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回 朱元璋南京登宝殿 张士诚今膛困雄兵
话说西吴贤王朱元璋,自于桥兵变以来,取襄一陽一,战滁州,平芜湖,克太平,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长江两岸,于元顺帝至正十六年,一举占领了江南重要城市南京。
义军进城以后,搜剿残匪,出榜安民,奖励工商,赈济饥庶。经过一番调理,使这座萧条的城市,很快又兴旺起来。
朱元璋把原来的金陵侯府改作王宫,日夜在那里一操一劳。两个月后,经文武群臣的一再催促,他祭告天地,即了皇帝位。从此,改国号为大明,年号为洪武,把金陵改为应天府,置省台司院衙门,大封功臣。
几天后,洪武万岁稳坐龙墩,传下两道圣旨。第一道。命开明王常遇春为大将,率一精一兵十五万,上将二十员,出征开封,扼守黄河两岸,以防元兵入侵;第二道,派御总兵花云、吴良守太平府,郭子兴守镇江府,胡神守瓜州府,张兴祖守芜湖,郭光卿守滁州,胡得纪守乱石山,朱亮祖守宁国……一张圣旨,派出了三十六家御总兵,把守重要城镇。众将领旨,先后离京而去。
书要简短。洪武元年秋八月这一天,朱元璋正在后宫观看兵书,忽有密使报道:“苏州王张士诚起大兵三十万,进攻大明帝国。前锋部队已攻占了天长关,守将何二愣不幸阵亡。”
朱元璋闻听大怒,马上传旨击鼓撞钟,召群臣上殿议事。
时间不长,文武群臣来到金銮宝殿,朝贺已毕,列立两旁。
朱元璋道:“朕与张士诚素无冤仇,如今无故出兵,犯我疆土,杀我一爱一将,实属欺人太甚。朕欲兴师问罪,卿等以为如何?”
定国王武殿章出班奏道:“张士诚坐镇苏州,已有十几个年头。他手下兵多将广,能事者甚多。此人嫉贤妒能,妄想独吞天下,实乃我大明一害。今出师有名,本应乘此机会,收复东南。”
丞相李善长道:“想那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马增善等,名为义军,实则净做不义之事。万岁欲北赶大元,必先统一南方七省,以解后顾之忧。如此看来,眼下正是出兵之时也!”
朱元璋听罢,就想即刻传旨征剿。可是,略一思索,又犹豫了。为什么?因为中山王徐达重病在身,不能出征;军师刘伯温正在两湖考察民情,尚未归来;开明王常遇春远在开封镇守,未在身边。这三人是他的左膀右臂,没他们随军,朱元璋放心不下啊!于是,他将心思对群臣述说了一番,又说道:“此番出征,何人能领兵带队?”
护国王胡大海奏道:“这有什么发愁的?他们不在,不是还有我吗?你给我一支一精一兵,我把张士诚抓来就是!”
武定王郭英说:“二哥鲁莽,又不曾单独领兵带队。倘若有失,大不利也!”
胡大海很不服气,瞪着眼睛说道:“我说老七,你怎么也小瞧起二哥来了?你好好想一想,自咱起义以来,什么大事不是我办的?大江大一浪一我都不怕,何况一个小小的张士诚呢!”
那位说,胡大海怎么称郭英为老七呢?书中交待:想当年,在安徽乱石山出了七位结义好友。他们是:老大武殿章,老二胡大海,老三汤合,老四朱元璋,老五邓玉,老六常遇春,老七郭英。按这样排下来,胡大海才叫郭英为老七。
闲话体提。朱元璋听着众人的议论,琢磨片刻,说道:“你们不必争论了,朕要御驾亲征!”
李善长一听,忙出班奏道:“主公乃万乘之尊,金枝玉叶。如今,国本初定,百业待兴,还是不去为好。”
胡大海接了话茬儿:“哼!你们当文官的,就会溜须拍马。当皇上的为什么不能带兵,这是哪家的规矩?老四,你若领兵出征,可以壮军威,鼓士气,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李善长被胡大海抢白了一顿,觉得不是滋味,可是,又不敢跟他辩理,只得暗自憋气。
朱元璋听罢群臣议论,说道:“朕意已决,卿等不必争议了。”说到这里,向殿前扫视了一眼,“孙坚何在?”
钦天监孙坚出班施礼:“臣在!”
“朕欲兴兵问罪,何日出师吉利?”
孙坚取出历书,推算了一阵,奏道:“八月初五是黄道吉日,主公出征,定然大吉大利。”
“好!”
朱元璋站起身形,传出口旨:“朕亲统大兵十万,命郭英为先锋,汤合、邓玉为左护使,武殿章、赵玉为右护使,后军主将朱亮祖押运粮草,胡大海参赞军机。八月初五祭旗出师,不得有误。”
“遵旨!”
