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人物传记大全 > 屈原传

第33章 昼答渔夫夜读《离骚》

第三章中曾重点描述过屈原自幼爱整洁、好修饰的性格特征,每次出门,衣冠俱皆 一尘不染。他还有个“日三濯缨”的生活习惯,无论幼时故里读书,还是出仕京都为官, 纵然晚年流放江南,这一洁身自好的癖性始终未改。

水淹南阳庙以后,百姓们挑土运石,砍竹伐木,用两三天的时间在玉笥山下给屈原 盖了三间茅草房,屈原便在这里居住了下来。那时候,久雨不晴,洪水漫野,水成了残 害汨罗人民的祸患。自然,这水多污浊不堪,不能用来洗涤。然而,浊水既然饱和,清 水也就并不稀罕了,随便在山坡上刨一镢,挖一锹,乃至捅一棍,都会有水汪然而出, 哗哗流淌,始而浊,渐而清,足够屈原濯缨之用。待风吹云散,天晴水退,原野里到处 是欢唱的清溪,映日的水潭,屈原欲濯缨,随处可蹲而搓洗之,俯而漂摆之。疏河筑堤 之后,一则久旱无雨,水位下降;二则河堤高耸,河床深陷,江中泥沙俱下,江水奔腾, 无法在其中濯缨。为了寻找上好的濯缨之处,一天屈原骑上白马在山前山后转悠,最后 在山北坡发现了一条小溪。这条小溪虽说又窄又浅,溪水却极其清澈,溪中的尾尾游鱼 和颗颗石子清晰可辨,历历可数。屈原急忙翻身下马,走到溪边,把帽子浸到水里,搓 了又搓,漂了又漂,足足洗了有半个时辰,才把洗净的帽子拧干,晒到马背上。他看着 这条溪水清凌凌的,凉沁沁的,不舍得离去,索性把鞋袜脱掉,在溪水里洗起脚来。触 景生情,洗着洗着,他不禁想起郢都来。

郢都的东南面有一条沧浪河,屈原京城为官的时候,喜欢在那里洗帽子,只是沧浪 河比这条小溪宽大得多了。

过了不久,帽子晒干了,屈原端端正正地戴好,又在溪水里照了一照,方才上马。 走了几步,他又回头深情地看了看小溪,自言自语地说:“多么象沧浪河啊,可惜窄了 一点。”

这天晚上,屈原很兴奋,特地让小媭烫了一壶老酒,炒了一盘翁老汉送来的河虾。 他多喝了几杯,睡得非常舒坦、香甜。夜里,他又梦见了沧浪河。

从此以后,屈原每天都要步行到这无名小溪来濯缨。屈原的茅屋草舍建在山南坡右 边的山脚下,到那无名小溪去濯缨,需翻过玉笥山脊。花甲之人,身体又虚弱,往返需 若干时间,每每累得气喘吁吁。这一切,翁老汉及众乡亲看在眼里,痛在心中,都在设 想着如何才能让这小溪流经屈原的草堂门前,以便三闾大夫不再吃那翻山越岭之苦。

疏河筑堤之功,公元前281年孟夏,汨罗江两岸稻浪翻滚,稻香醉人。这一年的 早稻喜获丰收,开镰季节,平畴笑声脆,沃野歌声甜,人欢马叫,喜气洋洋,一片欢腾。 欢庆丰收的同时,人们没有忘记这丰收的来历,倘无三闾大夫组织民众疏河筑堤,在连 续洪涝的年景里,汨罗人民恐怕十有八九得在死亡线上挣扎,哪里还会有这金灿灿的稻 谷,白花花的大米,丰收的喜悦!因此,百姓或纷纷邀屈原进家“尝新”,或望天祈祷, 求上苍保祐三闾大夫吉祥平安。

丰收了,春天治水时屈原写信所借兄弟单位的粮食要及时奉还,于泽厚欲一一亲自 送去,以便道谢。借主都是屈原的关系,因而他定要拉着屈原一同前往。屈原耐不过于 泽厚的心诚意笃,只好奉陪,并借此机会拜访诸多老友,向他们致以衷心的谢忱,因此, 夏至节后,屈原曾有一段时间不在玉笥山。

