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人物传记大全 > 屈原传

第26章 洞庭凭吊 君山怀古(2)

由于林密藤缠,行走艰难异常,每前进一步,都要花费寻常的几倍时间,付出令人 难以置信的代价,所以当屈原的从人观石狮归来,已经是日落黄昏时刻了,而且一个个 累得腰酸腿疼,浑身的筋骨散了架似的,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了。看看时间已晚,解 缆启程是不可能的了,幸亏岛上有遮风挡雨的天然场所,索性在岛上过夜,明晨一早赶 路。

时值望日,太阳刚刚没于湖中,夕照的余辉尚未散尽,一轮明月便在东方露出水面, 其大如轮似盖,其圆虽规难画,其光柔和圣洁,其美不亚于旭日东升,只是不像日出那 样壮观辉煌,但却比日出含蓄多情。虽然大家早已疲惫不堪,但却毫无睡意,望着这轮 渐渐升上中天的明月,听着那动情渔歌的对答,全都陶醉在这月色湖光之中,仿佛自己 便是那月里的嫦娥和吴刚,正密切地关注着人世间的疾苦和冷暖。天上没有一片云,空 中没有一丝风,湖里没有一星雾,皓月千里,月光照在浮动的水面上,金光闪耀,明月 映在湖水深处,像沉在湖底的一个硕大的玉盘。此刻,天与湖,月与影高度的和谐统一, 人处此间,难舍难离。是呀,人类社会能够永远这样,该有多好啊!……

大约太上老君贬坐骑于砥砺洲思过有一定的年限,过既悔之,也就是召回天廷应差 去了,故后世很少有见石狮低头俯首于该洲者。此是后话,不必深究。

第二天中午,屈原所乘之船来到离君山不远的彭陵堆,这里是彭咸长眠之地,整个 小洲便是一座坟丘,小巧而浑圆,像一个斑驳陆离的馒头。相传彭咸投水后漂来此地, 一天王母娘娘在园内指挥仙女采摘蟠桃,欲待众仙,忽一低头,发现洞庭湖内正有鱼鳖 虾蟹在争食彭咸的尸体。她不忍心一位忠良之臣冤死后又遭此孽,急命仙女取来一只食 钵,投于湖中,将彭咸的尸体罩住,于是洞庭湖内便有了这个坟丘似的小洲,依习惯人 们称它为彭陵堆。这小洲也颇具特色,全洲只有一棵几经枯荣、三五人扯手难围的梓树, 且挺立在坟丘正中的圆顶上,其余皆花,而且全是兰花。仲春三月,正是兰花盛开时节, 清幽的异香飘得很远很远,浸脾醉心。兰花的种类繁多,各呈异彩,有雍容华贵的君子 兰,有浓妆艳抹的紫头兰,有朴实憨厚的大叶兰,有婆娑多姿的吊兰,有默默无闻的麦 兰,有甘愿做陪衬的韭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下船登洲,简直不敢迈步,唯恐毁了 这如火如荼的兰花王国。

虽说这里是彭咸的陵墓,但却无享殿,无石坊,无甬道,无石兽,无墓碑,连个墓 门也没有。围绕着坟墓转了一圈,亦无他人来凭吊祭祀的痕迹,只好在正南方择一花草 较少之地,摆出牺牲祭礼,众人长跪于地,屈原依古礼而祭——燔柴、献爵、奠帛、行 礼、读祝,其庄重、肃穆、哀凄的程度不亚于郊天祭地。“读祝”时屈原读的是一篇祭 文,或者是《吊彭咸赋》,读着读着竟然热泪盈眶,泣不成声了,可以想见那内容和感 情该是如何,只可惜读完后便随火而化了,未能保存和流传下来,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拜别了彭陵堆,屈原一行径往君山进发,前往凭吊帝舜的二女宵明和烛光。

