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堀川馆 第四节
义经进入京都的第二天,便邀请景时开军事会议,地点是堀川馆。
范赖和其军监土肥实平也来了。这栋房子可说是源氏的纪念建筑物,因此成为开军事会议的场所,可是,事实上,却连范赖都受义经的邀请前来。
“这是怎么回事?”
景时很生气。召开军事会议必须先跟军监商量,义经却独断独行。
可是,景时不得不去。他故意迟到许久。
主座上是范赖,然后是义经、土肥实平、中原亲能、畠山重忠等人,已经开始讨论议题了,主要在谈讨伐平家的院宣。义经抬起白皙的脸,咬着嘴唇,焦急的神色十分明显。
——最重要的院宣没有下来,院的态度不够积极,怎么办才好?
简单的说就是这样。
“平三(景时的通称)!”
义经转头看他。这简直就像在叫随从,使景时气得闹别扭。义经询问他的意见。
“蠢!”景时大声说道:“这甚么蠢话?我们是鎌仓殿下的家臣,可不是院的家臣,有没有院宣都是枝节小事。”
这个出乎意料之外的意见,使大家十分惊讶。
景时接着阐述自己的意思:
“在讨论院宣之前,还有个应该考虑的问题:鎌仓殿下是否真的命令我们去讨伐平家?”
大家听他这么说,顿时松了口气,这倒提醒了大家,赖朝派出西征军,只命令要消灭义仲,并没有提到要讨伐平家。
——怎么样?
景时看着在座的每个人。他会提出异论,当然是故意跟义经作对。
可是,土肥实平反对。他认为,命令中当然包含讨伐平家,现在不该怀疑这一点。
“景时,你疯了吗?还是你怕平家?”实平说。
景时冷笑。
“疯的是你们。你们难道想要不顺从鎌仓殿下的旨意,任意而为吗?”
“你说甚么啊?”
两人吵起架来。
两人对命令的解释不过是抬杠罢了。最后,吵不过的梶原景时终于喊了起来:
“你们根本不懂战争!”
景时认为,在进攻京都一战中,己方也有损伤,必须请鎌仓补充兵力才行。而且,对手不是木曾,而是平家。传说他们有十万士兵,而己方士兵还不到三千,若卤莽出兵是很危险的。必须等鎌仓增援,派出必胜之军才行。
“到那时再来谈院宣的事情。”梶原景时说。
大家一听之下,纷纷觉得有道理。主席范赖问道:
“那就派使者去鎌仓吧?”
他一说,坐在隔壁的义经身子激烈的颤动着。
“没有用的。”他尖锐的表示。
敌人都已经来到兵库了,近在眼前,却还要向后方请求增加兵力,这真是耻辱啊!军事会议没有结论,傍晚就散会了。义经越来越焦急。
赖朝派遣的文官中原亲能很同情义经。
“向公卿们运作吧!”亲能提出另一个方法。
这是京都的政治风气,他认为,若半夜拜访公卿们,个别说服较有力者,院宣应该会很快下来。
“可是,我一个人奔走,效果不大,还是请御曹司跟我一起去。”他说。
义经那一晚就在亲能的带领下,展开行动。接见义经的公卿们,都对这位年轻人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清纯气质,深有好感,纷纷答应要帮助他。
第二天,法皇召见义经。义经穿戴着风折乌帽子和红护胸盔甲前来,他这身打扮立刻让法皇掀开了御帘。
(奇特的年轻人。)
这位年轻人每次来御所晋见法皇,都穿着不同颜色的盔甲。这当然是因为他拥有很多件盔甲,不过,他似乎也对穿着有极优秀的眼光。这一点令法皇欣赏。
兼实等陪侍身边的近臣,这天早上不厌其烦地对法皇提起院宣之事,法皇心里已经决定要下院宣了。
“我会下达讨伐的院宣给你,可是,我不要你们作战,我要的是那三样神器。”法皇说。
他表示还有另一项秘密计划,即下院宣给兵库的平家:
——你们跟源氏要和睦相处。
因此,他已派院使携静宪法印赴兵库。
“你别误会。”
法皇解释,由自己来调停,可以安抚平家,尽量避免刺激平家。如果不这么做,不晓得平家会如何处置三样神器,所以才采取这种方式,希望源氏能够了解。
“明白了吗?”法皇意味深长的说。
这种处理方式具有策略上的效果。平家若开始和平谈判,他就可以先松口气,然后慢慢再想战略。
“你了解其中的微妙吗?”