朱元璋将口旨传罢,拂袖退殿。接着,群臣散朝,各自去做应战准备。
书不赘述。到了八月初五这一天,朱元璋头戴双龙双凤金翅盔,体挂金锁大叶连环甲,外披杏黄缎九龙一团一花战袍,腰系百宝穿花珍珠带,足蹬龙头凤尾牛皮战靴,左肋悬一口五金安铁宝剑,在众将簇拥之下,先祭天告地、拜别宗庙,又到大校场检阅了三军。接着,炮响九声,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开出南京。文武百官也尾追而行,一直把朱元璋送到十里长亭。
这阵儿,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马皇后,率领三宫六院众嫔妃,早已在此候驾多时。朱元璋见了,急忙下马,与皇后相见。
马后端起酒杯,双手递到朱元璋面前,强作笑脸:“万岁兴师远征,必能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愿陛下保重龙体……”说到此处,她嗓子便咽了,眼泪围着眼眶直转。
马氏与朱元璋是患难夫妻。多少年来,出生入死,过的是血雨腥风的岁月,担的是数不清的风险。自来南京,太平日子过了还不到半载,又要开兵见仗。而且,这次是丈夫亲自领兵,作为恩一爱一的妻子,怎能不替丈夫担心呢?可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她又不能过于悲伤。所以,她强忍悲痛,故作笑脸。
朱元璋对妻子的心情,了如指掌。他接过酒杯,笑道:“休要替朕担心。料那小小的张士诚,掀不起多大风一浪一。此番出征,定能凯旋而归。”接着,又把京营殿帅张玉、副殿帅薛凤槁、应天府府尹梅四祖唤到面前,嘱咐道:“你们要听从皇后宣诏,好好守卫京城。”
“遵旨!”三人唯唯领命。
朱元璋把后事安排妥当,这才上马出发。
马皇后目送元璋走去,率领文武回城。这且按下不提。
且说朱元璋,统领雄兵十万,晓行夜宿,饥餐渴饮,直奔天长关进发。
先锋官郭英带领人马,逢山开道,遇水搭桥,长一驱一直一入,遥遥领先。这一日,来到天长关外,扎下营寨。次日,四更起床,五鼓造饭,平明列队,讨敌骂阵。
苏州王张士诚手下的大将张克亮,杀出城来,与明军搦战。郭英一马当先,大战张克亮,只用了十几个回合,一一槍一刺张克亮于马下。苏州兵大败,郭英乘势攻占了天长关。入城后,出榜安民,并派专人向皇上红旗报捷。
翌日,朱元璋进城,嘉奖有功人员,并命大将范永年留守天长,余者继续向西南进军。
书要简短。明军所经之地,攻必克,战必胜,势如破竹,捷报频传,眼看离苏州越来越近了。朱元璋心情非常舒畅,暗自思忖道:可笑张士诚自不量力,竟敢与朕为仇,真乃飞蛾扑火也!苏州是鱼米之乡,风景秀丽,有“人间天堂”之称。朕攻占苏州之后,定要好好庆贺一番。想到这里,恨不能一口将苏州吞掉。他不断传旨,催促三军速行。
这一天,朱元璋正督军前进,忽然,先头部队不走了。他不解其意,派人前去打探。
时间不长,蓝旗探马跑来启奏:“启禀万岁,前面有一出家道人,拦住去路,口口声声要见陛下。武定王不允,他便躺倒在地。武定王命人将他抬走,可是,十个人也抬他不动。现在还在争吵,请旨定夺。”
胡大海闻听,喝喊道:“老七真是个饭桶,把妖道杀了算啦,还用这般麻烦?老四,待我去收拾他!”
胡大海要走,被朱元璋喝住:“慢!二哥不可莽撞。依朕看来,这个道人必有来历。咱何不将他唤到马前,问个原委?”
胡大海不服气地说道:“哼!出家人没有好东西,理他做甚?”
朱元璋一听,笑了:“话不能那么讲。军师刘伯温不也是出家人吗,怎么说没有好人呢?”
“我是说,除了他之外,没有好人。”
朱元璋知道胡大海一贯嘴硬,无理搅三分,便也不再与他斗口,传旨道:“速将道人带来!”
“遵旨!”探马答应一声,转身而去。
时过片刻,只见军兵往左右一闪,武定王郭英领着一个老道,来到朱元璋面前。众人闪目一瞧,但只见:
这道人,立马前,
相貌堂堂不平凡。
头上戴着鱼尾冠,
无暇美玉上边安。
八卦衣,身上穿,
圆领大袖飘飘然。
百宝囊,挎在肩,
水袜云鞋脚上穿。
面如玉,前额宽,
狮鼻阔口柳眉尖。
二眸子,亮如电,
五络长髯飘胸前。
一把拂尘手中晃,
好似神人降凡问。
朱元璋看罢,暗自称奇。
老道转着眼珠,四处蜇摸了一番,单手打问询,口念:“无量天尊!贫道参见陛下,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问道:“请问仙长在何处修行,法号怎么称呼?”
“贫道自幼在苏州天后宫出家,法号妙真是也!”
朱元璋又问:“仙长见朕,欲奏何事?”