《山海经》中称君山为“洞庭之山”,这是座富于神话色调的岛屿,屹立于烟波浩 淼的洞庭湖与长江连接口西侧,与今之岳阳市隔水遥相呼应。岛不大,总面积不过二里 见方,呈椭圆形,周围高,中间低,形成一个小小水上盆地。岛上约有七十二峰,风姿 绰约,风光秀丽,峰头云蒸霞蔚,烟笼雾绕,恍如仙姑沐浴于瑶池之内,巨轮航行于浊 浪之中,蓬莱漂浮于烟波之上,故后世有诗赞道:“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①这是个神奇的宝岛,其上有三大特产,这便是竹、龟、茶。竹有宛如泪痕的斑竹,有 方方正正的方竹,有形如龟背的龟背竹,有节似罗汉的罗汉竹,有腹中不空的实心竹等; 龟有其背高耸,花纹奇特,边、板和头两侧呈金黄色的金龟,乃上乘之礼品;茶有君山 银针,沏茶时,茶在杯中先是全部冲出水面,悬空而立,如笔朝天,继而上下窜动,然 后徐徐下沉,似群笋出土,茶水杏黄净明,其味甘醇可口。

屈原与众人遍寻帝舜二女宵明、烛光之墓不见,只在君山东侧的萋萋芳草之中,竹 枝簇拥之下有一大墓,因无墓碑,难知墓中所眠何人。询问一位老者,老者答曰:“此 乃虞帝二妃之墓。”并作了较为详尽的说明。

①唐代诗人刘禹锡诗。

墓中所埋,系尧之二女、舜之二妃娥皇与女英。舜在一次出巡南方途中,不幸病死 于苍梧之野。由于交通不便,信息无法及时传于帝京,娥皇、女英见丈夫久出不归,相 骈来南方寻找。她们刚刚走到洞庭湖口,就听到丈夫的疆耗,二人悲痛欲绝,双双投入 湖中,死后精灵不散,变成了洞庭水神,称为“湘妃”、“湘君”或“湘夫人”。当她 们极度悲痛的时候,泣泪为血,泪血挥洒竹林,将竹身染成紫褐色的斑点,称作“斑竹”, 因为这是湘妃挥泪所染,故又称“湘妃竹”。

听了老者津津有味的解说,屈原虽诚心相谢,未置可否,但内心深处却有几分苦涩, 因为这个不符合史实的故事必将以讹传讹,遗误后人。对历史和未来负责,屈原本该予 以纠正,但考虑到,既然大家都这么说,这么传,怕是早已约定俗成了,靠一两个人出 来纠正,恐无济于事。仔细想想,又似乎没有这个必要,好比一泓清池,人皆赞其洁净, 你又何必定要说池底有淤泥,将这些淤泥清除之后,水会变得更清,且无后顾之忧,从 而为清除淤泥而将水搅混呢?

其实,从凭吊古圣先贤的角度讲,墓中所埋何人,并不重要,因为帝舜之妃也好, 二女也罢,她们有着共同的品格和行为,都是值得后人景仰和学习的楷模。因此,屈原 虔诚地向这座大墓敬献了牺牲与祭礼,恭恭敬敬地拜谒,行三拜九叩之大礼。然而,就 在这顶礼膜拜的过程中,他的胸中却翻腾着那个“墓中所埋究竟何人”的故事。

追溯渊源,《山海经》中明明记载着:“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 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讲的是“帝之二女”,未言“帝之二妃”。

帝舜于四十二年冬,率群臣泰山封禅,礼毕之后,文臣武将各自先归,他带领几个 从人,先到诸冯山省墓,然后漫游各地。一日来至鸣条,爱其山水清幽,便命人造了几 间房屋,就此住下,不再回京都蒲坂。他这是效法帝尧造游宫于成阳的办法,避开都城, 好让伯禹独行其志,省得他有事不敢做主,总来禀报商议。

转过年的春天,一连发生两件事,一件是南方的崇山出现了一个怪物,这怪物人面 兽身,乘着两龙,据帝舜与伯禹分析,很可能是火神祝融现世;第二件是被封在有庳国 为君的象生命垂危,弥留之际十分想念自己的哥哥。祝融降于崇山,南方之地讹言朋兴。 三苗之国本来就好乱而迷信鬼神,帝舜深恐因此而有所变故,需要前往镇抚;象弟病重, 危在旦夕,骨肉之情,理当前去探望。这是此番帝舜南巡的原因和使命。

