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中最亮的星
来源: 读者文摘 作者: 未知 时间: 2019-11-18 阅读: 次
一
邓婉馨是2016年美丽中国支教招募海报的主角——一件红毛衣配以粉笔勾勒出的教案、博士帽和披风,出现在各大高校的校园中,身旁是招募口号:谁说支教大材小用。
身为“90后”,邓婉馨的外表比实际年龄小很多。白皙的脸庞上,纤细的眉眼总透着笑意,却在支教的两年间哭过无数次,因为工作压力,因为学生的顽劣,也因为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只是,她从未动摇过。
她自幼在父母老师的呵护下长大,始终扮演着“别人家的孩子”的角色,直到高三毕业填报志愿,才第一次发现其他同学都有想去的学校和专业,自己却从不知道想要什么,突如其来的委屈使她在母亲面前大哭起来。考上中山大学之后,“寻找自我”成了邓婉馨在学业之外孜孜以求的目标。她参加了许多社团组织,也尝试了各种活动,大二那年的短期支教使她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一年后,她在一次宣讲会上遇到美丽中国支教,“一见钟情”的感觉更使她确信,这就是自己想要的。
因为父母的强力阻挠,邓婉馨没能在本科结束后立即支教,而是去香港大学读了教育专业的研究生,这是她“曲线救国”计划中的一环。2014年邓婉馨研究生毕业,父母终于被她的执着打动。24岁生日那天,她向美丽中国支教项目递交了申请,并在几个月后正式成为一名支教老师。
二
暑期学院让邓婉馨感到前所未有的忙碌与充实。一个多月里,她每天备课到深夜,最少时只睡三四个小时。
那段时间,她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我从来没有像在这里这样,无论睡多少,每天都精神饱满,无比投入,幸福感、成就感爆棚。每天清晨五六点就被自己热爱的工作叫醒,每天都生活在一个有着蓝天白云、满天繁星、虫鸣蛙叫的地方。每天都更加地坚定,对自己也更加认同。”
她用最短的时间记住了所有学生的名字,对他们每个人的个性特长了如指掌,培训结束后还给每个人写了一封信。那时的邓婉馨对未来的支教生活满是憧憬:短短一个月自己就做了这么多,接下来的两年里,肯定可以对学生们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美妙想象在抵达幸福完小后戛然而止。学校的名字并未给邓婉馨带来好运。这里位于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全校学生有1200多人,邓婉馨一个人要给8个班300多个孩子教英语。她的第一反应是:“疯了,我怎么教得过来?”
庞大的班级规模是云南乡村学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大部分农村学生都集中在当地几所中心学校,每班50多人的规模再正常不过。潮水般的繁重工作迅速淹没了邓婉馨。最初那段日子里,她早上6点半起床,晚上12点以后入睡,每天批改100多本作业,还手工做了数以百计的便签、卡片和海报用作教具,编写了好几版学习手册,短短一两个月她就患上腰椎间盘轻度膨出。她一度压力大到快要崩溃,连着好几天深夜把自己关在屋里,孩子一样号啕大哭。一同支教的队友见了哭笑不得。
课堂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挑战。“农村学生都勤奋刻苦”不过是人们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希望工程海报上的大眼睛女孩只是少数,大部分孩子都贪玩淘气。
邓婉馨的学生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记不全。“有的时候,特别希望你们能进步得快一点,再快一点。”在美丽中国支教宣传片中,镜头前的邓婉馨红了眼圈,声音也开始颤抖,“但你们还太小,可能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着急,想要你们的基础打得好一点,再好一点。”她双手捂住脸,又哭了。
三
但是没人退缩。不能因为学生不学,自己就不去教,这是老师们最简单的想法。
