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杜甫:梦李白·其二
【作品简介】
《梦李白·其二》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描写作者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故人来入梦,明我长相忆”。“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这些佳句,体现了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互劝互勉,至情交往的友谊。诗的语言,温柔敦厚,句句发自肺腑,字字恻恻动人,读来叫人心碎!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参考阅读:《梦李白·其一》。
杜甫《梦李白·其二》: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原文】
《梦李白·其二》
作者: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解】:
1、楫:船浆、船。
2、斯人:指李白。
【韵译】:
悠悠云朵终日飞来飘去,远方游子为何久久不至。
一连几夜我频频梦见你,情亲意切可见对我厚谊。
每次梦里你都匆匆辞去,还总说相会可真不容易。
你说江湖风波多么险恶,担心船只失事葬身水里。
出门时你总是搔着白首,好象是辜负了平生壮志。
京都的官僚们冠盖相续,唯你不能显达形容憔悴。
谁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你已年高反被牵连受罪。
千秋万代定有你的声名,那是寂寞身亡后的安慰。
【讲解】: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浮云一天到晚地在空中悠荡,游子李白也与我相别日久。一连三夜频频梦见你,足以看出你对我的情意是多么亲挚深厚。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略释愁怀。后两句与上篇“故人”句互相照应,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深情。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你向我辞行时,常常心情不展,苦苦地诉说前来不易。你说江湖上风波险恶,唯恐船只失事沉没。诗人选取梦中片断,描述李白的幻影。“告归”句写神态,“江湖”句是独白,表现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你走出门去总是搔着满头白发,好像是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京都的官僚们冠盖相续,满城都是,惟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李白,困顿不堪,失意憔悴。“出门”句,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并通过动作、外貌揭示描写对象的心理。后两句是为李白的遭际鸣不平。“冠盖”,士大夫的服饰和车驾,代指高冠华盖的权贵。“京华”,京都。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谁说天网恢恢,善恶终有报应?你年高身老,却反遭牵累。千秋万代之后,李白的大名必将传扬天下,可那毕竟已是寂寞身亡后的安慰。《老子》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意谓天理如大网,虽稀疏却无漏失,善恶总有归结。“孰云”句反其意,言李白虽善而得恶报。“将老”句,李白获罪时,年已五十九。后两句言外之意是说,现在活着的时候,有谁去顾怜李白困苦的处境呢?在深沉的嗟叹之中,寄托着杜甫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切同情,也包含着诗人同病相怜的无限心事。所以,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寂寞”,指死去,与“身后”同义。
【点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当分手的时候,李白总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诉说:“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风波迭起,我真怕会沉船呢!”看他走出门去用手搔着头上白发的背影,分明是在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写神态:“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是独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出门”二句则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诗人的触动太强太深了,每次醒来,总是愈思愈愤懑,愈想愈不平,终于发为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所以,清人浦起龙说:“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读杜心解》)
【评析】:
翻了翻《唐诗三百首》,撞到《梦李白·其二》。除了朋友间的真情厚意,互助扶持,更使我动容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名,即使是李白、杜甫又如何,还不是不乏抗拒。虽然老杜现在有看破的意味,而他也实在不断的挫折后才意识到这一点,或者是无奈的承认这一点。古人读书,本就是要科举功名,这本无可厚非,至少他们还有明确的追求,而我现在,浑浑噩噩,全然已迷失方向。
有时,猛然觉得自己太天真了吧,然骄傲的自尊却叫我对它视而不见,违心的沉沦下去。
生活本有很多乐趣,什么寂寞事,那都是身后的玩意了。赶快收拾心情,青春作伴好还乡啊!
天宝三年(744),李杜初会于洛阳,即成为深交。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的幕府而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二年春至巫山遇赦。杜甫只知李白流放,不知赦还。这两首记梦诗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
《梦李白》共两首,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次序叙写。第一首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老友吉凶生死的关切。第二首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故人来入梦,明我长相忆”。“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这些佳句,体现了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互劝互勉,至情交往的友谊。
诗的语言,温柔敦厚,句句发自肺腑,字字恻恻动人,读来叫人心碎!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世人称之为:诗圣,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同年代“诗仙”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名句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还有三首是给辛渐的。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杜甫到成都后的住所。
杜甫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流传至今一千五百余首。
唐大历四年(769年),杜甫由湖北入湘,登岳阳楼,游洞庭湖,溯湘江而上,至耒阳,次年四月病故。据《旧唐书。杜甫传》记载, 杜甫在耒阳游岳庙,“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馈送牛肉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葬于杜甫墓。
【英汉对照】
梦李白(之二)
杜甫
浮云终日行, 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 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 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 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 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 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
SEEING Li Bai IN A DREAM( II )
Du Fu
This cloud, that has drifted all day through the sky,
May, like a wanderer, never come back…
Three nights now I have dreamed of you --
As tender, intimate and real as though I were awake.