此刻的帝舜业已高寿百岁以上,太后娥皇,十二年前就已仙逝;爱妃女英,今犹健 在;又娶一登北氏,生有二女,大的宵明,小的烛光,年岁都在二十左右。帝舜以如此 高龄南巡,谁能放心!满朝文武及宫中的每一个成员,无不竭力劝阻,但谁也改变不了 他的意志,动摇不了他的决心,万般无奈,伯禹只好多派护卫,伴他一道南下。帝舜为 何愈老愈固执,难道派别人去就不行吗?不错,此番帝舜南巡旨在镇抚南蛮,维护国家 安宁;探弟之病,以尽手足之意,但更主要的、这也是包括伯禹在内的所有人不曾识破 的意图,是远离京都,把国政全部交给伯禹主持。泰山封禅以后,帝舜虽说在鸣条另筑 新居,不再回蒲板,但二者相距太近,客观上依然在掣伯禹之肘,束缚他的行动,因此 今番要远走高飞。有学者认定,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人愈老愈专权。由尧舜观之, 并非尽然,关键在于思想意识,这不是生理规律。

准备就绪,帝舜与家人及群臣告别,带了许多从人,越过中条山和嵩山,径向南行, 直到云梦大泽。有苗国君得到了消息,大为震惊,不知帝舜此来何意,忙集群臣计议。 这时谋臣成驹已亡,继任者颇有远见卓识,当下说道:“放他过去,不必刁难。”有苗 国君说:“虞舜久不巡守,前几次均由伯禹代行其事,这次忽然亲来,难保没有阴谋诡 计。”那继任的谋臣说:“有庳国君是他的胞弟,听说正患重病,虞舜必为探病而来。 既无重兵护送,必无他意,倘有刁难,于理不通。”国君正要答应,旁边一个臣子谗言 道:“上钩之鱼,为何不钓?等他来了之后,拘禁起来,要挟伯禹平分天下,他必答应, 岂不更好!”谋臣反驳说:“虞舜向来以德服人,四方诸侯多拥戴之。况且他又系天下 共主,年岁已高,如今轻车简从的来到此地,并无不利于我们的行迹,我们无端拘禁, 必遭四方诸侯之强烈反对,而且伯禹必奉词伐罪,与我们为难,岂不糟糕!依臣之见, 不仅不能拘禁,还要出城郊迎,盛情接待,礼节甚恭,以表明我们并无不臣之心。”国 君极口称是,依谋臣之议而行,各地诸侯亦纷纷赶来欢迎,帝舜在衡山盛宴各路诸侯答 谢,然后径到有庳国去。既至帝舜赶到零陵,象已气绝,在其灵前恸哭祭奠一番,自不 消说,然后命其长子承袭君位,并训勉了他几句。自象死后,帝舜一直郁郁不乐,从人 恐其发病,纷纷都劝他出游散心。帝舜依了他们,就向东南而行。一日行至九疑山下的 苍梧之野,天空中忽起音乐之声,顿时异香扑鼻。从人抬头仰望,渐见西北角上彩云缭 绕,云中似有无数仙人,各执乐器,中间几个像是上仙气象,又与群仙不同。后面又有 瑶车、玉軿、羽盖,四面簇拥着,冉冉径向帝舜而来。帝舜见状拱手相迎,当中一个上 仙向帝舜拱手道:“某等奉上帝钧旨,以汝在人间功德已满,着即脱离尘世,还归上界, 就此去吧。”帝舜听了,,稽首受命。说完随即上车,那瑶车、玉軿渐渐上升,由群仙簇 拥着飞驰而去。从者目睹帝舜上升,初时惊疑骇怪,如痴如梦,口不能言。既至帝舜去 远,望不见了,看那先前帝舜上车的地方,却躺着他的尸体,面色红润,神态安详,熟 睡一般,不禁一齐扑上前去,大放悲声。时值六月盛暑,尸体不能久放,一边派人火速 赶回帝都报告,一边在山上择了一块风光秀丽的地方将帝舜安葬。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