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孝文帝纪(8)
孝文帝自幼性情纯厚,四岁时,父亲献文帝拓跋弘身上生疮,孝文帝亲口为父亲吸脓。五岁时,父亲把皇位让给他,他悲伤得痛哭流涕,无法自制。献文帝问他为什么哭泣,孝文帝回答说:“接替父亲的皇位,内心过于悲痛。”献文帝听了,感慨万分,很是惊异。冯太后因为孝文帝聪慧英明,害怕他长大以后会对冯氏家族不利,一陰一谋废掉孝文帝。在寒冬腊月,将身穿单衣的孝文帝关在一所空房子里,三天不给食物,召来咸一陽一王元禧,想立他为帝,元丕、穆泰、李冲坚决劝阻,冯太后才打消了这一念头。虽然如此,孝文帝对冯太后却从来都没有怨恨之意,只是对元丕等人深怀感激。孝文帝对他的弟弟们,十分关怀和爱护,自始至终都没有闹过一点矛盾,与亲戚族人和睦相处,礼尚往来。虽然对大臣们要求严格,执行法纪从不宽容,然而秉性宽厚仁慈,常常原谅别人的无心之过。某次上菜的人用热汤烫伤了他的手,又一次他在食物中吃到了虫子之类的脏东西,他都一笑置之,加以原谅。有个宦官曾在冯太后面前陷害他,太后大怒,命人用棍子打了他几十下,孝文帝默默忍受,并不为自己辩解。冯太后死后,孝文帝对此事并不介意,没有加以追究、报复。
孝文帝处理政事时,广泛听取意见,从善如流。同情、怜悯百姓,始终想为百姓多做些有益的事。凡举行天地、四季、祖庙的祭祀典礼,孝文帝必定亲自参加,从不因天气的严寒、炎热而懈怠。尚书省的奏章、提案,孝文帝多亲自审阅处理。文武百官无论官职高低,孝文帝都对他们的情况加以留心,以求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才干、作用。常常说:“作为君主,怕的是不公平,为人处事不能推心置腹,以诚相待;如能处事公平、以诚相待,北方的一胡一 人与南方的越人就可以亲如兄弟了。”孝文帝曾经心定气闲地对史官说:“对于当时发生的事,应该真实地记载下来,不要对丑恶、可耻的事情加以隐瞒。君主作威作福,没有人能阻止他,如果史书都不记载他的所作所为,他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孝文帝南征北巡时,有关部门奏请修整道路,孝文帝却说:“只要整修桥梁,能让车马通过就可以了,不必铲去杂草平整路面。”凡是修建各种设施,都是不得已而为之,从不兴建那些非急需的工程项目,以免浪费民力。孝文帝南下淮南时,如同在北方国内一样,遇有因军事上的需要而必须砍伐百姓的树木时,必定留下绢布作为赔偿,从不践踏毁坏百姓的庄稼。所有风俗习惯、祭祀活动,只要是古代典籍上未加记载的,一律废除。
孝文帝非常喜欢读书,甚至到了手不释卷的地步。《五经》中的道理,读过一遍《五经》后便能加以讲解,虽然未经老师专门传授,他却能探寻出其中的一精一髓与奥妙。诸子百家、史书传记,无不广泛涉猎。喜欢谈论《庄子》、《老子》,尤其精通佛理。孝文帝很有才气,喜欢文学创作,诗赋铭颂,兴之所至随意挥洒。有时就在马上口授军国文告,写成后,不需要改动一个字。自从太和十年以后,所有的诏书、文告,都出自孝文帝的手笔。其他类型的文章,有一百多篇。思贤若渴,礼贤下士,喜欢结一交一 奇人异士。对待贤能之士,按才能的大小,常与他们不同程度地结成布衣之一交一 。心境悠然淡远,不为现实的各种事务所困扰。孝文帝自幼箭法高超,膂力过人。十多岁的时候,就能用手指弹碎羊的肩胛骨。猎射飞禽走兽,箭无虚发。到十五岁时,便不再杀生,停止了狩猎活动。孝文帝生性节俭,生活朴素,常常穿洗了又洗的衣服。马鞍、马勒,只用铁、木制成。孝文帝的闲闻逸事,都是这一类的。
史臣曰:北魏自在代、朔地区奠定基业,大举南征,开疆拓土,历经好几代君主,全都是忙于用武力建立功业,礼治教化方面的事,还无暇顾及。北魏高祖孝文皇帝,幼年继承帝业,很早就显露出睿智英明的风范。当时因冯太后总揽大权,孝文帝无法过问政事,生活悠闲自得,于是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常常有独到的心得、见解,自然形成了卓越的才智与出众的品德,孝文帝的这种际遇,真是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孝文帝亲自掌握政权以后,日理万机,十几年如一日,励一精一图治,分秒必争,千方百计治理国家,致力于统一天下的大业,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做到的,人世间的英雄豪杰所执着追求的,孝文帝虽高居帝王之位,却全都做到了。孝文帝博古通今,依据古代典章制度,顺应时代的潮流和民众的意愿,制定出一系列文明进步的改革措施,移风易俗,宣扬教化,使北魏百姓沐浴在文明进步的光辉之中。孝文帝又雄才大略,礼贤下士,怜悯爱护百姓,舍己利人,对他的功业品行简直无法加以形容。孝文帝造福天下,拨乱反正,加给他“孝文”的谥号,怎么能是虚泛之名呢?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