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古典文学 > 史书典籍 > 纵论中西全史

112秦盛魏衰(上)

【112】秦盛魏衰(上)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清末著名才子)陈澹然

我一直试图在给战国中期这段纷繁复杂的列国争雄之局理出一个明晰的头绪来。理着理着,这句战略名言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了。

战国,就是一盘很大的棋局。在生死攸关的对决中,英才辈出,妙手频现,一精一彩纷呈。那么,最终是什么决定了这盘棋局的走向呢?

仔细回味那段历史,我们猛然发现,不是别的,是几位主力棋手的战略眼光,倏忽之间,悄悄写就了几大诸侯今后的命运。

什么叫战略眼光?我们换句话说,就是身在棋局之中,你是否知道,你到底想做什么?最终,是想做的事情不同,分出了他们的高下。

下面,这些棋手将依次出场,让我们领略一下他们的风采。

第一位:魏文侯。

他的战略思想十分明确:三晋联手,东欺齐,南却楚,称霸中原。

公元前405年,魏、赵、韩三家联手破齐。公元前400年,三家联手破楚。

在我看来,魏文侯的战略相当高明。他在位时,三晋始终亲如一家,本就风光不再的齐、楚二强被打击得更是抬不起头来。只要保持三晋的紧密联盟,逐步向外蚕食土地,因为魏国居于领导地位,可以始终保持分到较大的利益,是条极好的发展路线。

第二位:魏武侯。

魏武侯刚刚继位的时候,继续坚持其父的战略,魏国霸业相当稳固。

公元前391年,三晋再次联合攻楚,差不点没把楚国打趴下。楚国只得以重宝贿赂秦国,秦国出面调停,才算勉强把这件事摆平。

公元前387年,田氏代齐,篡权的田和想得到周王室的承认,得通过霸主魏武侯向周天子请求。可见魏国已是天下公认的霸主。

但一旦魏武侯不坚持这个既定战略,就出问题了。冲昏他的战略头脑、蒙住他的战略眼光的,是一样很危险的东西——野心。

公元前386年,赵国国君赵烈侯去世,其子赵章继位,为赵敬侯。争位失败的公子赵朔逃奔魏国。魏武侯认为这是一个极好地控制赵国的机会,出兵助赵朔夺位,结果未能成功,被赵国击退。

就因为那一点点的野心,使得魏、赵反目,三晋战略同盟瞬间崩溃。战国形势大变。

公元前381年,赵国攻卫,魏国救卫,赵国不敌,求助楚国,便有了我们在第109节提到的吴起率兵大败魏军的一战。可惜呀可惜,楚悼王与吴起,一对明君贤相,本应成为左右棋局的重要棋手,历史舞台却只给他们那么点时间,使得他们于棋局之中,一闪而没,令人扼腕。

公元前380年,由于赵国反魏,使得魏国已无力隔着赵国控制中山,中山复国。二十八年前乐羊食子灭中山,而今一切成空。

我们看到了,魏武侯一念之差,破坏既定战略,为害何其大也。而这一昏招的流毒,在他死后,更加严重,几乎给魏国招来灭顶之灾。不过好在战国之大,无奇不有。魏国能逃过一劫,全赖两位龙套棋手更昏的昏招。

龙套一:赵成侯;龙套二:韩懿侯。

公元前371年,魏武侯去世,其子魏罃继位,为魏惠王。在争位斗争中失败的另一个魏国公子魏缓(史料中多称“公中缓”)求助赵、韩。

公元前36一9年,赵、韩围魏,兵锋直抵魏都安邑,魏国势危。但战事未开,赵成候和韩懿侯却吵了起来。赵敬候主张助失位的公中缓除掉登位的魏惠王,割取魏国土地,扶植一个傀儡。韩国却主张使魏惠王与公中缓将魏国一分为二。

眼见胜利唾手可得,双方竟为这事儿僵持不下,谁也不肯让步。最绝的是,韩懿侯竟连夜秘密撤去所有围魏的韩军,使赵国于不备间陷入孤军之势。魏相公叔痤趁机领兵反攻,杀公中缓,大破赵军。

第三位:魏惠王。

魏惠王接手的摊子够烂。战国之际,每个诸侯的境遇都可谓如履薄冰。因为群狼环伺,不容有失,你一旦受伤,周边之狼必会群起而上,狠狠地咬上一口方才罢休。

公元前368年,齐国出兵夺取魏国的观津(今河南清丰),并将不少魏国的附属国收归己有。

公元前366年、364年、362年,魏国连败于秦,损失惨重。

魏惠王运气不错,正焦头烂额之际,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却染病身亡。秦国君位更替,给魏国带来了一丝喘一息的机会。

