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信得 月山梅枝(2)
她们在深山采藤蔓,捆扎起来放在大锅里煮烫,用海水冷却,再放进窑坑里发酵。一天半后,拿到海里,把腐烂表皮洗掉。全都是在夏天做的事情。
她在这样的时段觉得快活。穿着碎花裙子在大海边奔跑,采集花花草草,捕捉螃蟹贝类,等待贞谅收工。有时贞谅一直忙碌到黄昏,在退却潮水的泥滩上来回奔走,满头大汗。穿着粗布裤,T恤,头发盘成发髻包皮着头巾。在中途憩息时,对着大海点起一支烟,神色安闲。海边的晚霞绚烂至极。
记忆中的女子贞谅,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织一匹布。
把从草木中分离出来的植物纤维,缠绕成一团团丝线,装置在乎织机上。把线浸湿,之后马上上机,一气呵成,否则丝线变干之后会发硬。线头穿过梭子开始织。一把梭子来回穿梭。速度极慢。一个线团能织40公分长、30公分宽的一段。这是重复的单纯的以静默时光包皮裹其中的劳作。贞谅一公分一公分往前推进。这样的姿势和节奏,使年幼的她,觉得诡异而迷人。
贞谅教她背古诗,读到陆游的“水风吹葛衣,草露湿芒履”。说里面的葛衣,是她在做的东西。白色夏布如同蝉翼轻薄,轻盈坚韧,闪烁出生绢一般微妙光泽。这个工作,以时节变化来做回应,而不是依靠机器的孤立行动。相对于工厂流水线出来的批量化商品生产,更苛刻脆弱,更易出错,更要付出耐心、劳累、专注。但同时它带有人的精神和意志,是活的,具有每分每秒不可预料的错误和美。这是织出一匹布的乐趣所在。
由于植物纤维提取的成本高,产量少,传统织机又几近被淘汰,也因为这般劳顿,慎重,在大规模需求商业利润的流水线工业的时代,这种方式只能是审美象征。贞 谅去往高山、海边、岛屿、盆地,收集各种花纹、色彩、布料、绣法。手工织布,裁剪,缝制出素雅裙衫和童装,兼具天然植物的染色和手工刺绣,每一件作品售价 极高,顾客寥寥。也有固定客户收购,主要在日本和欧洲。她只以此打发时间。她们没有为生计发过愁。生活也简单。
贞谅对这门古老乎艺的狂热执着,显然带有其他目的。这是和喧杂快速的时代背道而驰的一件事情,她的生命企求一种倒退。或者说,她在试验一种逃逸方式,代价是她们漂泊不定从无归属的生活以及与社会和人群的隔离。
13岁那年。贞谅对她说,信得,我们住到临远去。
她问,我们会住多久。贞谅说,不知道。也许不再走。我开一个店铺,你上学交朋友。你已长大。
清远山如同天然屏障截然封闭,使古都临远成为一颗孤立心脏。山峦连绵起伏,幽绿蜿蜒,种满竹子、松柏、香樟、枫杨,四季常青。山顶有古老荒废的清远寺。清 远湖水波激淞,夏雨冬雪,为世人敞开胸怀。这座城池四季分明。春天碧柳红桃,夏天满湖荷花,秋天桂花飘香,冬天腊梅绽放。它使临远人心平气和生活在当下。 赏花,喝茶,望月,观潮,听曲,荡舟,踏青,嬉戏。
与自然不可分隔互相融合的关系,使它回避人为摧毁。大部分城市在前行,临远某些部分已死,这使它保留古意,维持尊严。临远有依傍有凭靠。它不是在荒地上全新堆垒出来的城市,除了交易一无所有。也不是被摧毁太重的旧城,余生创伤深重失魂落魄,如同歧照。
