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杜甫:咏怀古迹·其一
【作品简介】
《咏怀古迹·其一》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诗。作者于代宗大历元年(766),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沉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开首咏怀的是庾信,这是因为诗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相关阅读:《咏怀古迹·其一》、《咏怀古迹·其二》、《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四》、《咏怀古迹·其五》、《杜甫唐诗代表作品赏析》。
【原文】
《咏怀古迹·其一》
作者: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解】
1、支离:犹流离。
2、东北风尘际:指安禄山叛乱时期,作者一直在外流亡。风尘:比喻战乱。
3、五溪衣服:指溪人衣服不同。五溪:雄溪、溪、西溪、溪、辰溪,在今湖南、贵州两省接界处,古五溪族所居。
4、共云山:是说自己与溪人共处。
5、羯胡:指安禄山。安禄山父系出于羯胡,也即小月支种。兼指反叛梁朝的侯景。
6、词客:指下庾信,也指自己。
7、且未还:飘泊异地,欲归不得。
8、庾信两句:庾信,梁朝诗人,字子山,新野(今属河南)人。为梁元帝出使北周,被留,乃仕于周,常怀乡关之思,曾作《哀江南赋》以寄其意。这里把安禄山之叛唐比作侯景之叛梁,把自己的乡国之思比作庾信之哀江南。
【翻译】
战乱中在长安东北一带流离,天地间漂泊在西南地区。长久地停留在三峡的房屋中,在五溪与溪人一同住在山里。羯胡事主狡猾反复无常,诗人伤怀的时候还没有回还。庾信一生最凄凉,晚年作的诗震动了江关。
【韵译】
战乱之际,我在东北一带颠沛流离;辗转入蜀,更是居无定处漂泊东西。
我在三峡的楼台,留滞了不少日月;在湘贵交界,与五溪夷人共处一起。
羯胡之人事主多变,终究不可信赖;词客常忧乱伤时,我仍然流落外地。
抚今追惜,庾信的一生最萧条索寞;他晚年的诗斌,惊动江关传之千里。
【评析】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首是第一首。战乱中诗人流离失所,漂泊西南,心中愁苦,更加思念故乡,借凭吊庾信,抒发自己的情怀。全诗感情深沉,诚挚感人。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是主要通过自身的遭遇来咏怀。从“支离”、“漂泊”里写出自己遭遇的不幸,从“淹日月”、“且未还”里写出思乡之情。结合“羯胡事主”来感慨时事。从瘐信的身世联想到自己,并以瘐信自比,自伤漂泊。以瘐信因侯景之乱淹留北魏,自己因安史之乱漂泊西南,写出同样不能返回家园的无奈何故国之思强烈。
浦起龙《读杜心解》认为:“此‘咏怀’也,与‘古迹’无涉,与下四首,亦无关会。”意思是《咏怀古迹》借古迹以抒己怀,专咏古迹,合则为组诗,分则为咏怀。首言庾信,次及宋玉、王嫱,皆叹其才之不得用;咏蜀主刘备与诸葛武侯,感君臣际会之难;通过怀古,抒发自己的身世感叹和内心感受。
“支离东北”、“漂泊西南”,直指诗人最痛心之处,概括了无数离乱痛苦和无限愁肠。“东北风尘”指安史之乱;“西南天地”指逃亡蜀中。三四句承上,正面抒写“漂泊之感”。“三峡楼台”,说夔府山居,“淹日月”,写久滞无聊。夔南五溪是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处之地,因此称“衣服共云山”。久滞异地,无限痛楚,却冠以“楼台”、“日月”、“衣服”、“云山”的轻松之词,这是以乐写哀的手法。五六句宾主双关,以流水对句,转入时事。“羯胡”句追述安禄山叛乱。“词客”句以词客自比,并连带下文庾信,写自己漂泊西南。七八句承“哀时”,以庾信作结。庾信之“萧瑟”代指杜甫自身之萧瑟;庾信之“暮年”实为杜甫之暮年;“词客”之“暮年”只有“诗赋”可慰“平生”,这是自慰,自哀,诗人正是从咏古中以述怀,庾信以其绝世之诗赋“动”其“乡关”之思,杜甫也正是以其绝世之诗歌“系”其“故园”之心。
【讲解】
《咏怀古迹》是杜甫又一组著名的律诗,大约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从夔州到达江陵的前后。题目为《咏怀古迹五首》,而所谓的“古迹”就是指夔州的武侯庙、白帝城的永安宫(刘备庙)、湖北秭归的宋玉宅、昭君村和江陵的庾信故居。
众所周知,咏怀和怀古本是两体,虽然咏怀诗中常含有怀古的题材,怀古诗也多半是借以抒怀,但像杜甫这样明确的在“古迹”前冠以“怀古”的题目还是比较罕见的。这五首诗各咏一个古迹,然而其对于古迹的描写所占比重很小,重点在于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换言之,诗所咏古迹都不是为怀古而作,而是藉以抒发自己的怀抱,浇自己胸中之块垒。清人杨伦说:“庾信避难,由建康至江陵,虽非蜀地,然曾居宋玉之宅(江陵有宋玉故宅),公(杜甫)之漂泊类是,故借以发端。次咏宋玉,以文章同调相怜,咏明妃为才高不遇寄慨,先主武侯则有感于君臣之际焉”。(《杜诗镜铨》卷十三)。五首诗通过对庾信、宋玉、昭君、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事迹的追怀,抒发了诗人仕途失意,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政治的强烈关心。这种思想感情不是采用直接叙怀的方式,而是通过追怀古迹这种含蓄咏叹的方式来表现,所以显得更加风流摇曳,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总体风格是沉郁悲凉,工丽浑厚。
在艺术形式上,这五首诗和《秋兴八首》一样,都是作者七言律诗中具有特色的篇章。五首诗既脉络贯通互为呼应,同时又各为一章,各自独立。虽然所咏均是身世之感,家国之忧,但各首有各自的触发点,因而表现方法也无一雷同。
