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人物传记大全 > 屈原传

第34章 悲悼回风 怀念长沙

公元前284年,楚顷襄王与秦、三晋、燕、鲁等共伐齐,获胜,楚收复淮北之地, 秦得原属宋的定陶(今山东定陶北),魏得原宋地的大部分,赵得济西,鲁得徐州。

公元前283年春,楚顷襄王与秦昭王会好于鄢,秋复会于穰。

公元前281年,楚人有善射者,以弱弓微箭望空而射,归雁必应弦声而坠地。顷 襄王召而与之交谈,射者曰:“夫先王为秦所欺而客死于外,怨莫大焉。匹夫有怨,尚 必报之,今楚地方五千里,举甲百万,而坐受困,窃以为大王弗取也。”于是顷襄王遣 使于诸侯,欲联山东之兵以伐秦。秦闻之,兴兵伐楚,楚欲以齐、韩联兵应敌。

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使司马错以陇蜀之军攻楚,楚军败,割汉北之地予秦。

公元前279年,秦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或即西陵)与邓(今湖北襄樊北)。 白起开长渠引水灌鄢,百姓淹死者数十万人。楚将庄蹻经黔中南下,经且兰(今贵阳一 带)、夜郎(今贵州西、北部)至滇池(今云南昆明)。其后,蹻变服从其俗,在滇称 王。

暮秋一日,屈原登玉笥山闲游,来到一处山谷盆地,遍是兰、蕙,虽历霜而不衰, 芳香扑鼻,沁人心脾。屈原为其所诱,徜徉不肯离去。突然,刮起了一阵旋风,风之初 起,似旋转着的涟漪波纹,若少女翩翩舞动着的裙幅,倒也颇具情趣。继而狂飚震荡, 芳草为之摧折,枯枝败叶全被旋上了高空,漫天飘舞。触景生情,悲从中来,屈原欲以 兰、蕙自比,将位在君侧的谗佞之臣比作回风——回风者,旋风也,写一首《悲回风》 的抒情诗,即因谗佞小人亡国误君,为国为君而悲悼之。

内容、主题确定之后,诗人便开始了艰苦的酝酿与构思。几经斟酌和推敲,他确定 通篇都是抒情,除人物外,没有什么事实的叙述。感情的基调是哀伤、惶惑、幽怨、孤 独、彷徨与憧憬。诗人在长期的窜逐生活中,身处荒僻的边远之地,而存君兴国之情从 未淡漠。他忧心日薄西山之国运,疾首壅君不明、谗人弄权之时弊,对阴阳易位、是非 颠倒的现实感到迷惘和沉痛。他自知大限将近,但在迟暮萎绝之际,仍抱守孤高之志, 不肯与世浮沉。他在恍惚迷离中设想着茕独无依的灵魂如何同游天地四方,又景慕先贤 之崇高美德,并时刻以之励志而自勉。由于全诗表达的是一种抽象的激情,因此在写法 上也想跟以往其他作品有所区别,主要采用回环往复的写法,正如后世有人评论的那样: “其文如层华迭叶而不可厌,省其衷则叮咛繁絮而恫有余悲矣①。”

①《楚辞疏·读楚辞语》。

构思既定,屈原陈简牍而挥毫。他由旋风摇荡纤弱的蕙草而生悲情:“心怨结而内 伤(我悲哀郁结内心忧伤)”。外伤好治,内伤难合。长期隐痛,淤结于心的内伤,其 诱发在于蕙,其根源在于冤。不言而喻,诗人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自身的遭遇:忠而被 谗,信而见疑,长期放逐,报国无由,故而迸发出难以言状的哀怨和忧伤。“物有微而 陨性兮,声有隐而先倡(物虽微小可以捐害生命,声虽细弱却是最先传扬)。”回风有 声无形,起始甚微,然它终使花草凋零;谗言起始虽隐,然它虚惑君心,猖狂妄行,二 者均有行迹可寻。诗人含蓄地指斥怀王掉以轻心,缺少应有的警觉,养痈遗患,以致发 展到现在的谗妒人以自代的地步。诗人见谗人倡君为恶,则思念古圣先贤,欲与之齐志 同节,心中念念不忘:“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暨志介而不忘(为何我总思念着彭咸,他 的志气节操难以遗忘)。”

