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李白:蜀道难
【作品简介】
《蜀道难》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中国唐朝诗人李白的名篇,内容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蜀道难》描写了大自然动人心魄的奇险与壮伟,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从这首诗中可感受到诗人灵魂的飞动和落落大方自由的胸襟气度。正是这种鲜明强烈的主观性,才使得“蜀道”这一客观对象深深地印入读者心中,而难以忘怀。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李白《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原文】
《蜀道难》
作者:李白
噫(yī)吁(xū)嚱(xī)⑴!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fú)⑵,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⑶,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⑷,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⑸,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⑹,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⑺。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⑻。
青泥何盘盘⑼!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
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xié)息⑽,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⑾。
问君西游何(几)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⑿,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huī)⒀,砯(pīng)崖转(zhuàn)石万壑(hè)雷。
其险也若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wèi)乎来哉⒁?
剑阁⒂峥(zhēng)嵘(róng)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⒃。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shǔn)血(xuè),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⒄,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jiē)⒅。
【注解】
⑴噫吁嚱:蜀方言。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⑵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
⑶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夸张而大约言之。
⑷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鸟道:只有鸟能飞过的小路。
⑸地崩山摧壮士死:《华阳国志·蜀志》:“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
⑹六龙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螭即龙。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
⑺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⑻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⑼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
⑽扪参历井:参、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用手摸。历:经过。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⑾膺:胸。
⑿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这两句也有断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但不如此文这种断法顺。
⒀喧豗(huī):水流轰响声。砯(pīng)崖:水撞石之声。转,转动。
⒁胡为:为什么。
⒂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
⒃“一夫”两句:《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文选》卷五十六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⒄锦城:《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今四川成都市。
⒅咨嗟:叹息。
【韵译】
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
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
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
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嵋山顶端。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
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
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
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
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
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坐下来长叹。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
可怕的岩山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
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
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蜀道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
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
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
水石相击转动象万壑鸣雷一般。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
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攻占。
驻守的官员若不是皇家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
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
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评析】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讲解】
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起,被称为诗坛上的灿烂辉煌的“双子星座”。李白为人正直,一生蔑视权贵,他曾直言不讳的声称“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新颜。”因此,他虽有超人的才华,但并没有得到统治阶级的重用。他的一生坎坷,然而他对国事却十分关心,他的作品始终洋溢着浓烈的爱国情怀。作为一个浪漫主义的大诗人,他的诗篇充满着丰富多彩的想象,以高超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读者。他的大量诗作从唐代流传到今天,并翻译到国外,影响之大,可渭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李白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在长期漫游的生活基础上,他挥动神奇的文笔,写下了不少描绘祖国壮丽山川的诗作,抒发着对祖国无比炽热情感的同时,往往寄托着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切感慨。《蜀道难》就是最为奇丽、最为生动的一篇,是富有高度浪漫主义色彩的千古绝唱。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孟棨在《本世诗·高义篇》中说,李白刚从外地来到京师,住在宾馆里。当时很有名的大诗人贺知章去拜访他,李白把《蜀道难》拿出来给贺看,贺还没读完就不断赞称,把李白称为“谪仙”(“读未尽称叹数次,号为谪仙”)。说李白才华卓绝、超群,似人间神仙,而且弄来酒和李白喝了个痛快。这一来李白的名声就在京城传开了。我们知道李白出蜀,被召进京是在天宝元年(742年),而贺知章告老还乡是在天宝三载(745)。这样看来,《蜀道难》的写作时间大致在天宝初年。
李白为什么要写《蜀道难》?历来颇有争议:
(1)写于安史之乱时,是为奉劝唐玄宗滞留蜀地而写的。
(2)是为房琯、杜甫担忧。因此时房、杜均在剑南节度使严武手下办事,严武为人粗暴,是为劝说他们小心从事的。以上两种说法,都是安史之乱后的事,而《蜀道难》作于天宝初年,故二说不能成立。
(3)有人认为李白在长安期间,曾写过《剑阁赋》,在题自下自注说“送友人王炎入蜀”,内容与《蜀道难》相似。故可推断《蜀道难》是为王炎入蜀而作。这几种说法比较下来,第三种说法比较合理。不管哪种,有一点可以肯定,《蜀道难》是以蜀道难行,危途难行为主题的。它是用乐府旧题,即事成篇,为送友人入蜀而作;它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又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形势和人民命运的忧虑,也抒发了他对人生道路坎坷不平的感慨。
《蜀道难》属乐府古题,即(相和歌辞·瑟调曲)。在乐府古题乐解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铜梁、玉垒都是蜀中山名。李白袭用了这个古题,仍然写蜀道之艰险。但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有新意。由此可见李白不仅善于吸收,更善于创新,他是在继承中有革新、有创造的。