本篇是组诗的第一首。咏庾信在江陵的遗迹,借庾信生平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既然是咏庾信,我们有必要把庾信的事迹简单的介绍一下:庾信,字子山,河南新野人,父庾肩吾,齐梁时著名的宫廷诗人,出入梁朝宫廷,深受东宫萧纲的宠信,与当时在东宫任职的徐摛、徐陵父子写了不少宫体诗赋,世称“徐陵体”。侯景之乱,他任建康令,兵败溃退,奔走江陵,梁元帝在江陵即位,他任右卫将军加散骑侍郎。不久,任命出使西魏,被羁留长安,屈仕敌国,后又仕北周。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80年),以疾去职。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卒于长安。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庾信和杜甫的身世并不相同,这首诗只是从两人都因胡羯之乱而后半生漂泊他乡这一点着眼,超越时空的隔阂,有意无意的将二人的生平编织在一起。第一句“支离东北风尘际”,“支离”,形体不全貌,“风尘”指战乱。这首诗正是安史之乱平定不久而藩镇割据正开始形成的时候。诗的开头一句就是对这种局势的概括。七个字形象的写出了当时藩镇割据、山河破碎、兵戈不息、人民涂炭的社会现实。第二句“漂泊西北天地间”写自己漂泊西蜀夔州过着颠沛流离的痛苦生活。“天地间”三字是对入蜀八年以来辗转于成都、梓洲、阆州、夔州等地漂泊生涯的形象描写。开头两句即对仗,从“东北”到“西南”,从国家形势到个人遭遇,不仅用笔苍劲老练,意境开阔苍凉,而且忧国忧民之感与身世漂泊之情也都寓于其中。
三四句紧承二句,具体描写漂泊西南的生活和心情:“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三峡”指代夔州,“楼台”则指诗人居住的西阁,“五溪”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居住之地,在夔州以南。上句说,自己身滞山城,欲归不能,一天天的徒费光阴。下句说,夔州乃僻远之地,华裔杂居,使人更添故国之思。前半首大笔扫过东北到西南的广阔空间,落到眼前三峡五溪的滞留之地,本是写杜甫自己因安史之乱而漂泊西南的境况。东北风尘指的是安禄山从东北的范阳作乱。但梁朝的侯景之乱也源于东魏的河南,相对江南的梁而言也是发自东北。漂泊西南当然是指杜甫入蜀到滞留夔州这段经历。但庾信在侯景进入建康以后,逃到江陵辅佐梁元帝,相对原来的政治中心而言,也是再西南方向。久留在三峡楼台消磨日月的是杜甫,同样也是在江陵呆过三年的庾信。只不过两人一在三峡内,一在三峡口,而五溪离夔州和江陵都不远。所以上半首句句自叹半世漂泊不定,淹留在这蛮族杂居之乡,又句句映带着庾信类似的身世遭际。
五六两句转笔写庾信,同时又兼写自己。“羯胡”指梁朝叛将侯景,“词客”指庾信。庾信出使被留,虽位居开府但由于家破人亡,羁留异地,内心仍十分痛苦。“词客哀时且未还”正咏此事。正是有了前半首的牵和,后半首过渡写庾信,从字面看似乎突兀,但意脉却很顺畅。安禄山和侯景一样,都是羯胡都是不忠于主的无赖小人,哀时而至今未能回乡的词客是庾信也是杜甫。所以,五六句实际上是对自己和庾信的共同遭遇的总结,也是这首诗咏怀的主旨所在。由于诗体为咏古迹,所以结尾还是落到庾信,同时又和颈联两句相衔接。“萧瑟”是形容庾信被北朝羁留长达27年失去故国的处境和心情。“江关”即乡关,故国。《周书/庾信传》载:信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乃做《哀江南赋》以致其意。结尾两句即化用上述之意,书写庾信对故国的深沉怀念。同时,又以庾信自比,抒写自己暮年漂泊心怀故国的情思。全诗至此结束,结的深刻婉转,沉痛凄恻。
概括而言,这首诗主要是抒写自己的身世遭遇。前四句写当时国家的形式和自己漂泊的生涯,即为后文伏笔。五六两句转笔写庾信,虽即事自喻,却又妙在自然贴切,不漏痕迹。最后两句写出庾信,点出诗题。从结构言,此诗前半首以咏杜为主,映带庾信,后半首以咏庾为主,映带杜甫。前后对称,杜中有庾,庾中有杜。这就巧妙地运用七律的章法结构完美的表现了借庾信以咏怀的主题。
【相关阅读】
杜甫《咏怀古迹》诗的题义和写作时间
作者:王运熙
杜甫《咏怀古迹》诗五首的内容主旨,历来注杜诗者大抵认为是通过歌咏古迹来抒发怀抱。杨伦《杜诗镜诠》(卷十三)于此说得颇为简明扼要,兹举以为例。其言曰:
此五章乃借古迹以咏怀也。庾信避难,由建康至江陵,虽非蜀地,然曾居宋玉之宅,公之飘泊类是,故借以发端。次咏宋玉以文章同调相怜;咏明妃为高才不遇寄慨;先主武侯,则有感于君臣之际焉。或疑首章与古迹不合,欲割取另为一章,何其固也。
王嗣奭《杜臆》曰:“五诗皆借古迹以见己怀。”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七)引《杜臆》之言,表示同意。说《咏怀古迹》诗五首借古迹来咏怀,从诗的内容说应当没有问题,问题是题目中的“咏怀”二字是否意为“歌咏怀抱”。如是,那“咏怀古迹”四字当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如果把“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像《杜臆》、《杜诗镜诠》那样,也不合行文常理。“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如果直接解释题目含义,就显得牵强了。自从阮籍写了著名的《咏怀》组诗后,后代写咏怀、遣怀一类诗者,纷纷不绝。庾信有《拟咏怀》诗二十七首,杜甫也写了不少以述怀、咏怀、书怀等为题的诗,因而人们对《咏怀古迹》诗,很容易把“咏怀”二字理解为歌咏怀抱。清代注杜诗者往往如此。“顾宸则谓因己怀而感古迹,黄生则谓因古迹而自咏怀”(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四),在题义解释上都不能摆脱“怀抱”二字的束缚。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应当把诗的内容主旨和题目含义二者区别开来。从内容主旨讲,确是借古迹以咏怀抱;从题目含义讲,则“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含义就是歌咏怀念古迹,这样就很通顺了。这样解释题目,并不妨碍我们对诗的内容主旨的理解。作品的题目大抵字数比较简约,除少数篇章外,诗题不可能也不必要把作品的内容主旨写出来。杜甫有《公安县怀古》(五律)一诗云: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此诗首二句提及吕蒙营、刘备城,都是古迹,第五句“洒落君臣契”抒发君臣遇合之感,全诗也有借古迹以咏怀的内容,与《咏怀古迹》诗相近。咏怀古迹,实际就是怀古迹,但三个字显得不顺,故于前面加一“咏”字,不意遂引起后来误会。《杜诗详注》在这个问题上也说得不明确,前后有些自相抵牾。它于第一首下曰:“首章咏怀,以庾信自方也。”似乎把题目中的“咏怀”二字解为歌咏怀抱。