屈原诗心执著,刚想到步彭咸之志,却又追忆其祸始:“万变其情岂可盖兮,孰虚 伪之可长(感情变化无常岂能掩盖,哪有虚情假意可以久长)!”靳尚之徒巧言令色, 虚饰谗言,然其包藏的祸心是无法掩盖的,他们何以能够长期作祟呢!这里屈原隐约指 出,倘若君王明察早就看出其虚伪作态,防患于未然;君不明,昏聩蔽壅,才遗患于今 日。诗人具体指出了谗佞人的猖狂用事,他们或朋比为奸,同恶共济;或乔装打扮,耀 武扬威,致使忠贞之臣,或屈服于邪恶势力而失其志节,或藏居幽深处,隐其光采: “鸟兽鸣以号群兮,草苴比而不芳。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鸟兽鸣叫为呼求 群集,香草与枯草杂于一处失去芬芳。群鱼彼此炫耀层层鳞甲,蛟龙却把美丽的龙鳞隐 藏)。”于是诗人从中引出结论:“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芷幽而独芳(苦菜甜菜分亩种 植,兰芷身居僻处散发着幽香)。”忠佞冰炭难容,岂能同朝共济,忠贞之臣只有远避 朝廷,独处幽境,才能保持其高尚的志节。这是写实,又是自慰。“惟佳人之永都兮, 更统世而自贶。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只 有圣人才会永放光彩,怡然自得经历千秋万代。细看我欲实现的大志,可怜得犹如蓝天 浮云一般。我微小的心志难以理解,我只好写出诗章来表白)。”诗人自诩出身尊贵, 德志高远,历先世之垂统,即便行吟江畔亦不失中正之行,故以佳人自喻,诗人自谓其 德志可与蓝天比,能与白云相逐,孤高而难合于世,特赋诗将其陈述清楚。

以上几章,诗人因“回风摇蕙”而触动了忧伤,于是追忆了祸始,分析了祸根,表 明其赋诗是为言志。

诗人思前想后,自觉身前的一切已付诸东流,剩下的只有“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芳 椒以自处(我只怀念那古代的圣贤,摘取杜若申椒自己安排)。”追慕古代的贤哲,加 强自身的修养,保持身后的芬芳。但是,屈原毕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和改革家, 其理想、抱负虽与日争光可也。此刻他万念俱灭,痛定思痛,内心的悲愤、忧虑不能自 已。“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终长夜之曼 曼兮,掩此哀而不去(我一次又一次长长叹息,独处荒僻而引起万千思量。我伤心的泪 水不断流淌,一夜想来想去直到天亮。这黑夜啊是多么漫长,很难压抑心中的悲伤)。” 这六句,诗人极写从夜晚到天亮总是抑制不住哀怨悲伤:抽泣、嗟叹、隐思、凄苦,涕 泪交流,辗转反侧,长夜不眠,想节哀而不能。

天亮了,外面走走,聊以自持,然秋色萧杀,满目凄凉,于是“气于邑而不可止。” 极度悲伤,满腔酸楚,气急促而堵塞,以至哽咽窒息而不可终止。“乣思心以为纕兮, 编愁苦以为膺(我把无数忧虑搓成佩带,我把无限愁苦编成背囊)。”古人将束于腰间 的用以悬挂饰物的带子称为“纕”,将勒于胸部的服饰称作“膺”。在这里,诗人将 “思心”和“愁苦”作为修辞格的本体,把“纕”与“膺”为喻体,巧妙地捕捉住本体 跟喻体之间的共同特征,加以引申,构成了极其贴切的比喻关系,使诗句情景互生,含 蕴深邃。诗人言其思心、愁苦之繁多、之细腻、之修长,可以编佩带,织胸衣;言其思 心愁苦郁结于胸腹之间,引起气闷、梗塞,如束纕于腰腹,勒膺于胸际那样难以忍受, 难以解脱。这样以来,化抽象为具体,鲜明形象。

