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古典文学 > 史书典籍 > 纵论中西全史

66苦海无边(上)

第52节

【66】苦海无边(上)

《圣经》讲的是什么?两个字——上帝。

那佛经讲的又是什么?一个字——苦。

千百部佛经,所讲的无非一个苦字。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世上又有几人未曾苦恼过呢?事实上,人们往往也正是因为内心无法抑制的苦楚,才求诸于宗教,希冀于信仰中求得拯救。

整个佛教的核心要旨,便在于教人如何脱离苦海。正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岸在何方,如何才能游到岸上,就是佛教的教义一精一髓所在。

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始,两千五百余年,无数尘世间痛苦挣扎过的智慧之士,在暮鼓晨钟下、经书佛号里,最终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我自己虽未曾皈依佛门,但随手翻开一部佛经,随步走进一座古刹,哪怕是在家中静坐冥想一下菩提莲花,脑海里闪现几句机锋禅理,亦能使自己这颗在名利场喧嚣中躁动的心归于平静。

这就是佛法的神奇力量,那些跨越时空的无上智慧,哪怕是千年之后,异域他乡,亦永远闪耀着它的光芒。

众所周知,佛家典籍可谓浩如烟海、无穷无尽。即便智慧高绝之人,穷一生之力,怕也未必能涉猎所有佛典。我们想对这门博大一精一深的学问有所了解,不妨循着历史的脉络,先回到公元前6世纪瓦拉纳西的鹿野苑里,听听佛陀是怎样度化他最早的嫡传弟子的吧。

这番最早的教化后来成为整个佛教的基石,那就是四圣谛。

四圣谛:苦、集、灭、道。

我们抛却过多的佛家术语,简而言之概括这四圣谛就是:

苦谛——人都有哪些痛苦?

集谛——人为什么会痛苦?

灭谛——人怎样才是断绝痛苦?

道谛——人若要达到断绝痛苦的境界,该如何做?

我们时常听说人有七苦:生、老、病、死、一爱一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此七苦,人生于世,避无可避。它们固然时常令人肝肠寸断、五内俱焚,但佛说,痛苦的根源,其实在于第八种。因为此七苦皆来自环境,第八种才根源于于人的自身。这就是苦谛中人生八苦的第八苦——五蕴炽盛。

佛家五蕴,称作:色、受、想、行、识。

此五蕴,自色始,至识终。色,便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的色,说的是人的感官对外界的认知。

有认知,便有感受(受蕴);因感受不同,便有苦乐(想蕴);因好乐厌苦,便有无尽贪嗔(行蕴),终致心入苦海(识蕴),无法自拔。

至于人为何会生于饱受七苦的娑婆世界,为何会饱尝五蕴炽盛于人世之间,佛陀于集谛中讲述了一个著名的十二因缘。

关于十二因缘的准确含义,和它们之间具体的逻辑关系,后世佛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了逃脱循环往复的名词解释,我们就不去一个一个地介绍了。但总体说来,是个因缘的概念。

究竟何谓因缘?我们且不妨从天地之始说起。

天地如何起始,人类从何而来。此是困扰古代哲人的一个绝对重大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宗教的基本问题。对此,佛陀的回答只有四个字: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

因为天地茫茫,无边无际。宇宙本没有时空的极限,那么去寻求时空的起点,又如何可得呢?

天地本无上下左右,人生本无过去未来,三维空间也好,四维时空也罢,本就是人们自己设计的标定。

推而广之,我们身处的五蕴世间,也本来就是我们心中的虚幻。

先有众生,而后有天地。因为天地乃是人们心中的天地。

关于佛家的这一理论有一个绝妙的对照,那便是电一影《黑客帝国》。那个强大的人工智能网络,正是芸芸众生的心识所在,而眼前繁花似锦的花花世界,不过是虚妄的Matrix罢了。

“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物事皆空,实为心瘴。”

而这虚幻之所以产生,乃是因为人的执迷、业报、欲一望、感受,这些便是因缘。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只是听了这一句话,便幡然悟道,皈依佛门。

因此,修佛之人,唯有斩断因缘,方能跳出生死循环,于无边苦海中求得解脱。然而因缘如何方能斩断,请看下集——苦海无边(下)。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