于后面四首下分别说:“此怀宋玉宅也。”“此怀昭君村也。”“此怀先生庙也。”“此怀武侯也。”又似乎把题目中的“怀”字理解为怀念。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四)则强调指出,首章是咏怀抱,其言曰:“朱本题下注云:吴本作《咏怀》一章,《古迹》四首。此颇有见,惜未疏言其故。愚则谓此题四字,本两题也,或同时所作,伪合为一耳。并读殊不成语,必非原文。”浦起龙认定咏怀是咏怀抱,因而觉得咏怀古迹四字“并读殊不成语”;如果把咏怀解释为歌咏怀念,四字连读就不成问题了。《咏怀古迹》共五首,按体例是每首各咏一古迹。但第一首仅提庾信,没有提有关庾信的古迹。《杜臆》认为古迹是指江陵的庾信宅,其言曰:“其古迹则庾信宅也。宅在荆州。”按庾信《哀江南赋》有云:“值五马之南奔,逢三星之东聚。彼凌江而建国,始播迁于吾祖。……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这是说他祖先庾滔遭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南奔江陵,在宋玉宅旧址营建住宅。唐余知古《渚宫故事》(一名《诸宫旧事》)曰:“庾信因侯景乱,自建康遁归江陵,居宋玉故宅。宅在城北三里,故《哀江南赋》云。后杜甫诗:‘曾闻宋玉宅,每欲到荆州。’李商隐诗:‘可怜留着临江宅,异代应教庾信居。’是其证矣。”(倪璠《庾子山集注》卷二引)可见江陵的庾信宅,即在宋玉宅故址。《咏怀古迹》五首,第一和第二首,第四和第五首关系均致密切。第二首点明宋玉故宅,第一首没有直接提到,也是可以理解的。第四首未明言武侯祠庙,而第五首不言庙,仅提诸葛遗像,互见之笔法有些仿佛。又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六荆州部份有曰:“子晋庙,有枯树,庾子山感而成赋。”这一传说不一定可信,但反映了在唐宋时代,在江陵的有关庾信的古迹和传说,是颇受人们重视的。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下面讨论《咏怀古迹》五首的写作时间。历来杜诗注家大致都认为此诗作于杜甫居住夔州期间。《杜诗详注》引南宋黄鹤《黄氏补注杜诗》曰:“此当是大历元年夔州作。”(黄鹤注杜诗,注意作品编年。)可见把《咏怀古迹》定为夔州时作,出于宋代杜诗注家的推论。但细按五首内容,此说殊可疑。我认为第四、五两首当作于夔州,后三者则当为离夔州东下时所作。下面分别就各篇内容作一些考察、分析。先说第四、五两首。第四首言及刘备崩于永安宫。永安宫在夔州,《杜诗详注》引《华阳国志》曰:“先主战败,委舟舫,由步道还鱼復(即夔州)。改鱼復为永安。……明年四月,殂于永安宫。”又引《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八):“先主改鱼復为永安,仍于州之西七里别置永安宫。”宋人所编《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四部丛刊》本)卷六于此属下引王洙曰:“公(指杜甫)自注云:殿今为寺庙,在宫东。”说明永安宫之殿堂唐时在故址上建立寺庙。杜甫在夔州时,当亲至其地,故自注十分具体。第五首次句云:“宗臣遗像肃清高。”此诸葛遗像即为上首所云武侯祠屋中之塑像。以上两诗当为杜甫在夔州游览古迹、目睹刘备、诸葛亮祠屋后所作。
次说第三首。诗咏王昭君,首二句提到荆门、明妃村。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其东则地势平坦。王昭君是归州(今湖北秭归)人,其地有昭君村。王洙曰:“归州有昭君村。下有香溪,俗传因昭君而草木皆香,故曰香溪。”(《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卷十三引)《杜诗详注》引《一统志》:“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秭归在荆门之西。此首当为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秭归时所作。自白帝城至秭归,途经瞿塘峡和漫长的巫峡,有百余里之遥,杜甫不可能在夔州时东游秭归再回夔州写作此篇。又杜甫在夔州东下途中所写的《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唐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漂泊有诗凡四十韵》诗有云:“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无。”提到昭君宅。昭君宅当在昭君村。《杜诗详注》引《太平寰宇记》:“归州巴东有王昭君宅。”这两句诗也可帮助证《咏怀古迹》第三首当为途经归州后所作。
再说第二首。此篇怀宋玉。第五句之“江山故宅”,指宋玉宅。第六句之“云雨荒台”,指宋玉《高唐赋》所赋之台。关于宋玉宅,《杜诗详注》引宋赵彦材曰:“归州、荆州皆有宋玉宅,此言归州宅也。”按宋玉《高唐赋序》载:“昔先王尝游高唐,梦见一妇人,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节录)宋玉所赋本为寓言,但后世形成传说。《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八)夔州巫山县记载:“楚宫,在县西北二百步,在阳台古城内。即襄王所游之地。”又载:“阳云台,高一百二十丈。南枕长江。宋玉赋云,游阳云之台,望高唐之观,即此。”如上所说,假如宋玉宅在归州,荒台(阳台)、楚宫均在巫山县,那此篇当为杜甫舟行途经巫山、归州时所作。杜甫《夔州歌》有云:“巫峡曾经宝屏见,楚宫犹对碧峰疑。”楚宫也指巫山一带之楚宫。但此篇所咏古迹之地址,也可作另一种理解。江山故宅,指荆州之宋玉宅。云雨荒台,指云梦泽之台。按宋玉《高唐赋序》:“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李善注引张揖曰:“云梦,楚薮也,在南郡华容县,其中有台观。”(华容县在江陵东南)。盖巫山神女住在阳台,而楚王作梦,则在云梦泽之台。又楚宫,也可指江陵一带的楚宫。江陵为楚国都城(即郢都),其地当时有规模颇大的楚国宫殿。假如这样理解,那此篇当为杜甫到达江陵以后所作。杜甫舟近江陵,舟人指点楚宫遗址,已疑不能明。(按诗云“最是楚宫俱泯灭”,着一“俱”字,似是指庞大的宫殿群,则以指江陵之楚宫更为确切。)其后到江陵城、目睹宋玉宅(即后来的庾信宅),有感于宋玉所赋云梦泽高唐观之事,因而写作此篇。以上两种解释,不管是哪一种更准确,但当为杜甫离开夔州以后所作,这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