诗人的思心、愁苦如此沉重而不能自持,故“折若木以蔽光兮,随飘风之所仍(折 下若木枝条遮住阳光,任从狂风把我吹到何方)。”折若木遮住目光,视而不见;任飘 风之吹送,吹到哪里算哪里,也是聊以自持的好方法。然而事与愿违:“存仿佛而不见 兮,心涌跃其若汤(周围的一切好像看不见,我的心像沸水一样跳荡)。”周围的事物 似乎看不见了,可思潮的翻滚却激烈得犹如沸汤。这诚如后世有诗人所云:“抽刀断水 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诗人忧伤太深太久,冤结太实太厚,想排遣也没有法子,, 只好强按佩衽,怅怅然,惘惘然继续前行。岁将尽,命将终,蘋蘅枯离,芬芳清竭,而 诗人的思心却不可改变,宁可投江以结束此哀:“抚佩衽以案志兮,超惘惘而遂行。岁 忽忽其若颓兮,时亦冉冉其将至。蘋蘅槁而节离兮,芳已歇而不比。怜思心之不可惩兮, 证此言之不可聊。宁溘死而流亡兮,不忍为此之常愁(抚摸玉佩衣襟压抑激情,心中渺 渺茫茫走向前方。这一年很快就要过去了,我的一生渐渐就要结束了。香草枯萎了,枝 叶飘零了,花朵凋谢了,香气散尽了。可怜我的痴心不可改变,证明这些话是多余之言。 宁可忽然死去魂魄离散,不忍为这些事常此忧虑)。”

诗人在前几章往复咏喟思心、愁苦如此这般的沉重而不能自持,但又始终没有明言 其所思者、所愁者为何事,引而不发,至此才喟然道出:“孤子吟而抆泪兮,放子出而 不还(我象孤儿呻吟擦着眼泪,又象弃子一样无家可归)。”这两句诗很重要,它既表 明诗人思心、愁苦郁结的原因,是前面几章诗文的概括,又为下面的“登石峦”、“上 高岩”、“冯昆仑”等情节作铺垫,是全篇的诗眼。诗人无辜遭谗见逐,长期行吟江畔 而不能还,“孰能思而不隐兮(谁能忧愁焦虑而不痛苦)。”这种事放在谁的身上,谁 都会隐隐作痛。诗人正是为了“不忍为此之常愁”,才一次次地想到步彭咸而死。

以上几章,诗人极写放逐途中的悲愤忧伤及其产生的根源。

“登石峦以远望兮,路眇眇之默默。入景响之无应兮,闻省想而不可得(我登上山 峦往远处眺望,眼前道路寂寞而又渺茫。进入那无影无响的境界,谁也不能够无念又无 想)。”诗人思念楚国,登石山而远眺郢都,希冀得到蛛丝马迹,以慰愁思,然而,熟 视不见其影,静想不闻其声,内心极其空虚惆怅。故国的声容听不到,看不见,宗庙之 安危不可得而知之,君臣之恩谅已断绝,返楚竭忠尽智亦无希望——诗人愁思陡增,五 内俱焚,故不能自已。“愁郁郁之无快兮,居戚戚而不可解。心鞿羁而不可开兮,气缭 转而自缔。穆眇眇之无垠兮,莽芒芒之无仪。声有隐而相感兮,物有纯而不可为。邈漫 漫之不可量兮,缥绵绵之不可纡。愁悄悄之常悲兮,翩冥冥之不可娱。凌大波而流风兮, 托彭咸之所居(心中愁思郁结毫无乐处,思虑难分难解凄切悲凉。思想被约束着无法舒 展,我气息幽闷着郁结一团。宇宙多么渺茫无边无际,天地多么广阔无与伦比。听不见 的声音还可感触,无形的事物却不能造出。道路遥远漫长无法估量,忧思难以断绝缥缈 绵长。悲愁总是悄悄常随着我,神魂飞逝心情才会舒畅。我要乘着波涛随风而去,走向 彭咸所居住的地方)。”诗人往复抒写其思心愁苦郁结的情状,以及在这特定的情境中, 诗人神思恍惚,于是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无不罩上迷惘、悲怆的光圈。诗人运用句式的 排比,声韵的重叠,低徊往复,闳中肆外,吟幽叹微,情貌凄苦,读之令人潸然泪下。 其中的“声音隐而相感兮,物有纯而不可为。”更反映了诗人对楚国的情感深沉执着, 至死不渝。这前一句可用“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作解,诗人与故国永远 联结在一起。后一句诗人自谓其对楚的挚爱是纯粹的,忠贞不渝的,非人工所能造为。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