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千古绝唱 万世宗师
却说楚太子横质于秦,跟秦昭王宠臣陆旺一见如故,彼此经常来往,便成莫逆之交。 陆旺身高九尺,亭亭玉立,粉面朱唇,其美胜过城北徐公①和弥子瑕②,不知曾博得多 少美女的青睐。其妻朱丹,有倾城之貌,倾国之色,被公认为天下第一美人,男人们见 了,无不垂涎欲滴。这样一对夫妻,谁不钦羡,谁不眼热,谁不赞美。然而,他们夫妻 的关系并不和睦,生活并不幸福,原因是这位徒有美丽外表的陆旺大夫不仅缺乏阳刚之 气,而且阳萎不举,难成房事,如花似玉的朱丹,终年活守寡,守活寡,痛似慢火煎鱼。 都怪陆旺皮细心粗,全不知妻子之所需,以及自己所欠下妻子的浸润债,三日两头将楚 太子邀进府来饮酒行乐。论美貌,熊横不及陆旺的十分之一,但他毕竟具备着男子汉的 气度和魅力,对朱丹来说,犹似狗面前的一只猫,猫面前的一只鼠,一见面便心急眼红, 一心欲猎获之。酒席之上纯系斗智之举,陆旺远不是熊横的敌手,每每被灌得酩酊大醉, 酣睡若死猪。每当这种时候,都有几分酒兴的熊横与朱丹,岂有不眉来眼去,以目传情 之理!彼此心照不宣,如此反复,便心心相印了。一天,熊横趁陆旺携家奴外出之机, 以邀陆旺肴山游猎为名,来到他的私邸,只见朱丹独自在院中闷坐。朱丹见了这位肩宽 腰圆、浑身是力的楚太子,闷气顿消,主动与之搭讪,以会说话的秋波告诉他,家中无 人,千万莫失良机。熊横应邀随朱丹内庭小憩,遂成苟且之事——久旱逢甘霖,干柴遇 烈火,胶漆之合,快到三十岁的人了,朱丹第一次尝到了这雨滴露沾之美,享受到了做 女人的幸福。
①战国时齐之美男子。
②春秋时卫灵公夫人南子的情夫。
干这种事,只有开头,没有结束,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情深似海,志坚如磐,色 胆包天,毫无顾忌。然而,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半年以后,陆旺从家奴那里获悉了熊 横与朱丹的隐私,本想立即将熊横杀死,但又怕引起秦、楚两国的纠纷,便隐忍以行, 好在他自己也并无性欲。不料熊横与朱丹竟不顾脸皮,几乎明目张胆起来,闹得咸阳满 城风雨,弄得陆旺不好做人,于是发誓除掉这对伤风败俗的淫邪骚货。
一天夜里,陆旺名为外出公干,实则隐于庭中。酉时过后,隐见熊横潜入陆宅,径 至朱丹内寝。陆旺看在眼里,气在心头,眼冒怒火,估计二人正当颠鸾倒凤之际,提剑 闯了进去,大喝一声:“奸贼看剑!”岂知熊横早有提防,陆旺剑未出手,他便操起鸳 鸯枕边的带毒匕首向陆旺投去,击中要害,当即毙命。
熊横深知陆旺乃秦王重臣,如何杀得!关门与朱丹抱头痛哭一场之后,只身逃秦返 楚。次年,秦以此为口实,联合了齐、韩、魏诸国攻楚,在沘水旁的垂沙大败楚军,取 重丘而去,楚将唐昧战死。
在这段汉北流浪过程中,屈原虽生活得艰难困苦、孤独寂寞、痛楚郁闷,但却是充 实丰盈的。首先,他的足迹遍及城乡、山林、沼泽的每一处地方,整日跟人民群众浸泡 在一起,跟他们建立起了血肉的联系,对他们的艰难与贫困了解得更丰富更深刻了,与 他们的感情更深厚更真挚了,他们的品德、节操和气质深深地感染着屈原,使屈原不断 地在丰富着自己,改造着自己。应该说,没有这一切,便没有屈原自身的完善与辉煌, 没有这诸多流传千古、催人泪下、激人奋进的光辉诗篇。其次,所到之处,他从未间断 过挖掘整理楚之文化艺术的工作,他像一个勘探者,又像一个开采者,由于他的辛勤努 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荆楚乃至整个华夏的文化艺术才有后世的丰厚与昌盛,这也是他 本人诗篇的肥沃土壤和丰富营养。