这首诗可分三部分:
一、从开头至“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开辟之难,突出一个“难”字。
二、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写蜀道行走之难,突出一个“险”字。
三、从“剑阁峥嵘而崔嵬”至结尾,把自然环境与政治形势结合起来,写国情的险恶,以引起人们的警惕,突出一个“恶”字。
划分三段的主要联系:
1、内在联系:三个部分的自然衔接和描写蜀道由难而险,由险而恶,劝告友人还家,逐步深化主题。
2、外在联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三次咏叹,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危途难行”是本诗的主题。前两部分从自然风光落笔,极尽描模刻画之能事;第三部分转入对政治形势的咏叹,深化了主题。可看作是作者的精心构思。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歌一开头,就用了惊叹词“噫吁嚱”,表示十分惊奇和感叹。“噫吁嚱”是叹词的连用,可读成“噫,吁嚱”,“吁嚱”就是呜呼的意思。也有的说“噫”、“吁”,“嚱”是三个独立叹词的连用,突兀而起。“危乎高哉”的“危”和“高”,都是高耸的意思,各带一个感叹词。李白有一首写峰顶的诗,第一句就是“危喽高百尺”,“危喽”即很高的样子。与“危乎高哉”是同样意思的重复,也是起强调的作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成为词组“蜀道难”。这里“于”是比的意思。这几句大致是:哟,啊,高啊实在高啊,蜀道难行,比上青天还难。请看,从一开始就带上了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开篇即奇,一下子奏出激昂雄浑的基调,强烈的震撼着读者的心弦。
“蚕丛及龟凫,开国何茫然!”“蚕丛”与“龟凫”是传说中的两个蜀国的开国国君, “茫然”是茫远而难以知详的意思,说他们开创蜀国是多么遥远的事了。“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尔”作指示代词,“此”的意思,“尔来”就是自此以来,即蜀开国以来。“四万八千岁”不是确数,极言时间的久远。秦国的土地因山川多有险阻,故称为“秦塞”,“通人烟”即人员往来相通的意思。这两句说蜀地自古不跟秦地相沟通。“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当”,是遮拦、阻挡,这里当“面临”讲。“太白”是秦岭主峰太白山。传说因它冬夏都有积雪,所以叫太白。太白山在西安的西面,所以叫“西当太白”。谚语云:“武功太白离天三百”,极言其高峻。“鸟道”是人迹难至的险峻的小道,“横绝”是横空飞越的意思,“巅”是顶峰。这两句说,西边太白山挡住去路,山上的小路人迹难至,只有鸟儿才能从那横空飞越直达峨眉山顶。“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是以神话来反映我国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蜀王派五个力士前去迎娶秦王的五个女儿,途中见一大蛇钻入山穴,力土们抓住蛇尾猛拉,结果地崩山倒。力士和秦王的女儿都被压死,山中就此裂开一条小路,把秦蜀两地沟通起来,也就是把形似天梯的陡峭山路和山崖间凿石架通的栈道联系起来。这虽是神话故事,但我们可以看出蜀地与世隔绝,蜀之道来之不易。诗人不是客观地描摹蜀道的艰难,而是从传说和想象落笔,赋予秦蜀山川以浓郁的主观感情,表现了诗人对蜀道带有鲜明个性的独特感受,融合着诗人豪迈奔放的个性。
以上是第一部分。诗人从古老的传说落笔,追溯了蜀秦隔绝的漫长历史,指出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通人烟的崇山峻岭中,开凿出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强调了蜀道来之不易。这里讲的是蜀道开辟之难。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第二部分写蜀道行走之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标”,高木作为表记,其最高处叫做标,这里高标就是最高峰、顶峰。这几句极写山的高峻,上面有六龙驾着太阳神乘坐的车子,到此也不得不折回的高峰,下面有波浪汹涌盘旋的回流之水。这样上下着笔,顶天立地的山峰似乎伫立在我们眼前。接着写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不得通过,敏捷轻巧的猿猴要想越过去也愁于无法攀援。这是极写山势之高峻。“青泥何盘盘”,说青泥岭多么的盘旋曲折。“百步九折萦岩峦”,“百步九折”说不在长的距离中就有多处的转折,“萦岩峦”,说这路绕着山崖。萦,萦回,绕着的意思。这两句极写山的曲折。“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是摸,“历”是经过,“参”和“井”是两个星,它们相应地面上的位置,也就是古代常说的分野,分别属于蜀和秦。“仰”是仰首,“胁息”,是屏住呼吸,可见心情的紧张。走在山路上星星仿佛可以摸到,或从身边擦过。仰起头来,苍穹低下胁迫,使人透不过气来。这是极写山路之高。“以手抚膺坐长叹”,膺是胸。如“义愤填膺”成语。这句说,用手摸着胸脯坐下来长久地叹息着,可见山之高让人感到害怕。“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由秦入蜀是向西行,故称“西游”。“畏途”,危险使人害怕的道路,“巉岩”是险峻的山岩,“畏途巉岩”,就是路险山高,所以“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但见”只看见,但,只的意思,而不是但是。悲伤的鸟儿对古树哀号,雄雌相随着在林间飞翔。“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说又听到杜鹃鸟对着夜月悲啼,愁绪笼罩着空旷的山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这里“此”是代“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凋”,凋谢,消失。“朱颜”就是红颜,“凋朱颜”就是红颜失色,非常害怕的意思。今天成语有“谈虎色变”,“凋朱颜”就是“色变”的意思。“连峰去天不盈尺”,“连峰”是连绵的山峰,“去天”离天,“去”是离开的意思,“不盈尺”是不满一尺,“盈”是满的意思。“枯松倒挂倚绝壁”,说古老的松树倒挂着依靠在绝壁上。“飞湍瀑流争喧豗”,“喧豗”是哄闹声,是急流瀑布发出的。说飞泻的急流和汹涌的瀑布争相轰鸣。“砯崖转石万壑雷”,“砯”,水击岩石声,这里用作动词,撞击的意思。“转石”,激流翻滚着大石。讲水拍打着山崖,冲击着山石,千山万壑发出雷鸣般的响声。这几句化用了晋代张载《剑阁鸣》中的意思,“盘着飞湍走壁,沙石碰阁,汹涌而惊雷。”可见李白善于吸收前人长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其险也若此”,蜀道之高之危略作收束。“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尔”是第二人称“你”,我叹息你这远道之客为什么要到这儿来呢?
第二部分可分为两层:前八句为一层,强调山势的高峻与道路的崎岖。“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下为第二层,描绘了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动静相衬,声形兼备,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喟叹友人何苦冒险入蜀。这是写蜀道行走之难
第三部分,主要写剑阁险要,蜀地险恶,规劝远行的友人,不可久留。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阁”,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北大剑山、小剑山之间。“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峻。“当”,阻挡、守着的意思,说剑阁的形势非常险要,非常高峻,只要一个人守在这险要的关隘上,再多的人也攻不开。正因为地势险要,所以“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即非,这是暗喻“所守之人”成为狼与豺。说守卫的人如果不是自己的亲信,就可能变成害人的豺狼,因为他们可以凭恃险恶的地形搞叛乱,残害人民。“一夫当关”以下四句,是化用张载《剑阁鸣》中“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里写“猛虎”、“长蛇”,用的是双关的手法,用“猛虎”“长蛇”代“所守”,并把所守的凶残比拟为野兽。“吮血”就是吸血。磨牙吮血比喻、比拟中含有夸张成分,形象更加鲜明。把割据一方的军阀凶残面目揭得淋漓尽致,从而强化了蜀地政治形势的险恶。这句说,人们早晨要躲避猛虎的袭击,晚上要逃避大蛇的侵扰。这些“野兽”都在磨牙吮血,杀人太多了。作者画出了他们穷凶极恶,残害生灵的面目。“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锦城”指四川成都,以织锦发达而得名。杜甫有“花众锦关城”的诗句。“云”是说,讲锦城这里虽说是乐土,我劝你不如早些回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西望”承接前文“西游”说的,由长安而行,望成都,故曰“西望”,“长咨嗟”是深深的叹息。
这最后一部分,从自然环境写到社会人生,赋予“危途难行”的主题以政治的内容。写蜀地形势的险要和环境的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及早回家。这是写国情之险恶。
这首诗构思奇特,想象奇特,“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河岳英灵集》)说这诗写的很奇特,自屈原以来还没有人写出这样味道来的。
一、充满炽热奔放不可抑制的情感,主观性非常突出。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激情澎湃,常常不能自已。诗歌形象高度个性化,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无论叙事或者写景,都融汇着诗人的豪放性格。他那极为强烈的情感,在诗中常反复咏叹出来。开头“噫吁嚱”叹词的连用和“危乎高哉”同义词的反复使用,以独特的强调手法显示内在情感的份量,造成先声夺人的气氛。接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千古传诵的慨叹,定下了全文的基调,引出了古代人民不怕牺牲,不畏艰难险阻,征服大自然的充满神话色彩的描写,使读者不得不惊心动魄于蜀道开辟之难。