月余屈原送粮归来,发现自家房后不远处多出一条两三丈宽的河流,清清的河水缓 缓流淌,潺潺淙淙,打着浅浅的漩涡,跳着欢快的舞步,从玉笥的北坡绕到西坡,穿过 他的茅草房后,流到汨罗江去了。河上还架有一座石板桥,是屈原出门登山的必由之路。 屈原站在河边,步于石板桥上,观看欣赏,他看得发怔,观得发呆,赏得惊异,离家这 才几天,屋后为何竟凭空添了一条清水河呢?莫非自己是在梦幻之中,这河虚而不实? 他蹲下身去,坐于石板桥上,将双脚伸到河水里,任其亲吻抚摸,舒服至极。这是千真 万确的事实,并非虚幻,他急忙回家,向女儿小媭问个究竟。

小媭告诉父亲,这是翁老汉组织数百名乡亲,趁他外出之机,将山后那条小溪引了 过来,并拓宽加深,变成了这条新河。因为乡亲们实在不忍心看着三闾大夫每天艰难地 翻越山岭,到山北坡去濯缨。既然三闾大夫嫌那条小溪太窄,远不如郢都的沧浪河,索 性就把它挖深扩宽了,以遂三闾大夫的心愿。至于趁三闾大夫不在玉笥山之机挖掘开凿 这条河,自然是怕三闾大夫阻拦。

听了女儿的这些介绍,屈原胸中翻腾着感激、惭愧和悔恨的波澜,他感激乡亲们对 自己的理解和厚爱,在山石之上开凿这样一条新河,要付出多少艰辛和汗水啊!他为自 己不能力挽狂澜,救民出水火而惭愧,不禁又回忆起那变法改革的斗争,那错综复杂的 列国风云,奸佞们那一张张丑恶的嘴脸;他虽哀民之艰,为国、为君、为民而忘我奋斗 了多半生,但却并未认识到民众的巨大力量,百姓那丰富真挚的感情,他为自己未能及 早到民众中来而悔恨莫及。他默言不语,两眼挂着晶莹的泪花,一会在室内踱步,一会 伫立于窗侧,两眼愣怔怔地望着窗外这新开凿的河流出神……

乡亲们闻听三闾大夫外出归来,蜂拥而至,连红女白婆,八十老翁,三五岁的伢子, 还有那花猫黑狗,也都远道而来。众人将屈原围拢在石板桥头,欢声笑语直冲云天,载 歌载舞欢庆胜利。这壮观的场面,热烈的气氛,将屈原心头的阴云一扫而光。一位渔翁 收住满脸的笑容,一本正经地说:“屈大夫,还是请您给这新河取个名字吧!”

屈原拈着胡须,微笑着正要开口,翁老汉在一旁胸有成竹地说:“众位请看,这河 水碧绿碧绿的,多么象屈大夫腰上那块玉佩的颜色呀!依我说,干脆就叫它‘玉水’吧, 大家以为如何?”

众人齐声叫“好”,场上一片欢腾,屈原也跟着大家一起鼓起掌来。一些伢子和妹 子跑到水边,有的洗头巾,有的洗手帕,有的洗帽子,还有的在撩水为戏,大家笑着, 闹着,好象过节一般。

一位没牙瘪嘴的银发老妪从人群中挤出来,慢条斯理地说:“大家为啥要开凿这条 玉水?为的是给屈大夫濯缨,那么脚下这石板桥,何不就叫‘濯缨桥’呢?”

