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君继位,惠文公的一石三鸟之计
打更的梆子已敲二更。
在安邑魏宫的后花园里,毗人领着公子卬沿着一条花径,左拐右转,急急走着。
走了一时,公子卬放慢脚步,扯住毗人的衣襟,小声问道:“这个时辰了,父王召我进宫,可有大事?”
毗人应道:“老奴不知,安国君,请!”
公子卬一头雾水,跟毗人又走一时,来到魏惠王消夏的凉亭。亭中灯火通明。毗人顿住步子,小声吩咐:“公子留步,老奴这就禀报陛下!”撩腿走上台阶。
不一会儿,毗人站在亭上朗声宣道:“陛下口谕,宣安国君觐见!”
公子卬缓缓走上台阶,远远看到魏惠王端坐几前,几个宫人侍立于侧,对面几案上正襟端坐司徒朱威。
一见朱威,公子卬心里咯噔一沉。河西之战后,公子卬最怕魏惠王提及此战,自然也最不愿看到三个人,第一个是龙贾,第二个是公孙衍,第三个是朱威。三人之中,龙贾赋闲在家,公孙衍无非一介落寞士子,让公子卬真正发憷的就是这个朱威。公子卬断定,朱威必知河西之战内幕,但他知而不言,不温不火,知进知退,却让他捉摸不透,更让他睡不安稳。早晚见到朱威,公子卬内心深处就起一种莫名的惊惧。
公子卬正自踌躇,陡然瞥见几案上摆有美酒佳肴,远处还有几名乐师,这才长出一口气,趋前几步,叩拜于地:“儿臣叩见陛下!”
魏惠王呵呵笑道:“卬儿免礼,坐吧!”
公子卬谢过,起身坐到朱威旁边为他备下的几前,上面也摆了各色酒肴。
见他落座,魏惠王眉飞色舞地对侍酒道:“给两位爱卿上酒。”
侍酒倒过酒,退到一边。魏惠王端起酒爵,乐不可支道:“两位爱卿,寡人这么晚请你们来此饮酒,是想为一个人饯行。”
公子卬不无惶惑地问:“谁?”
“公孙鞅!”
朱威也是一怔,小声问道:“陛下,微臣听说公孙鞅受诬陷,被关入大狱,难道——”
“不错!”魏惠王点头道,“爱卿请看!”从几案上拿过一封书信。
毗人接过,呈予朱威。
魏惠王笑吟吟地望着朱威:“朱爱卿,你念出声来,让大家都听听!”
朱威朗声念道:“启奏陛下,秦宫大戏总算演完一出,公孙鞅今日伏法,被新君车裂于渭水河滩。微臣欲在咸阳多住几日,为陛下再演一出好戏,乞请恩准!陈轸叩首。”
待朱威念完,魏惠王呵呵一笑,点头赞道:“这个陈爱卿,真还有一手,是个能臣呐!”
听到是为公孙鞅送行,公子卬怒火中烧,“啪”地将酒爵置于几上,爵中酒全部溅出:“父王,若是为公孙鞅这厮饯行,恕儿臣不饮!”
魏惠王笑道:“卬儿,你为何不喝?”
“此贼出尔反尔,死有余辜,我们为何为他饯行?”
魏惠王对侍酒道:“为安国君斟酒。”
侍酒上前,将公子卬的酒爵重新倒满。
“安国君,请端起来。”
公子卬看一眼朱威,见他已端起来,只好犹豫地端起酒爵。
魏惠王缓缓说道:“公孙鞅赤心为秦,立下盖世奇功。秦人不加报答不说,反而以怨报德,使用极刑戕害忠臣。公孙鞅虽为大魏公敌,但就人才而论,确是大才,秦人不惜,寡人惜之。两位爱卿,来,满饮此爵,为公孙鞅冤魂饯行!”
三人同饮。
“唉,”朱威长叹一声,“公孙鞅若在九泉之下听到陛下有此公论,不知该作何想?”
公子卬从鼻孔里哼出一声:“哼,他能想什么?必是在那儿追悔当年自己为何有眼无珠、弃明投暗哩!”
见他说出此等肤浅之论,朱威不好再讲什么,呵呵一笑,别过脸去。
魏惠王重重咳嗽一声,缓缓说道:“两位爱卿,常言道,敌变我变。孝公暴毙,新君登基,旧党东山再起,公孙鞅无端被害,数月之间,秦宫连遭大变,你们说,寡人该当如何应对才是?”
公子卬奏道:“父王,秦人的好日子也该到头了。儿臣奏请起兵伐秦,夺回河西,报仇雪耻!”
魏惠王将头转向朱威:“朱爱卿以为如何?”
“微臣以为不妥。”
“为何不妥?”
“秦人眼下正举国丧,我若伐之,秦人反而同仇敌忾,于我不利。”
“爱卿是说,我当静观其变,坐等其乱?”
“陛下圣明!”
“嗯,”魏惠王连连点头,“爱卿所言,甚合寡人心意。秦孝公磨剑十八年,方得河西。寡人也要学一学他,再忍几时,看看这个毛头小子有何能耐。两位爱卿,眼下之急,不是伐秦,而是选贤任能。当年寡人错失公孙鞅,秦人得之,致使河西易手。今日秦人诛杀贤能,寡人则要反其道而行之,用贤任能。”
朱威起身,重重叩道:“陛下果能如此,我光复河西指日可待矣。”
“呵呵呵,”魏惠王心里美极,抬手示意,“朱爱卿请起。”
朱威再拜谢过,起身坐下。
“二位爱卿,”魏惠王逐个看向二人,缓缓说道,“寡人反复思忖,相国之位不能长久虚空。你二人都是寡人亲近之人,寡人要你们细细访查,但得大贤之才,寡人即以此位举国相托。”
“父王,”公子卬不失时机,拱手荐道,“儿臣眼下就有一个合适人选。”
“哦,”魏惠王身子前倾,“他是何人?”
“就是陛下方才所赞之能臣,上大夫陈轸。”
“嗯,”魏惠王微微点头,“陈爱卿倒是一个人选。”
秦宫,御书房里,景监伏首于地。
惠文公拿袖子擦把泪水,缓缓问道:“景爱卿,国父他——走了?”
景监泣不成声:“回——回禀君上,商君饮下御酒,就——就这么走了!”
惠文公再次垂泪:“商君他——他可有交代?”
“商君要微臣转奏君上,‘立威于军,立信于民;欲成大业,强国固本。’”
“你再讲一遍!”惠文公声音发颤。
“立威于军,立信于民;欲成大业,强国固本。”
惠文公涕泪交流,喃声说道:“本即农,农即民,民即法,法即秦!听商君之言,哪里像是谋逆之人?”又擦几把泪水,抬头看向景监,“景爱卿!”
“微臣在。”
“不瞒你说,”惠文公声音微颤,“寡人心里一直嘀咕,商君谋逆之事有点蹊跷。方才听你讲述商君临终之言,寡人愈发不安了。照理说,商君若要谋逆,应当谋杀寡人才是,为何却去谋杀公叔?还有那个朱佗,寡人刚刚听说,他到商君身边不足半年,商君对他并不信任。此等大事,以商君为人,该当托付亲信才是,何能轻托呢?景爱卿,寡人问你,会不会有人栽赃于他?”
景监心知肚明,却又不能讲明,跪地叩道:“君上圣明!是否有人栽赃,臣不敢臆测。不过,臣可禀明君上,凡谋逆者,必有私欲。商君是卫人,年已五旬,在秦并无嫡亲。臣素知商君,自入秦之后,十数年如一日,一心只为变法强秦,既未成家,也未立室,更无子嗣家庙。如果谋逆,他为何人而谋?”
“嗯,此言甚是,”惠文公重重点头,“寡人有意重审此案。如果商君真的是受人陷害,寡人绝不轻饶!景爱卿,寡人想将此案交由爱卿核查,可有难处?”
想到商君的临终之言,景监奏道:“谢君上器重!不过,此案涉及世族元老、权贵国戚,微臣身轻言微,恐难复命!”
“那……依爱卿之见,何人可当此任?”
“太傅!”
惠文公思忖良久,看向内臣:“传谕,宣太傅、公子华书房觐见!”
内臣躬身应道:“臣遵旨!”
太师府中,一片喜庆。
偌大的客厅里,甘龙端坐几前,陈轸陪坐。旧党成员,各按职爵坐于两侧,每人面前的几案上摆满美酒佳肴。众嘉宾无不笑逐颜开,把爵畅饮。
酒过三巡,甘龙扫视众人一圈,重重咳嗽一声。
喧闹的大厅立时鸦雀无声,所有目光尽皆投向老太师。
甘龙倒满一爵,递予陈轸,自己也倒一爵,举起来,缓缓说道:“今日我等去除逆贼公孙鞅,上大夫功不可没!诸位大人,老朽提议,先敬上大夫一爵!”
众宾客纷纷举爵,异口同声道:“老秦人敬上大夫一爵!”
陈轸举爵,环视众人:“公孙鞅倒行逆施,上天怒而罚之,陈轸不敢冒功!陈轸建议,我们谨以此爵敬祭上天,诸位大人意下如何?”
众宾客齐声曰善,纷纷将爵中酒洒向空中。
杜挚不无兴奋道:“上大夫此言说到下官心坎上了!想当年,公孙鞅在渭水河边处斩七百贤士、血流成河之时,恐怕不会想到他自己也有今日。这叫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上天终归是公平的。”
“唉,”公孙贾捋一把胡须,轻叹一声,“可惜的是,五马分尸之时,下官未能听到公孙鞅的惨叫,终是憾事。老太师,下官真不明白,公孙鞅既然罪有应得,君上为何赐他毒酒呢?”
“诸位大人,”甘龙捋一下飘然而下的长须,缓缓说道,“老朽以为,这正是君上的圣明之处。君上跟先君不同。先君视民为仇寇,动辄施以酷刑,株连九族。君上则以仁爱为治国根本,此举足以昭示君上的宽厚之心,当是大秦福音啊!”
“老太师所言极是。”杜挚叹服道,“现在想来,君上当年之所以率先反对变法,也是出于爱民之心。”
“是以老朽以为,祸秦之首,不在公孙鞅,而在新法。”
甘龙的话音刚落,陈轸随即点头应和:“老太师言及此处,陈轸也有一语,若是不妥,还望太师和诸位大人海涵。”
甘龙微微拱手:“上大夫但说无妨。”
“若是陈轸没有猜错的话,处死公孙鞅,并非君上远谋。”
“听上大夫语气,”杜挚略一迟疑,“君上远谋,难道是废除新法?”
“杜大人一语中的。”陈轸朝他竖起拇指,“不过,君上眼下也有难处,因为新法是先君孝公的既定国策,君上新立,不好擅自变更啊!”
众人纷纷点头。
“然而,”陈轸话锋一转,“在下以为,此事并非难办。如果诸位大人敢想君上所想,发动朝野臣民一齐上书,共同奏请废除新法,就可形成民意。若是形成民意,这——情势就另当别论了。”
这是个大胆的提议。众宾面面相觑,又不约而同地看向太师甘龙。
“嗯,”甘龙捋须良久,微微点头,“上大夫所言,并非不可行。君上看到民意如此,正可顺水推舟,恢复我大秦祖制。”
“诸位大人,”杜挚忽地站起,抱拳一圈,“既然老太师发话了,我等这就行动起来,发动臣民,各上奏本,吁请君上废除新法,恢复祖制。”
众皆雀跃。
泰和殿里,惠文公的几案上再次码起一堆堆折子,上面无一不写“废除新法,恢复穆公祖制”等字样。
惠文公面色阴沉,随手翻过几个折子,眉头渐渐横成一道。
内臣走进:“太傅、国尉、上大夫、公子华求见。”
“让他们进来。”
嬴虔、车英、景监、公子华趋进,跪地叩道:“微臣叩见君上!”
“众卿平身。”惠文公指指两边的几案,“请坐。”
几人落座,彼此点下头,嬴虔拱手奏道:“启禀君上,微臣已经查明,公孙鞅谋逆一事不实,为甘龙、杜挚等人栽赃陷害所致。”
“哦?”惠文公故作惊愕,“爱卿可有证据?”
嬴虔朝公子华努一努嘴,公子华拿出朱佗的供词和画押:“此为天牢司刑在朱佗身上寻到的悔过书,上有朱佗画押。”
这份悔过书是惠文公亲自审讯之后,公子华让朱佗画押的。惠文公早知端底,但仍旧装模作样地细细审过,拳头击于案上:“大胆奸贼,竟趁寡人新立之际,结成朋党,欺骗寡人,陷害国家栋梁,图谋颠覆先君新法,实乃秦贼!车国尉!”
车英跨前一步:“微臣在!”
惠文公指指堆在案上的奏折:“你将这堆折子拿去,凡是折上署名的,皆是奸贼一党,尽数缉拿归案,押入死牢,听候处置!”
“微臣遵旨!”
惠文公转对内臣:“再有,传河西郡守司马错、商於郡守樗里疾即刻进宫!”
“老奴遵旨!”
渭水河滩上,人山人海。“诛杀国贼”“变法强国”“为商君报仇”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在车裂公孙鞅的同一个地方,甘龙、杜挚、公孙贾等世族元老及其株连人员数百人皆被国尉府的甲士押上刑场。
监斩台上,行刑官车英端坐于主位,监斩官嬴虔、景监分坐两侧。秦宫中大夫以上官员全部列席,列国使臣依旧坐在第二排,陈轸赫然其中,不过面色尴尬,气色远没有车裂商鞅那日和悦。
三通鼓毕,车英正欲下令行刑,一骑飞至,远远高呼:“君上驾到!”
车英等急忙跪拜于地。
甘龙等色如死灰的脸上,重新现出一丝生机。
惠文公健步下车,走至监斩台。
自登基以后,这是惠文公首次直接面对秦国臣民。台上台下,万众望向惠文公。
万众静寂,万众期待。
“大秦的臣民们,”惠文公在台中站定,挥拳有力,声如洪钟,“今天,上天震怒,诛杀国贼,万民欢呼,举国同庆。寡人也欲借此良机,向国人一诉衷肠!”略顿一下,挥动拳头,“十八年前,卫人公孙鞅离魏赴秦,辅佐先君,变法强秦。大秦推行新法十余年,民富国强,一战光复河西,二战轻取商於,威服列国。秦国能有今日,皆商君之功。先君驾崩,寡人以国父之礼善待商君。然而,奸贼甘龙、杜挚、公孙贾等世族贵胄,一向视新法为敌,视商君为眼中钉,肉中刺,借寡人新立、举国大丧之时,串联朋党,栽赃陷害商君,又置国家大利于不顾,暗结他国使臣——”目光扫过监刑台,在陈轸身上略略一顿,“联络戎狄,内外施压,强逼寡人诛杀商君。及至商君遇难,奸党更加肆无忌惮,频繁密谋,屡次上奏,欲再胁迫寡人废除先君新法,恢复旧制!是可忍,孰不可忍?大秦臣民们,你们愿意废除新法、恢复旧制吗?”
众人山呼:“不愿意!”
惠文公朗声说道:“新法乃强秦根本,是由先君、商君及大秦的所有子民十数年心血铸造,怎能在寡人手中断送?大秦的臣民们,难道你们愿意走回头路,愿意看着大秦再度国弱民贫,如羔羊般任人宰割吗?”
众人山呼:“不愿意!”
“好!”惠文公再度挥拳,“寡人在此,对商君的英灵起誓,对上天宣誓:先君之法,永不改变!”
万头攒动,万臂齐举,万口齐呼:“君上万岁!新法万岁!诛杀奸贼!为商君报仇!”
行刑台上,背后各插一只写有“斩”字号牌的杜挚、公孙贾等面如死灰,绝望的两眼不服地看向甘龙。
“老太师,”杜挚眼中射出恨,“你且听听,我们何时联络戎狄了?”
“唉,”甘龙闭上眼睛,长叹一声,“是老朽看走眼了。老朽以为此子是我等一手调教出来的,万未料到,此子竟比其父还狠毒三分!”
“是呀!”公孙贾不无沮丧,“此所谓蛇生蛇,蝎生蝎,有其父必有其子!”
“二位大人,”甘龙睁开眼睛,“想必你们还记得那几只黄鸟吧?直到今日,老朽方才明白过来。此子远胜其父,不动声色,一石三鸟啊!”
“一石三鸟?”公孙贾惊问,“太师是说,您也是先君笼中的其中一鸟?”
“是的,”甘龙应道,“跟那公孙鞅一样,老朽本就是先君的笼中之鸟。”
公孙贾怔了一时,抬头又问:“请问太师,另外一只鸟呢?难道是……下官?”
甘龙苦笑一声:“公孙大人,你高估自己了。”
“那——”公孙贾的眼睛扫向台上,“他是谁呢?”
甘龙没有回答,却朝台上努努嘴:“看,有人记挂老朽,要为老朽送行来了。”
公孙贾抬眼望去,果见嬴虔正向惠文公嘀咕什么,惠文公点头。不一会儿,嬴虔手拿酒爵,另一人提着酒坛,二人一步一步地走下监斩台,走上行刑台。
嬴虔径直走到被反绑双手、跪在地上的甘龙面前,倒满一爵,双手捧至甘龙口边:“老太师,嬴虔为您饯行来了。”
甘龙缓缓说道:“老朽谢过太傅。”张口,一气饮完。
“老太师,”嬴虔略顿一下,“您有什么未了之事,交予嬴虔就是。”
甘龙望向刑场,望着与自己一道受刑的几个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十几个孙子和几房妻妾,惨然说道:“老朽一门全在这儿,还有什么要交代的?不过,老朽倒有一句话说予太傅。”
“太师请讲。”
“记得先君灵前的三只小鸟吗?”
嬴虔点头。
“两只小鸟已经死了,该第三只了。”
“太师多虑了。”嬴虔转向公孙贾、杜挚二人,各倒一爵,分别让他们喝过,转过身去,步履沉重地走回监斩台。
望着他的背影,公孙贾惊道:“太师,您是说,第三只小鸟,会是太傅?”
甘龙却不作答,缓缓闭上眼去。
“这不可能!”公孙贾急辨,“此子再毒,总不能连他亲叔也——”
“唉,”甘龙长叹一声,“能与不能,你我反正看不到了!”
甘龙的话音刚落,鼓声再起,车英大手一挥,掷下令箭:“时辰已到,斩立决!”
一排刽子手快步跨上行刑台,走至甘龙等身后,在更加紧密的鼓点声中挥刀砍下。
是夜,嬴虔回到府中,心中久久未能平静,耳中一直鸣响着甘龙临终前的那句话:“两只小鸟已经死了,该第三只了。”
说实话,自嬴驷旨令他重审商君一案开始,他也渐渐明白过来。一朝天子一朝臣,商君、太师,还有他,皆是前朝老臣,哪一人手下都有一大股子势力。有他们几人在朝,君上必会有所顾忌,也必放不开手脚。此前他一直觉得嬴驷不操心国事,现在看来,是他错看了。
嬴虔在厅中闷坐许久,心中灵光一闪,驱车径去景监府中。
嬴虔口头变法,心却念及旧党,因而一直是公孙鞅对头,素不与景监等新党联络。此番光临,又是深夜,景监大是惊异,略想一下,换过官服,迎出府门,揖道:“下官不知太傅大人光临,有失远迎。”
嬴虔却是一身便装,回揖道:“上大夫不必客气。嬴虔不期而至,算是不速之客了。”
“太傅大人是贵客,下官请还请不到呢。大人请!”
二人进厅,分宾主坐了。仆女上过茶,二人各品一口,景监开门见山:“太傅大人百务缠身,此番光临下官寒舍,必有大事指教。”
“嬴虔想让上大夫知道,商君之事,嬴虔甚是追悔。”
“商君之事与太傅无关,太傅不必自责。”
“唉,”嬴虔长叹一声,“嬴虔是粗人,未问青红皂白,竟是听信甘龙等人。幸亏君上圣明,终使真相大白于天下。嬴虔今日思之,悔恨莫及啊!”
“若不是太傅大人,商君何能沉冤得雪?”
“上大夫说到这儿,嬴虔更是惭愧。嬴虔此来,就是想问一事。”
“太傅请问,下官知无不言。”
“听说,君上要嬴虔重审商君一案,原是上大夫之意,可有此事?”
