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悲悼回风 怀念长沙(2)
“上高岩之峭岸兮,处雌蜺之标颠。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倏忽而扪天。吸湛露之浮 闵兮,漱凝霜之雰雰。依风穴以自息兮,忽倾寤以婵媛(我登上峻峭的高山之巅,我坐 在五彩的虹霓之上。我占据着天空舒展长虹,我又很快伸手抚摸青天。我吸饮的甘露多 么凉爽,还含漱飘然而降的凝霜。我依靠在风穴旁休息,忽然清醒过来不禁惊惶)。” 诗人驰骋想象,神游太虚,与霜雪云虹相往来。他忽而嘘气成虹,忽而伸手扪天,风驰 电掣,气势万千。夸饰奇特,意在说明其德智高远,其力能回天,惜昏君不用,致使楚 国岌岌可危。“冯昆仑之瞰雾兮,隐峿山以清江。惮涌湍之礚礚兮,听波声之汹汹。纷 容容之无经兮,罔芒芒之无纪。轧洋洋之无从兮,驰委移之焉止!漂翻翻其上下兮,翼 遥遥其左右。泛潏潏其前后兮,伴张弛之信期(凭靠着昆仑山俯瞰云雾,依靠岷山眺望 清澈长江。云雾滚滚奔涌令人胆寒,长江波涛汹涌使人激荡。心中烦乱不知人在哪里, 心里茫茫不知身到何方。后浪推着前浪从何而来,曲折奔腾又要向哪流淌!波浪或上或 下流动翻卷,浪涛忽左忽右摇晃激荡。潮水汹涌湍急前后泛滥,依从一定时间落落涨涨)。” 这十二句诗以“瞰”字领起,皆因诗人神思激越,冯昆仑,隐岷山俯瞰清江的虚幻情貌。 诗人在幻梦中眼前展现的是沧海横流,恶浪掀天。风浪声、水石相击声惊天动地。江面 上:东西南北,前后左右,浩瀚滚荡,没有经纬,没有方向,没有归宿,焉知终止。上 下颠覆,左右倾轧,伴着潮汐的信期,忽涨忽落。不难看出,这些描绘与其说是诗人幻 梦江涛的雄伟壮观,倒不如说是借江涛影射楚国当时政局的动荡以及反衬屈原眷顾楚国 而起伏不定的心情。当时楚国接连打败仗,国惫民难,一片混乱。“群臣相妒以功,谄 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①。所以,这里越绘声绘形地描状江涛的险恶,越反映 出诗人为楚国的动乱而忐忑不安的心绪。
①引自《战国策·中山策》。
“观炎气之相仍兮,窥烟液之所积。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我观看不断 蒸腾的热气,看见蒸汽凝聚成雨滴。悲叹严霜冰雪一起降落,听见潮水在彼此冲击)。” 诗人幻梦由江面仰观太虚,江雾濛濛,势气腾腾,倏而又凝聚为细雨;再往下观察,江 面白浪滔天,飞雪飘飘。于是诗人又神思恍恍惚惚,凭借日光月影,乘着神速的骏马, 策着弯曲的棘鞭,去寻找介子、伯夷之所居:“借光景以往来兮,施黄棘之枉策。求介 子之所存兮,见伯夷之放迹(我借着日光月影往来于天地,用的黄棘马鞭弯弯曲曲。寻 求介子推所在的地方,找找古贤人伯夷的遗迹)。”“心调度而弗去兮,刻著志之无适。” 经过考虑没有去,镂刻于心扉的是彭咸之志,岂能他适。
在全篇的结章里,诗人将思绪收拢了一下,他想:怨往日的理想已经落空,悲来日 的处境岌岌可危,故决心从申徒、子胥而去;转而一想,又觉得他们均死得可悲,申徒 狄、伍子胥活着的时候,屡谏君而不听,死又未能挽救商与吴的灭亡。这是前车之鉴, 自己的死能否唤起昏君的觉醒?思心萦徊不得其解。以死去感动君王是诗人的孤注,不 得不慎重,故踌躇再三而终未能投河。
整个《悲回风》想象丰富,夸饰神奇,低徊往复,一唱三叹,皆为其抒发思心愁苦 而设。但终因放子不还,孤子抆泪的原因,推来拂去,无以解脱。最后,欲以死感动君 王,思心和愁苦似乎得到缓和,然赴流实为孤注,亦踌躇不已。可以想见,诗人忧心如 焚的悲愤情绪,将进入另一个高峰。
