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古典文学 > 大明王朝之谜

徐光启信教之谜

徐光启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是明末清初学术界、思想界兴起的实学思潮中的一位有力的鼓吹者、推动者。他一生主张经世致用、崇尚实学。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军事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驰名中外的天主教徒,这和他各方面成就的取得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过,徐光启到底为什么入教,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天主教徒呢?

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上海县(今上海市徐汇区)人,明朝杰出的科学家,为中国最早引进西方科学文化的学者。他和罗马传教士利玛窦合译的欧几里德《几何原理》是中国第一本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的著作。他的科学研究范围广泛,以农学、天文学尤为突出。他所著的《农政全书》为中国封建社会最有成就的集大成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崇帧历书》又是中国天文算法中最为系统和完整的一份遗产。可是这位蜚声中外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个天主教徒,那么他究竟是位什么样的天主教徒?是一般的信众,还是别有怀抱?他信教的目的何在呢?关于这些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出现了数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的主要代表是耶稣会士柏应理,他在1678年撰写的《徐光启行略》中曾经对徐光启的信教作了这样的记载:“庚子,再入南都,知利玛窦来自太西,传天主正教。因往候,略闻其旨,归来得一梦,见一圆堂中,设有三台,一有像,二无像,既醒,不知何解,大以为异,癸卯,又至南都……拜天主教,罗子谓天主三位一体,兹则第二位降生为人像。公忽忆前梦,始惊疑……即志愿受教。”这也就是说,徐光启的信教是首先在梦中得到了启示。而且据说在他信教后还好事不断:他刚刚“领洗归家”,就得了一个孙子;父亲去世后,徐光启在外守灵,恰逢大雨,庐舍淹没,可是他却安然无恙,这也是“天主默佑”。而且由于他信奉天主,因此死后还得以升天,不仅如此,就连他的夫人吴氏也沾了光,与他一起升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当时传教士们的记载中还能找出很多类似的文字。

但是,另外有学者却持与此完全相反的观点。1963年出版的《徐光启集》是迄今为止搜罗最丰富的徐光启著作结集,但是,其中却没有一篇宗教信仰的专文,惟一内容涉及宗教的一篇是列入“杂疏”类的《辩学章疏》,除此之外,所有徐光启曾经写过的与天主教有关的文字全部没有收入。对此,编者的看法是,那些谈论天主教的文章全是传教士伪托,毫无价值,当时他们只不过为了“利用徐光启的科学名誉和政治地位来宣传天主教”。可见,这两种观点是针锋相对的。

最近又有学者指出,事实上,以上两种观点都存在偏颇之处。前一种说法确实反映了当时的传教士想利用徐光启的名声进行自我宣传的意图,实际上徐光启的思想境界绝对不可能低到像柏应理所说的那样,相信托梦、送子和信教后能够坐享天堂荣华富贵之类的神话;而后者则又矫枉过正,历史地看,我们并不能够否认徐光启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这一事实。

那么,徐光启信教的目的到底何在呢?徐光启本人对它的概括是:“补儒易佛”。他在《辨学章疏》中也曾经指出:“诸陪臣(指传教士)所传事天之学,真可以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者也。”从他大量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徐光启一向以所谓唐虞盛世为自己的理想,推崇孔孟之道。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告诉他,他的理想社会无法实现,尤其是在动荡不安的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尽目所及,多是丑恶与无耻,这和他追求的正好南辕北辙。

因此,徐光启并不是一个任凭天主教摆布的一般教友,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他的愿望不可能实现。如何改变现实,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就在这时候,他接触到了天主教,他以为新传来的事天之学,可以改变现状,,实现他的理想,因而,他提出了“补儒易佛”的口号,也就是说,要给孔孟之道补充新的血液。因此,徐光启信教不是沉溺于追逐天堂的荣华富贵和死后的灵魂永生,而是因为他相信通过宗教信仰(其中包括一定的宗教礼仪),可以在中国出现一个超越唐虞三代的理想社会。所以,作为天主教徒的徐光启非常积极于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在他看来这也是实现他理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认为传教士所传播的学问“略有三种,大者修身事天,小者格物穷理……而余乃亟传其小者”(刻《几何原本》序),他还认为“其教必可以补儒易佛,而其结余更有一种格物穷理之学”(《泰西水法》序)。因此,徐光启科学成就的取得一方面与他本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也和他本人的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