在绘声绘色叙述山行艰难可怕的时候,作者再次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喟叹,极力渲染苍凉、悲愁气氛,烘托“危途难行”的主题。末尾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双关语,由大自然之险,写到政治之危,又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以“侧身西望长咨嗟”的意味深长的叹息结束全篇,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的感叹,在诗中三次出现,是感情的爆发、延续和收束。第一次出现,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点出了主题:“危途难行”,并定下全诗的基调,一唱三叹,震撼人心。“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出现,还鲜明地体现了作品结构的严谨。它第一次出现,是写蜀道开辟之难;第二次出现,是写蜀道行走之险;第三次出现,是写国情之险恶。我们说,此时诗人的感情发展达到高峰,悲愤难禁,倍觉艰难。同时在结构上,也标志着由极写山之高、路之难,转向写政治形势之险恶,既是前节的收结,又是后节的启导;既照应了开头,又使读者对蜀道之难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反复呼告,不仅鲜明地体现出作品结构的严谨和感情的起伏跌宕,又像乐曲的主旋律,具有回环荡漾的音乐美。由于它始终贯注全诗,这就构成了全诗的感情主干,并将全诗凝聚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诗人惊叹蜀道之难,感情又是昂扬奋发充满力量的,诗人的感情仿佛是随着蜀山、蜀水迭宕起伏,读后令人心情振奋。
总之,这一中心句的三次出现,在全诗的层次结构,感情凝聚,气氛渲染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深厚的情感,还以作者对西行友人的提醒、呼唤、劝告中流露出来。“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亲切的询问,表示对友人的关怀。而接着“畏途巉岩不可攀”一句已含有赶快回头,不可前行的意思,但友人毕竟又向前走了,历经险境而抵达剑阁。作者以熟人的口吻、困惑不解地问道:“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实际是一种担心,体现了作者对友人命运的关心,而友人终于在蜀地住下了。这是豺狼出没、蛇虎横行的地方,千万不能久留哇!于是诗人又发出深情的呼唤:“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再三叮咛和规劝中,饱含着一片深挚的友好情谊。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二、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
李白并没有到过剑阁,因此有关山行艰险的生动描写,如从鸟兽的感受来刻画蜀道之高险:六龙回日、黄鹤难飞、猿猴愁攀;从行人的感觉来具体描写蜀道之艰险:峰回路转、山势险峻,表现人走在上面的畏惧心理、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以山川幽冷深寂的悲凉气氛来衬托渲染蜀道之艰险:古木荒凉、鸟声凄切,将自然界渲染上了旅愁;还具体描绘了行人眼中的蜀道等等。可以说李白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超越时空的限制,不受任何约束。大家想一下,他虽有漫游天下的生活深厚根底,但如果不发挥高度的想象,不挥洒夸张的笔墨,《蜀道难》决不会如此动人心魄,成为千古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据元和略阳县志记载,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雨,行者屡逢泥淖,所以称青泥岭。李白对青泥岭的高峻难行或许有所了解,于是吟出“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诗句,写青泥岭是那样的盘旋曲折,山路绕着山崖不停地打转。作者出于想象的精彩描写,夸张而不失真,典型地再现了山路之险和山行之难。
在抒发旅愁的时候,诗人写到:“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这里古木参天,气象森严,鸟声凄厉,迴荡其间。丰富的想象,精心的构思,把人们引入一个悲凉、惨淡的艺术境界。“雄飞雌从”的设计,更使羁旅者勾起思念亲人的愁绪。这样生动的艺术效果,若不是作者在驰骋他那奇幻而又细致的想象之后落笔,是很难产生的。
再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蜀道上奇险壮观的景象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在诗人如椽大笔之下,连绵的山峰,几乎顶天而立;枯老的苍松倒挂在悬崖绝壁之间,飞泄的瀑流争相吼叫,砯崖击石发出震撼千山万壑雷鸣般的声响。这里既有群峰屹立的雄伟壮阔景象,又有枯松倒挂的特写镜头,既有充满诗情画意的近景,又有令人触目惊心的动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两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不得不叹服作者的想象力和描写的本领。
李白善于夸张。他的夸张与众不同处,往往是将事物夸张到极度,并且动辙用“千”“万”等数词来形容、装饰,如“燕山雪花大如席”、“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典型的。《蜀道难》的夸张也到了无以复加、登峰造极的地步。古人常以绝对办不到的事比喻成比登天还难,而诗里却极力夸张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除此恐怕没什么更夸张的写法了。“扪参历井仰胁息” ,也是绝妙的夸张之笔。“扪”“历”两个动词的连用,显出友人出没在星宿之间,那山之高就不言而自明了。“危喽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个描写与《蜀道难》有异曲同工之妙。“连峰去天不盈尺”比后世民谣“离天三尺三”的说法更具夸张性。“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也以猿鹤面对高峻的山崖无可奈何的夸张描写,反衬行路之人陷入困境。诗人还把神话传说引入诗中,给这篇浪漫主义诗作增添了光怪陆离的色彩,“蚕丛及鱼凫”的传说,形容历史悠久,突出了蜀地自成一国与世隔绝的丰功伟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等诗句,活画出他们穷凶极恶,残害生灵的狰狞面目,极写环境的恶劣。
作者通过神话描写,既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极度艰难,又给“危途难行”的主题作了极精彩的渲染。“六龙回日”的神话以极写山势之高峻。按理六龙驾着太阳神坐的车子应通行无阻,可它也竟然被蜀道上的险山挡住了,太阳神也不得不转驾回宫,那行路人就更不要说了。“子规啼月夜”这是暗用蜀王杜宇的传说,给山行的描写笼罩上凄厉愁绝的气氛。传说子规的啼叫声,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那作者劝阻友人的用意已暗含在鸟鸣声中了。这实在是奇妙生动、令人拍案叫绝的写法。
这种罕见的奇特体调的形成,自然得力于那种令人难以比美的超凡绝伦的想象了。诗人的想象,出入古今,驰骋上下,从古到今,从天上到地下,所有的想象与夸张都临近或超越了事物性质的极限,基本是超现实的。因此形成的意象,一个接一个的急促奔涌,奇意迭出。在想象、夸张之中又往往加上诗人的感叹、惊呼、反问,这不仅充分显现了蜀道山川雄奇险峭的气势,而且表现着诗人激情的跌宕,从中可感受到诗人灵魂的飞动和落落大方自由的胸襟气度。正是这种鲜明强烈的主观性,才使得“蜀道”这一客观对象深深地印入读者心中,而难以忘怀。
三、语言风格自由奔放,深深打上了作者特有的印迹。
豪放不羁的李白,在选择诗歌题材时,往往从个性出发,喜欢并善长乐府古诗,格律诗写的很少。乐府诗形式比较自由,不大受格律限制,最适合于李白表现他那丰富的想象,抒发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因此李白的古诗,如《子夜吴歌》、《行路难》、《将进酒》等都很有名,而像《登金陵凤凰台》那样脍炙人口的作品并不多。初唐以来乐府诗的形式,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而李白却杂糅了三、四、五言等句式,甚至运用了散文的句法,颇具创意。由此可见,思想的解放与形式的自由是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的。《蜀道难》以七言为主,长短句交替使用,从三言到十一言不等,显得灵活自如。大量诗句的散文化,体现出李白热情奔放不受拘束的特色。以开头为例,“噫吁嚱……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12句中,有5种句式:3、4、4、5、5、5、7、7、7、7、7、9,随着字数的递增,句子由短促强烈的感叹,过渡到较为舒缓的陈述。
描写蜀道行走之难的诗句,一般是七言,多至九言,还有十一言的。长句适合描写较为细致的景象和抒发较为复杂的情感。
而诗的最后部分,则多用四字或五字的短句。简短、峻峭的句式,有力地反映出了蜀地自然环境和政治形势的险恶,反复为友人敲响了一阵又一阵短促而震耳的警钟。
这首诗用韵也打破了齐梁旧说,即一韵到底的格式,而是竭尽变化之能势,用“an”韵的,基本在诗的前半部分,如“天”、“烟”、“巅”、“连”。诗的后半部分,用韵变化较大。“Yi”韵的,如“尺”、“壁”;“ai”韵的,如“开”、“豺”;“a”韵的“家”。用韵的变化,与后半部分写环境的险恶、政治形势的动荡有关系,也体现出诗人变化不定的和紧张的情绪。总之,巧妙的用韵,使这首诗在描绘客观情状和传达主观情绪上,显得活泼自如,毫无呆板之感。
对声调的安排,也与表达内容相称。如“愁 平 山”连用三个平声,空谷传响,荡人心魄,极写蜀道令人可畏,气氛感伤悲凉。“扪 参 历 井 仰 胁息” 连用五个仄声,形象地反映出行进在极高的山路上那种高度紧张跼促的心理。巧妙地选择声调,以便跟所抒写的情感相称,这充分显示出李白深厚的艺术功力。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关于这首诗的基调问题。该诗极写蜀道之艰难,环境之险恶,写得不好容易流于低调。但李白胸襟开阔,落笔气势雄伟,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美好,表现出蓬勃振奋的精神面貌,因此丝毫不显得哀惋缠绵,而是一唱三叹,有浓烈的韵味,震撼着读者的心。后人有模仿写《蜀道易》的。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样的佳句,至今为人们所传诵。这说明了这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它的生命力。
【赏析】
李白的诗向来以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而引人入胜、给人回味。《蜀道难》更是将李白式的想象与夸张发挥到极致。
之所以冠以“李白式的想象与夸张”,是因为在李白的诗里,想象与夸张的运用很独特,同时两者又往往是融为一体的,即诗中的想象与夸张同时出现,彼此交融,共同营造美妙奇幻的艺术境界。品味《蜀道难》中想象手法的运用,可将之分为两类。
一类是神话式想象,即在诗中穿插神话传说,引人想象。
诗的开篇在写蜀地闭塞时,用了“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两句。蚕从、鱼凫都是远古蜀王的名字,具体事迹难以考实,但在这里,我们却能随着诗人的引导展开想象,似乎看到这些蜀地先王们开国的艰辛,也似乎看到了蜀地百姓生活之艰难。
五丁开山的故事只是一个美丽而悲壮的传说,诗中加以引用,不仅是在说蜀道由来,更能让读者想见蜀道开辟过程的艰险——很多人为开辟蜀道而失去生命,为全诗增添一种朦胧之感。
引用六龙的神话是说,即使这样高行空中的神龙之车也要绕过高标之山,可见蜀道之高,上通青天了。诗中运用这一神话,激起读者的想象,仿佛见到那高入云端的蜀道,为之咨嗟!