被放逐的十多年来,屈原虽身远离郢都,但心却一直和郢都贴在一起,只要有从郢 都来的人,他都要想方设法去接触,去仔细地打听军事、政治方面的消息。到这儿来的 郢都人,也都主动来看望他,把国家的重大事件告诉他,他为国尽忠的心愿从未动摇过。 公元前278年的春天,不断有秦兵入侵、楚兵连吃败仗的消息传来,屈原听了非常担 心,每天都拄着拐杖到渡船亭去眺望,想打听一些确凿的消息。一天,玉笥山下来了几 个骑马的人,仔细一看,原来是常到郢都做生意的商贾,此刻他们正从郢都归来。商贾 们见了三闾大夫,立刻跳下马来,赶上几步,扶着屈原痛哭起来。屈原知道,定然发生 了什么不幸。他猜想着,或是楚国又打了败仗,或者是秦国又侵占了楚国的大片领土。 他着急地打听着,不少人也都跑了过来听消息。去郢都的人抬起头来看看大家,狠狠地 一跺脚说:“秦将白起率兵侵占了我们的郢都!……”
屈原闻听,头“嗡”的一声胀大若斗,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拉着报告消息者的 衣袖大声问道:“尔言何来!……”
那个人被屈原颤抖的胡须、激怒的眼神吓坏了,他嗫嚅着说:“秦军攻占了郢都……”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击得屈原头晕眼花,天旋地转险些栽倒在地。郢都的陷落, 撕碎了屈原的心,他万没料到,这魂牵梦萦的郢都,这可爱的家乡,竟落到了暴秦的手 里,自己念念不忘返回郢都的幻梦彻底破灭了。他的心在抽搐,在淌血,他没听到众人 都说了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回到住处的。第二天一早,他独自一人登上了夜诵 《离骚》的高阜,向着郢都的方向眺望,眺望……
几天以后,郢都的难民陆续逃到了这个地方来,屈原逢人便打听。难民们告诉屈原, 秦兵攻占郢都后,到处杀人放火,抢劫财物,鲜血把护城河里的水都染红了;楚之宫殿 与太庙笼罩在一片火海里;楚之祖坟陵墓被挖掘,长眠于地下的楚之先人被翻尸倒骨, 弄得狼藉不堪。楚师无力抵抗,溃不成军,顷襄王和一伙奸佞仓皇逃至陈城(今河南淮 阳县)苟延残喘。
郢都的残破,对于漂泊困顿中的屈原是最后的沉重打击。在他的心目中,国都和君 王都是国家的象征,如今国都沦陷,君王逃遁,人民陷身水火。在这国将不国,民将不 民,君将非君的日子里,在这祖先开创草莽,筚路蓝缕的艰难创业中所世代积聚起来的 物质与精神文明惨遭摧毁的现实中,对于屈原这样具有深沉爱国主义思想,而又具有高 度文化素养的敏感的诗人来说,除了意味着死亡,简直再无别的含义。曾几何时,本来 是富饶美丽、丰衣足食、国富民强、文化灿烂的好端端的强大楚国,被昏君和群小搞得 国弱民穷,满目疮痍,亡国在即,而自己却无计可施,无效可报,这对于具有远大政治 抱负并决心终生为之献身的屈原来说,没有比之更令其绝望的了。在绝望之时,追怀郢 之往昔,推见今之惨状,又从躲兵灾的郢都难民出国门的时间,联想到自己遭放逐时的 悲惨情景,屈原将这无限悲愤泄于笔端,融于诗赋,写成了《哀郢》,既伤怀哀怜郢都 的沦陷,又叙写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祖国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无比热爱,谴责昏君 佞臣祸国殃民的罪行,回忆自身遭谗被逐,离开郢都时的悲苦状况。这样,诗人把自己 的遭遇和心情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和鲜 明的社会意义。
全诗六十六句,由纪行、怀郢复仇和斥奸三个部分组成,乱辞总收全诗。此篇构思 精巧,脉络清晰,语言激切,感情深挚,具有“情往会悲,文来引泣”(《文心雕龙· 哀吊》)的感染力量。首先,它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画面构成完整的艺术境界。 诗篇描绘了三组画面:一是“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正当仲春二月逃往东方)”的动乱场面;二是“凌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乘着 浩荡的波涛前进,如鸟飞翔不知飘到何方)”的烟波浩渺的气象;三是悼惜曾经“州土 之平乐(这一带人民的生活如此安宁)”、“江介之遗风(长江岸边保持着淳朴的风气)” 的平衍情景。