“我不了解!”年轻人不愉快地说。
简单的说,法皇要用和平院宣欺骗平家,然后源氏再趁他们疏忽之际加以攻击。而且,听法皇讲话的口气,好像源氏该对他感恩似的。
义经认为,这一切都没有用。以他的唯美意识,他希望能堂堂正正以战争解决,而且他也有自信能战胜。
可是,这位年轻人并不熟悉宫廷,甚至不敢跟法皇抗辩,他还听说和平劝告使携着静宪法印,在今天早上已经离开京都了。
——无法阻止了。
义经沉默地在阶梯下这么想。这时候的沉默,等同于答应。
“义经,记住,我非常替源氏的利益着想的。”
法皇又在卖他的恩情了。义经把身体压得更低。
(他这副可怜样,该怎么说呢?)
法皇想。
他想起以前在自己眼前出现的武臣源义朝、平清盛、平宗盛、木曾义仲等人的模样,这位年轻人天真、清秀的样子,实在无法令人想到同样是武门之辈。
但是,也因此让人感到有点不可靠。这年轻人带着一小队源氏军,真的能够打赢平家的大军吗?
“义经,你打得赢吗?”
法皇忍不住问他。
义经抬起头。
(他生气了!)
法皇看到义经眉间的神色后这么想。
就连这么直接的生气,在这年轻人身上都显得可爱。院宣在正月二十六日颁布给范赖和义经,这是入京后的第六天。
义经当天就开始行动。
范赖和其军监土肥实平也来了。这栋房子可说是源氏的纪念建筑物,因此成为开军事会议的场所,可是,事实上,却连范赖都受义经的邀请前来。
“这是怎么回事?”
景时很生气。召开军事会议必须先跟军监商量,义经却独断独行。
可是,景时不得不去。他故意迟到许久。
主座上是范赖,然后是义经、土肥实平、中原亲能、畠山重忠等人,已经开始讨论议题了,主要在谈讨伐平家的院宣。义经抬起白皙的脸,咬着嘴唇,焦急的神色十分明显。
——最重要的院宣没有下来,院的态度不够积极,怎么办才好?
简单的说就是这样。
“平三(景时的通称)!”
义经转头看他。这简直就像在叫随从,使景时气得闹别扭。义经询问他的意见。
“蠢!”景时大声说道:“这甚么蠢话?我们是鎌仓殿下的家臣,可不是院的家臣,有没有院宣都是枝节小事。”
这个出乎意料之外的意见,使大家十分惊讶。
景时接着阐述自己的意思:
“在讨论院宣之前,还有个应该考虑的问题:鎌仓殿下是否真的命令我们去讨伐平家?”
大家听他这么说,顿时松了口气,这倒提醒了大家,赖朝派出西征军,只命令要消灭义仲,并没有提到要讨伐平家。
——怎么样?
景时看着在座的每个人。他会提出异论,当然是故意跟义经作对。
可是,土肥实平反对。他认为,命令中当然包含讨伐平家,现在不该怀疑这一点。
“景时,你疯了吗?还是你怕平家?”实平说。
景时冷笑。
“疯的是你们。你们难道想要不顺从鎌仓殿下的旨意,任意而为吗?”
“你说甚么啊?”
两人吵起架来。
两人对命令的解释不过是抬杠罢了。最后,吵不过的梶原景时终于喊了起来:
“你们根本不懂战争!”