另一类是写实式想象。李白的诗中更多的是主观的写实式想象。这种想象是从诗人主观角度出发,使用一些常见事物来加以发挥,也更易引起读者的主观体验、更易为读者所接受。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全诗中共出现三次,可谓一唱三叹,同时又给读者造成切实的想象:要翻越蜀道,比登天还难啊。
蜀道究竟有多么险?诗人的回答是,“西当太白有鸟道”,只有鸟能飞过去。读者不禁要想:这样险的道路,人该怎样才能穿越啊。紧接着诗人用“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不断冲击读者神经,把读者带入到无边的想象之中:波涛翻滚,黄鹤高飞,猿猱哀绝。
诗人展开想象描绘“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等一幕幕景象,从侧面渲染了蜀道之高险难以穿越,激起人们悲情愁绪。“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急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又分别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想象中见闻,让人感到蜀道之高险不可攀越。
其实,全诗都可以说是在想象中完成的,因为诗人所写之蜀道并非眼前之蜀道,而是胸中之蜀道,想象中之蜀道。蜀道之高,蜀道之险,也全乎出于诗人之想象,并把想象之景外化为实在之景。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中的夸张手法,也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数字式夸张。数字上夸张,是李白诗常用的手法,它为李白的诗营造了磅礴的气势、宏大的意境。
诗的开篇便有“尔来四万八千岁”一句,这里所列“四万八千岁”当然并非确指,而是夸张,并从时间的长度上来限定后一句“不与秦塞通人烟”,一下子就把蜀地的闭塞展现出来。
“百步九折萦岩峦”中的“百”和“九”夸张地说明蜀道的弯弯曲曲,难以行走。为何如此弯曲?因为蜀道太高。“连峰青天不盈尺”又使用缩小夸张的方式,给人视觉上的印象——山峰离天都不到一尺远了!“砯崖转石万壑雷”,一个“万”字形象而生动地刻画了蜀道两旁山崖中奔流飞腾,强力冲击山崖的景象,从听觉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憾。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和“万”形成巨大反差,对比中凸显剑阁的雄险,为“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作出铺垫。
另一类是形象式夸张。所谓形象式夸张,就是使用一些人们常见的事物(而非数字)从感觉上夸大(或夸小)对象,从而达到一种奇妙的艺术效果。《蜀道难》中大量使用了这种方法。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意在说蜀道的难以穿越,比上青天还难,夸张得形象可感。“西当太白有鸟道”“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等句,用“鸟道”来说蜀道之窄小,用“黄鹤”“猿猱”来说蜀道的难以穿越,夸张处不着痕迹,咏读时又真切可感。
“扪参历井仰胁息”和“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有同工之妙。蜀道再高,也不可能“扪参历井”。“仰胁息”这一细节描写,则形象地夸大了蜀道之险:在穿越时,连大气都不敢出。
李白的夸张总是信手拈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 “桃花潭水深千尺”“白发三千丈”“天台一万八千丈”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等,无不脍炙人口。李白的夸张,使用的数字往往都很大,但却并不失真,这为李白的诗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李白的诗很多时候是将夸张和想象放在一起、融为一体来使用的,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其强大的艺术冲击力。想象与夸张的融合使用,起到了营造宏大气势、渲染神秘氛围的效果。读李白的诗,必须要深入体会其诗中的想象与夸张的艺术手法,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体味诗中深层的情感。
【点评】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附近)。先祖流寓中亚。他在少年时期即"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好游侠。他历览了无数名山大川,结识了不少文人志士,体察到社会各方面的情况,产生了“安黎元,济苍生”的崇高理想,但一直未能如愿。直到42岁时,才被人推荐,奉召入京,供奉翰林。唐玄宗虽对他恩礼有加,但只不过希望他充当一个御用文人而已。加之他个性傲岸不羁,常受到权贵的排斥,诋毁,理想仍无法实现,于是上疏“乞归”。三年的官场生涯,使他对上层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有了清醒的认识,对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李白的思想中结合了儒家的政治理想,道家的愤世嫉俗和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扶危济困的精神。他创作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黑暗现实的愤恨和对封建权贵的蔑视,以及对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本诗的作意历来众说纷纭,计有讽明皇入蜀,讽章仇兼琼(玄宗开元间剑南节度使)、罪严武(肃宗、代宗时剑南节度使)、送友人入蜀、即事成篇等说法。各家支持的观点也不同,如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名篇,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写作意图还是送友人入蜀。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今存陈代阴铿本题五言体诗,篇制窄小,推演汉人王尊故事,无甚新意,而李白以其才气将往古的传说和现实、与山川奇观融为一体,如天风海涛,充分地以蜀中山川之奇,体现诗人心中的奇气。
李白的诗向来以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而引人入胜、给人回味。《蜀道难》更是将李白式的想象与夸张发挥到极致。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对于这篇文章的划分法也有各种观点,有中学语文的三段划分法,也有两段划分法(第一层分到“难于上青天”,第二层到“蜀道之难”前),我认为可以分为以下三段。
“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开篇之语,凭空起势,包含着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劝阻友人不要西游,写尽蜀道之高。“噫吁嚱”三个感叹词连用,“危”“高”,同义重出,“噫吁嚱,危呼高哉!”一声惊叹,震撼人心。
这一段用了一个关于蜀道的神话,据《蜀王本纪》记载据说秦惠蜀王部下有五个大力士,称为“五丁力士”。他们力能移山。秦惠王送给蜀王五个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开路,迎娶美女。有一天,看见有一条大蛇进入山洞,五丁力士一齐去拉蛇。忽然山岭崩塌,压死了五丁力士。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六龙回日”也是一个神话故事,据说太阳之神羲和驾着六条龙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赋》有两句描写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阳乌回翼乎高标。"羲和和阳乌都是太阳的代词。文意是说:太阳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还使太阳回飞避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这一句就是说:上面有连太阳都过不去的高峰。神话典故的大量运用更极致地说明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谪仙人”。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俱心理。“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人们在岭上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这是李白在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让蜀道的“难”变得有血有肉,直接可感。
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是全篇的最后一段。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接下来的景物描写,像运用了蒙太奇的电影剪辑手法,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上文对蜀道“难”的刻画如果说已经到了望而生畏的心理状态你,那么这里就是惊心动魄了。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他描绘得如此动人,是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是李白独有的“诗仙”气质。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lǐ bái),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二十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历代文人对李白的诗歌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李白生前就有诗名。贺知章一见就称他“谪仙人”。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赞其“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到元白时期,开始扬杜抑李。白居易说:"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杜甫曾对李白有过这样的评价“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英汉对照】
蜀道难
李白
噫吁戏,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 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 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 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
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 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常咨嗟。
HARD ROADS IN SHU
Li Bai
Oh, but it is high and very dangerous!
Such travelling is harder than scaling the blue sky.
…Until two rulers of this region
Pushed their way through in the misty ages,
Forty-eight thousand years had passed
With nobody arriving across the Qin border.
And the Great White Mountain, westward, still has only a bird's path
Up to the summit of Emei Peak --
Which was broken once by an earthquake and there were brave men lost,
Just finishing the stone rungs of their ladder toward heaven.
…High, as on a tall flag, six dragons drive the sun,
While the river, far below, lashes its twisted course.
Such height would be hard going for even a yellow crane,
So pity the poor monkeys who have only paws to use.
The Mountain of Green Clay is formed of many circles-
Each hundred steps, we have to turn nine turns among its mound --
Panting, we brush Orion and pass the Well Star,
Then, holding our chests with our hands and sinking to the ground with a groan,
We wonder if this westward trail will never have an end.
The formidable path ahead grows darker, darker still,
With nothing heard but the call of birds hemmed in by the ancient forest,
Male birds smoothly wheeling, following the females;
And there come to us the melancholy voices of the cuckoos
Out on the empty mountain, under the lonely moon…
Such travelling is harder than scaling the blue sky.
Even to hear of it turns the cheek pale,
With the highest crag barely a foot below heaven.
Dry pines hang, head down, from the face of the cliffs,
And a thousand plunging cataracts outroar one another
And send through ten thousand valleys a thunder of spinning stones.
With all this danger upon danger,
Why do people come here who live at a safe distance?
…Though Dagger-Tower Pass be firm and grim,
And while one man guards it
Ten thousand cannot force it,
What if he be not loyal,
But a wolf toward his fellows?
…There are ravenous tigers to fear in the day
And venomous reptiles in the night
With their teeth and their fangs ready
To cut people down like hemp.
Though the City of Silk be delectable, I would rather turn home quickly.
Such travelling is harder than scaling the blue sky…
But I still face westward with a dreary moan.
