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木德大全集 第一部分 奥本海默(6)
奥本海默(6)
在法国学习了3年后,毕沙罗回到了圣·托马斯。父亲让他帮助自己干活,为进港的英美船只核算货物装卸量、照管商店。在此期间,他学会了英语。庸碌的生活最终使毕沙罗难以忍受,在帮父亲干了4年之后,年轻的毕沙罗决定离家远走。
1851年,年轻的丹麦画家费里兹·梅尔贝来到圣·托马斯写生。这位画家22岁就在哥本哈根美术学院展出过两幅画作,这是当时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但梅尔贝没有留在丹麦固守成功,而是漂洋过海,到世界各地作画。毕沙罗与梅尔贝一见如故,对绘画共同的热爱使他们很快结成了亲密的朋友。毕沙罗决定放弃父亲的事业,与梅尔贝同去南美,到那里去寻找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理想。
毕沙罗三年后回到了圣·托马斯,对他的不告而别,父母十分气恼,但毕沙罗坚决的态度令他们也无计可施。毕沙罗随后又来到巴黎,在好几个画室学过画,但画室的教学方法使他厌倦,他认为生活中活生生的模特和郊外的田野比画室里的学院派老师要高明得多。于是毕沙罗去拜访了费里兹·梅尔贝的哥哥安东·梅尔贝(1818~1869,丹麦画家)。安东·梅尔贝十分欣赏毕沙罗,很快邀请毕沙罗替他完成自己作品中大海上的天空。毕沙罗不但依靠绘画获得了第一笔佣金,而且使他信心大增。
在瑞塞美术学院里,毕沙罗结识了克洛德·莫奈、爱德华·马奈、保罗·塞尚等一批著名画家,这些人对毕沙罗在创作上有很大的帮助。1861年5月,沙龙展在工业宫举行,瑞塞学院里的每个人都提交了作品。毕沙罗选送了3幅水粉画:《拉·罗什居的平原》、《田野》和《蒙马特高地》,但是他落选了。直到1864年的沙龙展中,评审团才接受了他的两幅油画。1867年是毕沙罗艺术生涯的一个**,这一年他创作了大量的巨幅油画,仅仅这些画就足以证明他几年来的苦恼和奋斗是值得的。在1868年的沙龙展上,毕沙罗从1867年画的作品中挑出了4件参展,在“最后的审判”中,他的两幅画被选上了,即《蓬图瓦兹附近的亚莱士山坡》和《厄米塔奇的风景》。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巴黎遭到了敌军的狂轰滥炸。毕沙罗携家人逃往伦敦,但是他无法一同带走他十几年来创作的数目巨大的画作。逃亡的最大代价是他近20年的心血:1500幅素描、草图、油画……这些在普鲁士士兵占领他的房子后基本上全部荡然无存了,仅剩下少量尺寸小、放置隐蔽的油画幸免于难。战争结束后,毕沙罗发现自己只有90幅代表作了,铅笔画、钢笔画、炭笔画、水彰画以及初学油画时的习作等一幅都没有了。他沮丧不已,不只是因为那些画丢失了,而目还因为有关它们的记忆。这真是令人不知所措、伤心欲绝的损失。
毕沙罗在伦敦的停留时期,不只是流亡和不安地期待着回到法国去,而且是标志着一种决裂,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这无论是对毕沙罗个人,还是对即将形成的印象画派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毕沙罗终生都在创作。1903年,毕沙罗在巴黎莫尔朗大街3号完成他的最后一副作品——《巴黎鸟瞰图》后,与世长辞,,享年73岁。
卡夫卡
1883年7月3日,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卡夫卡的父亲粗暴、专制,从来不过问他的学习、生活,却时常指手画脚地训斥他。父亲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将儿子培养成为果敢的年轻人,但结果适得其反。卡夫卡的内心中一直对父亲存有无法消除的敬畏心理,由此而形成了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忧郁的气质,也使得卡夫卡其人其书成为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写照:异化现象,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无法克服的荒诞和恐惧心理。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