邓婉馨改变了思路,不再像以前那样试图全方位影响每个学生,而是先争取让尽可能多的孩子在课堂上有收获。一个年级6个班,她针对每个班级设定不同的教案,光是英语课上的游戏就尝试了很多种,还在课堂之外创办了英语兴趣班,每次都介绍当月的一个节日,以及与节日相关的单词、故事,再组织孩子们唱英文歌、表演英文节目,在月末召开的英语晚会上演出、做游戏。不少表演节目的学生一开始会紧张,后来逐渐敢于展示自己,直至乐在其中;更多的孩子则通过观看晚会对英语产生了兴趣。最后一次兴趣班,她做了80多页PPT,用100多张照片回顾整个学期的活动,很多孩子看哭了。
回顾那段时光,最让她自豪的莫过于,无论沮丧、无奈,还是被气得浑身发抖,两年里她没有放弃过300多个学生中的任何一个。支撑她的是项目主管的话:“改变不一定会发生在你教他们的时候,种子种下了,也许再过段时间才会发芽。”
好几个男生被认为“没救了”,当地老师都劝邓婉馨,不必对他们白费力气。连学生自己都会直截了当地对她说:“老师,我笨,我不行,我就是记不住。”鄧婉馨还是想试试。她把每个英文句子拆分成容易完成的短语,学生每答对一个就大加鼓励。如果还是不会就反复教,终于使这些学生逐渐对英语产生了兴趣。有的学生开始两眼放光地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两年过去,全年级的英语平均成绩从50多分提升到80分乃至90分。
支教即将结束时,邓婉馨作为优秀老师的代表做了一次公开演讲,绘声绘色地讲了个童话。大森林里开学了,老师给小动物们举行了一次“公平”的入学考试:爬树。小猴很快爬上去了,小狗慢腾腾地也爬上去了,小象用鼻子吊起自己,勉强过关,只有小鱼费尽力气也只能跳离鱼缸。大家都嘲笑它无能,小鱼也觉得自己笨极了,以至于在后面的游泳课上也表现平庸,彻底没了自信。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现实中上演。我们有多少人像这条小鱼一样,被并不适合自己的标准评判着,被怀疑,被否定,然后自我否定、逐渐丧失信心了呢?其实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更多的关注与肯定,更多的鼓励和宽容,也许都将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原来我是可以的。”
四
为什么要支教?两年过去,老师们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自身的成长是最大收获。邓婉馨为主角的那幅招募海报上,记录着她的一段话:“我也怀疑过来这里的意义,但当我目睹孩子们从自卑到自信的转变,看到他们对知识满怀期待的小脸,就知道一切都是有价值的。只是我从未预料到,努力打破他们局限的时候,我自身的局限也被打破了,这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2016年夏天,邓婉馨在结束支教后再度参加了暑期学院,这次是担任培训主管。和当年一样,每天十几个小时都在培训,大脑始终高速运转,每天回去沾床就入眠,一觉睡到天亮。“你问我累吗?当然累。但你问我苦吗?真的不苦。”两年时间,面临着陌生环境,老师们要独立解决一系列问题:如何做好教学工作,如何与孩子们相处,如何适应在乡村的生活,如何处理与当地老师、学校乃至官员的关系……这些都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勇气、毅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回顾那段艰难的岁月,邓婉馨發现那也是自己成长最迅速的时期,因为生怕误人子弟,她强迫自己不断地反思、成长、摸索和尝试,全力突破局限。后来,她成了临沧市英语学科负责人,负责教师职业发展会议上的设计和主讲,反馈好评率达90%以上;还代表临沧市的小学英语老师参与教学比赛,同样获得好评。
乡村生活固然艰苦,留在她心底更多的却是种种美好瞬间。晨起在田野间散步,可能遇到漫天飘洒的细雨,低垂的云朵萦绕在连绵的青山间,夜晚则是万千星光在天穹中熠熠生辉。每个老师都有过类似的欢乐记忆:在绵绵细雨里参加彝族的火把节,在路边摊上大碗喝羊肉汤、大口吃烤串,穿着民族服饰和乡民围着篝火“打跳”,新年被当地的老师和家长轮流请去吃杀猪饭,在大丽线路旁的小店里高声谈笑,在山中密林里寻觅鸡菌,在午夜的小镇街头放声歌唱,在简陋的宿舍楼里彻夜谈论未来、教育和理想。
支教老师们最喜欢的歌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演唱它的乐队“逃跑计划”也成了美丽中国支教的支持者。在老师们看来,每晚生活在这样的星空之下,是生活中最大的美好。
