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王维:归嵩山作
【作品简介】
《归嵩山作》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描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这首诗的三四句移情于物,意象疏朗,五六句寄情于景,感情浓郁。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王维《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原文】
《归嵩山作》
作者: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
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省封县北,因其居于五岳之中而高,又称嵩高。
清川:清清的流水。川:河川。
带:映带。
薄:草木交错曰薄。
去:行走。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暮禽:傍晚的鸟儿。
相与:相互作伴。
临:当着。
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迢递:遥远的样子。递:形容遥远。
且:将要。闭关:佛家闭门静修。这里有闭门谢客之意。
【韵译】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解析】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带”,围绕。“薄”,草木丛生之地。首句化自陆机《君子有所思行》:“曲池何湛湛,清川带华薄。”清澈的河川围绕着一片草木丛生的长长的沼泽地,归去的车马就从这里缓缓前行了。
诗人写归山,却是从川写起。车马“闲闲”,显出诗人从容的心情,似乎这次的归隐,是他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景象。诗人并不是被逼出走,落荒而逃,也不是愤然离去。正是这种从容的心境,才使诗人在出发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河水长流、草木繁生的平和清静之景。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流水好像懂得“我”的心意,缓缓地流淌着,陪“我”前行;黄昏中鸟儿飞回草木茂盛的沼泽,伴“我”一道回家栖息。“流水”、“暮禽”都被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有人的感情:怕诗人路上孤单,与诗人结伴同归。
有流水和鸟儿的陪伴,诗人悠然自得。但归途漫漫,仍不免孤单。渐渐地,他的心绪开始低沉,这时的他看到: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秋天的山林。诗人缓缓而行,沿着清川,经过荒城、古渡,在夕阳西下时来到了秋意浓浓的嵩山。归途中会遇到很多东西,诗人独独选择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充满凄凉色彩的景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当归隐之地嵩山渐渐就在眼前,诗人心中开始生出一股抑制不住的悲凉。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虽然决意归隐,但终究是失望而归,失落而归。回顾王维前三十多年的经历,并不得意。虽少年得志,却屡经曲折;人近中年,却青春赋闲。曾经的豪情壮志,如今的黯然收场,不能不叫人心生悲凉。王维之前也曾在诗里劝慰友人孟浩然归居田园:“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送孟六归襄阳》)但对于王维这样一个想象着“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不遇咏》)的人而言,再怎么平抑心情,也无法全然超脱地面对这次的归隐。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迢递”,形容山高远的样子。“闭关”,闭门。隐居的家在高高的嵩山下,如今回来了,就关上门吧。闭门既是谢客,更是要让自己静心独处,不问世事。诗人的情绪在这时又趋向平和,他说服自己,相信着嵩山将能还给他一片宁静的内心。
事实上,王维隐居嵩山的时间并不长。次年,他即在张九龄的荐举下出任右拾遗,结束了这次短暂的隐居生活。
【评析】
写归隐后的闲居生活,王维是唐代第一等高手。他擅长写景,更善于写情,写恬静的闲适之情。诗中只“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两句,就把这种境界写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沈德潜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辞官归隐的途中所见美景的描写,通过这些绚丽醉人的景致,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描绘了诗人感情的微妙变化,不失为寄景于情的佳作。陶渊明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等诗文,皆用以表辞官归隐移情山林之事,诗人在此亦用此意。他把隐居嵩山视为归去,可见已把林园看作是心灵皈依之所。因此诗中虽有些许冷清和萧瑟之情,但却处处充满恬淡闲适之感。