《蜀道难》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中国唐朝诗人李白的名篇,内容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蜀道难》描写了大自然动人心魄的奇险与壮伟,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从这首诗中可感受到诗人灵魂的飞动和落落大方自由的胸襟气度。正是这种鲜明强烈的主观性,才使得“蜀道”这一客观对象深深地印入读者心中,而难以忘怀。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李白《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原文】
《蜀道难》
作者:李白
噫(yī)吁(xū)嚱(xī)⑴!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fú)⑵,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⑶,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⑷,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⑸,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⑹,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⑺。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⑻。
青泥何盘盘⑼!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
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xié)息⑽,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⑾。
问君西游何(几)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⑿,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huī)⒀,砯(pīng)崖转(zhuàn)石万壑(hè)雷。
其险也若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wèi)乎来哉⒁?
剑阁⒂峥(zhēng)嵘(róng)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⒃。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shǔn)血(xuè),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⒄,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jiē)⒅。
【注解】
⑴噫吁嚱:蜀方言。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⑵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
⑶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夸张而大约言之。
⑷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鸟道:只有鸟能飞过的小路。
⑸地崩山摧壮士死:《华阳国志·蜀志》:“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
⑹六龙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螭即龙。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
⑺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⑻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⑼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
⑽扪参历井:参、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用手摸。历:经过。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⑾膺:胸。
⑿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这两句也有断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但不如此文这种断法顺。
⒀喧豗(huī):水流轰响声。砯(pīng)崖:水撞石之声。转,转动。
⒁胡为:为什么。
⒂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
⒃“一夫”两句:《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文选》卷五十六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⒄锦城:《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今四川成都市。
⒅咨嗟:叹息。
【韵译】
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
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
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
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嵋山顶端。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
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
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
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
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
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坐下来长叹。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
可怕的岩山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
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
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蜀道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
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
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
水石相击转动象万壑鸣雷一般。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
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攻占。
驻守的官员若不是皇家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
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
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评析】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讲解】
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起,被称为诗坛上的灿烂辉煌的“双子星座”。李白为人正直,一生蔑视权贵,他曾直言不讳的声称“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新颜。”因此,他虽有超人的才华,但并没有得到统治阶级的重用。他的一生坎坷,然而他对国事却十分关心,他的作品始终洋溢着浓烈的爱国情怀。作为一个浪漫主义的大诗人,他的诗篇充满着丰富多彩的想象,以高超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读者。他的大量诗作从唐代流传到今天,并翻译到国外,影响之大,可渭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李白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在长期漫游的生活基础上,他挥动神奇的文笔,写下了不少描绘祖国壮丽山川的诗作,抒发着对祖国无比炽热情感的同时,往往寄托着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切感慨。《蜀道难》就是最为奇丽、最为生动的一篇,是富有高度浪漫主义色彩的千古绝唱。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孟棨在《本世诗·高义篇》中说,李白刚从外地来到京师,住在宾馆里。当时很有名的大诗人贺知章去拜访他,李白把《蜀道难》拿出来给贺看,贺还没读完就不断赞称,把李白称为“谪仙”(“读未尽称叹数次,号为谪仙”)。说李白才华卓绝、超群,似人间神仙,而且弄来酒和李白喝了个痛快。这一来李白的名声就在京城传开了。我们知道李白出蜀,被召进京是在天宝元年(742年),而贺知章告老还乡是在天宝三载(745)。这样看来,《蜀道难》的写作时间大致在天宝初年。
李白为什么要写《蜀道难》?历来颇有争议:
(1)写于安史之乱时,是为奉劝唐玄宗滞留蜀地而写的。
(2)是为房琯、杜甫担忧。因此时房、杜均在剑南节度使严武手下办事,严武为人粗暴,是为劝说他们小心从事的。以上两种说法,都是安史之乱后的事,而《蜀道难》作于天宝初年,故二说不能成立。
(3)有人认为李白在长安期间,曾写过《剑阁赋》,在题自下自注说“送友人王炎入蜀”,内容与《蜀道难》相似。故可推断《蜀道难》是为王炎入蜀而作。这几种说法比较下来,第三种说法比较合理。不管哪种,有一点可以肯定,《蜀道难》是以蜀道难行,危途难行为主题的。它是用乐府旧题,即事成篇,为送友人入蜀而作;它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又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形势和人民命运的忧虑,也抒发了他对人生道路坎坷不平的感慨。
《蜀道难》属乐府古题,即(相和歌辞·瑟调曲)。在乐府古题乐解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铜梁、玉垒都是蜀中山名。李白袭用了这个古题,仍然写蜀道之艰险。但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有新意。由此可见李白不仅善于吸收,更善于创新,他是在继承中有革新、有创造的。