最后说第一首。如上所述,江陵有庾信宅,此篇咏庾信,当作於江陵。《杜臆》认为此篇所咏古迹是庾信宅,有曰:“宅在荆州,公未到荆,而将有江陵之行,流寓等于庾信,故咏怀而先及之。”以为这是杜甫在将到江陵前预为之作,恐非是。又此篇第三、四句云:“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按《水经注·沅水》:“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樠溪、??溪、酉溪,辰溪其一焉。夹溪悉是蛮左所居,故谓此蛮五溪蛮也。”其地在今湖南西部。此诗以五溪与三峡对称,用以指两湖地区。我认为这两句杜甫除叙述写此诗时的生活环境外,还点明了全诗五首所咏古迹的地域。刘备、诸葛亮祠庙、昭君村在三峡地区,荆州的宋玉宅、庾信宅则在两湖地区。从这方面看,把此篇置于五章之首,也是比较合适的。
总之,《咏怀古迹》五首,当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最后写定则在到达江陵以后。如果说五首出于一时手笔,那揆之情理,应当出自寓居江陵时刻,前面数章是追忆所见所闻古迹;而不可能是在夔州为昭君村、江陵宋玉庾信宅预先落笔。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晋代名将杜预十三世孙,曾祖依艺为巩县令,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杜甫生于巩县。
杜甫35岁以前,读书和漫游吴、越、齐、赵各地,曾参加过进士考试。玄宗天宝5年进京求官,困居长安10年,才得到一个小官职。不久,安禄山叛乱爆发,他带着家眷逃难,得知太子李亨在灵武(公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即位的消息后,便将家眷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城外的羌村,只身赶往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虏,解往长安。第二年夏初,冒死逃出,投奔灵武,肃宗任命他为左拾遗,曾因直谏触怒肃宗,许他探望鄜州的家眷。两京收复肃宗还长安后,仍为左拾遗,后坐房琯党,出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参军,759年遇上大饥荒,迫于生计,弃官携家西行,去投靠亲友,辗转流落到成都,经友人严武荐举,任西川节度使幕府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为“杜工部”)。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离蜀南下,途中因故滞留夔州两年,至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出峡,漂流在湖北、湖南各地。大历5年病逝在湘江舟中。杜甫怀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忧国忧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即使抒写个人情怀的作品,也总是与国运相连。在理想累受挫折,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辛之后,他逐渐认识了封建社会的严酷现实,作品予以了真实的反映,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他被誉为“诗史”、“诗圣”,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有《杜工部集》存世。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 《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在当代,杜甫对国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含义,而他本人因为使用“人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
杜甫不只在中国流名,还扬名海外。1481年韩国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叫《杜诗谚解》。他对日本文学影响相对较晚,直到十七世纪他在日本拥有和在中国一样的名声。杜甫对松尾芭蕉的影响尤深。杜甫也是美国作家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最喜欢的作家。
【英汉对照】
咏怀古迹五首(之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 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 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 暮年诗赋动江关。
POETIC THOUGHTS ON ANCIENT SITES I
Du Fu
Forlorn in the northeast among wind and dust,
Drifting in the southwest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Lingering for days and months in towers and terraces at the Three Gorges,
Sharing clouds and mountains with the costumes of the Five Streams.
The barbarian serving the ruler in the end was unreliable.
The wandering poet lamenting the times had no chance to return.
Yu Xin throughout his life was most miserable,
In his waning years his poetry stirred the land of rivers and passes.