诗的首联“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以“去”字呼应诗题中“归”的主题,暗示了诗人辞官归隐之事,同时也刻画了诗人欢快闲适之情。溪水如带,蜿蜒绵长,足见嵩山路途不近,但车马却缓缓而行,不急不躁,从容不迫,闲静自得。茂盛的草木,与溪渚静静相依,又给诗人的旅途平添一份宁静。徜徉于此,令人心旷神怡,虽无一字直写人的情感,但诗人淡薄的情怀却清晰可见。虽不象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那般急切,却清闲自在,另有一份悠然。诗人籍溪水、车马的欢快与悠闲,寄托了自己心境的愉快轻松,神思清扬。终于摆脱了宦途羁绊,摆脱了官场的晦暗,回归自我,回归自然,心中就如清川一样畅快,如车马一样悠然,“闲闲”连用,表意效果十分强烈。但就情绪来看,诗人并不像陶渊明那样对归隐山林有着一种近乎雀跃的向往,而更多地体现为顺其自然的适应,而且归途遥遥,诗人心中似乎有所牵挂,隐约有一种无奈之感。这是因为诗人本有很高的政治抱负,却因朝野不平始终难以施展,不得不辞官归隐,在得到解脱的同时,心中仍是难以平静,这也是诗人忠君爱民的一贯体现。
颔联着重于描绘归隐途中美丽的景色,但景语含情,意在言外,写得含蓄蕴藉清约婉转。这两句诗仍然沿用归隐诗一贯使用的意象,通过云水自在,飞鸟归巢来喻指自己放下尘俗之意。“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描画了一个山林寂寂的画面,清幽恬淡,一体天然。流水潺潺东逝,暮色四合,禽鸟归巢,诗人以流水,禽鸟自喻,表明自己是应归去了。“流水如有意”与“清川”呼应,“暮禽相与还”与“长薄”呼应,此处寄情于物,将流水与暮禽都拟人化了,富有人的感情,具体说来就是诗人的感情。在诗人看来,流水的有意和山鸟的相与都是在召唤自己,相约着早些忘情,回归自然的怀抱。同时,浅浅流水柔则柔矣,但一去不返,暮禽弱则弱矣,但归巢不辍,这些都暗含了作者归隐的坚决。流水朝东有自然而然的意思,而暮禽还巢,有“鸟倦飞而知还”的韵味,体现了作者是对现实政治的绝望和厌倦后,归隐是他油然而生的真实想法,无需劝导,水到渠成。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仍然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它描绘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的景象。城是荒城,渡是古渡,日是落日,山是秋山,“荒”、“古”、“落”、“秋”,一片落寞萧条的景象。这样的凄凉,这样黯淡,让人不禁怀疑那闲悠悠归隐背后似乎有种难言的苦衷。两句十字,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秋景画尽现眼前: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诗到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感情已经有了波折性的变化——诗人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落寞,这种归隐带有了一种悲意。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颈联用白描的手法绘制了一幅落寞萧条的景象。废弃的渡口、荒芜的边城、凋败的空山、苍凉的落日,如上古洪荒般令人倍感凄凉。“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诗句中虽有动态的“临、满”两个字,但并没有改变景色的沉寂萧索之象,如“古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一样,令人顿生悲切。整幅图景如灰色的素描,线条粗犷,布局疏落,其中蕴含的情感感人至深,显示出诗人心底的凄冷苍凉之感。离嵩山越近,诗人就越感到低落,感情从恬淡愉悦,渐转至低沉哀伤,给归隐之事蒙上了一层悲意。
尾联点明归隐地点,并用“归来且闭关”再次申明归隐的决心。虽然途中秋色让诗人感到寂寞凄清,虽然家国之念也曾让诗人割舍不下,然而当车马逶迤,赶到嵩山,峻拔高远的归隐之地就在眼前时,诗人终于放下了心中的牵挂,归隐之心终于坚定,情绪也又恢复过来。“迢递”既说明归隐路途遥远,也暗喻诗人从此与仕途分开,从此与世隔绝,不问世事。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诗人一段长长挣扎与抉择的心路历程。“闭关”二字更是强调了这样的心情。诗人从此关闭俗世之门,一心归隐。
本诗平淡自然,有返璞归真之妙。结构上法度严谨,工整清晰。景物的描写以白描为主,做到情景交融。情感的表达则粗放之中见精微,平淡之中见波澜。透过诗人的双眼,透过他眼中富含情感的景象,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细微复杂的内心世界,轻松愉悦中充满了无可奈何,触景生情的失意凄清,最后归于平静恬淡,从喜悦到不甘,从犹疑到决绝,这些细微的情绪变化,诗中只字未提,却贯穿全诗,使文章情绪饱满,意境深远。
名句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翻译:流水有情,伴我东去;倦鸟归巢,邀我还家。
【讲解】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中期离开济州贬所,暂隐嵩山时写下的山水诗作。诗中虽有“空”、“寂”、“闲”的禅趣,但流露出孤寂避世的失意之痛苦,全诗于山水风物的描绘与个人行踪凄清的勾画之中,使诗意透过景物自然流溢而出。