“非下官之意,是商君之意!”
“商君之意?”嬴虔吃一大惊,“商君怎么说?”
“商君临终之际,下官前去饯行,商君对下官说,如果君上重审此案,可让太傅去审。”
“哦?”嬴虔目瞪口呆,半晌方道,“商君还说什么没?”
“商君还说,‘在下功成名就,却不识进退,也是该呀!景兄,转告车将军,你们二人,当以鞅为鉴,好自珍重。’”
嬴虔沉思有顷,重重点头,抬头又问:“请问上大夫,今后可有打算?”
“唉,”景监长叹一声,“还能有何打算?下官年过半百,真也老了。下官跟车将军这都想好了,明日上朝,就要奏请君上告老还乡,找个地方养养鸟、种种花什么的,寻个乐子,也算是打发残年吧!”
嬴虔赶忙拱手:“养鸟种花也是嬴虔所爱。两位若是不计前嫌,可否与嬴虔同乐?”
景监拱手还过一揖:“能与太傅大人同乐,是下官的福分。”
“好好好!”嬴虔连声说道,“你转告车将军一声,我们这就说定了!”
咸阳东郊的驿道上,司马错引领随从纵马疾驰,远远望见前面还有一队人马,看旗号猜知是从商郡星夜赶回的樗里疾一行,加鞭追上。
司马错揖礼道:“樗里兄,没想到能在此地看到你。”
“在下也是。”樗里疾拱手还礼,“司马将军,你在河西,怎么跑这儿来了?”
“君上急召末将进宫,不知所为何事?樗里兄呢?”
“在下也是。”
“听说君上在渭水河边宰了甘龙那帮狗崽子,共是二十余家,数百口子,真是大快人心哪!要是末将也在,非亲手砍下几颗狗头不可!”
“唉,”樗里疾仰天叹道,“君上圣明,商君在天之灵,也算有个告慰了!”
二人合为一处,驶进城门,直朝宫中赶去。
这日是小朝,上朝的只有十来个朝臣,皆是禀事的。惠文公将众臣奏议一一回过,见无人言语,正欲散朝,景监看一眼车英,出班奏道:“微臣有奏。”
“爱卿请讲!”
“君上,”景监双手呈上辞职奏折,“微臣年事渐高,体弱多病,本欲为君上鞠躬尽瘁,可心有余而力不足,恐误朝廷大事。微臣请求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乞求君上恩准!”
众臣面面相觑,尚未回过味来,车英也跨前一步,跟着呈上奏折:“微臣也请告老还乡,颐养天年,求君上恩准!”
惠文公略一沉思,点头允道:“准允两位爱卿所奏!”转对内臣,“拟旨,两位爱卿忠君爱民,维护新法,劳苦功高,各赏黄金五百,丝帛五十匹,隶农百户,府宅一座。”
车英、景监跪下叩道:“微臣叩谢君上隆恩!”
二人刚谢过恩,嬴虔亦跨出一步:“君上,微臣有奏。”
“公叔请讲!”
嬴虔从袖中摸出一道奏折,双手呈上:“微臣所奏,尽在折中,请君上御览。”
内臣上前接过折子,呈予惠文公。
惠文公看过奏折,朝众臣道:“诸位爱卿,若无奏事,散朝!”
众臣相继散去。
嬴虔心中惶惑,正欲离去,惠文公道:“公叔留步!”
嬴虔停住脚步。
“请公叔书房叙话!”惠文公头前走去。
嬴虔跟随惠文公来到御书房,分宾主坐了。
“公叔,”惠文公拱手,“您真的也想告老还乡?”
“回君上的话,公叔仅比君兄年少三岁。君兄在时,公叔尚无感觉。君兄一走,公叔一下子感觉老了。公叔是真的老了。这几日来,总是思念君兄——”嬴虔说着,眼圈竟是红了。
惠文公鼻子一酸,朝嬴虔缓缓跪下:“公叔心事,驷儿知道。公叔不是老了,公叔是觉得驷儿稚嫩,需要磨炼,想把这千斤重担全部移在驷儿肩上,好让驷儿早日磨出老茧来!”
“君上,”嬴虔对面跪下,“公叔以前错看你了。秦国能有君上,大业必成啊!”
“谢公叔夸奖!”惠文公直视嬴虔,“公叔掌管粮草,乃国之重事。公叔定要卸任,敢问公叔,何人可任此职?”
“甘茂。”
“甘茂?”惠文公长吸一口气,“驷儿好像记得此人曾经在众卿面前顶撞过公叔,让公叔下不来台。”
“君上所问是何人可任此职,非何人顶撞过老臣。”
“是的。”惠文公重重点头,“再问公叔,商君临终之时,向驷儿推举樗里疾、司马错,依公叔之见,此二人如何?”
“商君荐举之人,君上只管起用。”
话音落处,内臣趋进:“启禀君上,河西郡守司马错、商於郡守樗里疾殿外候旨!”
“神了,”惠文公起身,呵呵笑道,“寡人一提他们,他们就全来了。”转向内臣,“宣二人觐见!”
三日后大朝,惠文公连颁几道诏书,准允太傅嬴虔、上大夫景监、国尉车英辞官归隐、告老还乡,同时任命樗里疾为上大夫,接管景监的政务,司马错为国尉,接管车英的军务,陇西郡守甘茂为右更,接管嬴虔的财务。
接后几日,惠文公将各地郡守、官大夫、千夫长以上官员来了个大换血,或升或降,或调动或移防,几乎无一例外地整肃一遍。
惠文公在做这一切时一气呵成,既没有拖泥带水,也没有草率行事,无论从哪一个环节都可看出,他是早有预谋的。此举显然是在告诉所有官员,他们的生杀荣辱全都掌控在新的君上手中。
就这样,在秦孝公驾崩后不到三个月,惠文公左右开弓,连出杀手,环环相扣,除商君,铲旧党,更换朝臣,看得列国眼花缭乱。
经过令人瞠目结舌的一系列大开大合,惠文公将先君孝公驾崩后的混乱朝局整治一新,完全掌控了秦国的内外朝政。
然而,惠文公并没有高枕无忧,而是静静地坐在几案前,从内心深处感到某种惶恐。
惠文公知道自己在惶恐什么。他深深意识到,他虽然万事俱备,但仍旧缺个什么。
这个什么就是商君。
先君有商君,因而明白秦国该向何处去,又该如何去,而他却是一无所有。樗里疾、司马错、甘茂之辈,虽说忠勇可嘉,才华也有,却都是做具体事的,哪一个也不能像商君那样高瞻远瞩把握国政,更不用说力挽狂澜了。
与商君相比,他们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在一个层面上的也许只有一个人,就是公孙衍。
然而,惠文公眼下顾不上此人,因为他还有一件更为急迫的大事。
这件事就是,秦国该向何处去?秦国犹如一艘巨船,正在全速航行时,掌舵的船长突然倒下,跟着船长离去的还有一系列老水手,他们中有观星的,有观海图的,有摇桨的,有扬帆的,有抛锚的。此时的海面上,到处都是风浪,到处都是暗礁,他这位新的船长、新的舵手费尽心机,总算使船稳定下来。眼下,全体船工上下一心,万象更新,但作为船长和舵手,惠文公清楚地意识到,船中不缺摇桨的,不缺扬帆的,缺的是观星的和观海图的。找不到北斗星,看不清海图,定不下东南西北,这艘巨船就不知驶向何处,更不知何时起风浪,何处有暗礁。
惠文公陡然想起公孙鞅狱中之言,沉思有顷,召来司马错和樗里疾,君臣三人径投终南山里。
司马错原来的兵营就在寒泉附近,加上前次又随公孙鞅来过,因而是熟门熟路。在他的引领下,君臣三人走出兵营,不消两个时辰,就已行至通往寒泉的山口。走不多时,惠文公、樗里疾、司马错赫然望见道旁站立一人。
见三人走近,此人二话不说,深深一揖:“在下贾舍人奉先生之命,在此恭迎三位大人!”
惠文公大吃一惊,目视樗里疾,再视司马错,二人皆是震惊。三人此来,事先并无通报,寒泉子却已预知,若非得道之人,岂有此等功力?
司马错早先见过贾舍人,赶忙还礼道:“有劳贾先生!”
贾舍人伸手道:“三位大人,请!”
司马错应道:“贾先生,请!”
贾舍人头前引路,四人沿山路走至草舍前面,寒泉子早已迎出,见到惠文公,揖道:“君上驾临寒舍,寒泉子有失远迎,特此谢罪!”
惠文公又是一惊,还一礼道:“先生如何知道嬴驷是君上?”
“老朽远观紫气北来,更有祥云笼罩,是以知道。”
“先生真是神人!”
寒泉子引领他们走至草堂,在堂中分宾主坐下,两位道童沏好茶水,退于两侧。
寒泉子指着茶水:“君上,两位大人,请用茶。”
惠文公品一口:“真是好茶呀!”
寒泉子笑道:“此茶摘自终南山寒泉之畔,现有茶树八棵,均为先师关尹子亲手栽种,饮之清香圆润,自非一般茶品可比。”
“难怪此地清幽祥瑞,原是圣地。圣地圣茶,嬴驷可否带回一些日日品尝呢?”
“君上贵为一国之尊,自可日日品尝。只是——此茶因非寻常茶品,非寒泉之水不能冲泡。君上若有雅趣,可使百姓络绎取之。”
“若是此说,也就罢了。只为一时口福而役民取水,所泡之茶无论多么清香圆润,嬴驷都将无法下咽。”
“君上有此爱民之心,实为秦人之幸!”
“先生美言,嬴驷愧不敢当。不瞒先生,嬴驷此来,是有俗事相扰。”
寒泉子似已猜出惠文公要说什么,当下说道:“君上可否随寒泉子另室说话?”
惠文公点头。
寒泉子起身引路,二人行至一个书斋,分宾主坐下。童子进来,再次摆好茶具,掩门退出。
寒泉子抱拳道:“君上有话请讲!”
惠文公抱拳应道:“先君早逝,嬴驷受命于多事之秋。秦地偏狭,秦民粗俗,国无积蓄,民生多艰,又逢天下纷乱,列国互争,内忧外患,层出不穷,嬴驷稚嫩浅薄,羽毛未丰,每每思之,夜不成寐。今日特来拜谒圣地,恳请大师教诲!”
“君上不必过谦。”寒泉子拱手回礼,“依老朽观之,君上处事果断,有条有理,数月之内,使秦大合大开,万象更新。此等魄力,绝非平庸之君所能为之。老朽恭贺君上了!”
“万事难逃先生慧眼,嬴驷叹服!”
“君上驾临寒泉,是否与大良造有关?”
“正是。商君在日,嬴驷求问秦国前路,商君说,嬴驷但有迷茫,可至寒泉求问先生。嬴驷不请自来,有扰先生清静,实属唐突。”
“敢问君上欲知何事?”
惠文公不假思索:“天下大势。”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今日天下明合实分,终将走向明分实合。至于合于谁家,当为天机,老朽不便妄言。不过,就眼下而言,一切正如君上所见,列国虽众,成大势者不过七家。燕弱而偏安,赵悍而不化,魏、韩夹于大国之中,难以自保,可成大业者,唯齐、楚、秦三国。”
惠文公眼睛大睁:“请大师详解!”
“楚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腹地广阔,当有大成;齐有渔盐之利,桑麻之富,教化之治,当为秦之劲敌。”
惠文公沉思有顷,小声说道:“百年以来,秦人一直以魏为敌,如此看来,似是小了。”
“君上所言,皆成过去。”寒泉子应道,“今日之魏,东西分割为二,中无连接,此为封国大忌。这且不说,魏国更居中原腹地,四邻皆敌,三强环伺,势必成为案上鱼肉,如何能成大事?”
“先生所言甚是。请问先生,嬴驷当以何策应对齐、楚?”
“三国角力,势均力敌,只可智取,不可强图。此所谓恃力者亡,恃智者昌。君上当以伐交为上,伐国次之。”
“嬴驷所虑,正在于此。秦人一向恃力,所缺者,智也。先君在时,有公孙鞅辅佐,智、力兼具。而今商君殉国,嬴驷唯有蛮力,苦无英才啊!”
“英才是时势造出来的。天下大势走到这儿,自有英才应运而出。依老朽之见,君上缺的不是英才,而是识别英才的慧眼。”
“先生之言,如开茅塞。嬴驷有一不当之请,不知当讲否?”
“君上但讲无妨!”
“先生慧眼千里,嬴驷不胜叹服。嬴驷不才,欲拜先生为国师,早晚聆听先生教诲,不知先生肯屈尊否?”
“老朽谢君上器重。只是老朽久居山林,不习驱驰,还望君上见谅!”
惠文公怔了:“这——”
寒泉子微微笑道:“君上勿忧。老朽有一小徒竹远,字修长,跟随老朽多年,虽无经天纬地之才,却也能够识人。老朽可使修长下山,或可助君上一臂之力。”
惠文公揖礼:“嬴驷谢先生相助!”
寒泉子回以一揖:“老朽不过顺天应命而已,君上不必言谢!”朝外叫道,“修长!”
一个中年人应声走进,叩道:“修长叩见先生。”
“你与舍人这就跟从君上下山,一切听命于君上。”
竹远再拜:“弟子谨听先生。”转向秦公,叩首,“草民竹远叩见君上。”
惠文公揖礼道:“竹先生请起。世俗庸碌,嬴驷有劳竹先生了。”
“草民愿听君上差遣。”
惠文公起身,朝寒泉子揖礼:“多谢先生了!嬴驷告辞!”
寒泉子起身还礼:“老朽恭送君上。”
寒泉一行,令惠文公眼界大开。寒泉先生所言,也与先君梦中所示契合。回到咸阳的当日,惠文公独自一人来到怡情殿,从密室中取出那只石匣子,目不转睛地凝视上面的铭文:“周数八百,赤尽黑出;帝临天下,四海咸服。”
说实在的,从内心深处讲,惠文公不止一次怀疑过这只石匣的真伪,认为是先君事先埋起来的。今日看来,这种怀疑不仅可笑,且也是对上天的不敬。
惠文公将石匣子恭敬地摆好,燃过香烛,对石匣子连拜数拜,面匣而坐,陷入深思。惠文公的耳边再次响起先君孝公的声音:“天下列国,能够取代周室的非我大秦莫属。此非我愿,实为天意。”
孝公的声音刚刚淡去,寒泉子的声音又强起来:“楚人口众多,地大物博,腹地广阔,当有大成;齐有渔盐之利,桑麻之富,教化之治,当为秦之劲敌……三国角力,势均力敌,只可智取,不可急图……恃力者亡,恃智者昌……伐交为上,伐国次之。”
惠文公沉思许久,慢慢收起匣子,复藏于密室,返身回到御书房,站在列国形势图前,聚精会神地凝视由烙铁在木板上烙成的情势标记。
看有一时,惠文公的眉头微微皱起:“是的,恃力者亡,恃智者昌……伐交为上,伐国次之——伐交?”
惠文公正在沉思,内臣走进:“君上,上大夫求见!”
“宣。”
不一会儿,樗里疾走进,叩拜道:“启禀君上,西戎进献宝马二十匹,义渠进献宝马三十匹,皆至马场。”
惠文公一向爱马,闻有宝马来,不无惊喜道:“走,陪寡人看看去!”
二人兴冲冲地走至宫门,惠文公停下步子,转对内臣:“你去一趟驿馆,请竹先生、贾先生也去一趟马场。”
“臣领旨!”
惠文公等兴师动众地赶到马场时,内臣已与竹远、贾舍人等在那儿等候了。在大司马的陪同下,一行几人缓步走过排排马厩。见有人来,这些战马无不蹬蹄喷鼻,兴奋异常。
惠文公甚是满意,指着它们笑对竹远道:“竹先生,你看它们如何?”
竹远拱手应道:“回禀君上,匹匹都是良马。”
惠文公似吃一惊:“难道没有一匹堪称宝马的?”
“那就要看君上如何看待这个‘宝’字了。”
“请先生详解!”
“君上若以驾车游乐、骑射田猎为宝,则它们匹匹可称宝马。君上若以日行千里、驰骋天下为宝,它们只配称为良马。”
惠文公沉思有顷,朝竹远深深一揖:“竹先生,说得好哇!不瞒先生,寡人请先生来此观马,等的就是先生这一句话。寡人新立,矢志振作,可惜胯下马力不济,难以图远。寡人为求日行千里之马,夜不成寐。此番进山,请到二位先生,实乃寡人洪福。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今有二位伯乐在侧,寡人复何忧哉!”
竹远还礼道:“君上如此厚望,草民实不敢当!”
“竹先生不必客套。寡人求马之心甚切,今召先生来,是想请教先生,寡人如何方能觅到千里良驹?”
“求马之途,无外乎两条。一是劳师动众,遍访天下,二是修好马厩,备足草场,使马无拘束之感,有驰骋之所,坐等千里马上门。”
“竹先生之言甚是。您看这样如何,寡人这就诏告天下,列国士子凡有一技之长者,皆可赴秦一展抱负。凡来秦士子,寡人必虚位以待,量才聘用。寡人另将列国驿馆辟出一部分,扩建为士子一条街,多设馆驿,专门款待天下士子。”
“君上有此诚意,天下宝马必接踵而至。”
“寡人所求,不是良马,而是千里马。至于能否求得,就要仰仗二位的慧眼了。”
“君上求贤若渴,修长敢不效力?”
正在此时,一骑飞至,公子华翻身下马,叩于地上:“微臣叩见君上!”
“爱卿平身。”
“谢君上!”公子华起身,欲言又止。
“说吧,这儿没有外人。”
“禀报君上,魏使陈轸回国去了。”
“陈轸?此人早该回去了。”
“君上所言甚是,只是陈轸此番回去,走得却是匆忙,似有急事。”
“哦?”惠文公怔了下,“知道所为何事吗?”
公子华摇头:“昨晚人定时分,有人交予陈轸一封密信。陈轸看过,当即叫人备车,星夜启程走了。微臣在想,定是魏国发生大事,不然的话,陈轸不会如此急切。”
“樗里爱卿,”惠文公思忖有顷,转对樗里疾道,“此番先君驾崩,寡人新立,魏王不计前嫌,特遣上大夫陈轸问聘,寡人甚为感怀。有来无往非礼也,爱卿可代寡人出使魏国,一是答谢魏王厚情,二是向魏王转达寡人问候,就说寡人愿与魏王尽释前嫌,缔结睦邻盟约,互通关贸,惠泽两国。”
“微臣遵旨!”
“樗里爱卿,此行还有一个使命,你可知道?”
“劝说公孙衍前来秦国。”
惠文公连连摇头:“劝字不妥,是请。记住,明请不行,暗请;软请不行,硬请。总而言之,你只能有一个结果——不可让他待在魏国,为魏所用!”
“微臣遵旨!”
“还有,这个陈轸是个人物,若有机会的话,可以助他做魏国相国。”
樗里疾似乎没听明白:“君上是说,助陈轸做魏国相国?”
“是的。”惠文公点下头,转对公子华,“小华,你也去,随上大夫见见世面。”
公子华拱手道:“臣弟遵旨!”
安邑城外的官道上,陈轸一行数辆马车正在朝安邑疾驰。正行之间,车队突然停顿,前面一阵混乱。
陈轸从车中探出头来,大声责问:“怎么回事?”
随行军尉回马过来:“回禀大人,几辆牛车挡在前面,不肯让路。”
陈轸不无气闷地跳下车子,跟着军尉直走过去,果见几辆牛车不紧不慢地卡在大道中间,将路堵得死死的。几个军卒已经走到最前面一辆牛车上,扯住一头黄牛。另一军卒正与赶车的纠缠。陈轸放眼看去,那赶车的是个中年男子,四十多岁,瘦长个头,书生气十足,手中拿着一册竹简,显然对那个纠缠他的兵士不屑一顾。
几辆牛车既旧且破,发出咿咿呀呀的声响。每辆车上套着一头黄牛,走在最前面的是头老犍牛,脖子上挂着个铃铛,牛头一摆,叮当作响。除第一辆车上的这位中年男子外,其他牛车上并无御手。
军尉走上前去,大声呵斥:“你是何人,竟然在此挡道?”
