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戏代药
明末中医秦景明,医术高超,享誉于松江一带。《松江府志》载,秦氏中年以后,耽迷于戏曲,每逢出诊,便携女演员去演唱戏曲,不忙望、闻、问、切,先让优伶演唱,借此给病人带来好心情,病人也常因此而痊愈。
古书上说“医者,意也。”强调医生治病,要开动脑筋。譬如被鲁迅吐槽过的名医叶天士,就属于热爱思考者,“一位百药无效的病人,叶天士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一服便愈。”叶天士这类医话还不少,有的还富有传奇色彩。
秦氏和叶氏的治病都非常重视病人的心理卫生,按现代医学来讲,心情愉悦可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也就是说,心情好,提高身体免疫力,可让青春常驻。
日前,报上说,某人陪朋友看病,“搂草打兔子”,顺便也检查了身体,发现肝部有大块阴影。医生告知已肝癌晚期,居然没撑三天,死了。这典型是吓死的。心理极度恐慌而使免疫力下降,造成癌细胞扩散,回天无力了。
我对秦景明“以戏代药”的做法,颇为赞赏。医生治病,能不用药最好不用药,能用简单药剂治疗,最好不要打吊针。我记得儿时,干咳持续了几个月,一人告知偏方“松树枝和红糖煎煮”,喝上两次,痊愈。《黄帝内经》说,“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凡病重在预防,一旦进入治疗环节,其实是“中工”和“下工”所为。 “上工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方面。而“以戏代药”有纾缓病情之效,从而不给病人以过重的心理负担,加重病情。
著名的戏曲理论家蒋星煜,今年已93岁高龄,“文革”中受尽了苦头,对那些残酷的折磨,他“心里只当作是在演戏这样自我安慰,牙齿一咬紧,也就挺过来了。”把遭受的苦难当作是演戏,自己不幸运地扮演了一个悲剧角色,足以说明蒋老先生心胸宽广,心态达观,一般人是无法这样比拟的。从“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法则来讲,戏曲的确可以遮盖生活之不足,弥合现实之缺憾。换句话说,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可以在艺术中得到满足。蒋老先生的“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着实减轻了现实苦痛。这或许也是他长寿的秘诀吧。
当然,生了病,不能讳疾忌医。听首流行歌曲就能治好病,那是滑天下之大稽。现代的医学发展一日千里,生病一定得去医院。至于平时闲着没事,听听戏、唱唱歌、吊吊嗓子,百利而无一害,只是注意别惊醒了邻人的美梦。
猜你喜欢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