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十三亿
无意中发现,我微博里私信最多的,竟然不是特别铁的朋友,而是一个只见过一次面的大学生,小吕。90后的小吕今年大四,即将毕业,所以近几个月他的私信越来越多且充满了焦虑、失望和担忧。翻了翻记录,最早的一条私信竟然是2010年,那时我刚刚开通微博,小吕刚进大学买过我的书,因为好奇,通过微博联系上了我……
早期的聊天,小吕满腔都是刚人大学的新鲜和蓬勃,他让我帮他列经典文学书单,向我倾诉关于选错专业的懊恼、对集体生活的困惑、与女同学青春萌动又羞涩的交往……我很诧异当年自己竟然有如此的耐心,逐条给他灌输心灵鸡汤:多看书,别在无聊的事上浪费太多时间,有条件多旅行没条件多打工。
当时小吕的精力都在换专业上面,他看了俞敏洪2008年在北大开学典礼的演讲视频之后,打了鸡血一般,整整努力了一个学期,最终改了专业,因为他相信兴趣是一生的动力。
之后,我们的私信大多围绕“什么是成功”这个话题。聊天中慢慢有了激辩的味道。转眼小吕已经大二了,不再让我帮他列书单,反而向我推荐他认为的好书,俞敏洪、冯仑、李开复、潘石屹、唐骏……不列书名看作者,都是青年导师,如雷贯耳。小吕还抑制不住激动,向我描述俞敏洪到学校演讲时的盛况,以及他是如何PK掉无数同学弄到两个签名,并凭此令女同学终于点头跟他确立恋人的关系。
大二的小吕在熟读这些导师的自传,看遍他们的演讲视频后开始身体力行。他说他要争取走最少的弯路,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最快踏上成功的红地毯。小吕告诉我,大一时他有点迷茫,只知道埋头读书拿奖学金,现在不一样了,他方向明确、脚步坚定,要追随导师们的脚印,争取毕业之前就能靠创业或者卖创意养活自己以及女朋友。为此,小吕和同学成立了工作室,并且两个学期挂了6科。这想法倒是可以用《唐骏: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一语概括。即使现在我也能从私信中看出当时我的无奈,我问他:唐骏说他的成功可以复制,可是李开复说乔布斯的成功不可以复制,怎么办,要不想办法让导师们先PK一下,赢的那个再回来给大家演讲?要是唐骏赢了,就把他抓去克隆13亿个,好吗?
我们俩的争论还没结论,唐骏输了,他学历造假的事闹得纷纷扬扬,小吕的大三也快结束了。这一阶段小吕明显有些沮丧,私信里充满了动摇和浮躁,他一边对同学沉溺于网络游戏进行指责,一边又哀叹自己看书越来越少上网越来越多却一无所获。小吕坚持要跟我见一面,见面时他送了我一本冯仑的《伟大是熬出来的》,说那是他最现实最真切的心态。然后,他从包里掏出五六本我的新书,让我签名,好送给他的同学。见面聊天没有摆脱私信的模式,他一边在导师崩塌和自己的失败中感慨、失望和消极,之后又忽然对我的生活方式表示了兴趣,因为他突然觉得,找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同时又能写写专栏和小说,偶尔出本书。也是权宜之下可以接受的生活。
我还记得,那天我一直跟他解释做一份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会很痛苦。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小吕在微博里羞愧地告诉我,我的书他没看几页就放下了,他已经很久不读考试之外的书了。
问他在忙什么,回答是五个字:准备找工作。
找工作这事我帮不上忙,只好闲聊让他放松。我问他,在他们眼里,怎样才算成功的大学四年?他说,大一考好成绩,拿奖学金,这样以后找工作或留学,简历会好看一点;大二考级,无论是英语四六级还是托福、雅思和各种专业考证,多多益善;大三要有考研的心,但要两手准备,一边实习积累经验一边准备考研最周全;至于大四,专心复习考研,或者赶紧找工作,越早拿到offer越从容。
我岔开话题,问他恋爱谈得怎么样。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起了同学的选择——工作一确定就相亲,大家条件彼此差不多就成,重点是家里帮忙付首付自己还房贷压力小点。
我真不知道这天怎么聊下去了。
猜你喜欢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