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10)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这些菩萨因为要针对众生心中的喜好而使其产生欢喜的缘故,知晓俗谛;因为通达一切诸法之实相的缘故,知晓第一义谛;觉解诸法的自相、共相的缘故,知晓相谛;了达诸法分位的差别的缘故,知晓差别谛;善于分别蕴、界、处的缘故,知晓成立谛;觉解身心之苦恼的缘故,知晓事谛;觉解诸道众生相续的缘故,知晓生谛;一切烦恼最终都会灭除的缘故,知晓尽无生智谛;出世间、众生世间无二的缘故,知晓进入道智谛;正确地觉解一切行相的缘故,善于知晓一切菩萨地之次第相续成就,甚至如来智成就谛。这是凭借信解智之力而获知的,并非凭借究竟智之力而获知。」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得如是诸谛智已,如实知一切有为法虚、妄①,诈、伪②,诳惑③愚夫。菩萨尔时,于诸众生转增大悲,生大慈光明④。」
【章旨】从此章进入「不住道行胜」的第二层次「利益众生,勤方便胜」的内容,此章为此层次的总句。金刚藏菩萨向会众宣说,进入此地的菩萨面对众生而产生大慈大悲化度众生的智慧光明。
【注释】①虚妄「虚妄」是指并无固定不变的「我」存在,而众生却妄执有实体性的「我」存在。「如是知一切有为法虚妄」,也就是知晓「我」本身就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聚合而成的,众生以此聚合而成的存在,虚妄地合成一个真实不变的「我」,这自然是错误的。②诈伪关于此语,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诈伪』二字,观外『六尘』。世法牵取愚夫,故『诈』。此显能取迷真,谓由妄取,令彼世法隐虚诈实,使其贪取也。世法尽坏,故『伪』。此明所取不实,世法相似相续,似有义利,而实速灭无利,故『伪』。」「如实知一切有为法诈伪」的方法是观外境,即「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从「能取」,即「主体」的角度而言,众生被世间法所牵引,而世间法以隐藏虚伪的本质而以似乎真实存在的面目吸引众生,使其产生贪欲之心与占有的行为;从「所取」,即「对象」的角度言之,世间法以似乎相续不断、能够带来利益的表像,掩盖了其变动迁流的、不真实的本质。从「能取」、「所取」两方面综合言之,世间的所有外境,都是诈伪的。③诳惑关于此语,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虚』、『伪』二境引心,总名为『诳』。『妄』、『诈』二心迷境,皆名为『惑』。」可见,「诳惑」是从「虚妄」的「五蕴」与「诈伪」的「外境」中所产生的烦恼之心的两种。④菩萨尔时于诸众生转增大悲生大慈光明关于此二句,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起慈悲者,怜愍故『悲』,胜利益故『慈』,不住道行胜故云『转增』。皆言『大』者,胜前地故。云『光明』者,救生『方便智』成故。『转增』、『光明』,俱通『慈』、『悲』,文有影略。转前慈愍,分同诸佛,故名为『生』。」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获得如此诸谛智之后,如实地知晓一切有为法都是虚妄的,都是诈伪的,一切有为法以其虚妄、诈伪而诳惑愚笨的众生。菩萨这时,面于这些众生转而增长大慈大悲之心,进而产生大慈大悲之光明。」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得如是智力,不舍一切众生,常求佛智。」
【章旨】从此章开始进入「利益众生,勤方便胜」的第二层次——「别起悲观」。在此章中,金刚藏菩萨首先向会众宣说菩萨于此地所产生的化度众生的大愿,即「化生愿」。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获得如此智力,不舍弃一切众生,常常追求佛智。」
「如实观一切有为行前际、后际。知从前际无明、有、爱,故生生死流转,于诸蕴宅不能动出,增长苦聚;无我、无寿者、无养育者、无更数取后趣身者,离我、我所。如前际,后际亦如是,皆无所有。虚妄、贪着,断尽出离。若有若无,皆如实知。」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此诸凡夫愚痴无智,甚为可愍。有无数身已灭、今灭、当灭,如是尽灭,不能于身而生厌想,转更增长机关苦事①,随生死流不能还返,于诸蕴宅不求出离,不知忧畏四大毒蛇②,不能拔出诸慢见箭,不能息灭贪、恚、痴火,不能破坏无明黑暗,不能干竭爱欲大海,不求十力大圣导师;入魔意稠林,于生死海中,为觉观波涛之所漂溺。』」
【章旨】在此章与下章中,金刚藏菩萨为会众宣说此地菩萨所产生的「化他心」。此章从「如实观苦因缘集故,即知苦体性」以及「观深重苦,人而多故,即就人彰过」两个层次来说明产生大悲的根源。
【注释】①机关苦事经文借用「机关」一抽即动,松手便不动的情形,譬喻无有固定不变的「我」的存在。但众生如果造了业因,果报便生生不息。②四大毒蛇又作「四蚖蛇」、「四蛇」。佛典中惯用毒蛇比喻人身之构成元素「地」、「水」、「火」、「风」四大,因而称之为「四毒蛇」。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载,人身之「四大」,如四毒蛇居于一箧,此四大蛇之性各异,「地」、「水」二蛇之性多沉下,「风」、「火」二蛇之性轻举,四蛇若相互乖违,众生便会产生疾病。