“我们来自山川湖海,为了孩子、星空与爱。”邓婉馨写道。
邓婉馨是2016年美丽中国支教招募海报的主角——一件红毛衣配以粉笔勾勒出的教案、博士帽和披风,出现在各大高校的校园中,身旁是招募口号:谁说支教大材小用。
身为“90后”,邓婉馨的外表比实际年龄小很多。白皙的脸庞上,纤细的眉眼总透着笑意,却在支教的两年间哭过无数次,因为工作压力,因为学生的顽劣,也因为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只是,她从未动摇过。
她自幼在父母老师的呵护下长大,始终扮演着“别人家的孩子”的角色,直到高三毕业填报志愿,才第一次发现其他同学都有想去的学校和专业,自己却从不知道想要什么,突如其来的委屈使她在母亲面前大哭起来。考上中山大学之后,“寻找自我”成了邓婉馨在学业之外孜孜以求的目标。她参加了许多社团组织,也尝试了各种活动,大二那年的短期支教使她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一年后,她在一次宣讲会上遇到美丽中国支教,“一见钟情”的感觉更使她确信,这就是自己想要的。
因为父母的强力阻挠,邓婉馨没能在本科结束后立即支教,而是去香港大学读了教育专业的研究生,这是她“曲线救国”计划中的一环。2014年邓婉馨研究生毕业,父母终于被她的执着打动。24岁生日那天,她向美丽中国支教项目递交了申请,并在几个月后正式成为一名支教老师。
二
暑期学院让邓婉馨感到前所未有的忙碌与充实。一个多月里,她每天备课到深夜,最少时只睡三四个小时。
那段时间,她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我从来没有像在这里这样,无论睡多少,每天都精神饱满,无比投入,幸福感、成就感爆棚。每天清晨五六点就被自己热爱的工作叫醒,每天都生活在一个有着蓝天白云、满天繁星、虫鸣蛙叫的地方。每天都更加地坚定,对自己也更加认同。”
她用最短的时间记住了所有学生的名字,对他们每个人的个性特长了如指掌,培训结束后还给每个人写了一封信。那时的邓婉馨对未来的支教生活满是憧憬:短短一个月自己就做了这么多,接下来的两年里,肯定可以对学生们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美妙想象在抵达幸福完小后戛然而止。学校的名字并未给邓婉馨带来好运。这里位于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全校学生有1200多人,邓婉馨一个人要给8个班300多个孩子教英语。她的第一反应是:“疯了,我怎么教得过来?”
庞大的班级规模是云南乡村学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大部分农村学生都集中在当地几所中心学校,每班50多人的规模再正常不过。潮水般的繁重工作迅速淹没了邓婉馨。最初那段日子里,她早上6点半起床,晚上12点以后入睡,每天批改100多本作业,还手工做了数以百计的便签、卡片和海报用作教具,编写了好几版学习手册,短短一两个月她就患上腰椎间盘轻度膨出。她一度压力大到快要崩溃,连着好几天深夜把自己关在屋里,孩子一样号啕大哭。一同支教的队友见了哭笑不得。
课堂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挑战。“农村学生都勤奋刻苦”不过是人们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希望工程海报上的大眼睛女孩只是少数,大部分孩子都贪玩淘气。
邓婉馨的学生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记不全。“有的时候,特别希望你们能进步得快一点,再快一点。”在美丽中国支教宣传片中,镜头前的邓婉馨红了眼圈,声音也开始颤抖,“但你们还太小,可能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着急,想要你们的基础打得好一点,再好一点。”她双手捂住脸,又哭了。
三
但是没人退缩。不能因为学生不学,自己就不去教,这是老师们最简单的想法。
邓婉馨改变了思路,不再像以前那样试图全方位影响每个学生,而是先争取让尽可能多的孩子在课堂上有收获。一个年级6个班,她针对每个班级设定不同的教案,光是英语课上的游戏就尝试了很多种,还在课堂之外创办了英语兴趣班,每次都介绍当月的一个节日,以及与节日相关的单词、故事,再组织孩子们唱英文歌、表演英文节目,在月末召开的英语晚会上演出、做游戏。不少表演节目的学生一开始会紧张,后来逐渐敢于展示自己,直至乐在其中;更多的孩子则通过观看晚会对英语产生了兴趣。最后一次兴趣班,她做了80多页PPT,用100多张照片回顾整个学期的活动,很多孩子看哭了。