中年男子瞥他一眼,慢腾腾道:“你这人好生无理!你走你的道,我走我的道,谈何挡道?”
“咦,”军尉来劲了,“好生无理的是你!你的牛车走在前面,占住大道中间,不是挡道又是什么?”
“谬矣,谬矣!”中年男子连连摇头,“好生无理的是你!我的牛车在先,你的马车在后。我的牛车走在前面,你的马车走在后面。我的牛车在向前走,你的马车也在向前走,为何能说我的牛车挡道了呢?”
军尉被这个中年男子的这番话搅晕头了,愣怔半天,方才转过弯来,学着中年男子慢条斯理的样子较起真来,晃着脑袋道:“你——这么说吧,我们的马车跑得快,你的牛车走得慢;走得慢的牛车挡在跑得快的马车前面,跑得快的马车无法超越,走得慢的牛车就叫挡道,懂吗你?”
“谬矣,谬矣!”中年男子连连晃动脑袋,大声叫道,“飞鸟不动,飞矢不行,何况是牛车马车?”
“什么飞鸟不动?”军尉火起了,“今儿老子偏就叫你动!来人,将他的牛车掀到路边去!”
几个士兵冲上前去,眼看就要朝路边掀车,中年男子大叫起来:“什么礼仪之邦?你们魏人简直就是一群强盗!”
眼见众人就要动手,陈轸重重咳嗽一声,走到男子跟前,冲他们略略摆手。
众兵士停住。
陈轸将中年汉子打量半晌,缓缓问道:“先生可是宋国的惠子?”
“子不敢当,”惠施也瞄他一眼,“在下正是宋人惠施。”
陈轸抱拳揖礼:“魏人陈轸多有冒犯!”
惠施坐在牛车上,抱拳还礼:“惠施见过上大夫。”
陈轸不无抱歉道:“在下因有急事欲回安邑,下人赶路心切,惊扰了惠子车驾,望惠子海涵!”
“呵呵呵,”惠施朗声笑道,“听上大夫口气,是想走在惠施前面喽!”
陈轸再次揖礼:“有劳惠子相让!”
“相让不难,”惠施摇头晃脑,“只要上大夫与在下切磋几个命题即可。”
“久闻惠子学富五车,善辩名实,在下早欲讨教,只是今日事急,您看——”
“呵呵呵,”惠施脑袋又是一晃,笑出几声,“在下只听说过心急,不曾听说过事急。上大夫大人,好事不从忙中起哟!”
陈轸怔了下,只得硬起头皮:“惠子有何命题,在下讨教。”
“惠施以为,”惠施摇头晃脑,“天与地同尊同卑,山与泽同高同低。”
“这……”陈轸思索半晌,“于理不合呀!”
“惠施以为,物方生方死,马生卵,鸡长三足。”
陈轸挠头,口中自言自语:“物方生方死,马生卵,鸡长三足。”
“惠施以为——”
“什么乱七八糟的,”惠施尚未说完,陈轸早已火冒三丈,变过脸色,大声呵斥,“简直是个疯子!”转对军尉,“来人,把他的破车掀到一边去!”
话音落处,陈轸怒气冲冲地走向自己的轺车,钻入车里。
众兵士不由分说,将惠施的几辆牛车连拉带拖,强行拖到路边,腾出道路,大队车马急驰而过。
“陈轸,”惠施站在路边,望着远去的尘土,嘴角现出一丝冷蔑,摇头道,“只怕你欲速不达!”弯腰捡起几捆掉落于地的书简,再次摇头,“就凭你这点才气,又是这般惶急,安能成就大事?”
陈轸甩掉惠施,风尘仆仆地驶入安邑,急急匆匆地赶回府中。
听到车马声响,戚光小跑迎出,叩道:“主公,可把您盼回来了!”
陈轸急问:“怎么回事?”
戚光起身,在他耳边低语一阵。
“真的?”陈轸又惊又喜。
“千真万确!”戚光不无兴奋道,“是安国君亲口说的!安国君说,陛下征询相国人选,安国君趁机举荐主公,陛下吐出金口,‘陈爱卿倒是一个人选!’小人估摸,这一次,主公是十拿九稳了!”
“快备厚礼,去安国君府!”
陈轸顾不上旅途劳顿,与戚光径投安国君府。
听闻上大夫光临,公子卬的家宰匆忙迎出,看到戚光正在指挥几个下人扛抬礼箱,笑眯眯地朝陈轸揖一大礼,眼角瞥向箱子:“上大夫,此是何物?”
陈轸还过一揖,笑道:“这是在下从秦国带回来的一点土产,特意孝敬安国君。”
家宰再次揖过:“上大夫处处想着我家主公,真是难得!”伸手礼让,“上大夫,请!”
二人走进客厅,家宰安顿陈轸坐了,拿出来茶具,亲自沏过茶,摆于几上。
陈轸抬眼问道:“安国君不在府中?”
“回上大夫的话,主公陪陛下钓鱼去了。”
“钓鱼?几时去的?”
“怕有两个时辰了。上大夫若有急事,可到翠山寻他。”
“不急,不急,”陈轸略怔一下,呵呵笑道,“在下只在此处恭候就是。听说家老棋艺高超,在下能否讨教一局?”
“呵呵呵,”家宰亦以一笑作陪,“上大夫既有雅兴,在下敢不从命?”从几案下面摸出棋具,将装有黑子的木盒递予陈轸,“上大夫,请!”
翠山位于安邑北郊,说是山,实为一连串的丘壑,最高处不过几十丈。一条不知名的小溪从中穿过,流过安邑城东,东拐后流入大清河,在孟津附近汇进河水。此处树木茂密,鸟兽甚多,早在文侯时期,就被辟为宫用猎苑。
翠山之中有个小石潭,约十数丈见方,深不可测,潭水清澈,成碧绿色。潭中鱼虾颇多,是御用钓场。绕潭修有许多凉亭,专供君上、公子等达官贵人垂钓之用。
这日午时,魏惠王、公子卬、朱威三人各持钓竿,埋头垂钓。朱威的浮漂动也不动,魏惠王、公子卬的浮漂却在不停抖动。
公子卬心头大喜,连连起钩,钩上的却是一条又一条寸长小鱼。魏惠王眼中虽馋,却迟迟没有起钩。
公子卬急道:“父王,已经咬上了,快点起钩!”
魏惠王白他一眼,不为所动。公子卬扭头再看朱威的浮漂,也在摆动,叫道:“朱司徒,你的也咬钩了!”
朱威应道:“回公子,不过一条小鱼而已。”
公子卬听得刺耳,脸色一沉,将安好鱼饵的钩子狠狠甩入水中。
陡然,惠王的浮漂被一股强力拽走,魏惠王瞧得准了,猛然抖钩,果然钓上一条近尺长的鲤鱼。
公子卬扔下鱼竿,拱手致贺:“儿臣恭贺父王钓到大鱼!”
魏惠王乐呵呵地将鲤鱼取下,小心翼翼地放入桶中,换好饵食,甩钩入潭,转向公子卬,教训他道:“卬儿,晓得不,这才是钓鱼。”
“儿臣谨记在心!”
惠王的钓竿刚甩下去,浮漂又见异动。魏惠王再次起钩,又钓一条鲤鱼。惠王再甩钩,浮漂再动,惠王再钓一条鲤鱼。
惠王连钓三条尺来长的鲤鱼,喜不自禁,不无得意地将眼角瞟向朱威的浮漂,看到浮漂也被一股大力拉动,朱威却如熟睡似的,眼睛半闭,纹丝不动。
惠王急了:“朱爱卿,有大鱼咬钩了!”
“回禀陛下,”朱威伸出另一只手,做个叩首的动作,“不过一条鲤鱼而已。”
惠王听得真切,回视自己桶中的三条鲤鱼,沉思不语。
“哟嗬,”公子卬不无讥讽道,“朱司徒难道欲钓北冥之鲲吗?”
“回安国君的话,”朱威沉声应道,“朱威只敢钓鱼,不敢钓鲲。”
“请问司徒大人,何人可以钓鲲?”
“北冥之鲲,当由圣人钓之。此潭之鲲,当由陛下钓之。”
惠王心中一动,盯住自己的浮漂沉思有顷,转问朱威:“朱爱卿,寡人欲钓此鲲,该如何放钩才是?”
“回禀陛下,”朱威话中有话,“鲲藏于渊,鱼浮于表。陛下欲钓此鲲,不妨将钩下得深些。”
“爱卿所言甚是。”惠王重重点头,收起鱼钩,将浮漂上移数尺,换上一块特大的鱼饵,用力甩入潭水深处。
就在此时,毗人走到。
惠王眼角瞥到:“人呢?”
“回陛下,”毗人小声禀道,“老奴去晚一步,殿下已经换过衣服,出宫去了。”
“出宫?”惠王眉头微皱,“他出宫干什么?”
“老奴不知。”
惠王沉思有顷:“去,传他速来!”
“老奴遵旨!”
安邑东市,惠施的牛车慢慢驰来,在闹猛处停下。
惠施不慌不忙地跳下车子,将几辆牛车分别扎好,将几头牛解下来,拴在车辕头上,又在每一头牛前放了一筐干草。之后,惠施从车上取出一块木板,拿出铁钉和锤子,将木板钉在砖墙上。
木板上面,是他亲手书写的“观物十事”:
〖一、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二、深千里,无厚
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四、物方生方死
五、万物皆同皆异
六、宇宙无穷亦有穷
七、今日适越而昔来
八、连环可解
九、大地中心在燕之北、越之南
十、天地一体〗
有条不紊地做完这一切,惠施拍拍手,满意地盯视木板一眼,走到木板下,背靠墙壁,席地而坐,眼睑微微闭合。
在这闹市区,惠施的怪异行为,尤其是那块木牌子,很快引来一大群观众,七嘴八舌地议论不止,不时发出哄笑声。
有人终于耐不住了,指着木牌,大声问道:“诸位,诸位,这句‘今日适越而昔来’,说的是啥?”
有人应道:“告诉你吧,说的是,今日你刚刚到达越国,可在昨天,你已经从越国回来了。”
前者惊道:“这不是瞎说吗?”
观众再次哄笑起来,七嘴八舌地议论不休:
“你们看,‘连环可解’。谁有连环,拿来让他解解看。”
“快看哪,‘万物皆同皆异’!要是万物都是一样的,岂不是没有长短粗细、高矮胖瘦了吗?”
“照他这么说,鸡就不是鸡,是狗;马也不是马,是牛。真是可笑!”
“唉,此人死读书,这是读出毛病来了。”
……
惠子依旧是双目微闭,端坐不动。
人群中,羽扇纶巾、一身富家少爷打扮的太子申两眼盯住木牌上的黑字,陷入深思。有顷,太子申抱拳揖道:“这位先生,晚生求教!”
惠施的眼睛并未完全闭上,因而早已看到此人,见他发问,并不回礼,依然纹丝不动,声音却是中气甚足:“客官请讲!”
“嗨,大家快看,这个怪人开口说话了!”人群中有人大声嚷道。
更多观众围拢上来。
太子申再揖:“先生的观物十事,可有破解?”
惠施朗声应道:“天地万物,有立自有破;观物十事,有观自有解。”
“请问先生,”太子申道,“何为‘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惠施应道:“万物皆同,何分大小?”
太子申沉思有顷,再次问道:“‘其深千里,无厚’,又作何解?”
“万物皆同,何有厚薄?”
太子申又是一番沉思:“‘天与地卑,山与泽同’呢?”
“万物皆同,何论高低?”
惠施皆以同一理由回答所有提回,听得太子申如堕雾中,憋得脸色通红:“那——请问先生,您又是如何理解‘物方生方死’呢?”
惠施依旧答道:“万物皆同,何言生死?”
太子申深思良久,再次拱手问道:“先生又是如何理解‘万物皆同’呢?”
“至大无外,千里无厚,天地同卑,生死同时,万物有何异哉?”
太子申愈加茫然:“先生这样颠来倒去,互为问答,晚生愚笨,当真是越听越糊涂了。”
惠施慢慢睁开眼睛:“这位士子,变化之理原本如此,非惠施饶舌也。”
“惠施?”太子申打个惊愣,拱手再揖,“先生可是宋国的惠子?”
惠施这也拱手:“正是在下。”
太子申正欲再说,一人挤过来,在他耳畔低语数句。
太子申略怔一下,转身朝惠施拱下手道:“先生,晚生有事,先行一步,他日再来讨教。”
话音落处,太子申随从来人匆匆走出人群,走向不远处的一辆轺车。
惠施收回目光,再次闭目。
小石潭边,魏惠王眼睛大睁,一眨不眨地盯在碧绿潭水中的浮漂上。浮漂静静地浮在水面,随微波起伏。
魏惠王似乎等得急了,扭头问朱威道:“朱爱卿,此水别是无鲲吧!”
“回禀陛下,”朱威沉声应道,“钓鲲非同钓鱼。鱼见饵上钩,鲲视情上钩。陛下欲钓此鲲,此鲲亦在观望陛下。”
“依爱卿看来,”魏惠王这也明白了朱威的深意,“此鲲在观望寡人什么呢?”
“观望陛下之情。若是陛下真情求鲲,诚意用鲲,此鲲必至。若是陛下只求小鱼小虾,或为一时猎奇,此鲲或将游向他处。”
“如果真有此鲲,”惠王沉思有顷,郑重说道,“寡人就以相国之位相托,爱卿以为如何?”
“陛下果能如此,此鲲必至。”
听到相国二字,公子卬总算明白过来,脸色一沉:“请问司徒,此鲲究竟是何人,明说出来就是,不要在此绕来弯去,净打哑谜。”
“是啊,”惠王盯住朱威,“朱爱卿,此地并无外人,但说无妨。”
朱威放下鱼竿,叩拜于地:“陛下诚意相求,微臣就斗胆放言了。微臣以为,此鲲就是公孙衍。”
“哈哈哈哈,”公子卬放声长笑几声,“司徒大人鲲来鲲去,我道是何大贤,原来又是此人!”
朱威重叩于地:“陛下——”
“朱爱卿,”惠王放下鱼竿,缓缓站起身子,“若是此鲲,就留待他日再钓吧!”
惠王转身走没几步,迎头碰到毗人领着太子申疾步走来。
见惠王面色不悦,太子申慌忙叩首:“儿臣叩见父王。”
惠王沉脸问道:“听说你出宫去了?”
太子申忐忑应道:“回禀父王,儿臣东市去了。”
“东市?”惠王斜他一眼,“所为何事?”
“儿臣并无他事,随便逛逛而已。”
“随便逛逛?”魏惠王气从中来,虎起面孔大声呵责,“自河西陷落之后,寡人日夜忧思国事,恨不能在一日之内重振大魏雄风,收复失地。可你呢?看看你自己,身为太子,却是一无用心,四处浪荡!”
“儿臣知罪!”
惠王盯他一眼,鼻孔里重重哼出一声,拂袖而去。
太子申无端遭此呵斥,不知所措地怔在那儿。
钓鱼台上,看到惠王走远,公子卬这也站起身子,斜盯朱威一眼,将鱼竿“啪”地摔在亭子上,大踏步离去。
公子卬赶紧驱车驶回,在老家宰陪同下走进府中,远远望见当院跪着一人。
公子卬扫一眼家宰:“跪者何人?”
“回禀主公,是陈大人,他在此地跪迎多时了。”
公子卬急跨大步赶去,边走边叫:“上大夫,你这是为何?”
陈轸行再拜大礼,朗声说道:“安国君提携大恩,下官万死不足以报!”
公子卬扶起陈轸:“上大夫快快请起!”携手走进客厅,“上大夫几时从秦国回来的?”
“下官刚刚回来,这不,回到府上,屁股尚未坐稳,就奔上将军府上来了。”
两人进厅,分宾主坐下。
“唉,”公子卬眼望陈轸,长叹一声,“你来得正好,本公子正欲寻你呢!”
陈轸心里一颤:“怎么,出变故了?”
“就差一点儿。”
“请上将军明示。”
“方才与父王在石潭钓鱼,若不是本公子在场,相国之位只怕已是公孙衍的了。”
陈轸惊得呆了。
公孙衍的老宅里,公孙衍正在伏案疾书,案上案下摆放着一堆堆的竹简。
朱威进来,神色沮丧地坐在他对面。闷坐一会儿,朱威随手拿过一卷:“公孙兄,这些全是你写的?”
“是呀,”公孙衍指着一堆堆竹简,“《兴魏十策》,就差这一策了。”
“兴魏十策!”朱威急急翻阅。
“你都看到了,”论及天下,公孙衍颇是兴奋,“方今天下形势万变,列国奇招频出,朝令夕改,唯有魏国因循守旧,依然在沿用数十年前文侯所订规制,早已不合时宜,流弊甚多。近段时间在下心血忽至,日日参研列国成法,针对魏国时弊,拟就这册《兴魏十策》,恳请朱兄斧正!”
“斧什么正?”朱威急站起来,“快,快把竹简捆起来,全都给我。”
“给你?”公孙衍一怔,“你要它们做什么?”
“拿它们去见陛下。在下要让陛下看看,他陈轸在忙活什么?公孙兄你又在忙活什么?”
“朱兄,”公孙衍略怔一下,“听你口气,又向陛下推荐在下了?”
朱威点头。
公孙衍呆怔有顷,慢慢伸出手来,从朱威手中拿回竹简,长叹一声:“唉,这些竹片,还是留在此地吧!”
“公孙兄,”朱威急道,“眼下正是关键时刻,万不可泄气!”
“朱兄呀,”公孙衍摇头,“不是泄气不泄气的事。我早说过,我们这个陛下,如果走不到山穷水尽,他是醒不过来的。”
“陛下那里走不通,在下可以去找殿下。”
“我说朱兄,”公孙衍冷蔑一笑,目光直射朱威,“在下劝你莫费力气了。安邑城中谁人不知殿下?若是谈论风花雪月、琴棋诗画、天南地北,殿下可以口若悬河。若是谈论国事,只怕说不过三句。”
“公孙兄,”朱威辩道,“殿下再不济,也是殿下。陛下年逾五旬,虽说依旧身强体壮,可毕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孝公突然驾崩,陛下或有感触。今日钓鱼,殿下未至,陛下极是不悦,使内宰四处寻他。可以看出,陛下是在有意栽培殿下,让他走到正路上来。”
公孙衍显然无法抵御此话,略一沉思,抬头问道:“讲吧,朱兄意欲何为?”
“在下欲将《兴魏十策》呈送殿下,看看殿下是何说辞。”
公孙衍略想一下,从正在写的竹简里随意抽出一片:“就给他这片吧。”
朱威一怔:“就这一片?”
公孙衍嘿然一笑:“要是他看得懂,有此一片也就够了;要是他看不懂,纵使给他一捆,也是无用。”
太阳西下,夜幕降临,街上行人越来越少了。
安邑东市里,惠施收拾牛车,正要寻个地方安歇,一辆马车驶来,在他面前戛然而止。车上跳下一人,朝惠施深揖一礼:“先生可是从宋国来的惠子?”
“正是在下。您是——”
“在下是东宫内宰。”
惠施还过一礼:“惠施见过内宰。”
“在下奉殿下旨意,特来相邀先生!”
“既是殿下所请,在下恭敬不如从命。”
内宰吩咐随员:“你们先将先生的牛车赶至馆驿,寻处安顿了。”转对惠施,“先生,请!”
东宫位于王宫一侧,在安邑城中,论显赫,仅次于王宫。车马驶至,远远望到太子申早已候在殿外亲迎。见面礼毕,太子申携了惠施之手,径至厅中。
是夜,二人秉烛夜谈,从“观物十事”谈起,就名实之论到万物同异,越谈越是投缘,竟是通宵未眠。
眼见天色大亮,太子申、惠施却毫无倦意,移步于后花园。早有侍女端来凉水,二人擦把脸,吃过早点,在凉亭中坐下,正要接着叙话,内宰赶来,禀道:“启禀殿下,司徒府朱大人求见!”
太子申皱下眉头:“本宫正在会客,让他改日再来。”
内宰应过,走出花园,径至前厅,满脸堆笑地对朱威揖道:“朱大人,殿下正在会客,您有什么事儿,吩咐在下就是。”
朱威不肯相让,拱手道:“此事非同小可,在下必须面奏殿下,烦请宰辅再去通报。”
内宰再走进去,不一会儿,太子申沉着脸急急走来。
朱威伏地叩道:“微臣叩见殿下!”