《咏怀古迹·其一》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诗。作者于代宗大历元年(766),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沉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开首咏怀的是庾信,这是因为诗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相关阅读:《咏怀古迹·其一》、《咏怀古迹·其二》、《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四》、《咏怀古迹·其五》、《杜甫唐诗代表作品赏析》。
【原文】
《咏怀古迹·其一》
作者: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解】
1、支离:犹流离。
2、东北风尘际:指安禄山叛乱时期,作者一直在外流亡。风尘:比喻战乱。
3、五溪衣服:指溪人衣服不同。五溪:雄溪、溪、西溪、溪、辰溪,在今湖南、贵州两省接界处,古五溪族所居。
4、共云山:是说自己与溪人共处。
5、羯胡:指安禄山。安禄山父系出于羯胡,也即小月支种。兼指反叛梁朝的侯景。
6、词客:指下庾信,也指自己。
7、且未还:飘泊异地,欲归不得。
8、庾信两句:庾信,梁朝诗人,字子山,新野(今属河南)人。为梁元帝出使北周,被留,乃仕于周,常怀乡关之思,曾作《哀江南赋》以寄其意。这里把安禄山之叛唐比作侯景之叛梁,把自己的乡国之思比作庾信之哀江南。
【翻译】
战乱中在长安东北一带流离,天地间漂泊在西南地区。长久地停留在三峡的房屋中,在五溪与溪人一同住在山里。羯胡事主狡猾反复无常,诗人伤怀的时候还没有回还。庾信一生最凄凉,晚年作的诗震动了江关。
【韵译】
战乱之际,我在东北一带颠沛流离;辗转入蜀,更是居无定处漂泊东西。
我在三峡的楼台,留滞了不少日月;在湘贵交界,与五溪夷人共处一起。
羯胡之人事主多变,终究不可信赖;词客常忧乱伤时,我仍然流落外地。
抚今追惜,庾信的一生最萧条索寞;他晚年的诗斌,惊动江关传之千里。
【评析】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首是第一首。战乱中诗人流离失所,漂泊西南,心中愁苦,更加思念故乡,借凭吊庾信,抒发自己的情怀。全诗感情深沉,诚挚感人。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是主要通过自身的遭遇来咏怀。从“支离”、“漂泊”里写出自己遭遇的不幸,从“淹日月”、“且未还”里写出思乡之情。结合“羯胡事主”来感慨时事。从瘐信的身世联想到自己,并以瘐信自比,自伤漂泊。以瘐信因侯景之乱淹留北魏,自己因安史之乱漂泊西南,写出同样不能返回家园的无奈何故国之思强烈。
浦起龙《读杜心解》认为:“此‘咏怀’也,与‘古迹’无涉,与下四首,亦无关会。”意思是《咏怀古迹》借古迹以抒己怀,专咏古迹,合则为组诗,分则为咏怀。首言庾信,次及宋玉、王嫱,皆叹其才之不得用;咏蜀主刘备与诸葛武侯,感君臣际会之难;通过怀古,抒发自己的身世感叹和内心感受。
“支离东北”、“漂泊西南”,直指诗人最痛心之处,概括了无数离乱痛苦和无限愁肠。“东北风尘”指安史之乱;“西南天地”指逃亡蜀中。三四句承上,正面抒写“漂泊之感”。“三峡楼台”,说夔府山居,“淹日月”,写久滞无聊。夔南五溪是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处之地,因此称“衣服共云山”。久滞异地,无限痛楚,却冠以“楼台”、“日月”、“衣服”、“云山”的轻松之词,这是以乐写哀的手法。五六句宾主双关,以流水对句,转入时事。“羯胡”句追述安禄山叛乱。“词客”句以词客自比,并连带下文庾信,写自己漂泊西南。七八句承“哀时”,以庾信作结。庾信之“萧瑟”代指杜甫自身之萧瑟;庾信之“暮年”实为杜甫之暮年;“词客”之“暮年”只有“诗赋”可慰“平生”,这是自慰,自哀,诗人正是从咏古中以述怀,庾信以其绝世之诗赋“动”其“乡关”之思,杜甫也正是以其绝世之诗歌“系”其“故园”之心。
【讲解】
《咏怀古迹》是杜甫又一组著名的律诗,大约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从夔州到达江陵的前后。题目为《咏怀古迹五首》,而所谓的“古迹”就是指夔州的武侯庙、白帝城的永安宫(刘备庙)、湖北秭归的宋玉宅、昭君村和江陵的庾信故居。
众所周知,咏怀和怀古本是两体,虽然咏怀诗中常含有怀古的题材,怀古诗也多半是借以抒怀,但像杜甫这样明确的在“古迹”前冠以“怀古”的题目还是比较罕见的。这五首诗各咏一个古迹,然而其对于古迹的描写所占比重很小,重点在于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换言之,诗所咏古迹都不是为怀古而作,而是藉以抒发自己的怀抱,浇自己胸中之块垒。清人杨伦说:“庾信避难,由建康至江陵,虽非蜀地,然曾居宋玉之宅(江陵有宋玉故宅),公(杜甫)之漂泊类是,故借以发端。次咏宋玉,以文章同调相怜,咏明妃为才高不遇寄慨,先主武侯则有感于君臣之际焉”。(《杜诗镜铨》卷十三)。五首诗通过对庾信、宋玉、昭君、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事迹的追怀,抒发了诗人仕途失意,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政治的强烈关心。这种思想感情不是采用直接叙怀的方式,而是通过追怀古迹这种含蓄咏叹的方式来表现,所以显得更加风流摇曳,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总体风格是沉郁悲凉,工丽浑厚。
在艺术形式上,这五首诗和《秋兴八首》一样,都是作者七言律诗中具有特色的篇章。五首诗既脉络贯通互为呼应,同时又各为一章,各自独立。虽然所咏均是身世之感,家国之忧,但各首有各自的触发点,因而表现方法也无一雷同。