青石板小巷,大宅院落,墙头探出蔷薇花,集市,湿润清透的空气,朴素日常的生活气息。其他城市的人,来临远旅行,熙攘一阵便也走了。新的人重又抵达。临远 从无在寂寞中空落,也不在热闹中忘形。如同一个午夜的游乐园,即使灯火通明的盛会接续不断,依旧是与世间喧杂有隔离的所在。它是与世人相接无碍的遗世独 立。
她说,生命短暂,时间有限,所以,尽量去别处看看。选择喜爱的地方停留。
贞谅选择在这座城市居住。
13岁。她是眼神明净神情老练的少女,热衷在眼皮描绘一根细细的黑色眼线。观察身边事物和人群,警惕灵敏。深夜起身,仰头观望星空窥探银河奥秘,也喜欢竹林中漫步的野猫、廊下午夜盛放的白色昙花、栖息在凤仙花丛中的蜚火虫。大雨中奔跑。没有路径的森林中寻找蘑菇。空旷湖水中脱掉衣服游泳。还有蓬蓬裙,音乐,诗歌,阅读,绘画,电影,远行。渴望交到朋友,得到感情的途径。
习惯光脚爬树,在粗大槐树之间吊上麻绳荡秋千。用蒲公英做手环,柳枝编成小花冠。用凤仙花汁液染指甲和脚趾甲。吃杜鹃花的新鲜花瓣,折下香椿嫩枝嚼食。在眼皮和眉头之间抹上白粉,仿佛一种戏剧化面具。
她跟随贞谅四处辗转。如果在城市里,会被送到私立学校上课。如果在僻远地区,就什么都不再学,除了认字和阅读。所有时间,只用来实践生活历程:路途颠簸,饮食起居,观察体会不同区域的气候植物人群语言文化。打开身体所有感觉,吸收一切。她们对路过的每一处土地给予充沛好奇和平实心态。随时出发,随时停留。
她说,如果说人的生命,在童年时就定下一种基调,那么属于我的部分在起初就豁然开放。贞谅与我,虽然两个人,但生活并不封闭。事实上,我们总是在对人群和路途开放。
因此。13岁的她,不是一页没有被划上任何线条踪迹的白纸,而是被漫长旅途和居无定所的生活搅拌混合的发酵物。没有受过系统性教育,却在不同地区学过不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对这个世界不持有固定的价值观。觉得事物呈现的矛盾对立和正反两面的辩证关系,都是合理。
她被送人临远私立学校。英文名字童年时就有,Fiona,发音干脆优美,是贞谅所选。贞谅相信异国文化的交汇,会让孩子感受经验更为丰富。让她学习英文课 程,之外有足够时间,学习YOGA,芭蕾舞,轮滑,游泳,钢琴,国画,书法……只是作为种种体验和享受的乐趣,从训练过程中得到心意熏染。
在这个学校读书的孩子,均来自经济上等的家庭。她出现在新生派对上,头发上插一朵蜀葵,带着和周围格格不入的超现实感,仿佛从大海深处蹿动而出的一种鱼类。浑身带着腥野湿气,充满蓬勃活力。脖子上挂着一根贞谅从小给她带上的红绳,系有一块白玉一枚狗牙。晒得黝黑。一双眼尾清冷的单眼皮眼睛,清澈发蓝。眼神冷淡高远,鲜少显露笑容。
庄一同迅速成为她第一个朋友。他是本地人,比她大1岁,为她深深着迷。她知道自己征服了他。在内心她是寂寞少女。
他说,Fiona,你的母亲是艺术家吗。在学校周年纪念会上,他看到贞谅。贞谅不事装扮,在正式场合穿自己缝制的灰蓝夹丝棉布衫,一丝化妆也无,清瘦素净的睑,发髻边插一朵白色石竹。母女俩一看就是外来人,客居在此。她说,不,她只是织布。但她并不打算解释织布这件事情。
她看到同学父母聚集一起高谈阔论,只有贞谅站在一边旁观人群不慌不忙。最终走出门外,一手持一杯香槟,一手拔出香烟夹入齿间,点燃。贞谅不让自己为难。她 从小习惯贞谅形单影只却怡然自得的身影。她的母亲是个艺术家吗。她不知道。言行寡淡的贞谅,从燕介意外界或他人的评断,也不喧哗取众。她的工作有价值所 在,但背离潮流,处境寥落。她们只拥有属于自己的真实生活。唯独这个是贞谅所注I。
