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书籍 > 养生保健知识

专家详解胆囊息肉

陕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 李增烈

什么是胆囊息肉?发生的因素有哪些?

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长出的隆起物的总称,其向腔内突出,体积一般较小。息肉分为肿瘤性与非肿瘤性两大类。

肿瘤性一息肉包括腺瘤(癌前病变)、小腺癌。非肿瘤性一息肉包括胆固醇性一息肉(局限性胆固醇沉着)、炎症性一息肉。而腺肌症则介于两者之间。

根据研究,电离辐射、长期酗酒、吃刺激性食物过多、不吃早餐、晚餐过饱等多种因素,是胆囊息肉的诱发原因。

胆固醇性一息肉是胆囊息肉中最常见的一种,是胆固醇代谢局部紊乱的表现。

B超诊断胆囊息肉可靠吗?还需要其他检查方法吗?

一些患者担心B超诊断的准确性。其实,胆囊息肉的确诊正是B超检查的强项,因为B超具有简便易行、无损伤、可重复检查的优点,且阳性率在90%以上。

由于胆囊息肉一般比较小,反而容易被CT和磁共振检查遗漏,因此一般不主张将CT和磁共振用于常规检查。

虽然B超检查不能确诊息肉的良恶性,但B超图像可以提一供重要信息。要进一步区别息肉的良恶性,还可选择彩色多普勒、声学血管造影、超声内镜、CT等检查。病理活检是确诊良恶性的金标准,但只能在手术之后采用。

不同种类与性质的息肉,B超图像上的表现不同,它是术前区分息肉种类与良恶性不可或缺的参考依据。

胆固醇性一息肉占胆囊息肉40%或更多,胆囊形态正常,壁可轻度增厚。2/3的息肉为多发,小的仅为强回声点,大的不超过1厘米,呈球形或桑葚形,大多有蒂与胆囊壁相连,但易脱落,故拟行手术前必须复查。

胆囊腺瘤比较少见,多单发,呈圆形、椭圆形或乳头状。基底较宽,偶带蒂。比胆固醇性一息肉大,一般不超过2厘米,好发于胆囊颈部、底部。腺瘤容易癌变。

炎症性一息肉系胆囊慢性炎症增生在局部突出的表现,半数为单发,基底宽,无蒂。大多同时有胆囊炎、胆结石超声图像。B超上不易与小胆囊癌鉴别。

如何判断胆囊息肉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

胆囊息肉的良恶性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因为直接关系到治疗方法和患者的预后。严格地说,病理检查结果虽然是“金标准”,但其往往在手术之后才能获得,因此根据临床 特征特别是B超检查做出判断,就更实际和重要了。国内外大量资料所证实的比较可靠的经验是:

1.B超初步认为的炎症性、胆固醇性、多发性一息肉,良性可能性大。

2.符合单发、直径大于1厘米、随访中息肉逐渐增大、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之一的,应该警惕息肉恶性变,伴有胆结石的息肉,恶变概率高。

3.初步诊断为良性一息肉的,也应遵医嘱定期进行B超复查,包括观察息肉大小、形态的变化。建议复查时间:息肉小于0.5厘米者,6~12个月复查一次;息肉大于0.5厘米者,3~6个月复查一次,连续检查2~3次,如果息肉没有变化,可在每年体检或有症状时再进行检查。这样安排比较科学,即便有变化也可及时发现、治疗。

哪些胆囊息肉要考虑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要不要手术困扰着不少患者。因胆囊息肉治疗往往要摘除胆囊,加上手术创伤,,对消化功能会带来一定影响,所以胆囊息肉是否要手术应该慎重分析,权衡利弊。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考虑手术,阳性条件更多者,更应积极些。

*B超初步诊断为胆囊腺瘤。

*青年患者息肉直径大于0.8厘米。

*中老年患者息肉直径大于1.0厘米。

*合并有胆囊结石,且胆囊壁明显增厚。

*B超提示息肉基底较宽。

*随诊中息肉逐渐增大。

*疑有其他癌变征象者。

*最近认为有胆绞痛症状的胆囊息肉患者,也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