这首诗可分三部分:
一、从开头至“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开辟之难,突出一个“难”字。
二、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写蜀道行走之难,突出一个“险”字。
三、从“剑阁峥嵘而崔嵬”至结尾,把自然环境与政治形势结合起来,写国情的险恶,以引起人们的警惕,突出一个“恶”字。
划分三段的主要联系:
1、内在联系:三个部分的自然衔接和描写蜀道由难而险,由险而恶,劝告友人还家,逐步深化主题。
2、外在联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三次咏叹,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危途难行”是本诗的主题。前两部分从自然风光落笔,极尽描模刻画之能事;第三部分转入对政治形势的咏叹,深化了主题。可看作是作者的精心构思。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歌一开头,就用了惊叹词“噫吁嚱”,表示十分惊奇和感叹。“噫吁嚱”是叹词的连用,可读成“噫,吁嚱”,“吁嚱”就是呜呼的意思。也有的说“噫”、“吁”,“嚱”是三个独立叹词的连用,突兀而起。“危乎高哉”的“危”和“高”,都是高耸的意思,各带一个感叹词。李白有一首写峰顶的诗,第一句就是“危喽高百尺”,“危喽”即很高的样子。与“危乎高哉”是同样意思的重复,也是起强调的作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成为词组“蜀道难”。这里“于”是比的意思。这几句大致是:哟,啊,高啊实在高啊,蜀道难行,比上青天还难。请看,从一开始就带上了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开篇即奇,一下子奏出激昂雄浑的基调,强烈的震撼着读者的心弦。
“蚕丛及龟凫,开国何茫然!”“蚕丛”与“龟凫”是传说中的两个蜀国的开国国君, “茫然”是茫远而难以知详的意思,说他们开创蜀国是多么遥远的事了。“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尔”作指示代词,“此”的意思,“尔来”就是自此以来,即蜀开国以来。“四万八千岁”不是确数,极言时间的久远。秦国的土地因山川多有险阻,故称为“秦塞”,“通人烟”即人员往来相通的意思。这两句说蜀地自古不跟秦地相沟通。“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当”,是遮拦、阻挡,这里当“面临”讲。“太白”是秦岭主峰太白山。传说因它冬夏都有积雪,所以叫太白。太白山在西安的西面,所以叫“西当太白”。谚语云:“武功太白离天三百”,极言其高峻。“鸟道”是人迹难至的险峻的小道,“横绝”是横空飞越的意思,“巅”是顶峰。这两句说,西边太白山挡住去路,山上的小路人迹难至,只有鸟儿才能从那横空飞越直达峨眉山顶。“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是以神话来反映我国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蜀王派五个力士前去迎娶秦王的五个女儿,途中见一大蛇钻入山穴,力土们抓住蛇尾猛拉,结果地崩山倒。力士和秦王的女儿都被压死,山中就此裂开一条小路,把秦蜀两地沟通起来,也就是把形似天梯的陡峭山路和山崖间凿石架通的栈道联系起来。这虽是神话故事,但我们可以看出蜀地与世隔绝,蜀之道来之不易。诗人不是客观地描摹蜀道的艰难,而是从传说和想象落笔,赋予秦蜀山川以浓郁的主观感情,表现了诗人对蜀道带有鲜明个性的独特感受,融合着诗人豪迈奔放的个性。
以上是第一部分。诗人从古老的传说落笔,追溯了蜀秦隔绝的漫长历史,指出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通人烟的崇山峻岭中,开凿出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强调了蜀道来之不易。这里讲的是蜀道开辟之难。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第二部分写蜀道行走之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标”,高木作为表记,其最高处叫做标,这里高标就是最高峰、顶峰。这几句极写山的高峻,上面有六龙驾着太阳神乘坐的车子,到此也不得不折回的高峰,下面有波浪汹涌盘旋的回流之水。这样上下着笔,顶天立地的山峰似乎伫立在我们眼前。接着写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不得通过,敏捷轻巧的猿猴要想越过去也愁于无法攀援。这是极写山势之高峻。“青泥何盘盘”,说青泥岭多么的盘旋曲折。“百步九折萦岩峦”,“百步九折”说不在长的距离中就有多处的转折,“萦岩峦”,说这路绕着山崖。萦,萦回,绕着的意思。这两句极写山的曲折。“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是摸,“历”是经过,“参”和“井”是两个星,它们相应地面上的位置,也就是古代常说的分野,分别属于蜀和秦。“仰”是仰首,“胁息”,是屏住呼吸,可见心情的紧张。走在山路上星星仿佛可以摸到,或从身边擦过。仰起头来,苍穹低下胁迫,使人透不过气来。这是极写山路之高。“以手抚膺坐长叹”,膺是胸。如“义愤填膺”成语。这句说,用手摸着胸脯坐下来长久地叹息着,可见山之高让人感到害怕。“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由秦入蜀是向西行,故称“西游”。“畏途”,危险使人害怕的道路,“巉岩”是险峻的山岩,“畏途巉岩”,就是路险山高,所以“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但见”只看见,但,只的意思,而不是但是。悲伤的鸟儿对古树哀号,雄雌相随着在林间飞翔。“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说又听到杜鹃鸟对着夜月悲啼,愁绪笼罩着空旷的山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这里“此”是代“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凋”,凋谢,消失。“朱颜”就是红颜,“凋朱颜”就是红颜失色,非常害怕的意思。今天成语有“谈虎色变”,“凋朱颜”就是“色变”的意思。“连峰去天不盈尺”,“连峰”是连绵的山峰,“去天”离天,“去”是离开的意思,“不盈尺”是不满一尺,“盈”是满的意思。“枯松倒挂倚绝壁”,说古老的松树倒挂着依靠在绝壁上。“飞湍瀑流争喧豗”,“喧豗”是哄闹声,是急流瀑布发出的。说飞泻的急流和汹涌的瀑布争相轰鸣。“砯崖转石万壑雷”,“砯”,水击岩石声,这里用作动词,撞击的意思。“转石”,激流翻滚着大石。讲水拍打着山崖,冲击着山石,千山万壑发出雷鸣般的响声。这几句化用了晋代张载《剑阁鸣》中的意思,“盘着飞湍走壁,沙石碰阁,汹涌而惊雷。”可见李白善于吸收前人长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其险也若此”,蜀道之高之危略作收束。“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尔”是第二人称“你”,我叹息你这远道之客为什么要到这儿来呢?
第二部分可分为两层:前八句为一层,强调山势的高峻与道路的崎岖。“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下为第二层,描绘了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动静相衬,声形兼备,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喟叹友人何苦冒险入蜀。这是写蜀道行走之难
第三部分,主要写剑阁险要,蜀地险恶,规劝远行的友人,不可久留。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阁”,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北大剑山、小剑山之间。“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峻。“当”,阻挡、守着的意思,说剑阁的形势非常险要,非常高峻,只要一个人守在这险要的关隘上,再多的人也攻不开。正因为地势险要,所以“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即非,这是暗喻“所守之人”成为狼与豺。说守卫的人如果不是自己的亲信,就可能变成害人的豺狼,因为他们可以凭恃险恶的地形搞叛乱,残害人民。“一夫当关”以下四句,是化用张载《剑阁鸣》中“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里写“猛虎”、“长蛇”,用的是双关的手法,用“猛虎”“长蛇”代“所守”,并把所守的凶残比拟为野兽。“吮血”就是吸血。磨牙吮血比喻、比拟中含有夸张成分,形象更加鲜明。把割据一方的军阀凶残面目揭得淋漓尽致,从而强化了蜀地政治形势的险恶。这句说,人们早晨要躲避猛虎的袭击,晚上要逃避大蛇的侵扰。这些“野兽”都在磨牙吮血,杀人太多了。作者画出了他们穷凶极恶,残害生灵的面目。“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锦城”指四川成都,以织锦发达而得名。杜甫有“花众锦关城”的诗句。“云”是说,讲锦城这里虽说是乐土,我劝你不如早些回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西望”承接前文“西游”说的,由长安而行,望成都,故曰“西望”,“长咨嗟”是深深的叹息。
这最后一部分,从自然环境写到社会人生,赋予“危途难行”的主题以政治的内容。写蜀地形势的险要和环境的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及早回家。这是写国情之险恶。
这首诗构思奇特,想象奇特,“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河岳英灵集》)说这诗写的很奇特,自屈原以来还没有人写出这样味道来的。
一、充满炽热奔放不可抑制的情感,主观性非常突出。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激情澎湃,常常不能自已。诗歌形象高度个性化,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无论叙事或者写景,都融汇着诗人的豪放性格。他那极为强烈的情感,在诗中常反复咏叹出来。开头“噫吁嚱”叹词的连用和“危乎高哉”同义词的反复使用,以独特的强调手法显示内在情感的份量,造成先声夺人的气氛。接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千古传诵的慨叹,定下了全文的基调,引出了古代人民不怕牺牲,不畏艰难险阻,征服大自然的充满神话色彩的描写,使读者不得不惊心动魄于蜀道开辟之难。