“朱司徒请起!”太子申在位上坐下,“听说司徒有事欲见本宫?”
朱威起身,在客位坐下:“殿下记得昨日之事否?”
“记得。”太子申心中一凛,“为这事儿,本宫一直在纳闷儿。司徒可知父王所为何事?”
“陛下欲请殿下钓鱼!”
“钓鱼?”太子申大是诧异,“钓鱼就是钓鱼,父王何以雷霆震怒呢?”
“殿下可知陛下欲钓何鱼?”
太子申摇头。
“陛下欲钓水中之鲲。”
“朱司徒打什么哑谜呀,”太子申皱眉了,“本宫是越听越糊涂呖。什么水中之鲲?”
“就是未来国相。”朱威点明话题,“陛下明为钓鱼,实为商讨由何人继任大魏相国。”
“谁做相国,”太子申不耐烦起来,“由父王决定就是,怎会扯在本宫身上?”
“陛下若是能够决定,何需待到今日?”
“这……司徒有何见教?”
“安国君一心推举上大夫陈轸为相,微臣以为不妥。陈轸是何德行,殿下心中明白。若是此人为相,大魏亡无日矣!”
“以司徒之见,当以何人为相?”
“公孙衍!”
“若是此说,”太子申淡淡说道,“司徒何不直接奏明父王,荐他就是?”
“唉,”朱威轻叹一声,“微臣已经举荐多次,可陛下——”
“司徒之意是——”
“微臣思来想去,唯有求助于殿下。殿下,公孙衍之才,堪比秦之商鞅啊!”
“司徒既已举荐过,本宫也就爱莫能助了。司徒大人若是没有其他事情,本宫还有客人在后花园中等候呢。”太子申起身,双手揖礼,作送客状。
“殿下且慢,”朱威也站起来,从袖中掏出那片竹简,“微臣恳请殿下看过这个,再作定论。”
太子申接过竹简,纳入袖中,转对内宰:“送客!”
内宰伸手礼让:“朱大人,请!”
朱威深揖:“微臣告退。”
太子申走回园中,朝惠施揖道:“实在抱歉!唉,这些繁冗之事总是扫兴,请先生多多包涵。”
惠施回过礼,笑道:“敢问太子,是何繁冗之事?”
“还不是相国之事?”
“贵国不是没有相国吗?”
“唉,”太子申苦笑一声,叹道,“正是因为没有相国,才有这些杂事儿。不瞒先生,自白相国故去,朝中无相,众臣无人节制,父王事事躬亲,甚是疲累。父王久欲拜相,只因未得合适之才,方才拖至今日。”
“听说陛下欲拜上大夫陈轸为相,可有此事?”
“朱司徒就是为此着急。”
“有人愿做相国,当是好事,朱司徒为何着急?”
“朱司徒认为陈轸是祸国乱臣,不可为相。”
“依朱司徒之见,谁可为相?”
“公孙衍。”
“司徒大人难道是要殿下推举这个公孙衍?”
“正是。”
“殿下应允了?”
太子申摇头。
“这么说来,”惠施微微一笑,“司徒大人岂不是白走一趟喽?”
“他留下一片竹简,说是公孙衍所写。”
“草民可否一阅?”
太子申从袖中摸出竹简,递予惠施。惠施瞄一眼,递还。
“先生,”太子申顺口问道,“此人写得如何?”
“还好,”惠施淡淡一笑,“写得一手好字。”
“先生之意是——”
“草民以为,”惠施话锋一转,“若是此人愿做相国,殿下倒是可以向陛下举荐。”
御书房里,魏惠王正在批阅奏章,毗人禀道:“陛下,上大夫使秦归来,在外候见!”
“哦!”魏惠王惊喜交加,“陈爱卿回来了,快,宣他觐见!”
陈轸趋入,叩道:“微臣叩见陛下,恭祝陛下万安!万万安!”
“爱卿快快平身!”话音未落,惠王人已站起,上前扶起他,按他坐在席上,“爱卿此番使秦,功莫大焉,寡人这要重重赏你!”转对毗人,“毗人!”
“老奴在。”
“拟旨,赏陈爱卿黄金一百,锦缎百匹,乐工十人,良马四匹。”
“微臣叩谢陛下隆恩!”陈轸起身,再叩于地,“陛下厚爱,微臣万死不足以报。陛下厚赏,微臣却要斗胆谢绝!”
“哦,”魏惠王稍稍惊愕,“爱卿难道是嫌寡人所赏不够么?”
“微臣不敢!”陈轸再叩,“陛下所赐,虽一羽毛,微臣不敢以为少,何况如此厚赏?微臣乞请陛下容臣一言!”
“爱卿请讲!”
“孝公、公孙鞅尽皆归天,陛下光复河西在即,一金一铜,一布一丝,皆当用于光复大业,微臣尺寸之功,不敢受赏!”
闻听此言,魏惠王不无感慨,沉思良久,再度起身,亲手将其扶起,叹道:“陈爱卿,说得好哇!自白相国走后,如此忠良之言,寡人久未听闻了!”
听到魏惠王将自己与白相国相提并论,陈轸涕泪横流,哽咽道:“陛下——”
魏惠王搀起陈轸,将他让到昔日白相国所坐之处:“陈爱卿,来,向寡人细细说说秦宫之事。”
“微臣遵旨!”
陈轸自不怠慢,将一路上编好的秦宫故事一五一十地讲予惠王,先说自己如何向甘龙献计栽赃公孙鞅,后说自己如何使甘龙、公孙贾、杜挚等秦国老臣刑场伏诛,最后才说自己如何设计,再使嬴虔、车英、景监等重臣相继离职,使惠文公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无奈之中,只好提升一大群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等。陈轸移花接木,巧舌如簧,绘声绘色地将秦宫发生的系列惊变完全说成是他一人全力运筹的结果,听得魏惠王瞠目结舌,时不时地拍案叫绝。
君臣叙得正热,毗人再度走进:“启禀陛下,秦国上大夫樗里疾来朝!”
“嘿,”魏惠王略略一怔,看向陈轸,“真正邪门,说谁谁到!”转对毗人,“安排他们馆驿安歇!”
“领旨!”毗人趋步退出。
“呵呵呵,”魏惠王转向陈轸,“听爱卿讲话,甚是酣畅。爱卿前脚回来,秦人后脚追上,动作倒是快。爱卿可去会会此人,观他此番来使,意欲何为?”
“微臣领旨!”
陈轸精心设计的这步棋走得极妙,显然也收到了奇效。回府途中,陈轸眼前再次浮出惠王两番将他扶起的场面,越想越是得意,情不自禁地哼起家乡小调来。陈轸是泗下宋人,与惠子同乡,哼出的曲子既有南方蛮楚风味,又有齐鲁之韵,甚是好听。驾车的戚光见主子这般高兴,心中也就舒畅,扬鞭催马,正欲疾驰,陈轸忽又摆手止住。
戚光勒住马,扭头道:“主公——”
“转回去!”
戚光惊道:“还去宫城?”
“不,去驿馆。”
戚光寻到宽阔处,转过车头,朝王宫附近的驿馆驰去。
赶至驿馆,陈轸下车,缓缓步入秦使樗里疾下榻的馆驿。早有人报知樗里疾,陈轸尚未走到门口,樗里疾已经迎出,远远揖道:“樗里疾见过陈兄!”
陈轸还礼:“陈轸见过樗里兄!”
“在下刚刚安顿下来,这正打算去府上拜望,不想陈兄先行一步,实令在下汗颜。”
“呵呵呵,”陈轸笑道,“在下到咸阳,樗里兄是主,在下是客。樗里兄到安邑,在下是主,樗里兄是客。贵客光临,在下自当先来拜望,聊尽地主薄义呀!”
“陈兄客套了!”樗里疾伸手握住陈轸的手,“陈兄,请!”
二人携手步入客厅,分宾主坐下。公子华走进,沏上茶水。
陈轸眼生,转望樗里疾:“这位是——”
“哦,”樗里疾伸手介绍,“在下正欲引见呢。他就是公子华,在下副使。”
公子华很少抛头露面,因而陈轸在秦多日,虽说多次听闻杜挚等提及这个名字,也晓得他是惠文公的亲信手足,却是无缘谋面,不想在此不期而遇了。
“公子大名,在下如雷贯耳!”陈轸不敢怠慢,起身长揖。
“嬴华见过上大夫。”公子华还过一礼,凑前一步,嘻嘻笑道,“上大夫,听说安邑甚是好玩,能否介绍一个去处?”
陈轸早从杜挚口中得知公子华生性风流,堆出笑道:“呵呵呵,公子爱玩,到这安邑当是找对地方了。不知公子爱玩何物?”
“都有何物好玩?”
“安邑可玩之处多不胜数,”陈轸应道,“就看公子有何喜好了。若是喜欢田猎,公子可到翠山;若是喜欢赌钱,公子可到元亨楼;若是喜欢女人,公子可到眠香楼。”
“嘻嘻,”公子华直奔主题,“要是此说,在下想请上大夫讲讲这个眠香楼。”
“好好好,”陈轸竖拇指道,“公子果是风雅!眠香楼里,列国美女,应有尽有,少至豆蔻佳人,长至半老徐娘;瘦有弱不胜衣的细腰,膄有珠圆玉润的雪肤!”
“可有国色天香?”
“有有有,”陈轸呵呵又是一笑,“若是无香,还叫什么眠香楼?不瞒公子,里面真还有位姑娘,就叫天香,那可真是国色天香,貌美不说,琴棋诗画更是无所不精。公子若得此女春宵一度,不枉此生哟!”
“听上大夫此话,难道此女——”
“不瞒公子,”陈轸神秘一笑,“此女向不接客,是以公子——”故意打住话头。
“咦,”公子华一怔,“这倒奇了,本公子走遍天下,不曾见过香楼女子不接客的。上大夫这请讲讲,那天香姑娘何以不接客?”
“这……”陈轸故意迟疑一下,“在下不方便多说。”
“哈哈哈,”公子华朗笑几声,朝陈轸打个揖道,“嬴华谢上大夫提示了!两位在此细聊,嬴华这就出去瞧瞧热闹!”
“公子慢走!”陈轸起身,见公子华人已出门,只好长揖一下,目送他远去,冲樗里疾笑道,“没想到公子这般风风火火,是个性情之人呐!听闻公子与秦公相处甚笃,樗里兄能得公子作副使,面子不小哟!”
“什么面子不面子的?”樗里疾扑哧笑道,“君上要在下朝见陛下,公子听说安邑好玩,定要在下带他前来。在下知他玩心太重,怕他误事,不肯带他。公子急了,直接求到君上,君上缠不过他,只好发话。在下别无选择,也就带他来了。”
听到秦公如此治政,陈轸窃喜,转过话题,冲樗里疾抱拳贺道:“樗里兄鸿运高照,从地方郡守一跃三级,在下早欲贺喜,却是无缘。今日见面,在下就此道贺了!”
“惹陈兄见笑了。”樗里疾抱拳回礼,“不瞒陈兄,眼下秦国山中无虎,只能让在下这只猴子暂时蹦跶几日。”
“唉!”陈轸长叹一声,模样甚凄。
“敢问陈兄,何以出此长叹?”
“无论如何,”陈轸不无伤感道,“樗里兄还有地方蹦跶,不似在下,在这上大夫位上,一坐竟是七八年,挪不动窝了。”
“呵呵呵,”樗里疾笑出几声,“上大夫这是在说反话吧!在下听说,相国这个位子,陛下是一直为大人留着的。”
“唉,”陈轸又是一声长叹,“什么留不留的,白圭故去,这都两年了。”
“哦?”樗里疾敛住笑容,“听陈兄此话,难道另有隐情?”
“既然樗里兄问及,在下也就不瞒了。”陈轸忖准时机,直言以告,“就在近日,有人再向陛下举荐公孙衍为相。”
“哈哈哈,”樗里疾爆出几声长笑,“我道是何人向陈兄叫板呢,却是公孙衍。在下听说,此人不过是个相府家奴,如何能成?”
“不瞒樗里兄,”陈轸压低声音,“此人倒没什么,关键是那个朱威,陛下偏听他的。”
“这个好办,”樗里疾笑道,“陈兄若有此意,在下可助陈兄一臂之力,除去此人!”
“樗里兄是说……”陈轸大睁两眼,“朱威?”
“不不不,”樗里疾连连摆手,“朱大人是王亲,在下岂敢?在下指的是那个公孙衍。”
“此话当真?”陈轸急不可待了。
“咦,陈兄这是信不过在下吗?”
“哪里,哪里。”陈轸抱拳道,“在下谢过樗里兄。请问樗里兄,此事若成,叫在下何以回报?”
“此等小事,在下安敢奢求回报?”
“有来无往非礼也,樗里兄不必客气,若有所求,但讲无妨。”
“上大夫有此美意,在下也就直言以告了。”樗里疾拱手揖道,“不瞒陈兄,君上新立,欲与陛下重修旧好,睦邻而居。在下奉诏来使,唯有此意,陈兄若能在陛下面前多多美言,让在下不负使命,在下也就心满意足了。”
“若是此事,”陈轸松下一气,回揖道,“在下一定鼎力相助。”
“多谢陈兄!”
听完陈轸详细讲过秦宫内情,魏惠王甚是兴奋,大半夜未能睡去,一直在琢磨如何利用这千载难逢之机光复河西。魏惠王知道,眼下时机虽好,作为君王,他却急切不得。一则他要观望一下惠文公,看他是否真如陈轸所说,是个诛杀异己、不会用人、独断专行之人;二则他要在开战之前,做好充分准备。
这个准备不是财力,不是人力,而是人才。秦孝公能得河西,因为他有公孙鞅。而他手中,眼下除去陈轸之外,真还划拉不出一个大才。公子卬不必说了,朱威的忠诚是没说的,干点实务也是没说的,但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真还差公孙鞅一大段距离。
即使陈轸,也是让他头疼。说实在的,他观察陈轸有些年头了。此人用起来顺手,且似乎总能摸透他的心思,知道他何处痒痒,但在大事上屡犯糊涂,指靠不住。前番听他几次,哪一次都让他心有余悸。先是称王,后是伐秦,再后是结秦伐卫,再后又是……
魏惠王实在不敢再想下去。
更让他头疼的是太子申。若论年龄,太子申已逾而立之年,被正式立为太子也有十几个年头了。然而,十几年来,太子申似乎一直没有长大,什么国事都不愿管,什么心都不愿操,比秦国新君嬴驷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秦国将来真的断送在嬴驷手中,那么,魏国也就可能断送在太子申之手,而这一点是他无论如何也不愿看到的。虽说眼下自己身体尚好,但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秦孝公的突然驾崩让他真切感受了这种可能。
魏惠王越想越是睡不着。次日晨起,魏惠王早早起床,二话不说,使毗人传来太子,说要与他共进早膳。
这是前所未有之事。太子申忐忑不安地走进御膳厅,远远望到魏惠王已经候在那儿,趋前叩道:“儿臣叩见父王。”
魏惠王一反常态,不无慈爱地望着他,微微一笑,指着对面的席位:“申儿,坐吧。”
因有前面钓鱼之事,太子申本以为要挨父王一顿臭骂,却未料到父王竟然这般慈眉善目地待他,真还有点受宠若惊,迟疑有顷,方才坐下,却不敢擅自提箸。
魏惠王见他迟迟不动,亲自动手,夹起一只蛋卷,放到太子申碗中:“申儿,尝尝这个。”
太子申急起箸,将蛋卷塞进口中,嚼也不嚼就一口吞下。也是咽得急了,蛋卷竟然卡在嗓眼里,噎得太子申直伸脖子。毗人看见,赶忙端过一杯清水,太子接过喝下,方将蛋卷强压下去。
望着太子申的狼狈样儿,惠王扑哧笑道:“申儿,你平日也是这般吃饭的?”
太子申缓过一气,回个笑道:“回父王的话,儿臣吃得有些急了。”
“申儿,自今日始,你就与寡人一道用膳吧。”
太子申又是一怔,不可置信地望着惠王。
“哦,你不乐意?”
太子申赶忙以指叩案:“儿臣叩谢父王厚爱。”
惠王再向他的碗中夹些菜肴,不无慈爱地盯住他道:“申儿,吃吧。”
看到父王毫无责备之意,太子申这才宽下心来,腼腆一笑,大起胆子夹起一只鸽蛋,轻轻放在惠王面前:“父王,您也请。”
惠王接过鸽蛋,呵呵笑道:“申儿,你这只鸽蛋,父王吃了。”话音落处,将鸽蛋一口吞下,竟也没有咀嚼,直接咽下肚去。
太子申心里一酸,眼中盈出泪花。
“申儿,”惠王递过一只丝绢,“来,擦擦,吃饭要紧。”
太子申点头,接过手绢,擦干泪花,埋头吃饭。
父子二人笑语晏晏地用过早膳,又沿后花园的石径信步漫游。毗人远远跟在后面。
走有一程,惠王问道:“申儿,这些日里你都忙活什么?”
“回禀父王,儿臣遇到一个奇人,相谈甚笃。”
“哦,”惠王笑了,“是何奇人,你说予父王听听。”
“我这说了,只怕父王笑掉牙。”太子申笑道,“此人言论惊世骇俗,譬如什么‘飞矢不动’‘万物皆同’‘连环可解’诸类,儿臣初时甚不明白,与他论辩,可辩来争去,此人竟然自圆其说,且讲得头头是道,让儿臣不得不服呢!”
“呵呵呵,”惠王乐了,“你说的这人,可是宋国惠子?”
太子申惊愕:“父王也知此人?”
“听说过他。”惠王微微点头,“去年此人在齐国稷下学宫与一个名叫公孙龙的人辩证名实,将对方驳得哑口无言。公孙龙也算是闻名列国的铁嘴,这桩公案自然也就不胫而走,传遍天下了。”
太子申不可置信地看着惠王:“父王日理万机,竟还熟知百家学问,实让儿臣叹服!”
“唉,申儿,”惠王长叹一声,“这个家不容易当呀!坐到那把椅子上,寡人不仅要知道柴米油盐,更要熟知百家学问。”又走几步,猛地想起什么,“说起此事,倒是提醒了寡人。惠子经此一辩,也算是天下名士了,此番他来我邦,寡人不能不见一面。申儿,何时见到惠子,你可打声招呼,就说寡人这几日里一定抽个时间,向他讨教名实之论。”
“儿臣一定转告惠子。”
“还有一事,”惠王停住步子,望着太子申,“寡人也想听听你的看法。”
“儿臣恭听。”
“白相国辞世将近两年,相国之位一直空悬,百官无人节制,内政、外交诸事繁冗,寡人手忙脚乱,深感力不从心。常言说,‘国中不可一日无相’,看来,此言非虚。”
“父王欲置相国,选出一人就是了。”
“对于一国来说,选相拜将不是寻常之事,马虎不得啊!”
“父王想必有了合意人选?”
“唉,”惠王摇头轻叹,“白相国在时,寡人倒没觉出什么。白相国一走,寡人真还找不到可以替他之人。卬儿屡次推举上大夫陈轸,朱爱卿坚决反对。朱爱卿屡次举荐一个叫公孙衍的,卬儿也是看不顺眼。朱爱卿与卬儿都是寡人倚重之人,如此这般,让寡人难以决断,这想听听你的举荐。”
“儿臣也曾听人说起这个公孙衍来,据说白相国生前也曾举荐过他,想必此人有些才具吧。”
“他跟白相国多年,白相国举荐他,自是在所难免。你还听何人提起过他?”
“一些朝臣。”
“都是哪些朝臣?”
“这……”太子申迟疑一下,“儿臣记不清了。不过,儿臣以为,百闻不如一见,公孙衍有无才具,父王何不召来面试?”
惠王沉思有顷,转身向毗人招手。毗人急走几步,赶上来:“陛下有何吩咐?”
“你可抽空访察一下公孙衍,试试此人才具。”
“老奴遵旨!”
