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臣 和珅(3)
新皇帝嘉庆即位时已经37岁了,但乾隆死死不肯交权,和珅狐假虎威,而嘉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儿皇帝”,对这种局面他肯定在内心里极其不满。不过,鉴于曾祖父康熙时期太子立而废、废而立的教训,嘉庆采取了虚与委蛇的态度。即使有时觉得乾隆的决定不对,他也不露声色。但他真正提防的还不是乾隆,而是乾隆的耳目和代言人和珅。他知道,和珅已经跟乾隆几乎形影不离,他的一言一行对乾隆影响巨大。万一和珅在背地里跟乾隆说自己的坏话,他这个皇帝的位置坐不坐得稳还真难说。对于和珅的专横跋扈、所做所为,嘉庆一概不理。当时有不少大臣偷偷向嘉庆揭发和珅,嘉庆虽然心里明白,但表面上却表示和珅无罪,自己要依靠和珅处理政务。嘉庆还不忘常常表示对和珅的尊重。这样做的结果,给人们的印象是新皇帝也怕和珅三分,但实际上却既麻痹了和珅,也瞒过了太上皇乾隆,保证了既得帝位的稳定。嘉庆不过是在等待时机而已。而这个时机不会太久,乾隆逝世之日也就是和珅倒台之时。事实也正是如此,乾隆一去世,嘉庆就马上作出周密部署,惩办和珅。所以,人们对嘉庆这段时间的韬光养晦表示赞赏,认为是一种生存智慧。
奇怪的是,聪明过人的和珅却似乎没有把嘉庆的真正心理摸透。他也知道乾隆不会长命百岁,新皇帝不大可能还会这样宠信自己,所以一方面对嘉庆拉拢,如在嘉庆即位前抢先递送如意,以图拥戴之功,,又向嘉庆讨好说,皇上的衣食都是由他们贡献,没有动用国库,以唤起嘉庆的感激之情;另一方面又在嘉庆周围布置耳目,窥伺动向。不过,嘉庆没有给他机会,没有说过一句对和珅不满的话,也没有丝毫迹象表明其实在心底对和珅是多么痛恨。和珅抓不住任何把柄。
任何一个大臣,处在新、老皇帝之间,必然有其难做的地方。得罪了任何一方,都没有好结果。从这方面来说,我们或许可以对和珅当时的处境表示一点理解。但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出和珅的专横跋扈不会有好下场。和珅的儿媳,也就是和孝固伦公主,早在刚刚下嫁到和家时,就预感到贪财好利的公公下场不妙。她曾对丈夫丰绅殷德说:“你的父亲受到皇父的如此宠信,却丝毫不报恩,弄得贿名越来越大,我替你担忧啊。将来有一天公公下场不妙,我必定遭到你的连累。”事实证明她的预感准确,等到和珅事败,和家的一切事务几乎全靠她支撑。此时,和家一落千丈,经济上入不敷出,生活上常常发生困难。一个金枝玉叶的公主整日为家庭生计发愁,确实是受和珅之累。可是和珅在风光的时候,却没有这等明见。以和珅的聪明,应该有所预感。他之所以仍在贪污纳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似乎是本性迷失,往往不能自已。秦朝李斯在李家最耀眼的时候曾感叹盛极必衰,但感叹归感叹,照样不能及时从权力场中抽身,最后落个家破人亡的结果。二人极其相似。
嘉庆四年(1799)正月十八日,离乾隆去世仅半个月,距和珅下狱也只有7天,嘉庆派大臣前往和珅囚禁处所,赐他白绫一条,令其自尽。和珅知死期已至,不禁悲从心来,提笔写下了一首诗: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撤手谢红尘。
他时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此诗似偈似谣,前两句含义尚明,因为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至今刚好50岁。从权力的顶峰一下子跌落到深渊,对他来说当然是一场梦,而且是一场噩梦。后两句的含义较为隐晦,大概是属于某种诅咒,或者是身后报应之类,只不过是不便明说罢了。赋诗完毕,和珅悬梁自尽,黯然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这是他贪权纳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可是大清帝国的代价更为惨重。和珅的出现极端败坏了清朝的吏治,加速了清朝腐朽的进程。其时,大清帝国危机四伏,内外矛盾重重。
和珅有一个宠妾,名叫长二姑。她得知和珅自尽的消息后,也自杀身亡,追随和珅而去。她留下了二首挽诗,其中有句云:
白练一条君自了,愁肠万缕妾何如。
可怜最是黄昏后,梦里相逢醒也无。
和珅至死,他的富贵梦、权力梦从来都没有醒过。一代巨贪的形象就此定格于历史的长河中。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1)关文发:《嘉庆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2)冯佐哲:《和珅评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
(3)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嘉庆帝颙琰》,中华书局,2004年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