由于怀王曾一度有过作为,屈原也因此信赖过他,忠贞于他,二人曾有过君圣臣贤 的默契合作,并在内政外交和变法改革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因而尽管怀王疏远了他, 罢黜其左徒之职,不准他参与朝政,迫使他流浪于汉北荒僻之野,屈原对怀王尽管也有 某种程度的怨愤与恨铁不成钢,不是为个人,而是为荆楚,为天下,但却依然一往情深, 相信他不会执迷不悟,必将迷途知返,迟早有一天,怀王必召其进京,重执国政。至于 怀王那些昏庸之举,对他的不公正处置,屈原并不过多地怨恨,倒是对郑袖、靳尚、子 椒一伙为代表的旧贵族恨之入骨,正是他们包围了怀王,佞言谗语不绝于口,蒙骗得怀 王有眼视而不明,有耳听而不聪,乃至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楚才有今日之悲惨结局。 来汉北后,屈原创新《九歌》之外,还写了《抽思》和《思美人》两首诗,以文学的形 式将自己的遭遇、见解、愿望写进诗里,相信它们必被传到郢都,希望怀王读了能有所 感触,翻然悔悟,拨正船头,扬帆远航。然而诗传出去一两年了,却不见有什么动静, 看不出怀王有丝毫悔改之意,于是屈原决定倾一腔心血再写一篇。这一篇跟前两篇比, 要充实内容,扩大篇幅,加大力度,增加厚重,丰富意蕴,要以雷霆万钧的气势,山崩 地裂的伟力,高山悬瀑的激情,烈焰腾腾的忠贞,唤醒怀王,重振雄风,再造辉煌,楚 还是大有希望的,天下亦是大有希望的。
为了构思这首长诗,屈原整日四处飘荡,他居无定室,行无定踪,食无定时,像天 上的云,原野的风,水中的浮萍。他来自大自然,要从大自然获得启迪,又要回归大自 然。一个人,只有融于洁净的蓝天般的纯真无邪,不杂以任何世俗的矫揉造作,才能够 心地无私,襟怀坦白,激情奔放,气吞山河,魄囊寰宇,屈原正是以这样的胸怀和气度 来构思和创作他的这首长诗的。
屈原借用一个具有“离忧”意义的楚国当时的曲名《离骚》作为自己这首长诗的标 题。由执掌内政外交大权的左徒降为闲职三闾大夫,继而不准他参与朝政,被迫无奈, 来到这荒凉的边塞之地,屈原能无离忧吗?国势倾危,谗佞当道,怀王不悟,屈原虽离 而能不忧吗?屈原之所以借用这曲、义相谐的曲名有两个目的:一是避忌讳。因他不便 明说“忧楚王”或“忧楚国”。楚人隆巫祀,好歌唱,借曲作词,正好封谗人之口。二 是达衷情。屈原远离郢都,来到汉北,无由面君,正好借了歌及歌词的流传,“冀幸君 之一悟”。
休看屈原整日游魂似的走南串北,蓬草般的随风飞转,无所事事似的悠然自得,岂 不知这正是他最困惑、最痛苦的时期,他正在泥泞坎坷的旅途上艰难跋涉,好比一个母 亲,正是在这看似悠闲的时期受孕,怀胎十月;好比一个设计师,他正在构思宏伟的大 厦,绘制复杂细致的蓝图;好比一个天官,他正在煞费苦心地思索怎样赐福人间。正是 在这一优哉游哉的过程中,屈原不仅搭好这首长诗的框架,而且连许多细节也都历历在 目——胎儿在母腹中健康地成长着,只待一朝分娩。
屈原要在这首《离骚》中指出,天道是正直无私的,有美好行为的圣王贤君,才能 享有他们的国土,他要览察有德之君才加以辅佐。在屈原看来,“美政”是皇天观察民 德的客观标准,是“圣哲”的茂行在政治上的体现。他要称道尧舜,抨击桀纣。他为自 己的美政设计了一个重要内容,这便是“举贤授能”。要“举贤授能”,就得反对世卿 世禄,打破旧贵族对于权位的垄断,选拔真正的贤才来实现政治改革。秦孝公“下令国 中求贤”得到公孙鞅,燕昭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得到名将乐毅,可见“举贤授能” 是何等的重要。