毗人走有几步,太子申喊住他,从袖中摸出那片竹简,递予毗人:“本宫拣到这片竹简,听说是这个公孙衍的。若是见到此人,你可顺手还他。”
毗人接过一看,陡然一震,点点头,纳入袖中。
在安邑魏宫的后花园里,毗人领着公子卬沿着一条花径,左拐右转,急急走着。
走了一时,公子卬放慢脚步,扯住毗人的衣襟,小声问道:“这个时辰了,父王召我进宫,可有大事?”
毗人应道:“老奴不知,安国君,请!”
公子卬一头雾水,跟毗人又走一时,来到魏惠王消夏的凉亭。亭中灯火通明。毗人顿住步子,小声吩咐:“公子留步,老奴这就禀报陛下!”撩腿走上台阶。
不一会儿,毗人站在亭上朗声宣道:“陛下口谕,宣安国君觐见!”
公子卬缓缓走上台阶,远远看到魏惠王端坐几前,几个宫人侍立于侧,对面几案上正襟端坐司徒朱威。
一见朱威,公子卬心里咯噔一沉。河西之战后,公子卬最怕魏惠王提及此战,自然也最不愿看到三个人,第一个是龙贾,第二个是公孙衍,第三个是朱威。三人之中,龙贾赋闲在家,公孙衍无非一介落寞士子,让公子卬真正发憷的就是这个朱威。公子卬断定,朱威必知河西之战内幕,但他知而不言,不温不火,知进知退,却让他捉摸不透,更让他睡不安稳。早晚见到朱威,公子卬内心深处就起一种莫名的惊惧。
公子卬正自踌躇,陡然瞥见几案上摆有美酒佳肴,远处还有几名乐师,这才长出一口气,趋前几步,叩拜于地:“儿臣叩见陛下!”
魏惠王呵呵笑道:“卬儿免礼,坐吧!”
公子卬谢过,起身坐到朱威旁边为他备下的几前,上面也摆了各色酒肴。
见他落座,魏惠王眉飞色舞地对侍酒道:“给两位爱卿上酒。”
侍酒倒过酒,退到一边。魏惠王端起酒爵,乐不可支道:“两位爱卿,寡人这么晚请你们来此饮酒,是想为一个人饯行。”
公子卬不无惶惑地问:“谁?”
“公孙鞅!”
朱威也是一怔,小声问道:“陛下,微臣听说公孙鞅受诬陷,被关入大狱,难道——”
“不错!”魏惠王点头道,“爱卿请看!”从几案上拿过一封书信。
毗人接过,呈予朱威。
魏惠王笑吟吟地望着朱威:“朱爱卿,你念出声来,让大家都听听!”
朱威朗声念道:“启奏陛下,秦宫大戏总算演完一出,公孙鞅今日伏法,被新君车裂于渭水河滩。微臣欲在咸阳多住几日,为陛下再演一出好戏,乞请恩准!陈轸叩首。”
待朱威念完,魏惠王呵呵一笑,点头赞道:“这个陈爱卿,真还有一手,是个能臣呐!”
听到是为公孙鞅送行,公子卬怒火中烧,“啪”地将酒爵置于几上,爵中酒全部溅出:“父王,若是为公孙鞅这厮饯行,恕儿臣不饮!”
魏惠王笑道:“卬儿,你为何不喝?”
“此贼出尔反尔,死有余辜,我们为何为他饯行?”
魏惠王对侍酒道:“为安国君斟酒。”
侍酒上前,将公子卬的酒爵重新倒满。
“安国君,请端起来。”
公子卬看一眼朱威,见他已端起来,只好犹豫地端起酒爵。
魏惠王缓缓说道:“公孙鞅赤心为秦,立下盖世奇功。秦人不加报答不说,反而以怨报德,使用极刑戕害忠臣。公孙鞅虽为大魏公敌,但就人才而论,确是大才,秦人不惜,寡人惜之。两位爱卿,来,满饮此爵,为公孙鞅冤魂饯行!”
三人同饮。
“唉,”朱威长叹一声,“公孙鞅若在九泉之下听到陛下有此公论,不知该作何想?”
公子卬从鼻孔里哼出一声:“哼,他能想什么?必是在那儿追悔当年自己为何有眼无珠、弃明投暗哩!”
见他说出此等肤浅之论,朱威不好再讲什么,呵呵一笑,别过脸去。
魏惠王重重咳嗽一声,缓缓说道:“两位爱卿,常言道,敌变我变。孝公暴毙,新君登基,旧党东山再起,公孙鞅无端被害,数月之间,秦宫连遭大变,你们说,寡人该当如何应对才是?”
公子卬奏道:“父王,秦人的好日子也该到头了。儿臣奏请起兵伐秦,夺回河西,报仇雪耻!”
魏惠王将头转向朱威:“朱爱卿以为如何?”
“微臣以为不妥。”
“为何不妥?”
“秦人眼下正举国丧,我若伐之,秦人反而同仇敌忾,于我不利。”
“爱卿是说,我当静观其变,坐等其乱?”
“陛下圣明!”
“嗯,”魏惠王连连点头,“爱卿所言,甚合寡人心意。秦孝公磨剑十八年,方得河西。寡人也要学一学他,再忍几时,看看这个毛头小子有何能耐。两位爱卿,眼下之急,不是伐秦,而是选贤任能。当年寡人错失公孙鞅,秦人得之,致使河西易手。今日秦人诛杀贤能,寡人则要反其道而行之,用贤任能。”
朱威起身,重重叩道:“陛下果能如此,我光复河西指日可待矣。”
“呵呵呵,”魏惠王心里美极,抬手示意,“朱爱卿请起。”
朱威再拜谢过,起身坐下。
“二位爱卿,”魏惠王逐个看向二人,缓缓说道,“寡人反复思忖,相国之位不能长久虚空。你二人都是寡人亲近之人,寡人要你们细细访查,但得大贤之才,寡人即以此位举国相托。”
“父王,”公子卬不失时机,拱手荐道,“儿臣眼下就有一个合适人选。”
“哦,”魏惠王身子前倾,“他是何人?”
“就是陛下方才所赞之能臣,上大夫陈轸。”
“嗯,”魏惠王微微点头,“陈爱卿倒是一个人选。”
秦宫,御书房里,景监伏首于地。
惠文公拿袖子擦把泪水,缓缓问道:“景爱卿,国父他——走了?”
景监泣不成声:“回——回禀君上,商君饮下御酒,就——就这么走了!”
惠文公再次垂泪:“商君他——他可有交代?”
“商君要微臣转奏君上,‘立威于军,立信于民;欲成大业,强国固本。’”
“你再讲一遍!”惠文公声音发颤。
“立威于军,立信于民;欲成大业,强国固本。”
惠文公涕泪交流,喃声说道:“本即农,农即民,民即法,法即秦!听商君之言,哪里像是谋逆之人?”又擦几把泪水,抬头看向景监,“景爱卿!”
“微臣在。”
“不瞒你说,”惠文公声音微颤,“寡人心里一直嘀咕,商君谋逆之事有点蹊跷。方才听你讲述商君临终之言,寡人愈发不安了。照理说,商君若要谋逆,应当谋杀寡人才是,为何却去谋杀公叔?还有那个朱佗,寡人刚刚听说,他到商君身边不足半年,商君对他并不信任。此等大事,以商君为人,该当托付亲信才是,何能轻托呢?景爱卿,寡人问你,会不会有人栽赃于他?”
景监心知肚明,却又不能讲明,跪地叩道:“君上圣明!是否有人栽赃,臣不敢臆测。不过,臣可禀明君上,凡谋逆者,必有私欲。商君是卫人,年已五旬,在秦并无嫡亲。臣素知商君,自入秦之后,十数年如一日,一心只为变法强秦,既未成家,也未立室,更无子嗣家庙。如果谋逆,他为何人而谋?”
“嗯,此言甚是,”惠文公重重点头,“寡人有意重审此案。如果商君真的是受人陷害,寡人绝不轻饶!景爱卿,寡人想将此案交由爱卿核查,可有难处?”
想到商君的临终之言,景监奏道:“谢君上器重!不过,此案涉及世族元老、权贵国戚,微臣身轻言微,恐难复命!”
“那……依爱卿之见,何人可当此任?”
“太傅!”
惠文公思忖良久,看向内臣:“传谕,宣太傅、公子华书房觐见!”
内臣躬身应道:“臣遵旨!”
太师府中,一片喜庆。
偌大的客厅里,甘龙端坐几前,陈轸陪坐。旧党成员,各按职爵坐于两侧,每人面前的几案上摆满美酒佳肴。众嘉宾无不笑逐颜开,把爵畅饮。
酒过三巡,甘龙扫视众人一圈,重重咳嗽一声。
喧闹的大厅立时鸦雀无声,所有目光尽皆投向老太师。
甘龙倒满一爵,递予陈轸,自己也倒一爵,举起来,缓缓说道:“今日我等去除逆贼公孙鞅,上大夫功不可没!诸位大人,老朽提议,先敬上大夫一爵!”
众宾客纷纷举爵,异口同声道:“老秦人敬上大夫一爵!”
陈轸举爵,环视众人:“公孙鞅倒行逆施,上天怒而罚之,陈轸不敢冒功!陈轸建议,我们谨以此爵敬祭上天,诸位大人意下如何?”
众宾客齐声曰善,纷纷将爵中酒洒向空中。
杜挚不无兴奋道:“上大夫此言说到下官心坎上了!想当年,公孙鞅在渭水河边处斩七百贤士、血流成河之时,恐怕不会想到他自己也有今日。这叫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上天终归是公平的。”
“唉,”公孙贾捋一把胡须,轻叹一声,“可惜的是,五马分尸之时,下官未能听到公孙鞅的惨叫,终是憾事。老太师,下官真不明白,公孙鞅既然罪有应得,君上为何赐他毒酒呢?”
“诸位大人,”甘龙捋一下飘然而下的长须,缓缓说道,“老朽以为,这正是君上的圣明之处。君上跟先君不同。先君视民为仇寇,动辄施以酷刑,株连九族。君上则以仁爱为治国根本,此举足以昭示君上的宽厚之心,当是大秦福音啊!”
“老太师所言极是。”杜挚叹服道,“现在想来,君上当年之所以率先反对变法,也是出于爱民之心。”
“是以老朽以为,祸秦之首,不在公孙鞅,而在新法。”
甘龙的话音刚落,陈轸随即点头应和:“老太师言及此处,陈轸也有一语,若是不妥,还望太师和诸位大人海涵。”
甘龙微微拱手:“上大夫但说无妨。”
“若是陈轸没有猜错的话,处死公孙鞅,并非君上远谋。”
“听上大夫语气,”杜挚略一迟疑,“君上远谋,难道是废除新法?”
“杜大人一语中的。”陈轸朝他竖起拇指,“不过,君上眼下也有难处,因为新法是先君孝公的既定国策,君上新立,不好擅自变更啊!”
众人纷纷点头。
“然而,”陈轸话锋一转,“在下以为,此事并非难办。如果诸位大人敢想君上所想,发动朝野臣民一齐上书,共同奏请废除新法,就可形成民意。若是形成民意,这——情势就另当别论了。”
这是个大胆的提议。众宾面面相觑,又不约而同地看向太师甘龙。
“嗯,”甘龙捋须良久,微微点头,“上大夫所言,并非不可行。君上看到民意如此,正可顺水推舟,恢复我大秦祖制。”
“诸位大人,”杜挚忽地站起,抱拳一圈,“既然老太师发话了,我等这就行动起来,发动臣民,各上奏本,吁请君上废除新法,恢复祖制。”
众皆雀跃。
泰和殿里,惠文公的几案上再次码起一堆堆折子,上面无一不写“废除新法,恢复穆公祖制”等字样。
惠文公面色阴沉,随手翻过几个折子,眉头渐渐横成一道。
内臣走进:“太傅、国尉、上大夫、公子华求见。”
“让他们进来。”
嬴虔、车英、景监、公子华趋进,跪地叩道:“微臣叩见君上!”
“众卿平身。”惠文公指指两边的几案,“请坐。”
几人落座,彼此点下头,嬴虔拱手奏道:“启禀君上,微臣已经查明,公孙鞅谋逆一事不实,为甘龙、杜挚等人栽赃陷害所致。”
“哦?”惠文公故作惊愕,“爱卿可有证据?”
嬴虔朝公子华努一努嘴,公子华拿出朱佗的供词和画押:“此为天牢司刑在朱佗身上寻到的悔过书,上有朱佗画押。”
这份悔过书是惠文公亲自审讯之后,公子华让朱佗画押的。惠文公早知端底,但仍旧装模作样地细细审过,拳头击于案上:“大胆奸贼,竟趁寡人新立之际,结成朋党,欺骗寡人,陷害国家栋梁,图谋颠覆先君新法,实乃秦贼!车国尉!”
车英跨前一步:“微臣在!”
惠文公指指堆在案上的奏折:“你将这堆折子拿去,凡是折上署名的,皆是奸贼一党,尽数缉拿归案,押入死牢,听候处置!”
“微臣遵旨!”
惠文公转对内臣:“再有,传河西郡守司马错、商於郡守樗里疾即刻进宫!”
“老奴遵旨!”
渭水河滩上,人山人海。“诛杀国贼”“变法强国”“为商君报仇”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在车裂公孙鞅的同一个地方,甘龙、杜挚、公孙贾等世族元老及其株连人员数百人皆被国尉府的甲士押上刑场。
监斩台上,行刑官车英端坐于主位,监斩官嬴虔、景监分坐两侧。秦宫中大夫以上官员全部列席,列国使臣依旧坐在第二排,陈轸赫然其中,不过面色尴尬,气色远没有车裂商鞅那日和悦。
三通鼓毕,车英正欲下令行刑,一骑飞至,远远高呼:“君上驾到!”
车英等急忙跪拜于地。
甘龙等色如死灰的脸上,重新现出一丝生机。
惠文公健步下车,走至监斩台。
自登基以后,这是惠文公首次直接面对秦国臣民。台上台下,万众望向惠文公。
万众静寂,万众期待。
“大秦的臣民们,”惠文公在台中站定,挥拳有力,声如洪钟,“今天,上天震怒,诛杀国贼,万民欢呼,举国同庆。寡人也欲借此良机,向国人一诉衷肠!”略顿一下,挥动拳头,“十八年前,卫人公孙鞅离魏赴秦,辅佐先君,变法强秦。大秦推行新法十余年,民富国强,一战光复河西,二战轻取商於,威服列国。秦国能有今日,皆商君之功。先君驾崩,寡人以国父之礼善待商君。然而,奸贼甘龙、杜挚、公孙贾等世族贵胄,一向视新法为敌,视商君为眼中钉,肉中刺,借寡人新立、举国大丧之时,串联朋党,栽赃陷害商君,又置国家大利于不顾,暗结他国使臣——”目光扫过监刑台,在陈轸身上略略一顿,“联络戎狄,内外施压,强逼寡人诛杀商君。及至商君遇难,奸党更加肆无忌惮,频繁密谋,屡次上奏,欲再胁迫寡人废除先君新法,恢复旧制!是可忍,孰不可忍?大秦臣民们,你们愿意废除新法、恢复旧制吗?”
众人山呼:“不愿意!”
惠文公朗声说道:“新法乃强秦根本,是由先君、商君及大秦的所有子民十数年心血铸造,怎能在寡人手中断送?大秦的臣民们,难道你们愿意走回头路,愿意看着大秦再度国弱民贫,如羔羊般任人宰割吗?”
众人山呼:“不愿意!”
“好!”惠文公再度挥拳,“寡人在此,对商君的英灵起誓,对上天宣誓:先君之法,永不改变!”
万头攒动,万臂齐举,万口齐呼:“君上万岁!新法万岁!诛杀奸贼!为商君报仇!”
行刑台上,背后各插一只写有“斩”字号牌的杜挚、公孙贾等面如死灰,绝望的两眼不服地看向甘龙。
“老太师,”杜挚眼中射出恨,“你且听听,我们何时联络戎狄了?”
“唉,”甘龙闭上眼睛,长叹一声,“是老朽看走眼了。老朽以为此子是我等一手调教出来的,万未料到,此子竟比其父还狠毒三分!”
“是呀!”公孙贾不无沮丧,“此所谓蛇生蛇,蝎生蝎,有其父必有其子!”
“二位大人,”甘龙睁开眼睛,“想必你们还记得那几只黄鸟吧?直到今日,老朽方才明白过来。此子远胜其父,不动声色,一石三鸟啊!”
“一石三鸟?”公孙贾惊问,“太师是说,您也是先君笼中的其中一鸟?”
“是的,”甘龙应道,“跟那公孙鞅一样,老朽本就是先君的笼中之鸟。”
公孙贾怔了一时,抬头又问:“请问太师,另外一只鸟呢?难道是……下官?”
甘龙苦笑一声:“公孙大人,你高估自己了。”
“那——”公孙贾的眼睛扫向台上,“他是谁呢?”
甘龙没有回答,却朝台上努努嘴:“看,有人记挂老朽,要为老朽送行来了。”
公孙贾抬眼望去,果见嬴虔正向惠文公嘀咕什么,惠文公点头。不一会儿,嬴虔手拿酒爵,另一人提着酒坛,二人一步一步地走下监斩台,走上行刑台。
嬴虔径直走到被反绑双手、跪在地上的甘龙面前,倒满一爵,双手捧至甘龙口边:“老太师,嬴虔为您饯行来了。”
甘龙缓缓说道:“老朽谢过太傅。”张口,一气饮完。
“老太师,”嬴虔略顿一下,“您有什么未了之事,交予嬴虔就是。”
甘龙望向刑场,望着与自己一道受刑的几个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十几个孙子和几房妻妾,惨然说道:“老朽一门全在这儿,还有什么要交代的?不过,老朽倒有一句话说予太傅。”
“太师请讲。”
“记得先君灵前的三只小鸟吗?”
嬴虔点头。
“两只小鸟已经死了,该第三只了。”
“太师多虑了。”嬴虔转向公孙贾、杜挚二人,各倒一爵,分别让他们喝过,转过身去,步履沉重地走回监斩台。
望着他的背影,公孙贾惊道:“太师,您是说,第三只小鸟,会是太傅?”
甘龙却不作答,缓缓闭上眼去。
“这不可能!”公孙贾急辨,“此子再毒,总不能连他亲叔也——”
“唉,”甘龙长叹一声,“能与不能,你我反正看不到了!”
甘龙的话音刚落,鼓声再起,车英大手一挥,掷下令箭:“时辰已到,斩立决!”
一排刽子手快步跨上行刑台,走至甘龙等身后,在更加紧密的鼓点声中挥刀砍下。
是夜,嬴虔回到府中,心中久久未能平静,耳中一直鸣响着甘龙临终前的那句话:“两只小鸟已经死了,该第三只了。”
说实话,自嬴驷旨令他重审商君一案开始,他也渐渐明白过来。一朝天子一朝臣,商君、太师,还有他,皆是前朝老臣,哪一人手下都有一大股子势力。有他们几人在朝,君上必会有所顾忌,也必放不开手脚。此前他一直觉得嬴驷不操心国事,现在看来,是他错看了。
嬴虔在厅中闷坐许久,心中灵光一闪,驱车径去景监府中。
嬴虔口头变法,心却念及旧党,因而一直是公孙鞅对头,素不与景监等新党联络。此番光临,又是深夜,景监大是惊异,略想一下,换过官服,迎出府门,揖道:“下官不知太傅大人光临,有失远迎。”
嬴虔却是一身便装,回揖道:“上大夫不必客气。嬴虔不期而至,算是不速之客了。”
“太傅大人是贵客,下官请还请不到呢。大人请!”
二人进厅,分宾主坐了。仆女上过茶,二人各品一口,景监开门见山:“太傅大人百务缠身,此番光临下官寒舍,必有大事指教。”
“嬴虔想让上大夫知道,商君之事,嬴虔甚是追悔。”
“商君之事与太傅无关,太傅不必自责。”
“唉,”嬴虔长叹一声,“嬴虔是粗人,未问青红皂白,竟是听信甘龙等人。幸亏君上圣明,终使真相大白于天下。嬴虔今日思之,悔恨莫及啊!”
“若不是太傅大人,商君何能沉冤得雪?”
“上大夫说到这儿,嬴虔更是惭愧。嬴虔此来,就是想问一事。”
“太傅请问,下官知无不言。”
“听说,君上要嬴虔重审商君一案,原是上大夫之意,可有此事?”
