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古代医书 > 名老中医之路

梅花香自苦寒来(3)

从针刺感应强度来衡量这种以导气法为立法依据的“平补平泻”手法,其针下感应则最多只能达到中等度的刺激量,当属于兴奋法的范畴。若以兴奋法就是古代的补法,抑制法就是古代的泻法的观点来联系对照,那么,这种平补平泻的操作,只能起到平补的作用,而没有平泻的作用。

4.烧山火与透天凉的补泻法。以针刺时针下有无热感或冷感作为手法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志,它由上述提插补羁法的基础上发展繁复起来。其针刺感应强度,在使用补法时,烧山火显比提插法强,施行泻法时则二者基本相同。这样又与轻刺激兴奋法补法,强刺激抑制法泻法之说,适得其反。关于临床应用,亦与其它补泻法一样,阻经络学说为依据,结合症候的寒热辨型,并在手法上掌握针下热补寒泻的原则。

至于适应病症,《金针赋》中有“烧…火,治顽麻冷痹……除寒之有准”,“透天凉,治肌热骨蒸……退热之可凭”的记载。因冷痹是寒气之胜所致,故当片{烧山火手法以“温阳祛寒”,此又以《素问·痹论、)“寒气胜者为痛痹”、《灵枢·寿夭刚柔》“刺寒痹者内热”等为依据。透天凉所治的肌热骨蒸,则由虚火燔灼,骨髓内热所致,多见于一些虚损病人。故循“寒热正冶”的原则,用透天凉泻法以退虚热。现代的兴奋、抑制的针感不仅与烧l火、透天凉无法雷同,且不能达到针下的热感与冷感。

结语

回顾个人四十余年的治学经历,既有教训,也有经验。不经冰霜苦,难得透骨香。祖国医学渊源悠久,历代医籍浩如烟海,若要提高业务水平,非得下苦功不可。在求知的征途上,切不可浅尝辄止,亦不可略有所获,便沾沾自喜而停顿不前。我虽年迈,尚不敢自怠,愿与后学诸秀共勉。

(楼星煌施明仙整理)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