首联极目远眺,图景鲜明。“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状如“一衣带”的清溪,沿着巍巍嵩山山麓长林潺潺出谷,辘辘归去的车马悠闲从容地驶向山间丛林。一个“带”字类物极致,再现出溪水依傍林麓蜿蜒而下,欢快奔流、神采飞扬之势。一个“去”字,写出车马似乎通晓人意,“哒哒”的马蹄声传达出悠闲自得之情。诗人将山水景物与人的行动交织于画面之中,表现出大自然风光迤俪迷人。
颔联身临其境,其乐无穷。“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这里借“流水”“禽鸟”,抒发诗人与自然融合之感。那从山谷汩汩而出的流水发出的“丁冬”的声响,犹如少女银铃般的歌喉,正好与天色向晚的投林暮鸟和鸣,正是人向山里走,水从谷中流。“流水”和“禽鸟”似乎与诗人同乐,又好像和诗人同归,此种禅意妙不可言,诗人那种幽闲恬适之情跃然纸上。读之,不禁使人想起诗人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诗句,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觉。
颈联物是人非,充满哲思。“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中的“荒城、古渡”与“落日、秋山”,完全可以看成两组哲学符号。前者为“人文景观”,后者为“自然景观”,如今,这二者斗转星移,一个沧桑巨变,一个亘古如新。可不是吗?城已荒,而渡口依旧;人世变换,不可逆转,而自然永恒,年年如此,就像目前落山的余晖映照这秋日的山林。其言外之意——“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世间的一切终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既然如此,不如隐归山林,尽情享受自然之趣。而这两句诗的光色明暗的对比十分鲜明,借此也表达了诗人孤寂和凄清。
尾联归隐嵩山精神家园。“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一个“闭”字语意双关,表面上写诗人乘着晚照进山,关隘之门将闭,而实质表达诗人与世俗断绝交往之意,虽有追求禅宗的“空灵”境界,然而从隐约微词之中透露出孤寂落寞之感。有人认为此时的诗人还没有完全摆脱宦途之绊,去寻求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当我们再看王维晚年所作《辋川集》中的另一首名作《鹿岩》“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便会发现:同样是描写一个空明寂静的意境,《鹿岩》诗中所表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才可谓是禅宗所提倡的。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总之,“王维是以诗人的灵感、画家的眼光、乐师的听觉创作山水田园诗的,所以他这些诗就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绘声绘色的有声画。”(《唐诗宋词鉴赏大典》)而诗情画意、音乐美感与禅宗之趣的高度结合,诗人的自我形象和山水景物的契合交融,构成了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独特艺术成就。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经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为净名、无垢称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但是,因为如此拆分,意思变成了浑身上下脏的很均匀。尽管如此,但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同时,根据《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是说:“维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可见王维确实也佛家姻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英汉对照】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 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 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 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 归来且闭关。
BOUND HOME TO MOUNT SONG
Wang Wei
The limpid river, past its bushes
Running slowly as my chariot,
Becomes a fellow voyager
Returning home with the evening birds.
A ruined city-wall overtops an old ferry,
Autumn sunset floods the peaks.
…Far away, beside Mount Song,
I shall close my door and be at peace.
