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菩提悟道(下)
【65】菩提悟道(下)
公元前563年,今印度与尼泊尔交界处,喜马拉雅山南麓,曾经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国,名为迦毗罗卫。悉达多·乔达摩就是这个方圆仅两千来平方公里的迦毗罗卫国的王子。
尽管国家不大,但和当时印度大多数国家一样,这里还是相当富庶。因此悉达多早年的生活相当美好。
论生活条件,他生活在三个妻子和四万名宫女的温柔乡里,锦衣玉食,生活极尽奢华;论个人素质,他武艺超群,饱读诗书,学识过人,贤名远播。
很可惜,这些对悉达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理想。
这个理想,正是当时印度王宫中最时髦、最崇高也是最可怕的理想——彻悟天地之道。
理想使人疯狂。他的父亲净饭王很清楚,儿子一旦走上这条路,自己就等于失去了这个儿子。他竭尽所能地为悉达多营造最好的生活环境,因而二十九年来,尽管悉达多也曾经遍访仙人(其实就是可以将身一体控制得出神入化的瑜珈大师,被时人视作神仙),却始终没有自己跨出出家的一步。
净饭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最终促使悉达多走出那一步的,居然是他儿子的降生。
29岁那年,儿子罗睺罗的出生,猛然使得悉达多意识到了什么。大约像泰勒斯一样,他也想到,儿子终将成为他追逐天道之路上永远的羁绊。他终于下定决心,离家出走。
“油灯静静地燃着,床上一堆一堆地撒着香片茶叶。罗睺罗的母亲熟睡着,她的手放在婴儿的头上。悉达多在门口,站着,看着,想着:‘如果我走近她的身边,抱抱孩子,那么她将惊醒,我又如何能够远行呢?一切恩一爱一,皆有别离之时,待我得道以后,再回来与他们相见吧。’一转身,他走出殿外,身影渐渐消失于夜色之中。”
每看至此,我的心中都是百味杂陈,不忍卒读。
闻道的代价。
悉达多开始了他的修行。
当时的印度,为得悟天道,人们都要进入山林之中。如此地方,称作苦行林。
悉达多来到了伽阇山的苦行林,耳听逝水,眼观茂林,按照通行的苦修方式,开始减少食量,用禅定、瑜珈与上天交流。由于时常一动不动,泥土污秽日积于身,已如一颗直立的老树一般。麻雀在他的头顶筑窝,芦苇和茅草缠住了他的双膝。“麻雀筑顶,芦茅穿膝”的故事便由此而来。
就这样,花开花落,斗转星移,六年过去了。林中草木依然茂盛,山下河水仍旧流淌,悉达多始终未能寻得他的答案。
我错了么?苦行、饥饿,我已在时人中做到了极致,但为什么我始终想不通呢?
他决定让自己清醒一下。他走到了河水中,洗净污垢的身一体,滋润干枯的双一唇。但正当他俯下一身去亲近河水的时候,忽然间,他晕倒了。这位曾经武艺超群的王子终因饥一渴劳累过度昏死在流水中。
眼看这位虔诚的求道者即将在水中溺死。
一切的努力都将化为泡影,一切的追逐终是虚妄。六年的苦修,换来的不过是林下的梦幻,水中的泡影。
然而,历史安排一位普通的牧牛姑一娘一改变了这即将发生的一切。她路过时,救起了水中奄奄一息的悉达多。一碗牛一奶一,改写了整个人类思想史。
喝下牛一奶一而重新获得生机的悉达多显然若有所悟。于是,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苦行林,来到了伽阇山旁边一座不知名的小山中,随意坐到了一颗大树的荫凉之下,重新开始了他的思索。
对了,这就是那棵大名鼎鼎的菩提树。
在这里,他终将找到他的答案,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后。
人们的忧愁来自何处?
人们的苦难因何而起?
生、老、病、死,所为何来?
人们的命运由何决定?
欲一望会将人们引向何方?
······
在这持续不断的思索中,曙光已现。
星星,又是星星。
是夜,一颗明亮的星星现身天际。刹那间,它驱散了他眼前的迷雾,它点亮了他心中的天穹。
他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那个无限的生死轮回,那个茫茫的大千世界。
此刻,他勘破生死。
此刻,他大彻大悟。
此刻,他已不再是凡人。
是年,他35岁。茫茫宇宙间某种最高级的智慧,从此刻起,汇聚在了这个年轻人的脑中。不,是心中,是身一体的每一个角落里。
自此,他不再是悉达多·乔达摩。
他是释迦牟尼。他是如来。他是佛陀。
公元前528年,一个天才得悟天道,一个伟大宗教就此诞生。
成佛之后的释迦牟尼,首先来到了瓦拉纳西的鹿野苑,找到了曾经跟随他修道的五位侍从,度化他们。在这里开始了他四十年的弘法之路。
他所悟得的究竟是什么?他对世人究竟有何教化?请看下集——苦海无边。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