“非下官之意,是商君之意!”
“商君之意?”嬴虔吃一大惊,“商君怎么说?”
“商君临终之际,下官前去饯行,商君对下官说,如果君上重审此案,可让太傅去审。”
“哦?”嬴虔目瞪口呆,半晌方道,“商君还说什么没?”
“商君还说,‘在下功成名就,却不识进退,也是该呀!景兄,转告车将军,你们二人,当以鞅为鉴,好自珍重。’”
嬴虔沉思有顷,重重点头,抬头又问:“请问上大夫,今后可有打算?”
“唉,”景监长叹一声,“还能有何打算?下官年过半百,真也老了。下官跟车将军这都想好了,明日上朝,就要奏请君上告老还乡,找个地方养养鸟、种种花什么的,寻个乐子,也算是打发残年吧!”
嬴虔赶忙拱手:“养鸟种花也是嬴虔所爱。两位若是不计前嫌,可否与嬴虔同乐?”
景监拱手还过一揖:“能与太傅大人同乐,是下官的福分。”
“好好好!”嬴虔连声说道,“你转告车将军一声,我们这就说定了!”
咸阳东郊的驿道上,司马错引领随从纵马疾驰,远远望见前面还有一队人马,看旗号猜知是从商郡星夜赶回的樗里疾一行,加鞭追上。
司马错揖礼道:“樗里兄,没想到能在此地看到你。”
“在下也是。”樗里疾拱手还礼,“司马将军,你在河西,怎么跑这儿来了?”
“君上急召末将进宫,不知所为何事?樗里兄呢?”
“在下也是。”
“听说君上在渭水河边宰了甘龙那帮狗崽子,共是二十余家,数百口子,真是大快人心哪!要是末将也在,非亲手砍下几颗狗头不可!”
“唉,”樗里疾仰天叹道,“君上圣明,商君在天之灵,也算有个告慰了!”
二人合为一处,驶进城门,直朝宫中赶去。
这日是小朝,上朝的只有十来个朝臣,皆是禀事的。惠文公将众臣奏议一一回过,见无人言语,正欲散朝,景监看一眼车英,出班奏道:“微臣有奏。”
“爱卿请讲!”
“君上,”景监双手呈上辞职奏折,“微臣年事渐高,体弱多病,本欲为君上鞠躬尽瘁,可心有余而力不足,恐误朝廷大事。微臣请求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乞求君上恩准!”
众臣面面相觑,尚未回过味来,车英也跨前一步,跟着呈上奏折:“微臣也请告老还乡,颐养天年,求君上恩准!”
惠文公略一沉思,点头允道:“准允两位爱卿所奏!”转对内臣,“拟旨,两位爱卿忠君爱民,维护新法,劳苦功高,各赏黄金五百,丝帛五十匹,隶农百户,府宅一座。”
车英、景监跪下叩道:“微臣叩谢君上隆恩!”
二人刚谢过恩,嬴虔亦跨出一步:“君上,微臣有奏。”
“公叔请讲!”
嬴虔从袖中摸出一道奏折,双手呈上:“微臣所奏,尽在折中,请君上御览。”
内臣上前接过折子,呈予惠文公。
惠文公看过奏折,朝众臣道:“诸位爱卿,若无奏事,散朝!”
众臣相继散去。
嬴虔心中惶惑,正欲离去,惠文公道:“公叔留步!”
嬴虔停住脚步。
“请公叔书房叙话!”惠文公头前走去。
嬴虔跟随惠文公来到御书房,分宾主坐了。
“公叔,”惠文公拱手,“您真的也想告老还乡?”
“回君上的话,公叔仅比君兄年少三岁。君兄在时,公叔尚无感觉。君兄一走,公叔一下子感觉老了。公叔是真的老了。这几日来,总是思念君兄——”嬴虔说着,眼圈竟是红了。
惠文公鼻子一酸,朝嬴虔缓缓跪下:“公叔心事,驷儿知道。公叔不是老了,公叔是觉得驷儿稚嫩,需要磨炼,想把这千斤重担全部移在驷儿肩上,好让驷儿早日磨出老茧来!”
“君上,”嬴虔对面跪下,“公叔以前错看你了。秦国能有君上,大业必成啊!”
“谢公叔夸奖!”惠文公直视嬴虔,“公叔掌管粮草,乃国之重事。公叔定要卸任,敢问公叔,何人可任此职?”
“甘茂。”
“甘茂?”惠文公长吸一口气,“驷儿好像记得此人曾经在众卿面前顶撞过公叔,让公叔下不来台。”
“君上所问是何人可任此职,非何人顶撞过老臣。”
“是的。”惠文公重重点头,“再问公叔,商君临终之时,向驷儿推举樗里疾、司马错,依公叔之见,此二人如何?”
“商君荐举之人,君上只管起用。”
话音落处,内臣趋进:“启禀君上,河西郡守司马错、商於郡守樗里疾殿外候旨!”
“神了,”惠文公起身,呵呵笑道,“寡人一提他们,他们就全来了。”转向内臣,“宣二人觐见!”
三日后大朝,惠文公连颁几道诏书,准允太傅嬴虔、上大夫景监、国尉车英辞官归隐、告老还乡,同时任命樗里疾为上大夫,接管景监的政务,司马错为国尉,接管车英的军务,陇西郡守甘茂为右更,接管嬴虔的财务。
接后几日,惠文公将各地郡守、官大夫、千夫长以上官员来了个大换血,或升或降,或调动或移防,几乎无一例外地整肃一遍。
惠文公在做这一切时一气呵成,既没有拖泥带水,也没有草率行事,无论从哪一个环节都可看出,他是早有预谋的。此举显然是在告诉所有官员,他们的生杀荣辱全都掌控在新的君上手中。
就这样,在秦孝公驾崩后不到三个月,惠文公左右开弓,连出杀手,环环相扣,除商君,铲旧党,更换朝臣,看得列国眼花缭乱。
经过令人瞠目结舌的一系列大开大合,惠文公将先君孝公驾崩后的混乱朝局整治一新,完全掌控了秦国的内外朝政。
然而,惠文公并没有高枕无忧,而是静静地坐在几案前,从内心深处感到某种惶恐。
惠文公知道自己在惶恐什么。他深深意识到,他虽然万事俱备,但仍旧缺个什么。
这个什么就是商君。
先君有商君,因而明白秦国该向何处去,又该如何去,而他却是一无所有。樗里疾、司马错、甘茂之辈,虽说忠勇可嘉,才华也有,却都是做具体事的,哪一个也不能像商君那样高瞻远瞩把握国政,更不用说力挽狂澜了。
与商君相比,他们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在一个层面上的也许只有一个人,就是公孙衍。
然而,惠文公眼下顾不上此人,因为他还有一件更为急迫的大事。
这件事就是,秦国该向何处去?秦国犹如一艘巨船,正在全速航行时,掌舵的船长突然倒下,跟着船长离去的还有一系列老水手,他们中有观星的,有观海图的,有摇桨的,有扬帆的,有抛锚的。此时的海面上,到处都是风浪,到处都是暗礁,他这位新的船长、新的舵手费尽心机,总算使船稳定下来。眼下,全体船工上下一心,万象更新,但作为船长和舵手,惠文公清楚地意识到,船中不缺摇桨的,不缺扬帆的,缺的是观星的和观海图的。找不到北斗星,看不清海图,定不下东南西北,这艘巨船就不知驶向何处,更不知何时起风浪,何处有暗礁。
惠文公陡然想起公孙鞅狱中之言,沉思有顷,召来司马错和樗里疾,君臣三人径投终南山里。
司马错原来的兵营就在寒泉附近,加上前次又随公孙鞅来过,因而是熟门熟路。在他的引领下,君臣三人走出兵营,不消两个时辰,就已行至通往寒泉的山口。走不多时,惠文公、樗里疾、司马错赫然望见道旁站立一人。
见三人走近,此人二话不说,深深一揖:“在下贾舍人奉先生之命,在此恭迎三位大人!”
惠文公大吃一惊,目视樗里疾,再视司马错,二人皆是震惊。三人此来,事先并无通报,寒泉子却已预知,若非得道之人,岂有此等功力?
司马错早先见过贾舍人,赶忙还礼道:“有劳贾先生!”
贾舍人伸手道:“三位大人,请!”
司马错应道:“贾先生,请!”
贾舍人头前引路,四人沿山路走至草舍前面,寒泉子早已迎出,见到惠文公,揖道:“君上驾临寒舍,寒泉子有失远迎,特此谢罪!”
惠文公又是一惊,还一礼道:“先生如何知道嬴驷是君上?”
“老朽远观紫气北来,更有祥云笼罩,是以知道。”
“先生真是神人!”
寒泉子引领他们走至草堂,在堂中分宾主坐下,两位道童沏好茶水,退于两侧。
寒泉子指着茶水:“君上,两位大人,请用茶。”
惠文公品一口:“真是好茶呀!”
寒泉子笑道:“此茶摘自终南山寒泉之畔,现有茶树八棵,均为先师关尹子亲手栽种,饮之清香圆润,自非一般茶品可比。”
“难怪此地清幽祥瑞,原是圣地。圣地圣茶,嬴驷可否带回一些日日品尝呢?”
“君上贵为一国之尊,自可日日品尝。只是——此茶因非寻常茶品,非寒泉之水不能冲泡。君上若有雅趣,可使百姓络绎取之。”
“若是此说,也就罢了。只为一时口福而役民取水,所泡之茶无论多么清香圆润,嬴驷都将无法下咽。”
“君上有此爱民之心,实为秦人之幸!”
“先生美言,嬴驷愧不敢当。不瞒先生,嬴驷此来,是有俗事相扰。”
寒泉子似已猜出惠文公要说什么,当下说道:“君上可否随寒泉子另室说话?”
惠文公点头。
寒泉子起身引路,二人行至一个书斋,分宾主坐下。童子进来,再次摆好茶具,掩门退出。
寒泉子抱拳道:“君上有话请讲!”
惠文公抱拳应道:“先君早逝,嬴驷受命于多事之秋。秦地偏狭,秦民粗俗,国无积蓄,民生多艰,又逢天下纷乱,列国互争,内忧外患,层出不穷,嬴驷稚嫩浅薄,羽毛未丰,每每思之,夜不成寐。今日特来拜谒圣地,恳请大师教诲!”
“君上不必过谦。”寒泉子拱手回礼,“依老朽观之,君上处事果断,有条有理,数月之内,使秦大合大开,万象更新。此等魄力,绝非平庸之君所能为之。老朽恭贺君上了!”
“万事难逃先生慧眼,嬴驷叹服!”
“君上驾临寒泉,是否与大良造有关?”
“正是。商君在日,嬴驷求问秦国前路,商君说,嬴驷但有迷茫,可至寒泉求问先生。嬴驷不请自来,有扰先生清静,实属唐突。”
“敢问君上欲知何事?”
惠文公不假思索:“天下大势。”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今日天下明合实分,终将走向明分实合。至于合于谁家,当为天机,老朽不便妄言。不过,就眼下而言,一切正如君上所见,列国虽众,成大势者不过七家。燕弱而偏安,赵悍而不化,魏、韩夹于大国之中,难以自保,可成大业者,唯齐、楚、秦三国。”
惠文公眼睛大睁:“请大师详解!”
“楚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腹地广阔,当有大成;齐有渔盐之利,桑麻之富,教化之治,当为秦之劲敌。”
惠文公沉思有顷,小声说道:“百年以来,秦人一直以魏为敌,如此看来,似是小了。”
“君上所言,皆成过去。”寒泉子应道,“今日之魏,东西分割为二,中无连接,此为封国大忌。这且不说,魏国更居中原腹地,四邻皆敌,三强环伺,势必成为案上鱼肉,如何能成大事?”
“先生所言甚是。请问先生,嬴驷当以何策应对齐、楚?”
“三国角力,势均力敌,只可智取,不可强图。此所谓恃力者亡,恃智者昌。君上当以伐交为上,伐国次之。”
“嬴驷所虑,正在于此。秦人一向恃力,所缺者,智也。先君在时,有公孙鞅辅佐,智、力兼具。而今商君殉国,嬴驷唯有蛮力,苦无英才啊!”
“英才是时势造出来的。天下大势走到这儿,自有英才应运而出。依老朽之见,君上缺的不是英才,而是识别英才的慧眼。”
“先生之言,如开茅塞。嬴驷有一不当之请,不知当讲否?”
“君上但讲无妨!”
“先生慧眼千里,嬴驷不胜叹服。嬴驷不才,欲拜先生为国师,早晚聆听先生教诲,不知先生肯屈尊否?”
“老朽谢君上器重。只是老朽久居山林,不习驱驰,还望君上见谅!”
惠文公怔了:“这——”
寒泉子微微笑道:“君上勿忧。老朽有一小徒竹远,字修长,跟随老朽多年,虽无经天纬地之才,却也能够识人。老朽可使修长下山,或可助君上一臂之力。”
惠文公揖礼:“嬴驷谢先生相助!”
寒泉子回以一揖:“老朽不过顺天应命而已,君上不必言谢!”朝外叫道,“修长!”
一个中年人应声走进,叩道:“修长叩见先生。”
“你与舍人这就跟从君上下山,一切听命于君上。”
竹远再拜:“弟子谨听先生。”转向秦公,叩首,“草民竹远叩见君上。”
惠文公揖礼道:“竹先生请起。世俗庸碌,嬴驷有劳竹先生了。”
“草民愿听君上差遣。”
惠文公起身,朝寒泉子揖礼:“多谢先生了!嬴驷告辞!”
寒泉子起身还礼:“老朽恭送君上。”
寒泉一行,令惠文公眼界大开。寒泉先生所言,也与先君梦中所示契合。回到咸阳的当日,惠文公独自一人来到怡情殿,从密室中取出那只石匣子,目不转睛地凝视上面的铭文:“周数八百,赤尽黑出;帝临天下,四海咸服。”
说实在的,从内心深处讲,惠文公不止一次怀疑过这只石匣的真伪,认为是先君事先埋起来的。今日看来,这种怀疑不仅可笑,且也是对上天的不敬。
惠文公将石匣子恭敬地摆好,燃过香烛,对石匣子连拜数拜,面匣而坐,陷入深思。惠文公的耳边再次响起先君孝公的声音:“天下列国,能够取代周室的非我大秦莫属。此非我愿,实为天意。”
孝公的声音刚刚淡去,寒泉子的声音又强起来:“楚人口众多,地大物博,腹地广阔,当有大成;齐有渔盐之利,桑麻之富,教化之治,当为秦之劲敌……三国角力,势均力敌,只可智取,不可急图……恃力者亡,恃智者昌……伐交为上,伐国次之。”
惠文公沉思许久,慢慢收起匣子,复藏于密室,返身回到御书房,站在列国形势图前,聚精会神地凝视由烙铁在木板上烙成的情势标记。
看有一时,惠文公的眉头微微皱起:“是的,恃力者亡,恃智者昌……伐交为上,伐国次之——伐交?”
惠文公正在沉思,内臣走进:“君上,上大夫求见!”
“宣。”
不一会儿,樗里疾走进,叩拜道:“启禀君上,西戎进献宝马二十匹,义渠进献宝马三十匹,皆至马场。”
惠文公一向爱马,闻有宝马来,不无惊喜道:“走,陪寡人看看去!”
二人兴冲冲地走至宫门,惠文公停下步子,转对内臣:“你去一趟驿馆,请竹先生、贾先生也去一趟马场。”
“臣领旨!”
惠文公等兴师动众地赶到马场时,内臣已与竹远、贾舍人等在那儿等候了。在大司马的陪同下,一行几人缓步走过排排马厩。见有人来,这些战马无不蹬蹄喷鼻,兴奋异常。
惠文公甚是满意,指着它们笑对竹远道:“竹先生,你看它们如何?”
竹远拱手应道:“回禀君上,匹匹都是良马。”
惠文公似吃一惊:“难道没有一匹堪称宝马的?”
“那就要看君上如何看待这个‘宝’字了。”
“请先生详解!”
“君上若以驾车游乐、骑射田猎为宝,则它们匹匹可称宝马。君上若以日行千里、驰骋天下为宝,它们只配称为良马。”
惠文公沉思有顷,朝竹远深深一揖:“竹先生,说得好哇!不瞒先生,寡人请先生来此观马,等的就是先生这一句话。寡人新立,矢志振作,可惜胯下马力不济,难以图远。寡人为求日行千里之马,夜不成寐。此番进山,请到二位先生,实乃寡人洪福。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今有二位伯乐在侧,寡人复何忧哉!”
竹远还礼道:“君上如此厚望,草民实不敢当!”
“竹先生不必客套。寡人求马之心甚切,今召先生来,是想请教先生,寡人如何方能觅到千里良驹?”
“求马之途,无外乎两条。一是劳师动众,遍访天下,二是修好马厩,备足草场,使马无拘束之感,有驰骋之所,坐等千里马上门。”
“竹先生之言甚是。您看这样如何,寡人这就诏告天下,列国士子凡有一技之长者,皆可赴秦一展抱负。凡来秦士子,寡人必虚位以待,量才聘用。寡人另将列国驿馆辟出一部分,扩建为士子一条街,多设馆驿,专门款待天下士子。”
“君上有此诚意,天下宝马必接踵而至。”
“寡人所求,不是良马,而是千里马。至于能否求得,就要仰仗二位的慧眼了。”
“君上求贤若渴,修长敢不效力?”
正在此时,一骑飞至,公子华翻身下马,叩于地上:“微臣叩见君上!”
“爱卿平身。”
“谢君上!”公子华起身,欲言又止。
“说吧,这儿没有外人。”
“禀报君上,魏使陈轸回国去了。”
“陈轸?此人早该回去了。”
“君上所言甚是,只是陈轸此番回去,走得却是匆忙,似有急事。”
“哦?”惠文公怔了下,“知道所为何事吗?”
公子华摇头:“昨晚人定时分,有人交予陈轸一封密信。陈轸看过,当即叫人备车,星夜启程走了。微臣在想,定是魏国发生大事,不然的话,陈轸不会如此急切。”
“樗里爱卿,”惠文公思忖有顷,转对樗里疾道,“此番先君驾崩,寡人新立,魏王不计前嫌,特遣上大夫陈轸问聘,寡人甚为感怀。有来无往非礼也,爱卿可代寡人出使魏国,一是答谢魏王厚情,二是向魏王转达寡人问候,就说寡人愿与魏王尽释前嫌,缔结睦邻盟约,互通关贸,惠泽两国。”
“微臣遵旨!”
“樗里爱卿,此行还有一个使命,你可知道?”
“劝说公孙衍前来秦国。”
惠文公连连摇头:“劝字不妥,是请。记住,明请不行,暗请;软请不行,硬请。总而言之,你只能有一个结果——不可让他待在魏国,为魏所用!”
“微臣遵旨!”
“还有,这个陈轸是个人物,若有机会的话,可以助他做魏国相国。”
樗里疾似乎没听明白:“君上是说,助陈轸做魏国相国?”
“是的。”惠文公点下头,转对公子华,“小华,你也去,随上大夫见见世面。”
公子华拱手道:“臣弟遵旨!”
安邑城外的官道上,陈轸一行数辆马车正在朝安邑疾驰。正行之间,车队突然停顿,前面一阵混乱。
陈轸从车中探出头来,大声责问:“怎么回事?”
随行军尉回马过来:“回禀大人,几辆牛车挡在前面,不肯让路。”
陈轸不无气闷地跳下车子,跟着军尉直走过去,果见几辆牛车不紧不慢地卡在大道中间,将路堵得死死的。几个军卒已经走到最前面一辆牛车上,扯住一头黄牛。另一军卒正与赶车的纠缠。陈轸放眼看去,那赶车的是个中年男子,四十多岁,瘦长个头,书生气十足,手中拿着一册竹简,显然对那个纠缠他的兵士不屑一顾。
几辆牛车既旧且破,发出咿咿呀呀的声响。每辆车上套着一头黄牛,走在最前面的是头老犍牛,脖子上挂着个铃铛,牛头一摆,叮当作响。除第一辆车上的这位中年男子外,其他牛车上并无御手。
军尉走上前去,大声呵斥:“你是何人,竟然在此挡道?”
中年男子瞥他一眼,慢腾腾道:“你这人好生无理!你走你的道,我走我的道,谈何挡道?”
