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秦盛魏衰(中)
【113】秦盛魏衰(中)
第七位:商鞅。
正如我们这节开篇所言,以上四位棋手与商鞅最大的差距,在于战略眼光。
对魏惠王、齐威王以及各路诸侯来说,对当时各个运筹帷幄的谋国之臣来说,最高的梦想,都是笑傲沙场、称霸诸侯。
但商鞅不是。商鞅的战略目标也很简单:增强国力。
魏惠王、齐威王他们要笑了。难道我们没有增强国力么?
的确,魏惠王、齐威王在振兴国力方面做得相当不错,但他们增强国力,以及国力强大后一切战争的目的,还是为了称霸诸侯。
而商鞅呢?称霸对于他来说,毫无意义。他所做的一切,包括军事行动,还是为了增强国力。
接下来的历史,将向我们展示,这两种眼光的高下之别。
公元前354年,我们的龙套赵成侯发动了一场对卫国的莫明其妙的进攻。
说它莫明其妙,是因为像这种龙套棋手,基本上没有战略,想到哪步下哪步。卫国是魏国的属国,赵国又打不过魏国,你打个什么劲呐。
但一场大战从这里开始。
为了保护属国卫国,魏国派庞涓举兵八万攻打赵国,直一逼一赵都邯郸。兵法上讲,这叫“围赵救卫”。
赵军连忙抛下卫国,回救邯郸。可即便是赵军主力,还是打不过庞涓,只好坚守城池,向齐、楚搬救兵。
救还是不救,齐、楚都在思考中。但这时,一支军队出动了,目标魏国。领军的不是别人,正是商鞅。
魏长城的两大重镇元里、少梁被商鞅迅速揽入怀中,魏长城抵御秦国的功能少了一半。此时变法刚刚推行第三年,应该是忙得分不开身的商鞅却对国际局势拿捏的一清二楚。得到实惠之后,商鞅没有恋战,立刻转回秦国。
魏惠王却顾不了那么多了,对霸业来说,如果能拿下邯郸,那是何等风光,两座小城,丢就丢吧。庞涓继续猛攻邯郸城。
邯郸告急一年之后,八万齐军缓缓而出。统帅是大将田忌,当然实际指挥者,是他身后车中所坐的那位幕僚,孙膑。
孙膑的第一次一精一彩演出开始。
这次演出的节目名称,我们十分熟悉,叫做“围魏救赵”。孙膑、庞涓不愧同出一门。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围魏救赵”大有玄机,与“围赵救卫”完全不同,这根本就是孙膑专门为庞涓一个人设计的战术。因为孙膑之念无他,报仇而已。
魏国重镇平陵外面,出现了一支齐军。但令魏国守军惊讶的是,这支齐军不仅人数不多,且不堪一击,在魏军打击下,几乎全军覆没。魏国人有点搞不懂了,外面盛传的齐国变法图强,就变出些这么弱的军队?
但好戏还在后头,更令魏人吃惊的是,又一支军队开始攻打魏国国都大梁。而这支齐军,至少从军容上看,比平陵城外的齐军好不了多少。我们前面说过,魏惠王将大梁建设得坚不可摧,岂会惧怕这些许齐国残兵。
但大梁城外的齐军并没有像平陵城外那样轻举妄动,他们基本是在大梁城外旅游。他们似乎在等待什么。
大梁是魏国国都,魏惠王没有轻举妄动,攻城的敌人不急,我急什么。他继续静候庞涓的佳音。
庞涓不负众望,两月之后,邯郸城被庞涓拔下,赵国王室弃城逃跑。这是战国时代第一次大国国都陷落,有此功业,庞涓的梦想成真,天下第一名将,舍我其谁。
庞涓当然听说了大梁城外的动静,他也当然知道齐军的总指挥是孙膑。他虽然残害了孙膑的身一体,但未必抹去了孙膑的才华给他带来的一陰一影,如果能在战场上击败孙膑,会给庞涓带来更大的满足。
其实庞涓应该怀疑的。齐国复兴,天下皆知,齐军却如此孱弱,令人生疑。孙膑之能,庞涓素知,用兵如此不着边际,令人生疑。