在绘声绘色叙述山行艰难可怕的时候,作者再次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喟叹,极力渲染苍凉、悲愁气氛,烘托“危途难行”的主题。末尾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双关语,由大自然之险,写到政治之危,又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以“侧身西望长咨嗟”的意味深长的叹息结束全篇,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的感叹,在诗中三次出现,是感情的爆发、延续和收束。第一次出现,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点出了主题:“危途难行”,并定下全诗的基调,一唱三叹,震撼人心。“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出现,还鲜明地体现了作品结构的严谨。它第一次出现,是写蜀道开辟之难;第二次出现,是写蜀道行走之险;第三次出现,是写国情之险恶。我们说,此时诗人的感情发展达到高峰,悲愤难禁,倍觉艰难。同时在结构上,也标志着由极写山之高、路之难,转向写政治形势之险恶,既是前节的收结,又是后节的启导;既照应了开头,又使读者对蜀道之难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反复呼告,不仅鲜明地体现出作品结构的严谨和感情的起伏跌宕,又像乐曲的主旋律,具有回环荡漾的音乐美。由于它始终贯注全诗,这就构成了全诗的感情主干,并将全诗凝聚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诗人惊叹蜀道之难,感情又是昂扬奋发充满力量的,诗人的感情仿佛是随着蜀山、蜀水迭宕起伏,读后令人心情振奋。
总之,这一中心句的三次出现,在全诗的层次结构,感情凝聚,气氛渲染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深厚的情感,还以作者对西行友人的提醒、呼唤、劝告中流露出来。“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亲切的询问,表示对友人的关怀。而接着“畏途巉岩不可攀”一句已含有赶快回头,不可前行的意思,但友人毕竟又向前走了,历经险境而抵达剑阁。作者以熟人的口吻、困惑不解地问道:“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实际是一种担心,体现了作者对友人命运的关心,而友人终于在蜀地住下了。这是豺狼出没、蛇虎横行的地方,千万不能久留哇!于是诗人又发出深情的呼唤:“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再三叮咛和规劝中,饱含着一片深挚的友好情谊。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二、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
李白并没有到过剑阁,因此有关山行艰险的生动描写,如从鸟兽的感受来刻画蜀道之高险:六龙回日、黄鹤难飞、猿猴愁攀;从行人的感觉来具体描写蜀道之艰险:峰回路转、山势险峻,表现人走在上面的畏惧心理、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以山川幽冷深寂的悲凉气氛来衬托渲染蜀道之艰险:古木荒凉、鸟声凄切,将自然界渲染上了旅愁;还具体描绘了行人眼中的蜀道等等。可以说李白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超越时空的限制,不受任何约束。大家想一下,他虽有漫游天下的生活深厚根底,但如果不发挥高度的想象,不挥洒夸张的笔墨,《蜀道难》决不会如此动人心魄,成为千古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据元和略阳县志记载,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雨,行者屡逢泥淖,所以称青泥岭。李白对青泥岭的高峻难行或许有所了解,于是吟出“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诗句,写青泥岭是那样的盘旋曲折,山路绕着山崖不停地打转。作者出于想象的精彩描写,夸张而不失真,典型地再现了山路之险和山行之难。
在抒发旅愁的时候,诗人写到:“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这里古木参天,气象森严,鸟声凄厉,迴荡其间。丰富的想象,精心的构思,把人们引入一个悲凉、惨淡的艺术境界。“雄飞雌从”的设计,更使羁旅者勾起思念亲人的愁绪。这样生动的艺术效果,若不是作者在驰骋他那奇幻而又细致的想象之后落笔,是很难产生的。
再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蜀道上奇险壮观的景象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在诗人如椽大笔之下,连绵的山峰,几乎顶天而立;枯老的苍松倒挂在悬崖绝壁之间,飞泄的瀑流争相吼叫,砯崖击石发出震撼千山万壑雷鸣般的声响。这里既有群峰屹立的雄伟壮阔景象,又有枯松倒挂的特写镜头,既有充满诗情画意的近景,又有令人触目惊心的动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两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不得不叹服作者的想象力和描写的本领。
李白善于夸张。他的夸张与众不同处,往往是将事物夸张到极度,并且动辙用“千”“万”等数词来形容、装饰,如“燕山雪花大如席”、“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典型的。《蜀道难》的夸张也到了无以复加、登峰造极的地步。古人常以绝对办不到的事比喻成比登天还难,而诗里却极力夸张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除此恐怕没什么更夸张的写法了。“扪参历井仰胁息” ,也是绝妙的夸张之笔。“扪”“历”两个动词的连用,显出友人出没在星宿之间,那山之高就不言而自明了。“危喽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个描写与《蜀道难》有异曲同工之妙。“连峰去天不盈尺”比后世民谣“离天三尺三”的说法更具夸张性。“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也以猿鹤面对高峻的山崖无可奈何的夸张描写,反衬行路之人陷入困境。诗人还把神话传说引入诗中,给这篇浪漫主义诗作增添了光怪陆离的色彩,“蚕丛及鱼凫”的传说,形容历史悠久,突出了蜀地自成一国与世隔绝的丰功伟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等诗句,活画出他们穷凶极恶,残害生灵的狰狞面目,极写环境的恶劣。
作者通过神话描写,既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极度艰难,又给“危途难行”的主题作了极精彩的渲染。“六龙回日”的神话以极写山势之高峻。按理六龙驾着太阳神坐的车子应通行无阻,可它也竟然被蜀道上的险山挡住了,太阳神也不得不转驾回宫,那行路人就更不要说了。“子规啼月夜”这是暗用蜀王杜宇的传说,给山行的描写笼罩上凄厉愁绝的气氛。传说子规的啼叫声,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那作者劝阻友人的用意已暗含在鸟鸣声中了。这实在是奇妙生动、令人拍案叫绝的写法。
这种罕见的奇特体调的形成,自然得力于那种令人难以比美的超凡绝伦的想象了。诗人的想象,出入古今,驰骋上下,从古到今,从天上到地下,所有的想象与夸张都临近或超越了事物性质的极限,基本是超现实的。因此形成的意象,一个接一个的急促奔涌,奇意迭出。在想象、夸张之中又往往加上诗人的感叹、惊呼、反问,这不仅充分显现了蜀道山川雄奇险峭的气势,而且表现着诗人激情的跌宕,从中可感受到诗人灵魂的飞动和落落大方自由的胸襟气度。正是这种鲜明强烈的主观性,才使得“蜀道”这一客观对象深深地印入读者心中,而难以忘怀。
三、语言风格自由奔放,深深打上了作者特有的印迹。
豪放不羁的李白,在选择诗歌题材时,往往从个性出发,喜欢并善长乐府古诗,格律诗写的很少。乐府诗形式比较自由,不大受格律限制,最适合于李白表现他那丰富的想象,抒发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因此李白的古诗,如《子夜吴歌》、《行路难》、《将进酒》等都很有名,而像《登金陵凤凰台》那样脍炙人口的作品并不多。初唐以来乐府诗的形式,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而李白却杂糅了三、四、五言等句式,甚至运用了散文的句法,颇具创意。由此可见,思想的解放与形式的自由是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的。《蜀道难》以七言为主,长短句交替使用,从三言到十一言不等,显得灵活自如。大量诗句的散文化,体现出李白热情奔放不受拘束的特色。以开头为例,“噫吁嚱……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12句中,有5种句式:3、4、4、5、5、5、7、7、7、7、7、9,随着字数的递增,句子由短促强烈的感叹,过渡到较为舒缓的陈述。
描写蜀道行走之难的诗句,一般是七言,多至九言,还有十一言的。长句适合描写较为细致的景象和抒发较为复杂的情感。
而诗的最后部分,则多用四字或五字的短句。简短、峻峭的句式,有力地反映出了蜀地自然环境和政治形势的险恶,反复为友人敲响了一阵又一阵短促而震耳的警钟。
这首诗用韵也打破了齐梁旧说,即一韵到底的格式,而是竭尽变化之能势,用“an”韵的,基本在诗的前半部分,如“天”、“烟”、“巅”、“连”。诗的后半部分,用韵变化较大。“Yi”韵的,如“尺”、“壁”;“ai”韵的,如“开”、“豺”;“a”韵的“家”。用韵的变化,与后半部分写环境的险恶、政治形势的动荡有关系,也体现出诗人变化不定的和紧张的情绪。总之,巧妙的用韵,使这首诗在描绘客观情状和传达主观情绪上,显得活泼自如,毫无呆板之感。
对声调的安排,也与表达内容相称。如“愁 平 山”连用三个平声,空谷传响,荡人心魄,极写蜀道令人可畏,气氛感伤悲凉。“扪 参 历 井 仰 胁息” 连用五个仄声,形象地反映出行进在极高的山路上那种高度紧张跼促的心理。巧妙地选择声调,以便跟所抒写的情感相称,这充分显示出李白深厚的艺术功力。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关于这首诗的基调问题。该诗极写蜀道之艰难,环境之险恶,写得不好容易流于低调。但李白胸襟开阔,落笔气势雄伟,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美好,表现出蓬勃振奋的精神面貌,因此丝毫不显得哀惋缠绵,而是一唱三叹,有浓烈的韵味,震撼着读者的心。后人有模仿写《蜀道易》的。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样的佳句,至今为人们所传诵。这说明了这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它的生命力。
【赏析】
李白的诗向来以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而引人入胜、给人回味。《蜀道难》更是将李白式的想象与夸张发挥到极致。
之所以冠以“李白式的想象与夸张”,是因为在李白的诗里,想象与夸张的运用很独特,同时两者又往往是融为一体的,即诗中的想象与夸张同时出现,彼此交融,共同营造美妙奇幻的艺术境界。品味《蜀道难》中想象手法的运用,可将之分为两类。
一类是神话式想象,即在诗中穿插神话传说,引人想象。
诗的开篇在写蜀地闭塞时,用了“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两句。蚕从、鱼凫都是远古蜀王的名字,具体事迹难以考实,但在这里,我们却能随着诗人的引导展开想象,似乎看到这些蜀地先王们开国的艰辛,也似乎看到了蜀地百姓生活之艰难。
五丁开山的故事只是一个美丽而悲壮的传说,诗中加以引用,不仅是在说蜀道由来,更能让读者想见蜀道开辟过程的艰险——很多人为开辟蜀道而失去生命,为全诗增添一种朦胧之感。
引用六龙的神话是说,即使这样高行空中的神龙之车也要绕过高标之山,可见蜀道之高,上通青天了。诗中运用这一神话,激起读者的想象,仿佛见到那高入云端的蜀道,为之咨嗟!