当时的楚国,朝廷贵族专权,屈原还要举更多活生生的实例来说明问题。 诸如虞舜,历山耕夫,尧力排众议,以二女妻之,将天下禅让之,天下大治,尧、舜遂 成千古圣君;伊尹,有莘氏女之私臣,亲为庖人,汤得之,举以为相,与天下之政,治 天下之民;傅说被褐带索,庸筑于傅岩,武丁得之,举以为三公,与接天下之政,治天 下之民;吕望市井鼓刀之屠,周文王举以为相,视之若父;宁戚商贾,击牛角而歌,闻 于齐桓公,因得重用,遂成膀臂也……屈原欲以“举贤授能”的主张,对昏聩的“任人 为亲”的楚国统治集团开一剂苦口利病的良药,借以缓和奴隶主贵族阶级与新兴地主阶 级日益尖锐对立的矛盾,安定社会政治。
在长诗《离骚》中,屈原为自己的美政设计的另一个内容是提倡推行法治,以法治 国。他的这一政治主张,是对“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不合理制度的否定。屈原 清楚地意识到,楚国之所以幽昧浑浊,人民多灾多难,就是“背法度而心治”的结果, 因而他任左徒以来抓的第一件内政上的大事,便是“造为宪令”,变法改革,这也是他 跟以靳尚为代表的旧贵族集团尖锐矛盾的焦点。在诗中屈原将坚决主张,誓死捍卫,决 不使变法改革中途夭折,要使《宪令》充分发挥其决定国家前途及民族命运的光辉作用。
在长诗《离骚》中,屈原将进一步阐明并着力强调自己热爱祖国,同情人民,坚持 真理的观点。他始终念念不忘楚国的兴亡,他考虑问题和做事情的出发点不是自己的吉 凶祸福,而是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生活。在屈原的心目中,楚王是楚国的 代表,存君兴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他对楚怀王寄托着极大的希望,盼望着怀王能够 骖龙驾凤乘骐骥,紧步古圣、先哲之后尘,将楚引至兵强马壮、民富国强的道路上。由 于怀王信任过他,支持过他,他始终对怀王没有失去信心,明明是怀王不察其耿耿忠心, 但却仍忍不住要劝谏,并指天誓日地表白,我的所做所为,都是为了君王的缘故。但他 不想做个愚忠者,他要指责怀王昏聩糊涂,不体察别人的心情,但却轻信谗言,变化无 定。为了体现自己对祖国赤诚的爱,他欲设计一个悲怆苍凉而又情衷意挚的场面:正当 他离开祖国远走高飞的时候,金灿灿的朝阳从东方升起,照得茫茫寰宇一片光明,正当 这时,他忽然看见了自己的故乡,于是仆夫悲伤,马也怀念,他们俱皆踯躅退缩不前。 高驰九天的幻游,在俯瞰故乡的一霎那间便寸步难行,祖国的形象顿时比九天更高地矗 立在人们面前。屈原要将这为当时一切善良的人们所崇敬所挚爱的概念——祖国,赋予 更崇高更缠绵的抒情色调。
祖国与人民是密不可分的,屈原欲让人们读《离骚》不敢忘生民之意,《离骚》所 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和对人民的同情、关怀联系在一起的。他一面慷慨悲歌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一面痛哭流涕“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要实现“国富强而法立”的目的,首先就必须使人民摆脱“多艰”的生活。屈原欲在 《离骚》中向世人和后人宣告:同情人民,热爱人民,热爱祖国,都是他的基本精神。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