《归嵩山作》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描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这首诗的三四句移情于物,意象疏朗,五六句寄情于景,感情浓郁。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王维《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原文】
《归嵩山作》
作者: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
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省封县北,因其居于五岳之中而高,又称嵩高。
清川:清清的流水。川:河川。
带:映带。
薄:草木交错曰薄。
去:行走。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暮禽:傍晚的鸟儿。
相与:相互作伴。
临:当着。
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迢递:遥远的样子。递:形容遥远。
且:将要。闭关:佛家闭门静修。这里有闭门谢客之意。
【韵译】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解析】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带”,围绕。“薄”,草木丛生之地。首句化自陆机《君子有所思行》:“曲池何湛湛,清川带华薄。”清澈的河川围绕着一片草木丛生的长长的沼泽地,归去的车马就从这里缓缓前行了。
诗人写归山,却是从川写起。车马“闲闲”,显出诗人从容的心情,似乎这次的归隐,是他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景象。诗人并不是被逼出走,落荒而逃,也不是愤然离去。正是这种从容的心境,才使诗人在出发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河水长流、草木繁生的平和清静之景。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流水好像懂得“我”的心意,缓缓地流淌着,陪“我”前行;黄昏中鸟儿飞回草木茂盛的沼泽,伴“我”一道回家栖息。“流水”、“暮禽”都被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有人的感情:怕诗人路上孤单,与诗人结伴同归。
有流水和鸟儿的陪伴,诗人悠然自得。但归途漫漫,仍不免孤单。渐渐地,他的心绪开始低沉,这时的他看到: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秋天的山林。诗人缓缓而行,沿着清川,经过荒城、古渡,在夕阳西下时来到了秋意浓浓的嵩山。归途中会遇到很多东西,诗人独独选择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充满凄凉色彩的景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当归隐之地嵩山渐渐就在眼前,诗人心中开始生出一股抑制不住的悲凉。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虽然决意归隐,但终究是失望而归,失落而归。回顾王维前三十多年的经历,并不得意。虽少年得志,却屡经曲折;人近中年,却青春赋闲。曾经的豪情壮志,如今的黯然收场,不能不叫人心生悲凉。王维之前也曾在诗里劝慰友人孟浩然归居田园:“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送孟六归襄阳》)但对于王维这样一个想象着“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不遇咏》)的人而言,再怎么平抑心情,也无法全然超脱地面对这次的归隐。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迢递”,形容山高远的样子。“闭关”,闭门。隐居的家在高高的嵩山下,如今回来了,就关上门吧。闭门既是谢客,更是要让自己静心独处,不问世事。诗人的情绪在这时又趋向平和,他说服自己,相信着嵩山将能还给他一片宁静的内心。
事实上,王维隐居嵩山的时间并不长。次年,他即在张九龄的荐举下出任右拾遗,结束了这次短暂的隐居生活。
【评析】
写归隐后的闲居生活,王维是唐代第一等高手。他擅长写景,更善于写情,写恬静的闲适之情。诗中只“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两句,就把这种境界写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沈德潜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辞官归隐的途中所见美景的描写,通过这些绚丽醉人的景致,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描绘了诗人感情的微妙变化,不失为寄景于情的佳作。陶渊明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等诗文,皆用以表辞官归隐移情山林之事,诗人在此亦用此意。他把隐居嵩山视为归去,可见已把林园看作是心灵皈依之所。因此诗中虽有些许冷清和萧瑟之情,但却处处充满恬淡闲适之感。