“咦,”军尉来劲了,“好生无理的是你!你的牛车走在前面,占住大道中间,不是挡道又是什么?”
“谬矣,谬矣!”中年男子连连摇头,“好生无理的是你!我的牛车在先,你的马车在后。我的牛车走在前面,你的马车走在后面。我的牛车在向前走,你的马车也在向前走,为何能说我的牛车挡道了呢?”
军尉被这个中年男子的这番话搅晕头了,愣怔半天,方才转过弯来,学着中年男子慢条斯理的样子较起真来,晃着脑袋道:“你——这么说吧,我们的马车跑得快,你的牛车走得慢;走得慢的牛车挡在跑得快的马车前面,跑得快的马车无法超越,走得慢的牛车就叫挡道,懂吗你?”
“谬矣,谬矣!”中年男子连连晃动脑袋,大声叫道,“飞鸟不动,飞矢不行,何况是牛车马车?”
“什么飞鸟不动?”军尉火起了,“今儿老子偏就叫你动!来人,将他的牛车掀到路边去!”
几个士兵冲上前去,眼看就要朝路边掀车,中年男子大叫起来:“什么礼仪之邦?你们魏人简直就是一群强盗!”
眼见众人就要动手,陈轸重重咳嗽一声,走到男子跟前,冲他们略略摆手。
众兵士停住。
陈轸将中年汉子打量半晌,缓缓问道:“先生可是宋国的惠子?”
“子不敢当,”惠施也瞄他一眼,“在下正是宋人惠施。”
陈轸抱拳揖礼:“魏人陈轸多有冒犯!”
惠施坐在牛车上,抱拳还礼:“惠施见过上大夫。”
陈轸不无抱歉道:“在下因有急事欲回安邑,下人赶路心切,惊扰了惠子车驾,望惠子海涵!”
“呵呵呵,”惠施朗声笑道,“听上大夫口气,是想走在惠施前面喽!”
陈轸再次揖礼:“有劳惠子相让!”
“相让不难,”惠施摇头晃脑,“只要上大夫与在下切磋几个命题即可。”
“久闻惠子学富五车,善辩名实,在下早欲讨教,只是今日事急,您看——”
“呵呵呵,”惠施脑袋又是一晃,笑出几声,“在下只听说过心急,不曾听说过事急。上大夫大人,好事不从忙中起哟!”
陈轸怔了下,只得硬起头皮:“惠子有何命题,在下讨教。”
“惠施以为,”惠施摇头晃脑,“天与地同尊同卑,山与泽同高同低。”
“这……”陈轸思索半晌,“于理不合呀!”
“惠施以为,物方生方死,马生卵,鸡长三足。”
陈轸挠头,口中自言自语:“物方生方死,马生卵,鸡长三足。”
“惠施以为——”
“什么乱七八糟的,”惠施尚未说完,陈轸早已火冒三丈,变过脸色,大声呵斥,“简直是个疯子!”转对军尉,“来人,把他的破车掀到一边去!”
话音落处,陈轸怒气冲冲地走向自己的轺车,钻入车里。
众兵士不由分说,将惠施的几辆牛车连拉带拖,强行拖到路边,腾出道路,大队车马急驰而过。
“陈轸,”惠施站在路边,望着远去的尘土,嘴角现出一丝冷蔑,摇头道,“只怕你欲速不达!”弯腰捡起几捆掉落于地的书简,再次摇头,“就凭你这点才气,又是这般惶急,安能成就大事?”
陈轸甩掉惠施,风尘仆仆地驶入安邑,急急匆匆地赶回府中。
听到车马声响,戚光小跑迎出,叩道:“主公,可把您盼回来了!”
陈轸急问:“怎么回事?”
戚光起身,在他耳边低语一阵。
“真的?”陈轸又惊又喜。
“千真万确!”戚光不无兴奋道,“是安国君亲口说的!安国君说,陛下征询相国人选,安国君趁机举荐主公,陛下吐出金口,‘陈爱卿倒是一个人选!’小人估摸,这一次,主公是十拿九稳了!”
“快备厚礼,去安国君府!”
陈轸顾不上旅途劳顿,与戚光径投安国君府。
听闻上大夫光临,公子卬的家宰匆忙迎出,看到戚光正在指挥几个下人扛抬礼箱,笑眯眯地朝陈轸揖一大礼,眼角瞥向箱子:“上大夫,此是何物?”
陈轸还过一揖,笑道:“这是在下从秦国带回来的一点土产,特意孝敬安国君。”
家宰再次揖过:“上大夫处处想着我家主公,真是难得!”伸手礼让,“上大夫,请!”
二人走进客厅,家宰安顿陈轸坐了,拿出来茶具,亲自沏过茶,摆于几上。
陈轸抬眼问道:“安国君不在府中?”
“回上大夫的话,主公陪陛下钓鱼去了。”
“钓鱼?几时去的?”
“怕有两个时辰了。上大夫若有急事,可到翠山寻他。”
“不急,不急,”陈轸略怔一下,呵呵笑道,“在下只在此处恭候就是。听说家老棋艺高超,在下能否讨教一局?”
“呵呵呵,”家宰亦以一笑作陪,“上大夫既有雅兴,在下敢不从命?”从几案下面摸出棋具,将装有黑子的木盒递予陈轸,“上大夫,请!”
翠山位于安邑北郊,说是山,实为一连串的丘壑,最高处不过几十丈。一条不知名的小溪从中穿过,流过安邑城东,东拐后流入大清河,在孟津附近汇进河水。此处树木茂密,鸟兽甚多,早在文侯时期,就被辟为宫用猎苑。
翠山之中有个小石潭,约十数丈见方,深不可测,潭水清澈,成碧绿色。潭中鱼虾颇多,是御用钓场。绕潭修有许多凉亭,专供君上、公子等达官贵人垂钓之用。
这日午时,魏惠王、公子卬、朱威三人各持钓竿,埋头垂钓。朱威的浮漂动也不动,魏惠王、公子卬的浮漂却在不停抖动。
公子卬心头大喜,连连起钩,钩上的却是一条又一条寸长小鱼。魏惠王眼中虽馋,却迟迟没有起钩。
公子卬急道:“父王,已经咬上了,快点起钩!”
魏惠王白他一眼,不为所动。公子卬扭头再看朱威的浮漂,也在摆动,叫道:“朱司徒,你的也咬钩了!”
朱威应道:“回公子,不过一条小鱼而已。”
公子卬听得刺耳,脸色一沉,将安好鱼饵的钩子狠狠甩入水中。
陡然,惠王的浮漂被一股强力拽走,魏惠王瞧得准了,猛然抖钩,果然钓上一条近尺长的鲤鱼。
公子卬扔下鱼竿,拱手致贺:“儿臣恭贺父王钓到大鱼!”
魏惠王乐呵呵地将鲤鱼取下,小心翼翼地放入桶中,换好饵食,甩钩入潭,转向公子卬,教训他道:“卬儿,晓得不,这才是钓鱼。”
“儿臣谨记在心!”
惠王的钓竿刚甩下去,浮漂又见异动。魏惠王再次起钩,又钓一条鲤鱼。惠王再甩钩,浮漂再动,惠王再钓一条鲤鱼。
惠王连钓三条尺来长的鲤鱼,喜不自禁,不无得意地将眼角瞟向朱威的浮漂,看到浮漂也被一股大力拉动,朱威却如熟睡似的,眼睛半闭,纹丝不动。
惠王急了:“朱爱卿,有大鱼咬钩了!”
“回禀陛下,”朱威伸出另一只手,做个叩首的动作,“不过一条鲤鱼而已。”
惠王听得真切,回视自己桶中的三条鲤鱼,沉思不语。
“哟嗬,”公子卬不无讥讽道,“朱司徒难道欲钓北冥之鲲吗?”
“回安国君的话,”朱威沉声应道,“朱威只敢钓鱼,不敢钓鲲。”
“请问司徒大人,何人可以钓鲲?”
“北冥之鲲,当由圣人钓之。此潭之鲲,当由陛下钓之。”
惠王心中一动,盯住自己的浮漂沉思有顷,转问朱威:“朱爱卿,寡人欲钓此鲲,该如何放钩才是?”
“回禀陛下,”朱威话中有话,“鲲藏于渊,鱼浮于表。陛下欲钓此鲲,不妨将钩下得深些。”
“爱卿所言甚是。”惠王重重点头,收起鱼钩,将浮漂上移数尺,换上一块特大的鱼饵,用力甩入潭水深处。
就在此时,毗人走到。
惠王眼角瞥到:“人呢?”
“回陛下,”毗人小声禀道,“老奴去晚一步,殿下已经换过衣服,出宫去了。”
“出宫?”惠王眉头微皱,“他出宫干什么?”
“老奴不知。”
惠王沉思有顷:“去,传他速来!”
“老奴遵旨!”
安邑东市,惠施的牛车慢慢驰来,在闹猛处停下。
惠施不慌不忙地跳下车子,将几辆牛车分别扎好,将几头牛解下来,拴在车辕头上,又在每一头牛前放了一筐干草。之后,惠施从车上取出一块木板,拿出铁钉和锤子,将木板钉在砖墙上。
木板上面,是他亲手书写的“观物十事”:
〖一、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二、深千里,无厚
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四、物方生方死
五、万物皆同皆异
六、宇宙无穷亦有穷
七、今日适越而昔来
八、连环可解
九、大地中心在燕之北、越之南
十、天地一体〗
有条不紊地做完这一切,惠施拍拍手,满意地盯视木板一眼,走到木板下,背靠墙壁,席地而坐,眼睑微微闭合。
在这闹市区,惠施的怪异行为,尤其是那块木牌子,很快引来一大群观众,七嘴八舌地议论不止,不时发出哄笑声。
有人终于耐不住了,指着木牌,大声问道:“诸位,诸位,这句‘今日适越而昔来’,说的是啥?”
有人应道:“告诉你吧,说的是,今日你刚刚到达越国,可在昨天,你已经从越国回来了。”
前者惊道:“这不是瞎说吗?”
观众再次哄笑起来,七嘴八舌地议论不休:
“你们看,‘连环可解’。谁有连环,拿来让他解解看。”
“快看哪,‘万物皆同皆异’!要是万物都是一样的,岂不是没有长短粗细、高矮胖瘦了吗?”
“照他这么说,鸡就不是鸡,是狗;马也不是马,是牛。真是可笑!”
“唉,此人死读书,这是读出毛病来了。”
……
惠子依旧是双目微闭,端坐不动。
人群中,羽扇纶巾、一身富家少爷打扮的太子申两眼盯住木牌上的黑字,陷入深思。有顷,太子申抱拳揖道:“这位先生,晚生求教!”
惠施的眼睛并未完全闭上,因而早已看到此人,见他发问,并不回礼,依然纹丝不动,声音却是中气甚足:“客官请讲!”
“嗨,大家快看,这个怪人开口说话了!”人群中有人大声嚷道。
更多观众围拢上来。
太子申再揖:“先生的观物十事,可有破解?”
惠施朗声应道:“天地万物,有立自有破;观物十事,有观自有解。”
“请问先生,”太子申道,“何为‘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惠施应道:“万物皆同,何分大小?”
太子申沉思有顷,再次问道:“‘其深千里,无厚’,又作何解?”
“万物皆同,何有厚薄?”
太子申又是一番沉思:“‘天与地卑,山与泽同’呢?”
“万物皆同,何论高低?”
惠施皆以同一理由回答所有提回,听得太子申如堕雾中,憋得脸色通红:“那——请问先生,您又是如何理解‘物方生方死’呢?”
惠施依旧答道:“万物皆同,何言生死?”
太子申深思良久,再次拱手问道:“先生又是如何理解‘万物皆同’呢?”
“至大无外,千里无厚,天地同卑,生死同时,万物有何异哉?”
太子申愈加茫然:“先生这样颠来倒去,互为问答,晚生愚笨,当真是越听越糊涂了。”
惠施慢慢睁开眼睛:“这位士子,变化之理原本如此,非惠施饶舌也。”
“惠施?”太子申打个惊愣,拱手再揖,“先生可是宋国的惠子?”
惠施这也拱手:“正是在下。”
太子申正欲再说,一人挤过来,在他耳畔低语数句。
太子申略怔一下,转身朝惠施拱下手道:“先生,晚生有事,先行一步,他日再来讨教。”
话音落处,太子申随从来人匆匆走出人群,走向不远处的一辆轺车。
惠施收回目光,再次闭目。
小石潭边,魏惠王眼睛大睁,一眨不眨地盯在碧绿潭水中的浮漂上。浮漂静静地浮在水面,随微波起伏。
魏惠王似乎等得急了,扭头问朱威道:“朱爱卿,此水别是无鲲吧!”
“回禀陛下,”朱威沉声应道,“钓鲲非同钓鱼。鱼见饵上钩,鲲视情上钩。陛下欲钓此鲲,此鲲亦在观望陛下。”
“依爱卿看来,”魏惠王这也明白了朱威的深意,“此鲲在观望寡人什么呢?”
“观望陛下之情。若是陛下真情求鲲,诚意用鲲,此鲲必至。若是陛下只求小鱼小虾,或为一时猎奇,此鲲或将游向他处。”
“如果真有此鲲,”惠王沉思有顷,郑重说道,“寡人就以相国之位相托,爱卿以为如何?”
“陛下果能如此,此鲲必至。”
听到相国二字,公子卬总算明白过来,脸色一沉:“请问司徒,此鲲究竟是何人,明说出来就是,不要在此绕来弯去,净打哑谜。”
“是啊,”惠王盯住朱威,“朱爱卿,此地并无外人,但说无妨。”
朱威放下鱼竿,叩拜于地:“陛下诚意相求,微臣就斗胆放言了。微臣以为,此鲲就是公孙衍。”
“哈哈哈哈,”公子卬放声长笑几声,“司徒大人鲲来鲲去,我道是何大贤,原来又是此人!”
朱威重叩于地:“陛下——”
“朱爱卿,”惠王放下鱼竿,缓缓站起身子,“若是此鲲,就留待他日再钓吧!”
惠王转身走没几步,迎头碰到毗人领着太子申疾步走来。
见惠王面色不悦,太子申慌忙叩首:“儿臣叩见父王。”
惠王沉脸问道:“听说你出宫去了?”
太子申忐忑应道:“回禀父王,儿臣东市去了。”
“东市?”惠王斜他一眼,“所为何事?”
“儿臣并无他事,随便逛逛而已。”
“随便逛逛?”魏惠王气从中来,虎起面孔大声呵责,“自河西陷落之后,寡人日夜忧思国事,恨不能在一日之内重振大魏雄风,收复失地。可你呢?看看你自己,身为太子,却是一无用心,四处浪荡!”
“儿臣知罪!”
惠王盯他一眼,鼻孔里重重哼出一声,拂袖而去。
太子申无端遭此呵斥,不知所措地怔在那儿。
钓鱼台上,看到惠王走远,公子卬这也站起身子,斜盯朱威一眼,将鱼竿“啪”地摔在亭子上,大踏步离去。
公子卬赶紧驱车驶回,在老家宰陪同下走进府中,远远望见当院跪着一人。
公子卬扫一眼家宰:“跪者何人?”
“回禀主公,是陈大人,他在此地跪迎多时了。”
公子卬急跨大步赶去,边走边叫:“上大夫,你这是为何?”
陈轸行再拜大礼,朗声说道:“安国君提携大恩,下官万死不足以报!”
公子卬扶起陈轸:“上大夫快快请起!”携手走进客厅,“上大夫几时从秦国回来的?”
“下官刚刚回来,这不,回到府上,屁股尚未坐稳,就奔上将军府上来了。”
两人进厅,分宾主坐下。
“唉,”公子卬眼望陈轸,长叹一声,“你来得正好,本公子正欲寻你呢!”
陈轸心里一颤:“怎么,出变故了?”
“就差一点儿。”
“请上将军明示。”
“方才与父王在石潭钓鱼,若不是本公子在场,相国之位只怕已是公孙衍的了。”
陈轸惊得呆了。
公孙衍的老宅里,公孙衍正在伏案疾书,案上案下摆放着一堆堆的竹简。
朱威进来,神色沮丧地坐在他对面。闷坐一会儿,朱威随手拿过一卷:“公孙兄,这些全是你写的?”
“是呀,”公孙衍指着一堆堆竹简,“《兴魏十策》,就差这一策了。”
“兴魏十策!”朱威急急翻阅。
“你都看到了,”论及天下,公孙衍颇是兴奋,“方今天下形势万变,列国奇招频出,朝令夕改,唯有魏国因循守旧,依然在沿用数十年前文侯所订规制,早已不合时宜,流弊甚多。近段时间在下心血忽至,日日参研列国成法,针对魏国时弊,拟就这册《兴魏十策》,恳请朱兄斧正!”
“斧什么正?”朱威急站起来,“快,快把竹简捆起来,全都给我。”
“给你?”公孙衍一怔,“你要它们做什么?”
“拿它们去见陛下。在下要让陛下看看,他陈轸在忙活什么?公孙兄你又在忙活什么?”
“朱兄,”公孙衍略怔一下,“听你口气,又向陛下推荐在下了?”
朱威点头。
公孙衍呆怔有顷,慢慢伸出手来,从朱威手中拿回竹简,长叹一声:“唉,这些竹片,还是留在此地吧!”
“公孙兄,”朱威急道,“眼下正是关键时刻,万不可泄气!”
“朱兄呀,”公孙衍摇头,“不是泄气不泄气的事。我早说过,我们这个陛下,如果走不到山穷水尽,他是醒不过来的。”
“陛下那里走不通,在下可以去找殿下。”
“我说朱兄,”公孙衍冷蔑一笑,目光直射朱威,“在下劝你莫费力气了。安邑城中谁人不知殿下?若是谈论风花雪月、琴棋诗画、天南地北,殿下可以口若悬河。若是谈论国事,只怕说不过三句。”
“公孙兄,”朱威辩道,“殿下再不济,也是殿下。陛下年逾五旬,虽说依旧身强体壮,可毕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孝公突然驾崩,陛下或有感触。今日钓鱼,殿下未至,陛下极是不悦,使内宰四处寻他。可以看出,陛下是在有意栽培殿下,让他走到正路上来。”
公孙衍显然无法抵御此话,略一沉思,抬头问道:“讲吧,朱兄意欲何为?”
“在下欲将《兴魏十策》呈送殿下,看看殿下是何说辞。”
公孙衍略想一下,从正在写的竹简里随意抽出一片:“就给他这片吧。”
朱威一怔:“就这一片?”
公孙衍嘿然一笑:“要是他看得懂,有此一片也就够了;要是他看不懂,纵使给他一捆,也是无用。”
太阳西下,夜幕降临,街上行人越来越少了。
安邑东市里,惠施收拾牛车,正要寻个地方安歇,一辆马车驶来,在他面前戛然而止。车上跳下一人,朝惠施深揖一礼:“先生可是从宋国来的惠子?”
“正是在下。您是——”
“在下是东宫内宰。”
惠施还过一礼:“惠施见过内宰。”
“在下奉殿下旨意,特来相邀先生!”
“既是殿下所请,在下恭敬不如从命。”
内宰吩咐随员:“你们先将先生的牛车赶至馆驿,寻处安顿了。”转对惠施,“先生,请!”
东宫位于王宫一侧,在安邑城中,论显赫,仅次于王宫。车马驶至,远远望到太子申早已候在殿外亲迎。见面礼毕,太子申携了惠施之手,径至厅中。
是夜,二人秉烛夜谈,从“观物十事”谈起,就名实之论到万物同异,越谈越是投缘,竟是通宵未眠。
眼见天色大亮,太子申、惠施却毫无倦意,移步于后花园。早有侍女端来凉水,二人擦把脸,吃过早点,在凉亭中坐下,正要接着叙话,内宰赶来,禀道:“启禀殿下,司徒府朱大人求见!”
太子申皱下眉头:“本宫正在会客,让他改日再来。”
内宰应过,走出花园,径至前厅,满脸堆笑地对朱威揖道:“朱大人,殿下正在会客,您有什么事儿,吩咐在下就是。”
朱威不肯相让,拱手道:“此事非同小可,在下必须面奏殿下,烦请宰辅再去通报。”
内宰再走进去,不一会儿,太子申沉着脸急急走来。
朱威伏地叩道:“微臣叩见殿下!”