她们之间时有这样对话发生。
信得,在学校里你只当找到一些游戏伙伴。考试分数如何,不是目标。
那我以后不需要考到好的大学,得到好的工作吗。
如果你能够,你自然可以进入好的大学。那得是你自己确定需要的。工作也是如此。
她从贞谅语气里,判断出她根本无所谓她是否能考人大学或找到一份工作。但她不愿意自己的人生如同贞谅手里织出来的一匹布,华丽清凉,却对世间没有用处。这 注定是不合时宜并一意孤行的生命方式。她希望自己融入人群获得温度,即使尚未清楚方向所在。因此她读书努力,对一同的友情投入响应,付出能量让自己温暖。 她说,我期待一次能够进入世间的机会。
贞谅在东郊,买下一块地,盖起房屋。这是旅途客居拥有的第一个稳定住所。房间天花,用杨树和夹竹桃小树枝以特定角度放置在修整过的椽子上部,树枝表面用薄 薄石灰处理。房间摆设简单,收集的物品,大多来自不同地方的跳蚤市场和旧货市场:旧年代风格的落地灯,荷花状陶瓷镜子,樱桃木衣柜,诸如此类。其他的装 饰,则倾向自然和环保的选择。
厨房设施简单,没有微波炉,榨汁机,洗碗机,搅拌机,洗衣机。倾向尽量用手工劳动,代替能源消耗。没有电视机,从不看任何电视节目。
杏熟季节,有邻居送来一纸箱树上新摘的熟杏,软黄芳香。她们一起连夜熬制成杏酱,装人玻璃瓶。黄瓜,西红柿,韭菜,扁豆,青葱,收获时一摘一大筐,分送各家厨房。贞谅用双手一点一点建设意愿中的家,不比男人逊色。烹饪,种植,收割,清扫,享受劳作。
在旅途中,她们时常去当地跳蚤市场、二手商店及农贸集市,走走逛逛,寻觅收集物品:旧版本图书,小幅素描和油画,古董衣裙,瓷器,织绣,布织品,佛像,老 珠子,砚台,瓦罐,彩陶,玉器,画像石,泥塑,皮影,绘画,剪纸……这些东西,有些贞谅用相机拍下来,有些用素描绘画,有些买下打包皮寄回去。
因为见多识广,家里全无章法,把东方传统器物与欧洲气质的家具搭配,和谐自在的折中风格,令人眼目一新。从小她知道要有心头所爱。睡房里,放置衣服的是一个有贝壳形装饰的橱柜。浅浅的天蓝色,如同清晨初醒的天空,这蓝色使她静谧。厨房有一个门板镶嵌玻璃的桃花心木橱柜,打开之后,里面随意摆放收集的餐具、茶杯、碗盏。这个橱柜是她的宝藏。
她说,她教会我什么是对物品的审美和尊敬之心,而不是一种虚荣的彰显。不是简单的金钱衡量,也不是粗暴的占有。那更应是一种温柔而敏感的彼此探测。
她说,我小时候,记得百褶麻质裙的蓝底十字形花纹,只有老挝高山少数民族才会如此刺绣。用各色绢丝制成花朵串起来的项链,一起动手制作,布料来自日本奈良集市上售卖的古旧和服。颜色花纹已难以寻觅。戴着项链参加学校舞蹈演出。
这些个性强烈的物质存在,使她意识到与众不同。与人群保持距离,是一种品格所在。
36岁的贞谅,与27岁时,变化不大。封闭单纯的艺术工作,使她内里清空,外形停滞不再生长。有时她的面容甚至有一种倒退之意,渐渐回复少女时青涩和轻盈。保持内心专注,强盛劳作。另辟蹊径的生命内容,塑造出一张与之相称的面容。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