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十六章(5)
他又同几位总兵、副将、参将等官员一起,把留下来的部队人数合计了一下。知道松山堡内原有两三千驻军,为首的是副将夏承德,另外还有一位总兵官,是祖大寿的堂兄弟,名叫祖大乐,人马已经没有了,只有几百亲兵随在身边。洪承畴把松山的粮食和人马通盘计算一下,决定让白广恩带走更多的人马,只留下万把人防守松山,这万把人也包括夏承德的人马在内。
四更时候,洪承畴亲自送白广恩出发,又一再叮嘱他路上避免与敌作战,不要使人马溃散,回到宁远后,别的总兵官的人马,仍让他们回去归队,留下自己的人马,等候朝廷命令。
白广恩率着人马出发后,洪承畴又派出少数骑兵追随在后边,看他们能否平安突围,直到得知他们确已顺利突围出去,他才放下心来。随即他又同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等商谈了一阵,决定让邱民仰带着少数标营人马和一些文职人员驻在松山堡内,他自己率领其余人马留驻城外,在一些重要地方扎下营寨,准备抵御清兵。现在解救锦州之围的希望已经化为泡影,他所期待的只是朝廷能够重整人马前来援救,但这种期待,在他自己看来也很渺茫。他在心中叹息说:
“朝廷怎能重新征召一支大军?从何处再征到众多粮饷?唉,望梅止渴!”
张若麒三四天前来到海边以后,并没有立即过问保护粮运的事。他干的第一件事是同马绍愉一起,找到一条很大的渔船,给了渔民一些粮食和银子,派几个亲信兵丁和家奴驻守船上,以备万一。早在他以前盛气凌人地催促洪承畴进攻的时候,他已经暗暗地同马绍愉商定,要从海上找一条退路。前晚,当他获知笔架山的军粮被夺,明军准备退回宁远的消息后,他更确信这条渔船就是他的救命船。昨天,当战事开始紧张起来,清兵攻夺小笔架山以北的三角山时,他不是派兵抵抗,而是同马绍愉和一些亲信随从迅速登上了船,等待起锚。
那些溃逃到海边的部队和原来在海岸上保护粮运的部队,在清兵的猛攻下,纷纷往海滩败退。洪承畴派给张若麒的二百名护卫,也站在离渔船十几丈远的沙滩上,保卫着渔船。当清兵进行最后冲击的时候,明军继续往水边退去。因为正是潮落的时候,渔船起了锚,随着落潮向海里退去,但并没有撑起布帆。船,仍然在海上逗留着。而士兵们,不管是溃败下来的,还是保护张若麒的,也都跟着向水中一步一步地退。但是他们越退水越大,沙越软,行动也越是困难。
清兵骑在马上,直向退走的明军射箭。明军也用箭来回射。后半夜潮水涨了,涨得很快,加上风力,渐渐地漫到人的大腿上,又很快地漫到腰部,还继续往上涨,并且起了风浪。清兵趁这个时候,又猛烈地射箭。明军起初还回射,后来人站不稳了,弓被水浸湿了,弓弦软了,松了,箭射不出来了,纵然射出来,也射不很远。清兵的箭像飞蝗般地射过来,许多人已经中箭,漂浮在海面,有的淹死,有的呼救。一些将领还在督阵,预备向岸上冲去,但是已经不可能了。尽管在平时,这些将领和士兵之间有许多不融洽的事情,特别是有些将领侵吞了士兵的军饷,可是到了这个时候,这一切都忘记了,大家想的是如何共同逃命,如何不要被清兵杀死。还有些将领平时对士兵多少有些感情,这时士兵就成排成排地站在他们前面,企图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清兵射来的箭,保护自己的长官。许多士兵在将领前面一排一排地倒下去,被水冲走,而最后将领们也中箭身亡,漂浮海面。
张若麒直到最后潮水完全涨起的时候,才下令把船上的几个布帆完全撑起来,乘着风势,扬帆而去。有些士兵和将领多少识些水性,看见张若麒的渔船经过,一面呼救,一面游过去,但张若麒全然不理。有些人被海浪猛然推到船边,赶紧用手攀援船舷,一面呼救,一面往上爬。船上的亲随都望着张若麒。张若麒下令用刀剑向那些人的头和手砍去。霎时间船上落了许多手指头,还落下一些手。船就在漂荡的死尸和活人中冲开了一条路,直向东南驶去。
张若麒坐在船舱里,想着既然笔架山的军粮被夺,那里很可能会有清兵的船只,得绕过去才好。果然到拂晓时,他遥见笔架山插着清军的旗帜,也有船只停在那里。于是他吩咐渔船继续往东,深入海中,远远地绕过笔架山,然后再转向宁远方向驶去。他也准备着,如果宁远和觉华岛也已经被清兵占领,他就漂渡渤海,到山东登州上岸。他一面向着茫茫大海张望,一面已经打好一个腹稿,准备一到岸上,不管是在宁远,还是在登州,立刻向皇帝上一道奏本,把这一次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到洪承畴身上,痛责洪承畴不听他的劝告,未能在皇太极到来之前,全力向清军进攻,坐失战机,才有此败。
这时,在夜晚发生过战斗的海边,潮水还在继续往上涨,由于风势,有些死尸已经开始向岸上冲来。后来,当潮水又退下去的时候,在海边,在沙滩上,几乎到处都是七横八竖的死尸。另外也有很多死尸又随着潮水退去,远远望去,好像一些漂浮在水面的野鸭子,这里一片,那里一团,在一陽一光下随着浪潮漂动。
清兵已经从海边退走,海滩上一片寂静,只偶尔有白鹤和海鸥飞来,盘旋一阵,不忍落下,发出凄凉叫声,重向远处飞去。
岸上,仍不时地有飞骑驰来,察看一番。他们是洪承畴派来打探张若麒的情况的。他们不知道张若麒已经乘着渔船平安逃走,疑心他也许是不幸被俘,也许是为保护粮草阵亡。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