本篇是组诗的第一首。咏庾信在江陵的遗迹,借庾信生平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既然是咏庾信,我们有必要把庾信的事迹简单的介绍一下:庾信,字子山,河南新野人,父庾肩吾,齐梁时著名的宫廷诗人,出入梁朝宫廷,深受东宫萧纲的宠信,与当时在东宫任职的徐摛、徐陵父子写了不少宫体诗赋,世称“徐陵体”。侯景之乱,他任建康令,兵败溃退,奔走江陵,梁元帝在江陵即位,他任右卫将军加散骑侍郎。不久,任命出使西魏,被羁留长安,屈仕敌国,后又仕北周。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80年),以疾去职。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卒于长安。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庾信和杜甫的身世并不相同,这首诗只是从两人都因胡羯之乱而后半生漂泊他乡这一点着眼,超越时空的隔阂,有意无意的将二人的生平编织在一起。第一句“支离东北风尘际”,“支离”,形体不全貌,“风尘”指战乱。这首诗正是安史之乱平定不久而藩镇割据正开始形成的时候。诗的开头一句就是对这种局势的概括。七个字形象的写出了当时藩镇割据、山河破碎、兵戈不息、人民涂炭的社会现实。第二句“漂泊西北天地间”写自己漂泊西蜀夔州过着颠沛流离的痛苦生活。“天地间”三字是对入蜀八年以来辗转于成都、梓洲、阆州、夔州等地漂泊生涯的形象描写。开头两句即对仗,从“东北”到“西南”,从国家形势到个人遭遇,不仅用笔苍劲老练,意境开阔苍凉,而且忧国忧民之感与身世漂泊之情也都寓于其中。
三四句紧承二句,具体描写漂泊西南的生活和心情:“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三峡”指代夔州,“楼台”则指诗人居住的西阁,“五溪”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居住之地,在夔州以南。上句说,自己身滞山城,欲归不能,一天天的徒费光阴。下句说,夔州乃僻远之地,华裔杂居,使人更添故国之思。前半首大笔扫过东北到西南的广阔空间,落到眼前三峡五溪的滞留之地,本是写杜甫自己因安史之乱而漂泊西南的境况。东北风尘指的是安禄山从东北的范阳作乱。但梁朝的侯景之乱也源于东魏的河南,相对江南的梁而言也是发自东北。漂泊西南当然是指杜甫入蜀到滞留夔州这段经历。但庾信在侯景进入建康以后,逃到江陵辅佐梁元帝,相对原来的政治中心而言,也是再西南方向。久留在三峡楼台消磨日月的是杜甫,同样也是在江陵呆过三年的庾信。只不过两人一在三峡内,一在三峡口,而五溪离夔州和江陵都不远。所以上半首句句自叹半世漂泊不定,淹留在这蛮族杂居之乡,又句句映带着庾信类似的身世遭际。
五六两句转笔写庾信,同时又兼写自己。“羯胡”指梁朝叛将侯景,“词客”指庾信。庾信出使被留,虽位居开府但由于家破人亡,羁留异地,内心仍十分痛苦。“词客哀时且未还”正咏此事。正是有了前半首的牵和,后半首过渡写庾信,从字面看似乎突兀,但意脉却很顺畅。安禄山和侯景一样,都是羯胡都是不忠于主的无赖小人,哀时而至今未能回乡的词客是庾信也是杜甫。所以,五六句实际上是对自己和庾信的共同遭遇的总结,也是这首诗咏怀的主旨所在。由于诗体为咏古迹,所以结尾还是落到庾信,同时又和颈联两句相衔接。“萧瑟”是形容庾信被北朝羁留长达27年失去故国的处境和心情。“江关”即乡关,故国。《周书/庾信传》载:信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乃做《哀江南赋》以致其意。结尾两句即化用上述之意,书写庾信对故国的深沉怀念。同时,又以庾信自比,抒写自己暮年漂泊心怀故国的情思。全诗至此结束,结的深刻婉转,沉痛凄恻。
概括而言,这首诗主要是抒写自己的身世遭遇。前四句写当时国家的形式和自己漂泊的生涯,即为后文伏笔。五六两句转笔写庾信,虽即事自喻,却又妙在自然贴切,不漏痕迹。最后两句写出庾信,点出诗题。从结构言,此诗前半首以咏杜为主,映带庾信,后半首以咏庾为主,映带杜甫。前后对称,杜中有庾,庾中有杜。这就巧妙地运用七律的章法结构完美的表现了借庾信以咏怀的主题。
【相关阅读】
杜甫《咏怀古迹》诗的题义和写作时间
作者:王运熙
杜甫《咏怀古迹》诗五首的内容主旨,历来注杜诗者大抵认为是通过歌咏古迹来抒发怀抱。杨伦《杜诗镜诠》(卷十三)于此说得颇为简明扼要,兹举以为例。其言曰:
此五章乃借古迹以咏怀也。庾信避难,由建康至江陵,虽非蜀地,然曾居宋玉之宅,公之飘泊类是,故借以发端。次咏宋玉以文章同调相怜;咏明妃为高才不遇寄慨;先主武侯,则有感于君臣之际焉。或疑首章与古迹不合,欲割取另为一章,何其固也。
王嗣奭《杜臆》曰:“五诗皆借古迹以见己怀。”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七)引《杜臆》之言,表示同意。说《咏怀古迹》诗五首借古迹来咏怀,从诗的内容说应当没有问题,问题是题目中的“咏怀”二字是否意为“歌咏怀抱”。如是,那“咏怀古迹”四字当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如果把“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像《杜臆》、《杜诗镜诠》那样,也不合行文常理。“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如果直接解释题目含义,就显得牵强了。自从阮籍写了著名的《咏怀》组诗后,后代写咏怀、遣怀一类诗者,纷纷不绝。庾信有《拟咏怀》诗二十七首,杜甫也写了不少以述怀、咏怀、书怀等为题的诗,因而人们对《咏怀古迹》诗,很容易把“咏怀”二字理解为歌咏怀抱。清代注杜诗者往往如此。“顾宸则谓因己怀而感古迹,黄生则谓因古迹而自咏怀”(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四),在题义解释上都不能摆脱“怀抱”二字的束缚。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应当把诗的内容主旨和题目含义二者区别开来。从内容主旨讲,确是借古迹以咏怀抱;从题目含义讲,则“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含义就是歌咏怀念古迹,这样就很通顺了。这样解释题目,并不妨碍我们对诗的内容主旨的理解。作品的题目大抵字数比较简约,除少数篇章外,诗题不可能也不必要把作品的内容主旨写出来。杜甫有《公安县怀古》(五律)一诗云: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此诗首二句提及吕蒙营、刘备城,都是古迹,第五句“洒落君臣契”抒发君臣遇合之感,全诗也有借古迹以咏怀的内容,与《咏怀古迹》诗相近。咏怀古迹,实际就是怀古迹,但三个字显得不顺,故于前面加一“咏”字,不意遂引起后来误会。《杜诗详注》在这个问题上也说得不明确,前后有些自相抵牾。它于第一首下曰:“首章咏怀,以庾信自方也。”似乎把题目中的“咏怀”二字解为歌咏怀抱。于后面四首下分别说:“此怀宋玉宅也。”“此怀昭君村也。”“此怀先生庙也。”“此怀武侯也。”