另一类是写实式想象。李白的诗中更多的是主观的写实式想象。这种想象是从诗人主观角度出发,使用一些常见事物来加以发挥,也更易引起读者的主观体验、更易为读者所接受。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全诗中共出现三次,可谓一唱三叹,同时又给读者造成切实的想象:要翻越蜀道,比登天还难啊。
蜀道究竟有多么险?诗人的回答是,“西当太白有鸟道”,只有鸟能飞过去。读者不禁要想:这样险的道路,人该怎样才能穿越啊。紧接着诗人用“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不断冲击读者神经,把读者带入到无边的想象之中:波涛翻滚,黄鹤高飞,猿猱哀绝。
诗人展开想象描绘“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等一幕幕景象,从侧面渲染了蜀道之高险难以穿越,激起人们悲情愁绪。“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急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又分别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想象中见闻,让人感到蜀道之高险不可攀越。
其实,全诗都可以说是在想象中完成的,因为诗人所写之蜀道并非眼前之蜀道,而是胸中之蜀道,想象中之蜀道。蜀道之高,蜀道之险,也全乎出于诗人之想象,并把想象之景外化为实在之景。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中的夸张手法,也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数字式夸张。数字上夸张,是李白诗常用的手法,它为李白的诗营造了磅礴的气势、宏大的意境。
诗的开篇便有“尔来四万八千岁”一句,这里所列“四万八千岁”当然并非确指,而是夸张,并从时间的长度上来限定后一句“不与秦塞通人烟”,一下子就把蜀地的闭塞展现出来。
“百步九折萦岩峦”中的“百”和“九”夸张地说明蜀道的弯弯曲曲,难以行走。为何如此弯曲?因为蜀道太高。“连峰青天不盈尺”又使用缩小夸张的方式,给人视觉上的印象——山峰离天都不到一尺远了!“砯崖转石万壑雷”,一个“万”字形象而生动地刻画了蜀道两旁山崖中奔流飞腾,强力冲击山崖的景象,从听觉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憾。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和“万”形成巨大反差,对比中凸显剑阁的雄险,为“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作出铺垫。
另一类是形象式夸张。所谓形象式夸张,就是使用一些人们常见的事物(而非数字)从感觉上夸大(或夸小)对象,从而达到一种奇妙的艺术效果。《蜀道难》中大量使用了这种方法。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意在说蜀道的难以穿越,比上青天还难,夸张得形象可感。“西当太白有鸟道”“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等句,用“鸟道”来说蜀道之窄小,用“黄鹤”“猿猱”来说蜀道的难以穿越,夸张处不着痕迹,咏读时又真切可感。
“扪参历井仰胁息”和“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有同工之妙。蜀道再高,也不可能“扪参历井”。“仰胁息”这一细节描写,则形象地夸大了蜀道之险:在穿越时,连大气都不敢出。
李白的夸张总是信手拈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 “桃花潭水深千尺”“白发三千丈”“天台一万八千丈”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等,无不脍炙人口。李白的夸张,使用的数字往往都很大,但却并不失真,这为李白的诗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李白的诗很多时候是将夸张和想象放在一起、融为一体来使用的,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其强大的艺术冲击力。想象与夸张的融合使用,起到了营造宏大气势、渲染神秘氛围的效果。读李白的诗,必须要深入体会其诗中的想象与夸张的艺术手法,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体味诗中深层的情感。
【点评】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附近)。先祖流寓中亚。他在少年时期即"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好游侠。他历览了无数名山大川,结识了不少文人志士,体察到社会各方面的情况,产生了“安黎元,济苍生”的崇高理想,但一直未能如愿。直到42岁时,才被人推荐,奉召入京,供奉翰林。唐玄宗虽对他恩礼有加,但只不过希望他充当一个御用文人而已。加之他个性傲岸不羁,常受到权贵的排斥,诋毁,理想仍无法实现,于是上疏“乞归”。三年的官场生涯,使他对上层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有了清醒的认识,对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李白的思想中结合了儒家的政治理想,道家的愤世嫉俗和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扶危济困的精神。他创作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黑暗现实的愤恨和对封建权贵的蔑视,以及对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本诗的作意历来众说纷纭,计有讽明皇入蜀,讽章仇兼琼(玄宗开元间剑南节度使)、罪严武(肃宗、代宗时剑南节度使)、送友人入蜀、即事成篇等说法。各家支持的观点也不同,如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名篇,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写作意图还是送友人入蜀。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今存陈代阴铿本题五言体诗,篇制窄小,推演汉人王尊故事,无甚新意,而李白以其才气将往古的传说和现实、与山川奇观融为一体,如天风海涛,充分地以蜀中山川之奇,体现诗人心中的奇气。
李白的诗向来以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而引人入胜、给人回味。《蜀道难》更是将李白式的想象与夸张发挥到极致。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对于这篇文章的划分法也有各种观点,有中学语文的三段划分法,也有两段划分法(第一层分到“难于上青天”,第二层到“蜀道之难”前),我认为可以分为以下三段。
“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开篇之语,凭空起势,包含着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劝阻友人不要西游,写尽蜀道之高。“噫吁嚱”三个感叹词连用,“危”“高”,同义重出,“噫吁嚱,危呼高哉!”一声惊叹,震撼人心。
这一段用了一个关于蜀道的神话,据《蜀王本纪》记载据说秦惠蜀王部下有五个大力士,称为“五丁力士”。他们力能移山。秦惠王送给蜀王五个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开路,迎娶美女。有一天,看见有一条大蛇进入山洞,五丁力士一齐去拉蛇。忽然山岭崩塌,压死了五丁力士。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六龙回日”也是一个神话故事,据说太阳之神羲和驾着六条龙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赋》有两句描写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阳乌回翼乎高标。"羲和和阳乌都是太阳的代词。文意是说:太阳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还使太阳回飞避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这一句就是说:上面有连太阳都过不去的高峰。神话典故的大量运用更极致地说明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谪仙人”。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俱心理。“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人们在岭上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这是李白在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让蜀道的“难”变得有血有肉,直接可感。
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是全篇的最后一段。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接下来的景物描写,像运用了蒙太奇的电影剪辑手法,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上文对蜀道“难”的刻画如果说已经到了望而生畏的心理状态你,那么这里就是惊心动魄了。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他描绘得如此动人,是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是李白独有的“诗仙”气质。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lǐ bái),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二十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历代文人对李白的诗歌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李白生前就有诗名。贺知章一见就称他“谪仙人”。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赞其“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到元白时期,开始扬杜抑李。白居易说:"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杜甫曾对李白有过这样的评价“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英汉对照】
蜀道难
李白
噫吁戏,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 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 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 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
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 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常咨嗟。
HARD ROADS IN SHU
Li Bai
Oh, but it is high and very dangerous!
Such travelling is harder than scaling the blue sky.
…Until two rulers of this region
Pushed their way through in the misty ages,
Forty-eight thousand years had passed
With nobody arriving across the Qin border.
And the Great White Mountain, westward, still has only a bird's path
Up to the summit of Emei Peak --
Which was broken once by an earthquake and there were brave men lost,
Just finishing the stone rungs of their ladder toward heaven.
…High, as on a tall flag, six dragons drive the sun,
While the river, far below, lashes its twisted course.
Such height would be hard going for even a yellow crane,
So pity the poor monkeys who have only paws to use.
The Mountain of Green Clay is formed of many circles-
Each hundred steps, we have to turn nine turns among its mound --
Panting, we brush Orion and pass the Well Star,
Then, holding our chests with our hands and sinking to the ground with a groan,
We wonder if this westward trail will never have an end.
The formidable path ahead grows darker, darker still,
With nothing heard but the call of birds hemmed in by the ancient forest,
Male birds smoothly wheeling, following the females;
And there come to us the melancholy voices of the cuckoos
Out on the empty mountain, under the lonely moon…
Such travelling is harder than scaling the blue sky.
Even to hear of it turns the cheek pale,
With the highest crag barely a foot below heaven.
Dry pines hang, head down, from the face of the cliffs,
And a thousand plunging cataracts outroar one another
And send through ten thousand valleys a thunder of spinning stones.
With all this danger upon danger,
Why do people come here who live at a safe distance?
…Though Dagger-Tower Pass be firm and grim,
And while one man guards it
Ten thousand cannot force it,
What if he be not loyal,
But a wolf toward his fellows?
…There are ravenous tigers to fear in the day
And venomous reptiles in the night
With their teeth and their fangs ready
To cut people down like hemp.
Though the City of Silk be delectable, I would rather turn home quickly.
Such travelling is harder than scaling the blue sky…
But I still face westward with a dreary moan.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