耐,猝然发雷霆;继思不大妥,道歉亲上门;于是又合作,相谅心气平。”像陈毅同志这种善于结交“畏友”,亲自上门道歉的精神,为人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从某种角度看,“畏友”或许有其可“畏”的地方,只有品尝到“畏友”甘甜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畏友”的逆耳忠言。据说夏衍就是把吴晗这样敢于批评他的人称为真正的朋友的。

有一次,夏衍与吴晗、翦伯赞谈论明朝朱元璋的故事时,说了一句外行话,吴晗当即批评他说:“你还当文化部长呢,连这一点常识都不懂!”闻此,夏衍非但没有怪罪吴晗令他当众“出丑”,反牢记“畏友”批评,发愤读书,每天抽出一个钟头攻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终于在学问上有了很大长进。

令人惋惜的是,现在一些青年人,不愿结交“畏友”,常常不讲原则地以“哥们儿义气”作为交友的标准,或同乡、或同学、或同事,在一起吃吃喝喝,说东道西滥发牢骚,有了错误不仅不相互劝邪扶正,反而纵容包庇,怂恿其过。不仅使“朋友”有错难改,也使自己错上加错,甚至最终触犯党纪国法,受到严惩,吃了苦头,才后悔不迭。

友谊是生活中的一盏明灯。爱因斯坦说过:“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有头脑、心地正直、严正的朋友”。成长在当今时代的青年,是大有希望的一代。应该用理智驾驭感情的风帆,慎重交友,多结识一些敢于批评错误,相互指正过错的“畏友”,对那些是非不分,良莠不识的“酒肉朋友”和常袒已过、误人青春的假朋友,应视为“恶友”,断然不与其结交。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正从友情里得到力量,在工作和学习中携手并肩,共同进步。

  • 上一篇: 一毛钱的情谊
  • 下一篇: 谁没有几个走丢的朋友
  • 猜你喜欢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