又似乎把题目中的“怀”字理解为怀念。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四)则强调指出,首章是咏怀抱,其言曰:“朱本题下注云:吴本作《咏怀》一章,《古迹》四首。此颇有见,惜未疏言其故。愚则谓此题四字,本两题也,或同时所作,伪合为一耳。并读殊不成语,必非原文。”浦起龙认定咏怀是咏怀抱,因而觉得咏怀古迹四字“并读殊不成语”;如果把咏怀解释为歌咏怀念,四字连读就不成问题了。《咏怀古迹》共五首,按体例是每首各咏一古迹。但第一首仅提庾信,没有提有关庾信的古迹。《杜臆》认为古迹是指江陵的庾信宅,其言曰:“其古迹则庾信宅也。宅在荆州。”按庾信《哀江南赋》有云:“值五马之南奔,逢三星之东聚。彼凌江而建国,始播迁于吾祖。……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这是说他祖先庾滔遭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南奔江陵,在宋玉宅旧址营建住宅。唐余知古《渚宫故事》(一名《诸宫旧事》)曰:“庾信因侯景乱,自建康遁归江陵,居宋玉故宅。宅在城北三里,故《哀江南赋》云。后杜甫诗:‘曾闻宋玉宅,每欲到荆州。’李商隐诗:‘可怜留着临江宅,异代应教庾信居。’是其证矣。”(倪璠《庾子山集注》卷二引)可见江陵的庾信宅,即在宋玉宅故址。《咏怀古迹》五首,第一和第二首,第四和第五首关系均致密切。第二首点明宋玉故宅,第一首没有直接提到,也是可以理解的。第四首未明言武侯祠庙,而第五首不言庙,仅提诸葛遗像,互见之笔法有些仿佛。又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六荆州部份有曰:“子晋庙,有枯树,庾子山感而成赋。”这一传说不一定可信,但反映了在唐宋时代,在江陵的有关庾信的古迹和传说,是颇受人们重视的。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下面讨论《咏怀古迹》五首的写作时间。历来杜诗注家大致都认为此诗作于杜甫居住夔州期间。《杜诗详注》引南宋黄鹤《黄氏补注杜诗》曰:“此当是大历元年夔州作。”(黄鹤注杜诗,注意作品编年。)可见把《咏怀古迹》定为夔州时作,出于宋代杜诗注家的推论。但细按五首内容,此说殊可疑。我认为第四、五两首当作于夔州,后三者则当为离夔州东下时所作。下面分别就各篇内容作一些考察、分析。先说第四、五两首。第四首言及刘备崩于永安宫。永安宫在夔州,《杜诗详注》引《华阳国志》曰:“先主战败,委舟舫,由步道还鱼復(即夔州)。改鱼復为永安。……明年四月,殂于永安宫。”又引《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八):“先主改鱼復为永安,仍于州之西七里别置永安宫。”宋人所编《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四部丛刊》本)卷六于此属下引王洙曰:“公(指杜甫)自注云:殿今为寺庙,在宫东。”说明永安宫之殿堂唐时在故址上建立寺庙。杜甫在夔州时,当亲至其地,故自注十分具体。第五首次句云:“宗臣遗像肃清高。”此诸葛遗像即为上首所云武侯祠屋中之塑像。以上两诗当为杜甫在夔州游览古迹、目睹刘备、诸葛亮祠屋后所作。
次说第三首。诗咏王昭君,首二句提到荆门、明妃村。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其东则地势平坦。王昭君是归州(今湖北秭归)人,其地有昭君村。王洙曰:“归州有昭君村。下有香溪,俗传因昭君而草木皆香,故曰香溪。”(《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卷十三引)《杜诗详注》引《一统志》:“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秭归在荆门之西。此首当为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秭归时所作。自白帝城至秭归,途经瞿塘峡和漫长的巫峡,有百余里之遥,杜甫不可能在夔州时东游秭归再回夔州写作此篇。又杜甫在夔州东下途中所写的《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唐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漂泊有诗凡四十韵》诗有云:“神女峰娟妙,昭君宅有无。”提到昭君宅。昭君宅当在昭君村。《杜诗详注》引《太平寰宇记》:“归州巴东有王昭君宅。”这两句诗也可帮助证《咏怀古迹》第三首当为途经归州后所作。
再说第二首。此篇怀宋玉。第五句之“江山故宅”,指宋玉宅。第六句之“云雨荒台”,指宋玉《高唐赋》所赋之台。关于宋玉宅,《杜诗详注》引宋赵彦材曰:“归州、荆州皆有宋玉宅,此言归州宅也。”按宋玉《高唐赋序》载:“昔先王尝游高唐,梦见一妇人,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节录)宋玉所赋本为寓言,但后世形成传说。《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八)夔州巫山县记载:“楚宫,在县西北二百步,在阳台古城内。即襄王所游之地。”又载:“阳云台,高一百二十丈。南枕长江。宋玉赋云,游阳云之台,望高唐之观,即此。”如上所说,假如宋玉宅在归州,荒台(阳台)、楚宫均在巫山县,那此篇当为杜甫舟行途经巫山、归州时所作。杜甫《夔州歌》有云:“巫峡曾经宝屏见,楚宫犹对碧峰疑。”楚宫也指巫山一带之楚宫。但此篇所咏古迹之地址,也可作另一种理解。江山故宅,指荆州之宋玉宅。云雨荒台,指云梦泽之台。按宋玉《高唐赋序》:“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李善注引张揖曰:“云梦,楚薮也,在南郡华容县,其中有台观。”(华容县在江陵东南)。盖巫山神女住在阳台,而楚王作梦,则在云梦泽之台。又楚宫,也可指江陵一带的楚宫。江陵为楚国都城(即郢都),其地当时有规模颇大的楚国宫殿。假如这样理解,那此篇当为杜甫到达江陵以后所作。杜甫舟近江陵,舟人指点楚宫遗址,已疑不能明。(按诗云“最是楚宫俱泯灭”,着一“俱”字,似是指庞大的宫殿群,则以指江陵之楚宫更为确切。)其后到江陵城、目睹宋玉宅(即后来的庾信宅),有感于宋玉所赋云梦泽高唐观之事,因而写作此篇。以上两种解释,不管是哪一种更准确,但当为杜甫离开夔州以后所作,这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
