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大全 > 李自成

第三卷 第十七章(3)

李赞画说:“是呀,可惜记不全啦。我为要将这篇祭文回忆起来,两天来总在用心思索。刚才衙门无事,躲出城外,在这个清静地方走走,看能不能回忆齐全。不行,到底不是少年时候,记性大不如前,有大半想不起来。如此佳文,感人肺腑,不得传世,真真可惜!诸位驾往何处?”

佘一元说:“弟等要去澄海楼拜望政老,一则想得见祭文原稿,二则想听他谈一谈援锦大军何以溃败如此之速,今后关外局势是否仍有一线指望。”

李赞画说:“啊呀,我也正有意去拜望政老请教。他说底稿已经烧掉,我总不信。既然你们三位前去拜访,我随你们同去如何?”

佘一元等三个人一齐说:“很好,很好。”

他们一起步行到了宁海城,先拜见主管留守事务的李镇中。李镇中同他们原是熟人,看了名刺,赶快将他们请进客厅坐下。当李镇中知道他们的来意之后,不胜感慨地说:

“真不凑巧,诸公来迟一步!政老因援锦大军溃败,多年收复辽左之梦已经全破,于昨日上午先将他的仆人打发走,昨晚在了悟和尚处剃了发,将袍子换为袈裟,来向我们辞行并处置一些什物。我们一见大惊,但事已无可挽回。大家留他在澄海楼又住了一夜,准备今日治素席为他饯行。政老谈起国事,慷慨悲歌,老泪纵横。今日清早,不辞而别,不知往哪里去了。可惜你们来迟一步!”

大家十分吃惊,一时相顾无言。李镇中接着说:

“近几天来,政老常说他今日既然不能为朝廷效力疆场,他年也不愿做亡国之臣。”

大家都明白他对国事灰心,但没有料到他竟会毅然遁入空门,飘然而去。

佘一元说:“世人出家为僧,也有种种。常言道,有因家贫无以为生而幼年送到寺中为僧的叫做饿僧,有因幼年多病而送入寺中为僧的叫做病僧,另外还有愤僧、悲僧、情僧、逃僧等等,各种原因不同。真正生有慧根,了然彻悟,一心想做阿罗汉的,并不很多。政老大概算是愤僧了。请问李老爷,传闻政老有《孙子新注》一稿,倘能传之人间,必有裨于戎事。此稿现在何处?”

李镇中摇头说:“可惜!可惜!此稿已经被政老暗中撕毁,投入大海了!”

“投入大海?!……镇老何不劝阻?”

“不知他什么时候就已经投进大海。今早有人从海滩上拾到半页,显然是涨潮时偶然漂回岸边。弟已命贱仆将此半页稿子晾干,珍藏勿失。另外颇值珍视的是,今早政老走后,同僚们在澄海楼上看见他新填《贺新郎》一阙,留题柱上,旁边挂着他多年佩在腰间的那把宝剑。”

佘一元等一听说刘子政临走时在柱上留词一首,都要去亲眼看看,抄录下来。李镇中带他们下到海边,过了浮桥,登上高楼。他们经李镇中一指,果然看见一根柱子上题有一首《贺新郎》,墨色甚新。佘一元抢前一步,赶快念道:

海楼空挥泪。

叹三番雄师北伐①,

虎头蛇尾。

试问封疆何日复,

怕是而今已矣!

念往事思如潮水。

数万儿郎成新鬼,

决天河莫洗神州耻。

戎幕策,

剩追悔。

残秋岭上曾遥祭。

雾沉沉风号雁唳,

此情谁会?

塞外双城②犹死守,

望断天涯日暮。

欲解救睢一陽一③无计。

休论前朝兴亡事,

最伤心弱宋和金史。

千古恨,

《黍离》④耳!

①三番雄师北伐--这是指明对清作战较重大的三次溃败:一次是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杨镐出师大败。第二次是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袁应泰正议三路出师,清兵先进攻,攻陷沈一陽一、辽一陽一。第三次即崇祯十四年(公元1640年)洪承畴援锦之役。

②双城--指锦州和松山。

③睢一陽一--今河南商丘县南。唐朝安史乱时,张巡在此死守,不获救援,城破被杀。

④《黍离》--《诗经》中一个篇名,写周大夫看见西周故宫长满庄稼,兴起亡国之痛。

佘一元读时,大家跟着他读,反复读了几遍,琢磨着每句含义,每个人都对“戎幕策,剩追悔”六个字暗中猜解。李镇中明白这六字所指何事,却不肯说出。大家正在议论,忽然起了狂风,天地陡暗,海涛汹涌,冲击着澄海楼的根基。大家停止谈话,奔出屋子,抓紧栏杆,向翻滚着白浪的茫茫大海张望,都觉得这座建筑在礁石上并以大石为根基的澄海楼在风浪中不住摇动。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