以人民流离失所的画面开端,给全诗笼罩了一片灰暗阴沉的乌云;江面上 烟波迷茫、雾霭蒙蒙,又增添了一层凄凉的色彩;哀惜原本宽广富饶、人民安居乐业的 乡土,悲悼大江两岸一去不复返的淳美的遗风,追忆悼惜那平衍景象,益发加深了诗歌 的悲剧气氛。这轴画卷,使我们触摸到了末世动荡不安的时代脉膊。其次,是诘问的运 用十分精当,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激愤心情。或问苍天:“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 衍(老天爷的命令变化无常,为何使百姓震动惊慌)”?或问大地:“心婵媛而伤怀兮, 渺不知其所謶(心里牵挂不舍无限忧伤,前途渺茫不知落脚何方)”?或问江水:“凌 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或问自己:“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我的 灵魂时时都想回去,为什么没有一时一刻忘记家乡)”?全诗以问开篇,以问结束,首 尾呼应,一气呵成。只问不答,藏答于问,在一连串的反诘问话中,把蕴藏在内心深处 的忧愁、哀怜、怨恨、愤懑之情淋漓痛快地倾吐出来,步步迫近,咄咄逼人,产生了一 股排山倒海的艺术力量。
若积在胸,如鲠在喉,屈原运丹田之气,一呼而出,一挥遂成《哀郢》。作品的成 功与否且不论,屈原终觉意未尽,恨未消,愤未平,于是稍加酝酿,于同年的四月又写 成了《怀沙》。
《怀沙》,即怀念长沙。长沙系楚先王始封之地,那么“怀沙”便是怀念郢都,怀 念祖国和人民了。
《怀沙》是屈原明心见志,贯日射斗之作。诗由孟夏、草木起兴,但不是孤立静止 的“兴象”,而是触景生情,因情及事,因事及理,从而形成了一种景与情强烈反衬的 效果,景物、人物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在这一段里,诗人极抒忧郁哀伤之情,其中的 “伤怀永哀(我心中忧愁长久地悲哀)”、“郁结纡轸,离慜而长鞠(委屈和痛苦啊郁 结在心,遭受忧患穷困日子已长)”、“冤屈自抑(深受冤屈仍要克制自己)”等句, 更是令人心压重石,抑郁憋闷,忧伤窒息,生不得,死不成。“眴兮杳杳,孔静幽默” (瞻望眼前茫茫一片,四周非常寂静毫无声响)”两句更是精彩,诗人以客观环境来衬 托自己的悲郁心境。后世有人评论说:“杳杳则无所见,静默则无所闻。盖岑僻之境, 昏瞀之情,皆见于此矣。”①屈原以四围冥冥,野漠清静来渲染自己心绪之孤寂与悲凉。
但是,此刻屈原的心态并非仅仅是悲哀;即使是悲哀,他也并不停留在对于个人遭 遇的伤感上,而是牵念着理想抱负的尚未实现,希冀以自身之死来最后震撼民心、激励 君主。故而,诗篇在直抒内心情感之后,笔锋转到了对不能见容于时的原因与现状的叙 述。这里,诗人采用了一系列比喻,有富理性色彩的,如“□方为圜”、(把方的木头 削成圆的)”、“章画志墨(应该牢记规矩墨绳)”、“巧倕不斫(巧匠不动斧头)”, 以标明自己坚持正道,不随世俗浮沉的节操;有通俗形象化的,如“玄文处幽兮,矇瞍 谓之不章(黑色的花纹放在幽暗地方,人们像瞎子说它不漂亮)”、“离娄②微睇兮, 瞽以为无明(离娄看东西只略瞥一眼,盲人认为他和自己一样)”、“凤皇在笯兮,鸡 鹜翔舞(美丽的凤凰被关在笼子里,却让鸡鸭自由飞翔、翩翩起舞)”、“同糅玉石兮, 一概而相量(把美玉和顽石混在一起,认为它们本来一模一样)”、“握瑾怀瑜”、 “邑犬群吠”等,这么多而集中的生动比喻,都围绕着一点:自己清白忠诚而不见容于 时。使读者大大增强了直感的同情和理解,同时也充实了作品的内在蕴含与感染力。有 了这样的感情基础,诗人再直抒胸臆,使人对其品德节操更加崇敬,对其遭遇极其同情, 悲叹愤慨不已。
①蒋骥《山带阁注楚辞》。
②离娄:人名,古之明目者。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