诗的首联“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以“去”字呼应诗题中“归”的主题,暗示了诗人辞官归隐之事,同时也刻画了诗人欢快闲适之情。溪水如带,蜿蜒绵长,足见嵩山路途不近,但车马却缓缓而行,不急不躁,从容不迫,闲静自得。茂盛的草木,与溪渚静静相依,又给诗人的旅途平添一份宁静。徜徉于此,令人心旷神怡,虽无一字直写人的情感,但诗人淡薄的情怀却清晰可见。虽不象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那般急切,却清闲自在,另有一份悠然。诗人籍溪水、车马的欢快与悠闲,寄托了自己心境的愉快轻松,神思清扬。终于摆脱了宦途羁绊,摆脱了官场的晦暗,回归自我,回归自然,心中就如清川一样畅快,如车马一样悠然,“闲闲”连用,表意效果十分强烈。但就情绪来看,诗人并不像陶渊明那样对归隐山林有着一种近乎雀跃的向往,而更多地体现为顺其自然的适应,而且归途遥遥,诗人心中似乎有所牵挂,隐约有一种无奈之感。这是因为诗人本有很高的政治抱负,却因朝野不平始终难以施展,不得不辞官归隐,在得到解脱的同时,心中仍是难以平静,这也是诗人忠君爱民的一贯体现。
颔联着重于描绘归隐途中美丽的景色,但景语含情,意在言外,写得含蓄蕴藉清约婉转。这两句诗仍然沿用归隐诗一贯使用的意象,通过云水自在,飞鸟归巢来喻指自己放下尘俗之意。“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描画了一个山林寂寂的画面,清幽恬淡,一体天然。流水潺潺东逝,暮色四合,禽鸟归巢,诗人以流水,禽鸟自喻,表明自己是应归去了。“流水如有意”与“清川”呼应,“暮禽相与还”与“长薄”呼应,此处寄情于物,将流水与暮禽都拟人化了,富有人的感情,具体说来就是诗人的感情。在诗人看来,流水的有意和山鸟的相与都是在召唤自己,相约着早些忘情,回归自然的怀抱。同时,浅浅流水柔则柔矣,但一去不返,暮禽弱则弱矣,但归巢不辍,这些都暗含了作者归隐的坚决。流水朝东有自然而然的意思,而暮禽还巢,有“鸟倦飞而知还”的韵味,体现了作者是对现实政治的绝望和厌倦后,归隐是他油然而生的真实想法,无需劝导,水到渠成。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仍然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它描绘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的景象。城是荒城,渡是古渡,日是落日,山是秋山,“荒”、“古”、“落”、“秋”,一片落寞萧条的景象。这样的凄凉,这样黯淡,让人不禁怀疑那闲悠悠归隐背后似乎有种难言的苦衷。两句十字,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秋景画尽现眼前: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诗到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感情已经有了波折性的变化——诗人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落寞,这种归隐带有了一种悲意。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颈联用白描的手法绘制了一幅落寞萧条的景象。废弃的渡口、荒芜的边城、凋败的空山、苍凉的落日,如上古洪荒般令人倍感凄凉。“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诗句中虽有动态的“临、满”两个字,但并没有改变景色的沉寂萧索之象,如“古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一样,令人顿生悲切。整幅图景如灰色的素描,线条粗犷,布局疏落,其中蕴含的情感感人至深,显示出诗人心底的凄冷苍凉之感。离嵩山越近,诗人就越感到低落,感情从恬淡愉悦,渐转至低沉哀伤,给归隐之事蒙上了一层悲意。
尾联点明归隐地点,并用“归来且闭关”再次申明归隐的决心。虽然途中秋色让诗人感到寂寞凄清,虽然家国之念也曾让诗人割舍不下,然而当车马逶迤,赶到嵩山,峻拔高远的归隐之地就在眼前时,诗人终于放下了心中的牵挂,归隐之心终于坚定,情绪也又恢复过来。“迢递”既说明归隐路途遥远,也暗喻诗人从此与仕途分开,从此与世隔绝,不问世事。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诗人一段长长挣扎与抉择的心路历程。“闭关”二字更是强调了这样的心情。诗人从此关闭俗世之门,一心归隐。
本诗平淡自然,有返璞归真之妙。结构上法度严谨,工整清晰。景物的描写以白描为主,做到情景交融。情感的表达则粗放之中见精微,平淡之中见波澜。透过诗人的双眼,透过他眼中富含情感的景象,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细微复杂的内心世界,轻松愉悦中充满了无可奈何,触景生情的失意凄清,最后归于平静恬淡,从喜悦到不甘,从犹疑到决绝,这些细微的情绪变化,诗中只字未提,却贯穿全诗,使文章情绪饱满,意境深远。
名句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翻译:流水有情,伴我东去;倦鸟归巢,邀我还家。
【讲解】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中期离开济州贬所,暂隐嵩山时写下的山水诗作。诗中虽有“空”、“寂”、“闲”的禅趣,但流露出孤寂避世的失意之痛苦,全诗于山水风物的描绘与个人行踪凄清的勾画之中,使诗意透过景物自然流溢而出。