【语译】金刚藏菩萨继续给会众说:「菩萨如实地观察众生一切有为行的过去、未来。知晓众生从过去的无明、有、爱,因此而产生生死流转,在五蕴所造之宅中不能出来,使苦聚不断增长;菩萨知晓无我、无有寿者之相、无养育者相、无有在轮回之中反反复复流转的身体,菩萨远离了我、我所。从前际观后际,从后际观前际,都一无所有。将所有虚妄、贪着,都完全断除净尽,进而出离世间。总之,菩萨对于有这些的众生,没有这些的众生,都如实地知晓。」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又产生这样的念想:『这些凡夫愚痴而缺乏智慧,甚为可愍。对于那些无数的已经灭去、正在灭去、应当灭去的种种身相,如此最终会完全灭去的身相,不能面对身而产生厌恶的念想,却转而更加使如同机关的苦事得到增长,众生就这样随生死之流而不能还返,于五蕴所造的宅第中不追求出来远离,不知晓忧虑畏惧四大毒蛇,不能拔出诸慢见之箭,不能息灭贪、瞋、痴之火,不能破坏无明的黑暗,不能使爱欲大海干涸,不寻找具有十力的大圣导师;众生进入魔意般的烦恼稠林,在生死之海中,随从感官的波涛而漂流沉溺。』」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此诸众生受如是苦,孤、穷、困、迫①,无救无依②,无洲无舍③,无导无目④;无明覆翳,黑暗缠裹⑤。我今为彼一切众生,修行福智助道之法,独一发心,不求伴侣;以是功德,令诸众生毕竟清净,乃至获得如来十力、无碍智慧。』」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智慧观察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安乐一切众生⑥;哀愍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⑦;解脱一切众生⑧;摄受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离诸苦恼,令一切众生普得清净,令一切众生悉皆调伏,令一切众生入般涅槃⑨。」
【章旨】在此章中,金刚藏菩萨为会众宣说此地菩萨所产生的「化他心」的第二个方面「大慈观」。此章有两层涵义:第一,菩萨「睹境兴慈」,第二,「广愿饶益」。
【注释】①孤穷困迫此句为菩萨所睹众生的苦境的总句。关于其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解释说:「无父曰『孤』,明前无所恃。途尽曰『穷』,明后无所依。任重无替曰『困』,常受生死故。强力所逼曰『迫』,业惑所陵故。」下文四句是对此「总句」的具体解释。②无救无依关于此句的涵义,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八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无救无依』释上『孤』义。《论》云,谓现报已受,不可救脱,当报因招,无善为依。」即无有善知识可以依靠。③无洲无舍关于此句,澄观解释说:「『无洲无舍』,释上『穷』义。溺于觉观波涛,不闻正法,智洲为对治故。在于生死旷野,不为善友慈舍庇故。」「洲」即智慧之洲。「舍」指善知识的大慈大悲之舍。④无导无目关于此句,澄观解释说:「『无导无目』,释上『困』义。离于寂静正念,思推究竟前导故。离于正见之明目故。既无导无目,非『困』如何?」⑤无明覆翳黑暗缠裹关于此句,澄观解释说:「『无明』下,释上『迫』义。『无明』者,无明住地旧烦恼故。『黑闇』者,四住客尘故。常起邪念故,为其覆翳不闻正法,故为彼缠裹。」此句是言「无明」等「五住」的后果。「五住」为生起三界一切「见」、「思烦恼」之根本依处,故称「住地」。具体是:第一,「见一切住地」,指三界之一切「见惑」。第二,「欲爱住地」,指欲界之一切「思惑」;「思惑」之中,尤以「贪」、「爱」为重。第三,「色爱住地」,指色界之一切「思惑」。其四,「有爱住地」,指无色界之一切「思惑」。第五,「无明住地」,此属「根本」、「枝末烦恼」中之「根本无明」;为我、法二执中之「法执」。⑥利益一切众生安乐一切众生以下为此地菩萨救护众生的十种相。此二句为救度未来众生的两种相。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一、住不善众生,令住善法利益。二、住善法众生,令得安乐果,谓成彼善故。」⑦哀愍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关于此二句,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三、愍贫乏者,与资生具。四、修行多障者,令其成就。上二,救顺缘不足苦。」这是救度物质生活方面缺乏的众生。「顺缘」是指与解脱向度一致的方面。⑧解脱一切众生关于此句,澄观在世亲解释的基础上说:「五、世间系闭者,令得解脱。」即对于系闭于世间的众生,使其从世间中解脱出来。⑨摄受一切众生等五句此五句据世亲《十地经论》卷七的解释,内容为「令诸外道信解正法」。具体是:「六、未信,摄令正信。七、令离无利勤苦。八、疑惑众生,疑除解净。九、已住决定,劝修三学,以调三业。十、已住三学,令得涅槃。上三即解、行、证。《论》意皆为外道,理实后三,兼通余类。」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