景时认为,在进攻京都一战中,己方也有损伤,必须请鎌仓补充兵力才行。而且,对手不是木曾,而是平家。传说他们有十万士兵,而己方士兵还不到三千,若卤莽出兵是很危险的。必须等鎌仓增援,派出必胜之军才行。
“到那时再来谈院宣的事情。”梶原景时说。
大家一听之下,纷纷觉得有道理。主席范赖问道:
“那就派使者去鎌仓吧?”
他一说,坐在隔壁的义经身子激烈的颤动着。
“没有用的。”他尖锐的表示。
敌人都已经来到兵库了,近在眼前,却还要向后方请求增加兵力,这真是耻辱啊!军事会议没有结论,傍晚就散会了。义经越来越焦急。
赖朝派遣的文官中原亲能很同情义经。
“向公卿们运作吧!”亲能提出另一个方法。
这是京都的政治风气,他认为,若半夜拜访公卿们,个别说服较有力者,院宣应该会很快下来。
“可是,我一个人奔走,效果不大,还是请御曹司跟我一起去。”他说。
义经那一晚就在亲能的带领下,展开行动。接见义经的公卿们,都对这位年轻人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清纯气质,深有好感,纷纷答应要帮助他。
第二天,法皇召见义经。义经穿戴着风折乌帽子和红护胸盔甲前来,他这身打扮立刻让法皇掀开了御帘。
(奇特的年轻人。)
这位年轻人每次来御所晋见法皇,都穿着不同颜色的盔甲。这当然是因为他拥有很多件盔甲,不过,他似乎也对穿着有极优秀的眼光。这一点令法皇欣赏。
兼实等陪侍身边的近臣,这天早上不厌其烦地对法皇提起院宣之事,法皇心里已经决定要下院宣了。
“我会下达讨伐的院宣给你,可是,我不要你们作战,我要的是那三样神器。”法皇说。
他表示还有另一项秘密计划,即下院宣给兵库的平家:
——你们跟源氏要和睦相处。
因此,他已派院使携静宪法印赴兵库。
“你别误会。”
法皇解释,由自己来调停,可以安抚平家,尽量避免刺激平家。如果不这么做,不晓得平家会如何处置三样神器,所以才采取这种方式,希望源氏能够了解。
“明白了吗?”法皇意味深长的说。
这种处理方式具有策略上的效果。平家若开始和平谈判,他就可以先松口气,然后慢慢再想战略。
“你了解其中的微妙吗?”
“我不了解!”年轻人不愉快地说。
简单的说,法皇要用和平院宣欺骗平家,然后源氏再趁他们疏忽之际加以攻击。而且,听法皇讲话的口气,好像源氏该对他感恩似的。
义经认为,这一切都没有用。以他的唯美意识,他希望能堂堂正正以战争解决,而且他也有自信能战胜。
可是,这位年轻人并不熟悉宫廷,甚至不敢跟法皇抗辩,他还听说和平劝告使携着静宪法印,在今天早上已经离开京都了。
——无法阻止了。
义经沉默地在阶梯下这么想。这时候的沉默,等同于答应。
“义经,记住,我非常替源氏的利益着想的。”
法皇又在卖他的恩情了。义经把身体压得更低。
(他这副可怜样,该怎么说呢?)
法皇想。
他想起以前在自己眼前出现的武臣源义朝、平清盛、平宗盛、木曾义仲等人的模样,这位年轻人天真、清秀的样子,实在无法令人想到同样是武门之辈。
但是,也因此让人感到有点不可靠。这年轻人带着一小队源氏军,真的能够打赢平家的大军吗?
“义经,你打得赢吗?”
法皇忍不住问他。
义经抬起头。
(他生气了!)
法皇看到义经眉间的神色后这么想。
就连这么直接的生气,在这年轻人身上都显得可爱。院宣在正月二十六日颁布给范赖和义经,这是入京后的第六天。
义经当天就开始行动。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