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古典文学 > 大明王朝之谜

李时珍生平之谜

李时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人们尊称他为“药圣”。明末战乱,尤其是张献忠攻占蕲州后,李时珍之孙李树初决死抵抗,家人多死散。清初安定之后,有关李氏家史已无实录可查,至今仍然留下了众多谜团。

李时珍是明朝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出生于明正德年间,字东壁,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他一生研究药学,尤其重视临床实践,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走遍大江南北,收集大量民间单方,同时参考历代医药及有关书籍八百余种,对药物进行鉴别考证,系统地整理了我国十六世纪以前丰富的医药学遗产,完成了《本草纲目》一书。该著作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类,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及新增药物共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为当地名医,曾任太医院吏目。虽然一生行医,但李言闻却反对李时珍走上行医的路,因为他一生行医,受到士大夫的轻视,故不希望李时珍步他的后尘。他坚持要李时珍好好念书,谋得一官半职,好扬眉吐气。在父亲的要求下,李时珍年轻时一精一研四书五经,以期出人头地。由于天资聪颖,他十四岁时便考中了秀才,但在此后的乡试中却屡遭挫折,三次落榜。特别是最后一次,由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经过父亲的一精一心医治,才得以痊愈。从此,李时珍为医道所吸引,继承家业,走上了研习医药的道路。经由父亲的亲授和实践,李时珍的医术日益一精一进,逐渐名闻遐迩,嘉靖年间,武昌的楚王听说他医术一精一湛,聘他为王府奉祠正,掌管良医所事务。其后由于治愈了楚王世子暴疾,又被推荐到京城,在太医院当御医。

关于李时珍在太医院的历史,目前比较有争论的是他到底有没有担任过太医院的院判。一种说法认为李时珍曾经担任过这一职务,但任期比较短,,其根据是《蕲州志》中曾经有所记载。但还有人则认为,李时珍虽然曾经被推荐到太医院,但是却抑郁不得志,未能出任院判。另外,《本草纲目》的署名为“明楚府奉祠、敕封文林郎,蓬溪知县”。书是李时珍临终前刻成的,因此如果他做过太医院判,那么在署名中不可能漏写,由此推断,他应该没有担任过这一官职。还有学者认为,李时珍曾经担任过比太医院判高七级的北京太守。其证据是《本草纲目》中曾经记述过产于今内蒙、辽宁一带的麦饭石,指出其特性为“气味甘、温、无毒。其石大小不等,或如拳,或如盏,或如饼,如握聚一团麦饭石,有粒点如豆如米,其色黄白”。而根据相关史料记载,300多年以来,在湖北及鄂东一带并不出产麦饭石,因此李时珍可能担任过北京太守,才有机会接触这一当地特产。

不过无论如何,太医院是歧黄名家聚集之地,通过与名医的接触共事,大大丰富了李时珍的阅历。同时,浩瀚的皇室藏书,道地的御用药材,更加开拓了他的视野,增长了他的见识,这些都为他编写《本草纲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历时二十七年,前后三易其稿,当他最终编定完稿时,已从生气勃勃的青年,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为了使这本书能够流传后世,发挥其作用,他在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六十三岁时亲赴南京,准备寻找书商出版。当时的南京是五方杂聚之地,文人荟萃,又是出版业的中心,书商经营规模都很大,刻本技术也很一精一湛。然而可惜的是,当时却没有人觉察到《本草纲目》这部书的重大价值。为了引起书商们的重视,李时珍又专程赴太仓拜访当时著名的文人王世贞,请求他为《本草纲目》一书作序。虽然经由王氏作序,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本书仍然一直没能出版。万历十八年,李时珍已经年逾古稀,老迈体衰,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他派长子李建中去南京再次与书商洽谈出版事宜,几经周折,终于洽谈成功。但可惜的是,当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本草纲目》即将付梓之际,李时珍自己却老病交加,与世长辞了。弥留之际,他仍然嘱咐子孙将书献给朝廷,颁行天下。三年后,次子李建元秉承其遗志,将《本草纲目》献给朝廷。但是当时的万历皇帝昏庸无道,沉溺于炼丹成仙的梦想中,对这本书根本不感兴趣,仅仅在书上题了“书留览,礼部知道”等几个字后,便再无下文。

一直到公元1603年,才由江西人夏良心、张鼎思等人以第一次的金陵刻本为蓝本进行翻刻。此后,这本关系民生的宏伟巨著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辗转翻刻达到三十余次,后来又传至国外,为全世界所瞩目。达尔文曾经盛赞《本草纲目》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而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也把李时珍与文艺复兴时代的伽利略并列,由此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