回顾那段时光,最让她自豪的莫过于,无论沮丧、无奈,还是被气得浑身发抖,两年里她没有放弃过300多个学生中的任何一个。支撑她的是项目主管的话:“改变不一定会发生在你教他们的时候,种子种下了,也许再过段时间才会发芽。”
好几个男生被认为“没救了”,当地老师都劝邓婉馨,不必对他们白费力气。连学生自己都会直截了当地对她说:“老师,我笨,我不行,我就是记不住。”鄧婉馨还是想试试。她把每个英文句子拆分成容易完成的短语,学生每答对一个就大加鼓励。如果还是不会就反复教,终于使这些学生逐渐对英语产生了兴趣。有的学生开始两眼放光地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两年过去,全年级的英语平均成绩从50多分提升到80分乃至90分。
支教即将结束时,邓婉馨作为优秀老师的代表做了一次公开演讲,绘声绘色地讲了个童话。大森林里开学了,老师给小动物们举行了一次“公平”的入学考试:爬树。小猴很快爬上去了,小狗慢腾腾地也爬上去了,小象用鼻子吊起自己,勉强过关,只有小鱼费尽力气也只能跳离鱼缸。大家都嘲笑它无能,小鱼也觉得自己笨极了,以至于在后面的游泳课上也表现平庸,彻底没了自信。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现实中上演。我们有多少人像这条小鱼一样,被并不适合自己的标准评判着,被怀疑,被否定,然后自我否定、逐渐丧失信心了呢?其实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更多的关注与肯定,更多的鼓励和宽容,也许都将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原来我是可以的。”
四
为什么要支教?两年过去,老师们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自身的成长是最大收获。邓婉馨为主角的那幅招募海报上,记录着她的一段话:“我也怀疑过来这里的意义,但当我目睹孩子们从自卑到自信的转变,看到他们对知识满怀期待的小脸,就知道一切都是有价值的。只是我从未预料到,努力打破他们局限的时候,我自身的局限也被打破了,这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2016年夏天,邓婉馨在结束支教后再度参加了暑期学院,这次是担任培训主管。和当年一样,每天十几个小时都在培训,大脑始终高速运转,每天回去沾床就入眠,一觉睡到天亮。“你问我累吗?当然累。但你问我苦吗?真的不苦。”两年时间,面临着陌生环境,老师们要独立解决一系列问题:如何做好教学工作,如何与孩子们相处,如何适应在乡村的生活,如何处理与当地老师、学校乃至官员的关系……这些都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勇气、毅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回顾那段艰难的岁月,邓婉馨發现那也是自己成长最迅速的时期,因为生怕误人子弟,她强迫自己不断地反思、成长、摸索和尝试,全力突破局限。后来,她成了临沧市英语学科负责人,负责教师职业发展会议上的设计和主讲,反馈好评率达90%以上;还代表临沧市的小学英语老师参与教学比赛,同样获得好评。
乡村生活固然艰苦,留在她心底更多的却是种种美好瞬间。晨起在田野间散步,可能遇到漫天飘洒的细雨,低垂的云朵萦绕在连绵的青山间,夜晚则是万千星光在天穹中熠熠生辉。每个老师都有过类似的欢乐记忆:在绵绵细雨里参加彝族的火把节,在路边摊上大碗喝羊肉汤、大口吃烤串,穿着民族服饰和乡民围着篝火“打跳”,新年被当地的老师和家长轮流请去吃杀猪饭,在大丽线路旁的小店里高声谈笑,在山中密林里寻觅鸡菌,在午夜的小镇街头放声歌唱,在简陋的宿舍楼里彻夜谈论未来、教育和理想。
支教老师们最喜欢的歌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演唱它的乐队“逃跑计划”也成了美丽中国支教的支持者。在老师们看来,每晚生活在这样的星空之下,是生活中最大的美好。
“我们来自山川湖海,为了孩子、星空与爱。”邓婉馨写道。
猜你喜欢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