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文摘大全 > 社会> “中国思维”碰到“美国思维”

“中国思维”碰到“美国思维”

来源: 《财经》 作者: 冯仑 时间: 2015-03-17 阅读:

美国人生意归生意

“9·11”事件时,有一个犹太老头叫莱瑞·希尔维斯坦,有个房地产集团,他买断了世贸中心99年的经营权,而且鬼使神差地买了份恐怖主义保险,当时还没这个险种,后来这家保险公司破产了。

这个老头也挺过分,大家都知道这两座楼不是同时撞的,一前一后差那么10多分钟,于是这个家族就要两份赔偿,而且理直气壮地去打官司。

这事搁中国得被人骂死了,这么大个灾难,肯定是高层牵头成立重建委员会,然后各部委协调,限时重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该奉献就奉献得了,还敢要赔偿,还要两份?不仅心是黑的,连血液和骨头都是黑的了。

但是人家莱瑞·希尔维斯坦就不怕,该起诉就起诉,经过一番调查取证,法庭认定,两座楼的地基是连在一起的,所以算一栋,只赔一份钱,官司就了结了。

我们的社会认知,还是集体意志、国家意识形态,价值观、伦理是大于商业范畴的,但美国人不这样,生意归生意、官司归法律,各谈各的,政府不管,也没法管。

要“面子”与算“后账”

最近两年中国企业到美国买地产的事也多,两边表现出来的气质很不一样,比如中国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邦)达成协议,以19.5亿美元收购希尔顿旗下的纽约华尔道夫酒店。

几个月之前阿里巴巴上市,马云就是在这家酒店路演的,以前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访美的时候也住过。这个酒店一直是希尔顿家族所有,现在被中国人买了,多有面子。但是你看合约,就能看出房地产行业的中美区别。

在这个交易里,希尔顿家族出售的是所有权,但是经营权他们还有100年,也就是说,酒店是你的了,但是还是归我管,经营者的权益不会改变。这下双赢了,中国人要的是“面子”,美国人也愿意“吃软饭”,闷声赚自己的钱。

当年复星买下洛克菲勒家族的曼哈顿广场大楼,也有这个意思,当然按单价算,卖价确实便宜,应该买,另一方面也是觉得有面子。中国人觉得有了所有权,就是被人尊重,洛克菲勒家族也不在乎房子叫什么名字,单纯是一个财务上的计算。

中国人长期没钱,穷就被人看不起,有钱了以后,一般都要牛一下。所以我们买下了这么多当年赫赫有名的物业。美国人无所谓“面子”,失节事小,饿死事 大,钱最重要。脸掉地上,还可以捡起来再糊上,要是饿死了,这个脸就没用了,再加上美国的大企业家现在主要靠公益、慈善传名,不是靠一栋大楼传名。

其实美国房地产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一个楼特别大,特别便宜,但是没人敢要,为什么,因为运营成本很高,要是租不出去,就赔大了,他们不仅看见的是一座大楼,更是它赚钱的能力。

举个例子,美国写字楼有专门委员会来进行绿色生态评级,物业服务品质、空气、水、建材,等等,评得很细,然后分成白金、金、银等级别。现在在纽约,金级以上的写字楼才租得出去,你要是买下一栋银级的,改造到能租出去,得花多少钱?账的算法就不一样了。

我们算账的时候只看到了硬体的大楼,我们很少看到后面软体的运营,以及更后面以后的逻辑。当我们穷的时候,我们只知道过日子能吃肉就是幸福,当你有钱以后,你才发现,呼吸到干净的空气更重要,你要获得干净空气的价值,远比吃肉要贵。

“导演+制片”模式

只要人的基本需求不变,房地产这件事,就得永远做下去,中国现在做到什么阶段呢?从最简单的居住需求开始,中国要经历几个阶段,就和纽约到一个层面了。

第一个阶段我们最基本的需要是居住,经济发展以后,我们房地产行业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快速地解决住的问题。商业模式就是两种,一种叫“地主+工头”,就是很多有地的地主突然变成了工头,建了一堆房子,让大家先凑合着住,这是低级阶段。

另一种是“厂长+资本家”,比如说像万科,能够用工厂化的方式去做住宅,全世界的住宅行业,这是最牛的模式——像工厂流水线一样盖房子。万科一年能做15万套到18万套住宅,已经是全球最大的住宅公司。

这就是我们第一阶段,对应在人均年GDP在8000美元的阶段,基本上是这两种模式在主导,大家知道,现在国内很多地方的住宅开始饱和。

第二个阶段是人均年GDP在8000~15000美元的时候,开始进入商务不动产为主流的阶段,我们吃饱了、有住的地方,就开始创业了,开始创业就需要写字楼,做制造业就需要厂房,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就需要更多复杂的空间,购物中心、写字楼,包括酒店,等等。

到了商务不动产的发展阶段,也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万达的“以售养租”模式,自己开发,卖一部分来带动租赁,前提是卖得出去,收得回成本,不然后面的租赁就活不了。

另一种就是“导演+制片”模式,用运营来带动开发。比如美国就有一种叫“收费开发商”,它有点像电影导演,本身不出钱,但是署名最大,拿的都是硬钱,票房卖火了,还跟着分账。

这种开发商就是自己没有土地,但是有玩法、有品牌,盖什么楼,怎么运营能赚钱,这个他们门儿清。有地的开发商(制片人)和他们合作,挣了钱大家分,这就是“导演+制片”的模式。

美国的土地很有限,所有者自己不会讲故事,就请别的开发商来当导演讲故事,在空间上做文章。商用不动产最高境界就变成这样,土地资源和能力资源要配合,能力和品牌也要配合,最终就是土地、运营、品牌可能分属不同的人,最后大家凑到一起来做。

中国发展到现在,住宅这一篇儿算是翻过去了,接下来就是商用不动产的黄金时代,但是目前大部分还是“以售养租”的模式,但是也有少数的企业开始进入到“导演+制片”的模式,轻资产管理。

  • 上一篇: 口号这东西
  • 下一篇: 说好吃只因习惯
  • 猜你喜欢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