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文摘大全 > 社会> 打折其实是涨价

打折其实是涨价

来源: 读者文摘 作者: 未知 时间: 2020-03-08 阅读:
  “打折”真是一种神奇的发明。人们在享受打折乐趣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它虚高的原价,更忘记了商品本身的价值。曾有一个经常打折的商场,尝试“改邪归正”,不再标高商品原价,而是直接以平价出售。虽然事实上价格和原来相同,甚至还更优惠,但该商场的营业额却直线下降。
  为什么?这是因为经营者剥夺了消费者享受打折的乐趣,按“原价”购买商品,消费者缺乏那种“省钱”的成就感。很多时候,消费者心理账户的收益值比实际收益值更能促成购买行为。
  人就是这么奇怪的动物。明明商品价格只相差一分钱,但人们还是更喜欢标价为9。99元的商品,而不喜欢标价为10元的商品。虽然没有人会真的在意那1分钱,但因为价格落在消费者心中不同的价位区间,从而左右了消费者的选择。
  为了节省10元台灯采购费,可以从A商场转战B商场,但却不会因为A商场的电视比B商场贵10元钱而由A奔赴B,同样是10元的优惠幅度,在消费者心中却不是等值的,因为他们对比的商品原价不同。
  同一事物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人们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决策。这是并不深奥的道理,常常被普通消费者忽略,却被有心人玩得风生水起。
  某滑雪场经营不善,难以吸引消费者。经济学家为运营方提供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其中之一便是先涨价,然后推出10次滑雪套票,按6折价格出售,并对消费期限做了规定。面对大幅度打折,本来并不常滑雪的顾客也跃跃欲试。
  此种情况下,消费者将购买套票,当成了一项未来投资,一次性付费,在将来真正前来游玩时便如同“免费”,这样不会出现“过度娱乐”的心理账户赤字。问题是,人们总是过于乐观地估计自己在规定期限内会前来滑雪的次数。据统计数据显示,购买10次套票的顾客,真正前来游玩的次数平均为6次。如此,商家相当于按涨价后的全价卖出了票,不仅吸引了大量潜在客户,还提前几个月收到了现金,这的确很成功。
  健康消费卡、付费会员卡,正是利用了人们“心理账户”的种种漏洞:总是过高地估计自我控制能力,但实际上并不会在长时期内按计划行事。如此,你以为的优惠,很多時候也就不过是商家涨价、免息向消费者贷款的代名词而已。
  • 上一篇: 收入高则上网少
  • 下一篇: 空心病:为什么优秀的人都病了
  • 猜你喜欢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