于是,就在这一年,魏惠王做了一个关键的战略举措——迁都大梁。

这个举措在历史上饱受争议。那么魏惠王的战略出发点在哪里呢?就一条——恢复霸业。

终其一生,魏惠王一直在为这同一个目标努力,从未有变,可谓奋斗终生。

这一战略有问题吗?我认为没有。成为富强之国,威震天下,恐怕是当时每一个诸侯的至高梦想。魏惠王此举,无可厚非。他的错误是后来犯下的。更重要的,是在列国之间出了一个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的棋手,终将使得战国格局完全改变。

这位棋手我们等会再提,先说魏惠王。

就对大梁城的建设来说,魏惠王堪称中国的尼布甲尼撒。12个城门,11.5米高(五丈)的城墙,虽不及巴比伦城,但恐怕已超越齐国数百年历史的名城临淄,跃居中国第一城。晏婴说临淄“张袂成一陰一,挥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大梁城的人口,恐怕也有数十万。

不只是大,在魏惠王手中,大梁也成为了交通枢纽。除了陆路之外,魏惠王还修建了一连串的水利工程,最终形成了一条中国历史上最早连接黄河与淮河的大运河——鸿沟。

要规模有规模,要交通有交通,南北客商,往来如梭,大梁城繁花似锦。那个时候你随便抓一个人来问,最想去哪里,答案八成都是大梁。因为那里吃喝玩乐,一应俱全。

在大搞经济建设的同时,魏惠王也并没有忘记,这是战国时代。魏国所赚来的大笔大笔的钱都用于军费开支,一度中断的“武卒”制度再度恢复。且因为钱多,养得起足够多的常备军,武卒在魏惠王手上规模达到了最大——二十万人。

公元前358年,魏惠王命西河守将龙贾在西边修起一座长城,用意十分明显,以险关挡住秦国,专心向东,重振中原霸业。

毫无疑问,魏惠王的目的达到了。这样的一个经济、军事双料强国不是霸主,还有谁能是霸主呢?而且正在此时,上天还给他派来了一位良将,一个左右棋局的重要棋手。

第四位:庞涓。

庞涓的想法跟魏惠王基本上是一致的:让魏国称霸中原。他指挥着惠王给他准备的一精一良武卒连破赵、韩,亦使得韩、鲁、卫、宋等国纷纷来朝见魏惠王,赵国也忙不迭地与魏国修好。

有了这样的成就,魏惠王和庞涓都注定是要名留史册的人物。他们都沉浸在霸业给他们带来的喜悦之中。

只不过,庞涓与魏惠王稍有不同。他不是君主,未免有点私心。他的私心,就是要成为天下第一名将。

庞涓的私心当然不能算坏,只是太过强烈。最终,魏国霸业将和他的一性一命一起,因他的私心而毁灭。在庞涓的私心中,第五位重磅棋手登场。

第五位:孙膑。

这就是一段著名故事了。孙膑姓孙,却本不叫孙膑。庞涓请来他去魏国,却因担心地位受损,设计陷害于他。他无端获罪,被处以膑刑,双膝以下尽被截去。多亏齐使仗义相救,才使得孙膑脱离魔窟,来到家乡齐国,投身齐国将军田忌帐下做了幕僚。

这位才华满腹的青年自此终身残疾,为铭记此辱,他不再使用自己原来的名字,改称孙膑,并终将以此名名扬天下。

孙膑身逢大变,其遭遇之苦,远甚常人。对孙膑来说,倒不应该用什么战略眼光就要求他了。在他的世界里,或许只剩下两个字——复仇。

我们看到,孙膑自公元前355年奔齐,其后十余年间,齐国与燕、魏、赵数次大战,孙膑只现身过两次,便是给庞涓插上的致命的两刀。也就是说,膑刑之后的孙膑,只为报仇而战。

当然,孙膑能得报大仇,还要感谢第六位棋手。

第六位:齐威王。

齐威王可以说是与魏惠王差不多等级的棋手,两人在位时间相仿(齐威王比魏惠王晚登位14年,但两人于两年之内先后死去),功绩也相仿。

齐威王同样继位于齐国中衰之际,其父齐桓公(齐国历史上有两个齐桓公,一个极盛,一个极衰)在位之时,不只三晋和新近兴起的燕国频繁袭扰,甚至连鲁、卫这等二流国家都能攻城掠地而还,齐国可谓衰到极点。然而齐威王任用名相邹忌,修订法律,整肃吏治,不几年,齐国又以强国形象立于诸侯之间了。

他的战略目标也很明确:争霸中原。

第99节

魏惠王、齐威王两大诸侯有着同样的目标,帐下又有一对冤家,一场火拼在所难免。这场火拼的结果对战国形势的影响不言而喻,多半谁胜谁就是新任霸主。

魏、齐之间即将爆发的两场大战是战国中期最重要的两场大战,却不是左右棋局最重要的事情。那是因为魏惠王、齐威王、庞涓、孙膑都不是这盘棋局中最顶级的高手,那位绝世高手,就是我们刚刚讲过的那个人。请看下集——秦盛魏衰(中)。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