但是,人分为两种:清醒的和不清醒的。这与才华无关,是人的另一种一性一格。许多无能之辈很清醒,许多才华横溢之人却很容易在欲一望、骄傲、愤怒之类的情绪中迷失。
不清醒的人很有趣,当他作出一个实际上很荒谬的判断时,他会给自己找出很多理由来支持自己的判断。实际上那些理由都不重要,是情绪让他作出的判断。这是再明显不过的自欺欺人,但自古以来无数天才之人跌倒在这自欺欺人之中。“当局者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庞涓即是如此,击败孙膑的强烈欲一望使得那么多疑点在这个常胜将军眼中视而不见。如果对手是别人,我打赌庞涓不会犯下错误。
而孙膑呢,必定是那场飞来横祸使得他大彻大悟,看透了人一性一,读懂了人心。一个纯朴轻信之人一下子变得心机深沉,成为一代心理大师。
说他是大师,是因为这是一个纯粹的心理陷阱。他的军事行动荒谬至可笑,他预料到庞涓会回救大梁,根本不是因为大梁非救不可,而是因为对庞涓来说,他孙膑非打不可。这个计谋只会对庞涓奏效,而且,确实奏效了。
庞涓拿下邯郸之后,二话没说,将所有辎重留在邯郸,亲率轻兵,日夜兼程,驰援大梁。
庞涓想要救的不是大梁,而是自己那颗自卑的心。
桂陵(今河南长垣),六万一精一锐齐军以逸待劳,三万魏军全军覆没,天下第一名将庞涓束手就擒。
这就是中国军事史上一场经典得不能再经典的战例——围魏救赵。但其实围魏是假,救赵更无从谈起。齐军的整个战术,都是围绕着那位特定的对手庞涓设计的。孙膑就像一个狡猾的猎手,躲在暗处,完全摸清了猎物的所有习一性一之后,一击得手。面对如此高明的猎人,纵是斑斓猛虎,也逃不出他的手掌心。
但谁都不愿意做这样的猎人。因为这个猎人,是被一逼一出来的。能激发出如此高超的捕猎技巧的,或许只有一样东西——仇恨。
我们说过,战国时代群狼环饲。魏国大败于齐之后,楚国也出兵,仍打着可笑的救赵的旗号,趁机咬掉了魏国南边的一大块肉。商鞅也再度出击,将魏国旧都安邑收入囊中,随即拿下定一陽一(今陕西延安),光复河西,指日可待。
魏惠王可谓一败涂地。
公元前352年,魏惠王修好于齐,赎回庞涓。
公元前351年,魏惠王修好于赵,还回邯郸。
但魏惠王心中的霸业梦灭了么?绝对没有。他根本都没去恢复元气,便开启了新的战事。这次的目标,是秦国。
公元前350年,魏国主力向刚刚丢失的定一陽一挺一进。
此时秦国变法初成,国力大振。且商鞅算无遗策,连战连捷,西河之地夺回不少,秦国国内士气大振。而且魏国大举攻秦,腹背却未必安全,齐、赵、韩、楚虎视眈眈,秦国稍稍外交斡旋一下,未必不能让魏国捉襟见肘。以当时情势来说,秦国当可一战。如若痛击魏国,必然可以在诸侯之间树立其变法之后的强秦形象,跟齐国一样,令各路诸侯再不敢小视秦国。
但商鞅做了什么?——苟且求和。将接连打下的西河之地尽数归还魏国,与魏国修好。
每次读史至此,我都对商鞅的战略眼光佩服得五体投地。所有棋手的眼光,都盯在局部的死活,魏惠王、齐威王、庞涓都是死活高手,孙膑的手筋,更是令人拍案叫绝,但商鞅的眼睛,片刻都没有离开全局。当列位棋手在战国大地上人头攒动之时,商鞅却迎风独立在巍峨山巅,微笑地注视着他的对手们。
此时商鞅正在筹划的,是远比攻城掠地重要得多的大事——第二次变法。
成功与魏国修好之后,第二次商鞅变法随即展开。六年前,无比严明的赏罚制度,震动天下;耕战立国,已开始成为秦国的基本国策。这一次,商鞅要将他独特的治国理念全面铺开,一代铁血王朝,将在他的案头现出雏形。请看下集——秦盛魏衰(下)。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