首联极目远眺,图景鲜明。“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状如“一衣带”的清溪,沿着巍巍嵩山山麓长林潺潺出谷,辘辘归去的车马悠闲从容地驶向山间丛林。一个“带”字类物极致,再现出溪水依傍林麓蜿蜒而下,欢快奔流、神采飞扬之势。一个“去”字,写出车马似乎通晓人意,“哒哒”的马蹄声传达出悠闲自得之情。诗人将山水景物与人的行动交织于画面之中,表现出大自然风光迤俪迷人。
颔联身临其境,其乐无穷。“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这里借“流水”“禽鸟”,抒发诗人与自然融合之感。那从山谷汩汩而出的流水发出的“丁冬”的声响,犹如少女银铃般的歌喉,正好与天色向晚的投林暮鸟和鸣,正是人向山里走,水从谷中流。“流水”和“禽鸟”似乎与诗人同乐,又好像和诗人同归,此种禅意妙不可言,诗人那种幽闲恬适之情跃然纸上。读之,不禁使人想起诗人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诗句,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觉。
颈联物是人非,充满哲思。“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中的“荒城、古渡”与“落日、秋山”,完全可以看成两组哲学符号。前者为“人文景观”,后者为“自然景观”,如今,这二者斗转星移,一个沧桑巨变,一个亘古如新。可不是吗?城已荒,而渡口依旧;人世变换,不可逆转,而自然永恒,年年如此,就像目前落山的余晖映照这秋日的山林。其言外之意——“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世间的一切终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既然如此,不如隐归山林,尽情享受自然之趣。而这两句诗的光色明暗的对比十分鲜明,借此也表达了诗人孤寂和凄清。
尾联归隐嵩山精神家园。“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一个“闭”字语意双关,表面上写诗人乘着晚照进山,关隘之门将闭,而实质表达诗人与世俗断绝交往之意,虽有追求禅宗的“空灵”境界,然而从隐约微词之中透露出孤寂落寞之感。有人认为此时的诗人还没有完全摆脱宦途之绊,去寻求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当我们再看王维晚年所作《辋川集》中的另一首名作《鹿岩》“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便会发现:同样是描写一个空明寂静的意境,《鹿岩》诗中所表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才可谓是禅宗所提倡的。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总之,“王维是以诗人的灵感、画家的眼光、乐师的听觉创作山水田园诗的,所以他这些诗就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绘声绘色的有声画。”(《唐诗宋词鉴赏大典》)而诗情画意、音乐美感与禅宗之趣的高度结合,诗人的自我形象和山水景物的契合交融,构成了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独特艺术成就。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经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为净名、无垢称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但是,因为如此拆分,意思变成了浑身上下脏的很均匀。尽管如此,但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同时,根据《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是说:“维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可见王维确实也佛家姻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英汉对照】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 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 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 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 归来且闭关。
BOUND HOME TO MOUNT SONG
Wang Wei
The limpid river, past its bushes
Running slowly as my chariot,
Becomes a fellow voyager
Returning home with the evening birds.
A ruined city-wall overtops an old ferry,
Autumn sunset floods the peaks.
…Far away, beside Mount Song,
I shall close my door and be at peace.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