最后说第一首。如上所述,江陵有庾信宅,此篇咏庾信,当作於江陵。《杜臆》认为此篇所咏古迹是庾信宅,有曰:“宅在荆州,公未到荆,而将有江陵之行,流寓等于庾信,故咏怀而先及之。”以为这是杜甫在将到江陵前预为之作,恐非是。又此篇第三、四句云:“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按《水经注·沅水》:“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樠溪、??溪、酉溪,辰溪其一焉。夹溪悉是蛮左所居,故谓此蛮五溪蛮也。”其地在今湖南西部。此诗以五溪与三峡对称,用以指两湖地区。我认为这两句杜甫除叙述写此诗时的生活环境外,还点明了全诗五首所咏古迹的地域。刘备、诸葛亮祠庙、昭君村在三峡地区,荆州的宋玉宅、庾信宅则在两湖地区。从这方面看,把此篇置于五章之首,也是比较合适的。
总之,《咏怀古迹》五首,当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最后写定则在到达江陵以后。如果说五首出于一时手笔,那揆之情理,应当出自寓居江陵时刻,前面数章是追忆所见所闻古迹;而不可能是在夔州为昭君村、江陵宋玉庾信宅预先落笔。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晋代名将杜预十三世孙,曾祖依艺为巩县令,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杜甫生于巩县。
杜甫35岁以前,读书和漫游吴、越、齐、赵各地,曾参加过进士考试。玄宗天宝5年进京求官,困居长安10年,才得到一个小官职。不久,安禄山叛乱爆发,他带着家眷逃难,得知太子李亨在灵武(公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即位的消息后,便将家眷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城外的羌村,只身赶往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虏,解往长安。第二年夏初,冒死逃出,投奔灵武,肃宗任命他为左拾遗,曾因直谏触怒肃宗,许他探望鄜州的家眷。两京收复肃宗还长安后,仍为左拾遗,后坐房琯党,出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参军,759年遇上大饥荒,迫于生计,弃官携家西行,去投靠亲友,辗转流落到成都,经友人严武荐举,任西川节度使幕府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为“杜工部”)。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离蜀南下,途中因故滞留夔州两年,至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出峡,漂流在湖北、湖南各地。大历5年病逝在湘江舟中。杜甫怀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忧国忧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即使抒写个人情怀的作品,也总是与国运相连。在理想累受挫折,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辛之后,他逐渐认识了封建社会的严酷现实,作品予以了真实的反映,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他被誉为“诗史”、“诗圣”,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有《杜工部集》存世。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 《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在当代,杜甫对国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含义,而他本人因为使用“人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
杜甫不只在中国流名,还扬名海外。1481年韩国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叫《杜诗谚解》。他对日本文学影响相对较晚,直到十七世纪他在日本拥有和在中国一样的名声。杜甫对松尾芭蕉的影响尤深。杜甫也是美国作家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最喜欢的作家。
【英汉对照】
咏怀古迹五首(之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 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 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 暮年诗赋动江关。
POETIC THOUGHTS ON ANCIENT SITES I
Du Fu
Forlorn in the northeast among wind and dust,
Drifting in the southwest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Lingering for days and months in towers and terraces at the Three Gorges,
Sharing clouds and mountains with the costumes of the Five Streams.
The barbarian serving the ruler in the end was unreliable.
The wandering poet lamenting the times had no chance to return.
Yu Xin throughout his life was most miserable,
In his waning years his poetry stirred the land of rivers and passes.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