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古典文学 > 史书典籍 > 纵论中西全史

48江汉雄杰

【48】江汉雄杰

哪怕对中国历史只是略知一二的朋友,“春秋五霸”之名也会是如雷贯耳。然而对五霸的人选,自古以来争议甚多,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五霸。

可是我们写史、读史,看春秋人物,又何必将春秋霸主的人选限于五个之数呢?春秋的历史上究竟有哪些人堪当真正的霸主,我们需要考察的是,他们是否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局势和历史的走向。

郑庄公应当是第一个。

自其父举族东迁至新郑,短短数十年站稳脚跟,拉开了春秋诸侯内战的序幕。大败周王室,彻底改变至高无上的王室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从而使得春秋不只是一个诸侯争霸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思想震荡的时代,春秋之伟大与重要,正在于此。

作为一伙纯粹的外地人,郑国的局面是从无到有打出来的,设身处地去想,其形势不可谓不凶险,因此,郑武公、郑庄公于困境中表现出的军事权谋在当时堪称一绝。

齐桓公当然是第二个。

一片大乱的中原诸侯内斗不止,外战不休,戎狄虎视尚不自知。齐桓公与管仲横空出世,将齐国治理得国富民强,且给中原带来秩序。

齐桓霸业兴起于乱世之中,给后世树起了霸主的样本,并且使齐国就此成为春秋第一个强盛的大国。

我认为,楚成王是第三个。

我们先回到公元前664年,看看平定子元后,楚成王真正掌权之时所面临的局势。

武王、文王两代,楚国在专注地干一件事情,那就是对外征伐。内政也不是不搞,但并不重视。可是,在跳铃铛舞的子元摄政的十二年里,由于这位老兄的大肆挥霍,把武、文两王攒的那点儿家底也败得差不多了,楚国已经成了一个穷国。

第39节

同时呢,子元当政的这十二年里,楚国也没怎么打仗。就公元前666年跑去打了一把郑国,还被齐桓公的救兵给吓了回来。十几年没打仗,楚国的军力也已远不如从前。

一个国家的衰弱是可以很快的,看看郑国就知道了。所以,楚成王如果再是一个昏君的话,相信历史会完全改写。

可楚成王不是,而且,他还起用了一个重要人物——斗子文。

正是这个人的出现,完全扭转了楚国的危局。他的贡献主要有二:外交和内政。

首先是外交。

楚成王甫一执政,斗子文就提议:完全改变楚国的对外策略,暂停对外的征战,向周天子进贡,发展与汉一陽一诸姬及其它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向周天子进贡,等于否定了他爷爷的自立为王,承认楚国仍是周王室的臣子。已经被齐桓公捧起来的周惠王对此十分满意,感到自己是几任东周天子里最有面子的一个,对楚成王褒赏有加。得到了周天子的支持,再主动修好与邻国的关系,使得楚国毫无外敌侵扰,给楚国迎来了宝贵的喘一息之机。

自降身份,韬光养晦,说起来很简单,可纵观历史,真能做到的人实在不多。楚成王和斗子文做得很好。

有了良好的环境,斗子文开始倾力发展内政。

关于他具体的内政措施记载不多,但是在史书上,却记下了他散尽家财,捐助国家的义举;赞扬了他身居令尹高位,家中却无一日积粮的廉洁;讲述了一位法官对他侄子法外开恩,却被他撤掉的故事;留下了他举贤任能,竟至三次让位的无私。

从这几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出,斗子文或许没有管仲牧民的才华,却用他的完美人格赢得了民心。

在楚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楚国国力的真正根基于此时打下。

短短几年时间,楚国复兴。这时,楚国忽然变脸,重新开始了向中原的进军。

于是乎就有了公元前656年那场与齐桓公的召陵会盟,此时距楚成王掌权、斗子文上任才过了八年。

召陵会盟之后,楚国专心向东南发展。直到齐桓公死去,中原没有了可以震慑楚国的力量,楚成王的兵锋回指中原。

此时的中原,也冒出了一个人,他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这个人,就是曾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的“仁义霸主”宋襄公。

宋国是商纣王那个弃商投周的哥哥微子被分封之国,地处中原,本也是一等大国。身为商代遗老之国,上至国君,下至人民,向来自视甚高。

虽然在上世纪末也开始动荡,但齐桓霸业,似乎又给他们指明了方向。

公元前650年,宋襄公继位。由于此公素有仁德之名,深受国民拥戴,宋国国力有所提高。于是宋襄公的野心开始膨一胀,他打算将宋人的梦想付诸实践。

齐桓公死后,五公子争位,正是宋襄公会盟卫、曹、邾三国,入齐平乱,扶立新君。

有此大功之后,宋襄公开始以盟主自居,学齐桓公大搞会盟。

可惜的是,这个宋襄公根本没搞明白会盟到底是干什么的。他以为会盟就是显显威风,自封为盟主之后,还四处插手别国内政。

当年齐桓管仲数次会盟,上尊王室,北抗戎狄,南制荆楚,那么宋襄公做到了哪条呢?

王室不见尊,戎狄不见抗,荆楚嘛,居然被宋襄公当成了会盟的对象。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在盂地组织了一次大会盟,楚国竟也在被邀之列。

中原各国沾亲带故,而且多少还囿于礼制,楚国可就不管那么多了。于是,这次会盟就有了一个搞笑的结果,楚成王在盟会上公然拿下了盟主宋襄公,捉回楚国。中原诸侯颜面尽失。

半年之后,楚成王在薄地重新组织了一次诸侯会盟,释放了宋襄公。

公元前639年的这次薄地之盟,相当于彻底宣告楚国成功挺一进中原,而且一来,就夺走了霸主之位。

宋襄公说:我不服!

第二年,宋与楚在泓水展开了一场大战,就是著名的泓之战。

此战,宋襄公向我们充分证明了,他不只是在政治上完全不懂得争霸的意义,在军事上更是一窍不通。他不肯击敌于半渡之际,不愿攻敌于列阵之时,只甘心落得个兵败负伤,不治而亡的下场。

周礼的笼子关住了很多人,只有这位仁兄是最老实的。

宋襄公带着他称霸的幻想进了棺材,楚成王则声势大振。看遍中原,已无敌手。大楚的宏图伟业似乎才刚刚开了头。

直到那个人的出现,终于将楚成王的美梦击成碎片。请看下集——城濮争雄。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