“朱司徒请起!”太子申在位上坐下,“听说司徒有事欲见本宫?”
朱威起身,在客位坐下:“殿下记得昨日之事否?”
“记得。”太子申心中一凛,“为这事儿,本宫一直在纳闷儿。司徒可知父王所为何事?”
“陛下欲请殿下钓鱼!”
“钓鱼?”太子申大是诧异,“钓鱼就是钓鱼,父王何以雷霆震怒呢?”
“殿下可知陛下欲钓何鱼?”
太子申摇头。
“陛下欲钓水中之鲲。”
“朱司徒打什么哑谜呀,”太子申皱眉了,“本宫是越听越糊涂呖。什么水中之鲲?”
“就是未来国相。”朱威点明话题,“陛下明为钓鱼,实为商讨由何人继任大魏相国。”
“谁做相国,”太子申不耐烦起来,“由父王决定就是,怎会扯在本宫身上?”
“陛下若是能够决定,何需待到今日?”
“这……司徒有何见教?”
“安国君一心推举上大夫陈轸为相,微臣以为不妥。陈轸是何德行,殿下心中明白。若是此人为相,大魏亡无日矣!”
“以司徒之见,当以何人为相?”
“公孙衍!”
“若是此说,”太子申淡淡说道,“司徒何不直接奏明父王,荐他就是?”
“唉,”朱威轻叹一声,“微臣已经举荐多次,可陛下——”
“司徒之意是——”
“微臣思来想去,唯有求助于殿下。殿下,公孙衍之才,堪比秦之商鞅啊!”
“司徒既已举荐过,本宫也就爱莫能助了。司徒大人若是没有其他事情,本宫还有客人在后花园中等候呢。”太子申起身,双手揖礼,作送客状。
“殿下且慢,”朱威也站起来,从袖中掏出那片竹简,“微臣恳请殿下看过这个,再作定论。”
太子申接过竹简,纳入袖中,转对内宰:“送客!”
内宰伸手礼让:“朱大人,请!”
朱威深揖:“微臣告退。”
太子申走回园中,朝惠施揖道:“实在抱歉!唉,这些繁冗之事总是扫兴,请先生多多包涵。”
惠施回过礼,笑道:“敢问太子,是何繁冗之事?”
“还不是相国之事?”
“贵国不是没有相国吗?”
“唉,”太子申苦笑一声,叹道,“正是因为没有相国,才有这些杂事儿。不瞒先生,自白相国故去,朝中无相,众臣无人节制,父王事事躬亲,甚是疲累。父王久欲拜相,只因未得合适之才,方才拖至今日。”
“听说陛下欲拜上大夫陈轸为相,可有此事?”
“朱司徒就是为此着急。”
“有人愿做相国,当是好事,朱司徒为何着急?”
“朱司徒认为陈轸是祸国乱臣,不可为相。”
“依朱司徒之见,谁可为相?”
“公孙衍。”
“司徒大人难道是要殿下推举这个公孙衍?”
“正是。”
“殿下应允了?”
太子申摇头。
“这么说来,”惠施微微一笑,“司徒大人岂不是白走一趟喽?”
“他留下一片竹简,说是公孙衍所写。”
“草民可否一阅?”
太子申从袖中摸出竹简,递予惠施。惠施瞄一眼,递还。
“先生,”太子申顺口问道,“此人写得如何?”
“还好,”惠施淡淡一笑,“写得一手好字。”
“先生之意是——”
“草民以为,”惠施话锋一转,“若是此人愿做相国,殿下倒是可以向陛下举荐。”
御书房里,魏惠王正在批阅奏章,毗人禀道:“陛下,上大夫使秦归来,在外候见!”
“哦!”魏惠王惊喜交加,“陈爱卿回来了,快,宣他觐见!”
陈轸趋入,叩道:“微臣叩见陛下,恭祝陛下万安!万万安!”
“爱卿快快平身!”话音未落,惠王人已站起,上前扶起他,按他坐在席上,“爱卿此番使秦,功莫大焉,寡人这要重重赏你!”转对毗人,“毗人!”
“老奴在。”
“拟旨,赏陈爱卿黄金一百,锦缎百匹,乐工十人,良马四匹。”
“微臣叩谢陛下隆恩!”陈轸起身,再叩于地,“陛下厚爱,微臣万死不足以报。陛下厚赏,微臣却要斗胆谢绝!”
“哦,”魏惠王稍稍惊愕,“爱卿难道是嫌寡人所赏不够么?”
“微臣不敢!”陈轸再叩,“陛下所赐,虽一羽毛,微臣不敢以为少,何况如此厚赏?微臣乞请陛下容臣一言!”
“爱卿请讲!”
“孝公、公孙鞅尽皆归天,陛下光复河西在即,一金一铜,一布一丝,皆当用于光复大业,微臣尺寸之功,不敢受赏!”
闻听此言,魏惠王不无感慨,沉思良久,再度起身,亲手将其扶起,叹道:“陈爱卿,说得好哇!自白相国走后,如此忠良之言,寡人久未听闻了!”
听到魏惠王将自己与白相国相提并论,陈轸涕泪横流,哽咽道:“陛下——”
魏惠王搀起陈轸,将他让到昔日白相国所坐之处:“陈爱卿,来,向寡人细细说说秦宫之事。”
“微臣遵旨!”
陈轸自不怠慢,将一路上编好的秦宫故事一五一十地讲予惠王,先说自己如何向甘龙献计栽赃公孙鞅,后说自己如何使甘龙、公孙贾、杜挚等秦国老臣刑场伏诛,最后才说自己如何设计,再使嬴虔、车英、景监等重臣相继离职,使惠文公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无奈之中,只好提升一大群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等。陈轸移花接木,巧舌如簧,绘声绘色地将秦宫发生的系列惊变完全说成是他一人全力运筹的结果,听得魏惠王瞠目结舌,时不时地拍案叫绝。
君臣叙得正热,毗人再度走进:“启禀陛下,秦国上大夫樗里疾来朝!”
“嘿,”魏惠王略略一怔,看向陈轸,“真正邪门,说谁谁到!”转对毗人,“安排他们馆驿安歇!”
“领旨!”毗人趋步退出。
“呵呵呵,”魏惠王转向陈轸,“听爱卿讲话,甚是酣畅。爱卿前脚回来,秦人后脚追上,动作倒是快。爱卿可去会会此人,观他此番来使,意欲何为?”
“微臣领旨!”
陈轸精心设计的这步棋走得极妙,显然也收到了奇效。回府途中,陈轸眼前再次浮出惠王两番将他扶起的场面,越想越是得意,情不自禁地哼起家乡小调来。陈轸是泗下宋人,与惠子同乡,哼出的曲子既有南方蛮楚风味,又有齐鲁之韵,甚是好听。驾车的戚光见主子这般高兴,心中也就舒畅,扬鞭催马,正欲疾驰,陈轸忽又摆手止住。
戚光勒住马,扭头道:“主公——”
“转回去!”
戚光惊道:“还去宫城?”
“不,去驿馆。”
戚光寻到宽阔处,转过车头,朝王宫附近的驿馆驰去。
赶至驿馆,陈轸下车,缓缓步入秦使樗里疾下榻的馆驿。早有人报知樗里疾,陈轸尚未走到门口,樗里疾已经迎出,远远揖道:“樗里疾见过陈兄!”
陈轸还礼:“陈轸见过樗里兄!”
“在下刚刚安顿下来,这正打算去府上拜望,不想陈兄先行一步,实令在下汗颜。”
“呵呵呵,”陈轸笑道,“在下到咸阳,樗里兄是主,在下是客。樗里兄到安邑,在下是主,樗里兄是客。贵客光临,在下自当先来拜望,聊尽地主薄义呀!”
“陈兄客套了!”樗里疾伸手握住陈轸的手,“陈兄,请!”
二人携手步入客厅,分宾主坐下。公子华走进,沏上茶水。
陈轸眼生,转望樗里疾:“这位是——”
“哦,”樗里疾伸手介绍,“在下正欲引见呢。他就是公子华,在下副使。”
公子华很少抛头露面,因而陈轸在秦多日,虽说多次听闻杜挚等提及这个名字,也晓得他是惠文公的亲信手足,却是无缘谋面,不想在此不期而遇了。
“公子大名,在下如雷贯耳!”陈轸不敢怠慢,起身长揖。
“嬴华见过上大夫。”公子华还过一礼,凑前一步,嘻嘻笑道,“上大夫,听说安邑甚是好玩,能否介绍一个去处?”
陈轸早从杜挚口中得知公子华生性风流,堆出笑道:“呵呵呵,公子爱玩,到这安邑当是找对地方了。不知公子爱玩何物?”
“都有何物好玩?”
“安邑可玩之处多不胜数,”陈轸应道,“就看公子有何喜好了。若是喜欢田猎,公子可到翠山;若是喜欢赌钱,公子可到元亨楼;若是喜欢女人,公子可到眠香楼。”
“嘻嘻,”公子华直奔主题,“要是此说,在下想请上大夫讲讲这个眠香楼。”
“好好好,”陈轸竖拇指道,“公子果是风雅!眠香楼里,列国美女,应有尽有,少至豆蔻佳人,长至半老徐娘;瘦有弱不胜衣的细腰,膄有珠圆玉润的雪肤!”
“可有国色天香?”
“有有有,”陈轸呵呵又是一笑,“若是无香,还叫什么眠香楼?不瞒公子,里面真还有位姑娘,就叫天香,那可真是国色天香,貌美不说,琴棋诗画更是无所不精。公子若得此女春宵一度,不枉此生哟!”
“听上大夫此话,难道此女——”
“不瞒公子,”陈轸神秘一笑,“此女向不接客,是以公子——”故意打住话头。
“咦,”公子华一怔,“这倒奇了,本公子走遍天下,不曾见过香楼女子不接客的。上大夫这请讲讲,那天香姑娘何以不接客?”
“这……”陈轸故意迟疑一下,“在下不方便多说。”
“哈哈哈,”公子华朗笑几声,朝陈轸打个揖道,“嬴华谢上大夫提示了!两位在此细聊,嬴华这就出去瞧瞧热闹!”
“公子慢走!”陈轸起身,见公子华人已出门,只好长揖一下,目送他远去,冲樗里疾笑道,“没想到公子这般风风火火,是个性情之人呐!听闻公子与秦公相处甚笃,樗里兄能得公子作副使,面子不小哟!”
“什么面子不面子的?”樗里疾扑哧笑道,“君上要在下朝见陛下,公子听说安邑好玩,定要在下带他前来。在下知他玩心太重,怕他误事,不肯带他。公子急了,直接求到君上,君上缠不过他,只好发话。在下别无选择,也就带他来了。”
听到秦公如此治政,陈轸窃喜,转过话题,冲樗里疾抱拳贺道:“樗里兄鸿运高照,从地方郡守一跃三级,在下早欲贺喜,却是无缘。今日见面,在下就此道贺了!”
“惹陈兄见笑了。”樗里疾抱拳回礼,“不瞒陈兄,眼下秦国山中无虎,只能让在下这只猴子暂时蹦跶几日。”
“唉!”陈轸长叹一声,模样甚凄。
“敢问陈兄,何以出此长叹?”
“无论如何,”陈轸不无伤感道,“樗里兄还有地方蹦跶,不似在下,在这上大夫位上,一坐竟是七八年,挪不动窝了。”
“呵呵呵,”樗里疾笑出几声,“上大夫这是在说反话吧!在下听说,相国这个位子,陛下是一直为大人留着的。”
“唉,”陈轸又是一声长叹,“什么留不留的,白圭故去,这都两年了。”
“哦?”樗里疾敛住笑容,“听陈兄此话,难道另有隐情?”
“既然樗里兄问及,在下也就不瞒了。”陈轸忖准时机,直言以告,“就在近日,有人再向陛下举荐公孙衍为相。”
“哈哈哈,”樗里疾爆出几声长笑,“我道是何人向陈兄叫板呢,却是公孙衍。在下听说,此人不过是个相府家奴,如何能成?”
“不瞒樗里兄,”陈轸压低声音,“此人倒没什么,关键是那个朱威,陛下偏听他的。”
“这个好办,”樗里疾笑道,“陈兄若有此意,在下可助陈兄一臂之力,除去此人!”
“樗里兄是说……”陈轸大睁两眼,“朱威?”
“不不不,”樗里疾连连摆手,“朱大人是王亲,在下岂敢?在下指的是那个公孙衍。”
“此话当真?”陈轸急不可待了。
“咦,陈兄这是信不过在下吗?”
“哪里,哪里。”陈轸抱拳道,“在下谢过樗里兄。请问樗里兄,此事若成,叫在下何以回报?”
“此等小事,在下安敢奢求回报?”
“有来无往非礼也,樗里兄不必客气,若有所求,但讲无妨。”
“上大夫有此美意,在下也就直言以告了。”樗里疾拱手揖道,“不瞒陈兄,君上新立,欲与陛下重修旧好,睦邻而居。在下奉诏来使,唯有此意,陈兄若能在陛下面前多多美言,让在下不负使命,在下也就心满意足了。”
“若是此事,”陈轸松下一气,回揖道,“在下一定鼎力相助。”
“多谢陈兄!”
听完陈轸详细讲过秦宫内情,魏惠王甚是兴奋,大半夜未能睡去,一直在琢磨如何利用这千载难逢之机光复河西。魏惠王知道,眼下时机虽好,作为君王,他却急切不得。一则他要观望一下惠文公,看他是否真如陈轸所说,是个诛杀异己、不会用人、独断专行之人;二则他要在开战之前,做好充分准备。
这个准备不是财力,不是人力,而是人才。秦孝公能得河西,因为他有公孙鞅。而他手中,眼下除去陈轸之外,真还划拉不出一个大才。公子卬不必说了,朱威的忠诚是没说的,干点实务也是没说的,但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真还差公孙鞅一大段距离。
即使陈轸,也是让他头疼。说实在的,他观察陈轸有些年头了。此人用起来顺手,且似乎总能摸透他的心思,知道他何处痒痒,但在大事上屡犯糊涂,指靠不住。前番听他几次,哪一次都让他心有余悸。先是称王,后是伐秦,再后是结秦伐卫,再后又是……
魏惠王实在不敢再想下去。
更让他头疼的是太子申。若论年龄,太子申已逾而立之年,被正式立为太子也有十几个年头了。然而,十几年来,太子申似乎一直没有长大,什么国事都不愿管,什么心都不愿操,比秦国新君嬴驷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秦国将来真的断送在嬴驷手中,那么,魏国也就可能断送在太子申之手,而这一点是他无论如何也不愿看到的。虽说眼下自己身体尚好,但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秦孝公的突然驾崩让他真切感受了这种可能。
魏惠王越想越是睡不着。次日晨起,魏惠王早早起床,二话不说,使毗人传来太子,说要与他共进早膳。
这是前所未有之事。太子申忐忑不安地走进御膳厅,远远望到魏惠王已经候在那儿,趋前叩道:“儿臣叩见父王。”
魏惠王一反常态,不无慈爱地望着他,微微一笑,指着对面的席位:“申儿,坐吧。”
因有前面钓鱼之事,太子申本以为要挨父王一顿臭骂,却未料到父王竟然这般慈眉善目地待他,真还有点受宠若惊,迟疑有顷,方才坐下,却不敢擅自提箸。
魏惠王见他迟迟不动,亲自动手,夹起一只蛋卷,放到太子申碗中:“申儿,尝尝这个。”
太子申急起箸,将蛋卷塞进口中,嚼也不嚼就一口吞下。也是咽得急了,蛋卷竟然卡在嗓眼里,噎得太子申直伸脖子。毗人看见,赶忙端过一杯清水,太子接过喝下,方将蛋卷强压下去。
望着太子申的狼狈样儿,惠王扑哧笑道:“申儿,你平日也是这般吃饭的?”
太子申缓过一气,回个笑道:“回父王的话,儿臣吃得有些急了。”
“申儿,自今日始,你就与寡人一道用膳吧。”
太子申又是一怔,不可置信地望着惠王。
“哦,你不乐意?”
太子申赶忙以指叩案:“儿臣叩谢父王厚爱。”
惠王再向他的碗中夹些菜肴,不无慈爱地盯住他道:“申儿,吃吧。”
看到父王毫无责备之意,太子申这才宽下心来,腼腆一笑,大起胆子夹起一只鸽蛋,轻轻放在惠王面前:“父王,您也请。”
惠王接过鸽蛋,呵呵笑道:“申儿,你这只鸽蛋,父王吃了。”话音落处,将鸽蛋一口吞下,竟也没有咀嚼,直接咽下肚去。
太子申心里一酸,眼中盈出泪花。
“申儿,”惠王递过一只丝绢,“来,擦擦,吃饭要紧。”
太子申点头,接过手绢,擦干泪花,埋头吃饭。
父子二人笑语晏晏地用过早膳,又沿后花园的石径信步漫游。毗人远远跟在后面。
走有一程,惠王问道:“申儿,这些日里你都忙活什么?”
“回禀父王,儿臣遇到一个奇人,相谈甚笃。”
“哦,”惠王笑了,“是何奇人,你说予父王听听。”
“我这说了,只怕父王笑掉牙。”太子申笑道,“此人言论惊世骇俗,譬如什么‘飞矢不动’‘万物皆同’‘连环可解’诸类,儿臣初时甚不明白,与他论辩,可辩来争去,此人竟然自圆其说,且讲得头头是道,让儿臣不得不服呢!”
“呵呵呵,”惠王乐了,“你说的这人,可是宋国惠子?”
太子申惊愕:“父王也知此人?”
“听说过他。”惠王微微点头,“去年此人在齐国稷下学宫与一个名叫公孙龙的人辩证名实,将对方驳得哑口无言。公孙龙也算是闻名列国的铁嘴,这桩公案自然也就不胫而走,传遍天下了。”
太子申不可置信地看着惠王:“父王日理万机,竟还熟知百家学问,实让儿臣叹服!”
“唉,申儿,”惠王长叹一声,“这个家不容易当呀!坐到那把椅子上,寡人不仅要知道柴米油盐,更要熟知百家学问。”又走几步,猛地想起什么,“说起此事,倒是提醒了寡人。惠子经此一辩,也算是天下名士了,此番他来我邦,寡人不能不见一面。申儿,何时见到惠子,你可打声招呼,就说寡人这几日里一定抽个时间,向他讨教名实之论。”
“儿臣一定转告惠子。”
“还有一事,”惠王停住步子,望着太子申,“寡人也想听听你的看法。”
“儿臣恭听。”
“白相国辞世将近两年,相国之位一直空悬,百官无人节制,内政、外交诸事繁冗,寡人手忙脚乱,深感力不从心。常言说,‘国中不可一日无相’,看来,此言非虚。”
“父王欲置相国,选出一人就是了。”
“对于一国来说,选相拜将不是寻常之事,马虎不得啊!”
“父王想必有了合意人选?”
“唉,”惠王摇头轻叹,“白相国在时,寡人倒没觉出什么。白相国一走,寡人真还找不到可以替他之人。卬儿屡次推举上大夫陈轸,朱爱卿坚决反对。朱爱卿屡次举荐一个叫公孙衍的,卬儿也是看不顺眼。朱爱卿与卬儿都是寡人倚重之人,如此这般,让寡人难以决断,这想听听你的举荐。”
“儿臣也曾听人说起这个公孙衍来,据说白相国生前也曾举荐过他,想必此人有些才具吧。”
“他跟白相国多年,白相国举荐他,自是在所难免。你还听何人提起过他?”
“一些朝臣。”
“都是哪些朝臣?”
“这……”太子申迟疑一下,“儿臣记不清了。不过,儿臣以为,百闻不如一见,公孙衍有无才具,父王何不召来面试?”
惠王沉思有顷,转身向毗人招手。毗人急走几步,赶上来:“陛下有何吩咐?”
“你可抽空访察一下公孙衍,试试此人才具。”
“老奴遵旨!”
毗人走有几步,太子申喊住他,从袖中摸出那片竹简,递予毗人:“本宫拣到这片竹简,听说是这个公孙衍的。若是见到此人,你可顺手还他。”
毗人接过一看,陡然一震,点点头,纳入袖中。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