“贫道斗胆问一句,万岁意欲何往?”
朱元璋答道:“去苏州讨伐张士诚。”
“俗家征战之事,与我出家人无关。不过,今有一事,不可不奏。”
“有话请讲,朕愿闻高论。”
老道说:“如今是金秋八月,农家正在开镰收割。万岁引兵十余万,辎重连轸数十余里,所到之处,人踏马轧,对庄稼危害极大。为此,百姓怨声载道。万岁兴仁义之师,名为拯救天下黎庶,实则却给他们带来了苦难。言行相背,此乃大不义也!贫道斗胆,冒死进言,请陛下三思。”
胡大海听着刺耳,把牛眼一瞪,说道:“你这老道真来无理!自古行军打仗,哪有不在地上走的?我们又没长翅膀,能飞到苏州去吗?糟踏点庄稼算得了什么,用不着你瞎一操一心!”
朱元璋怕胡大海再说难听话,忙接过了话头:“仙长言之有理。朕本不忍心糟踏庄稼,怎奈人多路窄,进军不便啊!但不知仙长有无良策?”
老道笑着说道:“主公真乃仁德之君也!贫道自幼生长在此地,对这里的山川地理了如指掌。万岁如不嫌弃,贫道愿为主公领路,既不糟踏庄稼,又可早日到达苏州。此乃两全之法也,不知万岁龙意如何?”
朱元璋闻听大喜,边笑边说道:“承蒙仙长惠愿。单等平定苏州,必与你重修庙宇,重加赏赐。”
“贫道不敢贪欲多求,但愿黎民少受涂炭,已是求之不得的了。”
朱元璋命郭英拨给老道一匹快马,在前边带路。老道千恩万谢,策马而去。
此时,胡大海又说道:“哼,我看这妖道来得蹊跷,不像善类。万岁因何听他胡言?”
朱元璋道:“二哥言之差矣!人家说的俱是正理,咱们焉能不听?况且,人家至诚进言,咱却之也不恭呀!”
胡大海还是犟着他的死理儿:“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哼,还是多长几个心眼儿为好!”
武殿章说道:“我看不会有什么差错,二弟休再猜疑。”
郭英道:“既然主公已传口旨,我们多加提防就是。”
简短捷说。从这天开始,明军便离开大道,绕山路而行。起初,山路还不太难走,车马辎重仍可以通行,可是到后来,山路越来越难走了。翻过一架山,又是一道岭,古木廊林,道路崎岖。军兵累得呼一呼喘气,通身冒汗,一个个口出怨言,叫苦不迭,都想返回原道。
朱元璋心中生疑,命军兵去寻问老道妙真:“此处是什么地方,因何这样难走?还需几时才能到达苏州?”
时间不长,军兵回来奏道:“禀知我主,妙真道长说,这个地方叫金锁山。转过这架大山,就是苏州。他还说,最多再走两日,便可到达。”
朱元璋心想,如此说来,不论往前走、往后退,都一样费劲,还是继续前进有利。于是,马上传旨,晓谕三军,再鼓一把劲儿,冲过难关。
到了第二天黄昏,山路变得宽阔多了。掌灯以后,大军来到一块盆地。
朱元璋刚要传旨安营,突然间,郭英慌慌张张来到马前:“启奏陛下,情况有变,那个老道不见了!”
“什么?!”朱元璋倒吸了一口冷气,忙问道:“何时不见的?”
郭英答道:“掌灯时分。”
胡大海说道:“嗐!我说出家人没有好东西吗,你偏不信,怎么样,我没说错吧?”
郭英道:“事已至此,悔也无用。我看咱们往后撤吧,呆在这里,于军不利。”
朱元璋点头:“快传朕的口旨。前队变后队,后队变前队,调头撤军!”
口旨传出,军心浮动,人喊马嘶,乱作一一团一。
正在这时,探马来报:“启禀陛下,大事不好!”
“何事惊慌?”
探马道:“我军的归路已被苏州官兵截断,粮草全被劫到山外。”
郭英忙问道:“后军主将朱亮祖哪里去了?”
探子道:“下落不明,无法探听。”
朱元璋听罢,额角上渗出冷汗,紧一咬牙关疾呼:“冲出去!一定要冲出去!”说罢,他把御鞭一晃,双脚点镫,飞马直奔后队。众战将不敢停留,各率亲兵尾追而去。
他们来到后队,勒住坐骑,定睛观瞧。只见铁一槍一将赵玉,正指挥军兵搬运石块。为什么?原来,山口已被苏州兵用巨石和叉车堵死了。什么是叉车呢?就是装满石块的普通马车。苏州兵把它从山顶扔到山口,左一辆,右一辆,横七竖八地交错在一起,搬不好搬,挪不好挪,是最厉害的障碍物。
朱元璋仔细观看,见叉车、巨石已把山口封严。若想打开,谈何容易呀!可是,事到如今,怕费事也不行了。他亲自指挥三军,动手消除障碍。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