老太太的话音未落,又是一阵掌声和叫“好”的欢呼声。

从此以后,屈原把玉水当成了沧浪河,每天到河边来先濯缨,后洗脚,边洗边哼那 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的歌谣: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
 ……

屈原居玉笥山期间,生活是清苦的,感情是愤懑的,精神是苦恼的,整日郁郁寡欢, 无所事事。他欲读书,情绪浮躁,难以聚精会神;他欲写诗,心乱如麻,漫无头绪;他 欲研究学问,纷纭的世事,不愉快的以往,一齐跑出来拦路干扰。既然什么不能干,什 么也干不成,便整日浮萍似的四处游荡,有时江边漫步,有时湖畔吟诗,有时与农民田 间闲聊,有时跟渔夫扬帆江上。一日凌晨,他倒背着双手在江堤上漫步,推敲着自己的 诗句,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渡船亭的前面。因为天色尚早,这里冷冷清清,无一候船等渡 者。他步入亭中,神经质地这儿摸摸,那儿坐坐,眺望着晨雾迷茫的江面,仿佛是在寻 找什么,等候什么,但究竟是在寻找什么,等候何人,他自己也不甚了然。过了有一盏 茶的工夫,一个人呆在这里实在是没趣,正欲转身离去,忽听得江面上有人在高声呼唤: “三闾大夫请留步!”

屈原闻呼声而转身,只见江面上正有一叶轻舟斜渡过来,大约因顺风顺水之故,其 速若箭,转瞬来到了岸边。这是一只渔船,从船上跳下一个人来,六十多岁的年纪,须 发花白,一身渔夫打扮。他来到屈原跟前,谦恭有礼地问道:“您就是三闾大夫吧?”

屈原默然无语,点头应是。

渔夫将屈原浑身上下仔细地打量了一番,只见他面黄肌瘦,眼皮浮肿,披头散发, 衣服上还有许多泥水,不禁长叹一声道:“当朝左徒,竟被弄成了这般模样!……”渔 夫说不下去了,伤心得潸然泪下。

屈原见状,惊奇地问道:“汝为何人?”

渔夫抽抽噎噎地回答说:“我是您的同乡,也是归州江北人。您官为左徒时,我们 曾见过面。人生易老,一晃就是三十多年过去了!……”

屈原急忙问道:“莫非汝亦流放而来此?”

渔夫摇摇头说:“不,我不是流放来的,是自己流浪来的。一只小船,一件蓑衣, 五湖四海,任我漂游,不做官,不受管,与世无争,自由自在。”

渔夫说完,先是超脱地微微一笑,然后关切地问道:“屈大夫,您如何落得这般地 步?”

屈原仰天长叹一声,说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这个 世界上尽是污泥浊水,只有我一个人干净;大家都喝得醉醺醺的,只有我一个人清醒, 因此被流放,落得了这般地步)。”

渔夫听屈原说完,就规劝道:“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并且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 大夫何不学圣人而变得随和些呢?”

屈原不高兴地反问道:“何谓随和?如何随和?”

渔夫微微一笑说:“既然这个世界上尽是污泥浊水,大夫何不到烂泥里去打个滚推 波助澜呢?既然大家都喝得酩酊大醉,大夫何不去奉陪几杯,喝他个痛快淋漓呢?为什 么遇事深思而又超脱,以至于落得个被放逐的结局呢?”

屈原生气了,他大声说道:“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自身 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 人要抖净衣服上的尘土,怎么能让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

渔夫亦振振有词地说:“有道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做生意的要会看行情,船到 江心只能随波浮沉,这做人嘛——”

渔夫的话未说完,被屈原打断了:“休要多言!吾不能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助纣 为虐,凤凰岂能与乌鸦同群为伍!

……”

渔夫并不生气,他不慌不忙地说:“人各有志,不能强求,大夫可坚持自己的看法, 只是凡事需想开一些,不可固执己见,不要那么清高,到头来受罪的还是您自己。您不 如学我这样,撒网捕鱼,自得其乐。奉劝大夫不要再自寻烦恼,自己折磨自己了!……”

屈原意志坚定,出言落地有声,他说:“余系楚之宗臣,对社稷存亡,生灵涂炭, 岂能袖手旁观!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我宁愿投入那湘江水中,葬身鱼腹,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那世俗尘埃 的沾污!)”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