And then, abruptly rising to go,
You told me the perils of adventure
By river and lake-the storms, the wrecks,
The fears that are borne on a little boat;
And, here in my doorway, you rubbed your white head
As if there were something puzzling you.
…Our capital teems with officious people,
While you are alone and helpless and poor.
Who says that the heavenly net never fails?
It has brought you ill fortune, old as you are.
…A thousand years' fame, ten thousand years' fame-
What good, when you are dead and gone.
《梦李白·其二》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描写作者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故人来入梦,明我长相忆”。“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这些佳句,体现了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互劝互勉,至情交往的友谊。诗的语言,温柔敦厚,句句发自肺腑,字字恻恻动人,读来叫人心碎!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参考阅读:《梦李白·其一》。
杜甫《梦李白·其二》: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原文】
《梦李白·其二》
作者: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解】:
1、楫:船浆、船。
2、斯人:指李白。
【韵译】:
悠悠云朵终日飞来飘去,远方游子为何久久不至。
一连几夜我频频梦见你,情亲意切可见对我厚谊。
每次梦里你都匆匆辞去,还总说相会可真不容易。
你说江湖风波多么险恶,担心船只失事葬身水里。
出门时你总是搔着白首,好象是辜负了平生壮志。
京都的官僚们冠盖相续,唯你不能显达形容憔悴。
谁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你已年高反被牵连受罪。
千秋万代定有你的声名,那是寂寞身亡后的安慰。
【讲解】: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浮云一天到晚地在空中悠荡,游子李白也与我相别日久。一连三夜频频梦见你,足以看出你对我的情意是多么亲挚深厚。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略释愁怀。后两句与上篇“故人”句互相照应,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深情。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你向我辞行时,常常心情不展,苦苦地诉说前来不易。你说江湖上风波险恶,唯恐船只失事沉没。诗人选取梦中片断,描述李白的幻影。“告归”句写神态,“江湖”句是独白,表现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你走出门去总是搔着满头白发,好像是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京都的官僚们冠盖相续,满城都是,惟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李白,困顿不堪,失意憔悴。“出门”句,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并通过动作、外貌揭示描写对象的心理。后两句是为李白的遭际鸣不平。“冠盖”,士大夫的服饰和车驾,代指高冠华盖的权贵。“京华”,京都。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谁说天网恢恢,善恶终有报应?你年高身老,却反遭牵累。千秋万代之后,李白的大名必将传扬天下,可那毕竟已是寂寞身亡后的安慰。《老子》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意谓天理如大网,虽稀疏却无漏失,善恶总有归结。“孰云”句反其意,言李白虽善而得恶报。“将老”句,李白获罪时,年已五十九。后两句言外之意是说,现在活着的时候,有谁去顾怜李白困苦的处境呢?在深沉的嗟叹之中,寄托着杜甫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切同情,也包含着诗人同病相怜的无限心事。所以,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寂寞”,指死去,与“身后”同义。
【点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当分手的时候,李白总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诉说:“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风波迭起,我真怕会沉船呢!”看他走出门去用手搔着头上白发的背影,分明是在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写神态:“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是独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出门”二句则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诗人的触动太强太深了,每次醒来,总是愈思愈愤懑,愈想愈不平,终于发为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所以,清人浦起龙说:“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读杜心解》)
【评析】:
翻了翻《唐诗三百首》,撞到《梦李白·其二》。除了朋友间的真情厚意,互助扶持,更使我动容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名,即使是李白、杜甫又如何,还不是不乏抗拒。虽然老杜现在有看破的意味,而他也实在不断的挫折后才意识到这一点,或者是无奈的承认这一点。古人读书,本就是要科举功名,这本无可厚非,至少他们还有明确的追求,而我现在,浑浑噩噩,全然已迷失方向。
有时,猛然觉得自己太天真了吧,然骄傲的自尊却叫我对它视而不见,违心的沉沦下去。
生活本有很多乐趣,什么寂寞事,那都是身后的玩意了。赶快收拾心情,青春作伴好还乡啊!
天宝三年(744),李杜初会于洛阳,即成为深交。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的幕府而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二年春至巫山遇赦。杜甫只知李白流放,不知赦还。这两首记梦诗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
《梦李白》共两首,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次序叙写。第一首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老友吉凶生死的关切。第二首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故人来入梦,明我长相忆”。“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这些佳句,体现了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互劝互勉,至情交往的友谊。
诗的语言,温柔敦厚,句句发自肺腑,字字恻恻动人,读来叫人心碎!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世人称之为:诗圣,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同年代“诗仙”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名句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还有三首是给辛渐的。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杜甫到成都后的住所。
杜甫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流传至今一千五百余首。
唐大历四年(769年),杜甫由湖北入湘,登岳阳楼,游洞庭湖,溯湘江而上,至耒阳,次年四月病故。据《旧唐书。杜甫传》记载, 杜甫在耒阳游岳庙,“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馈送牛肉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葬于杜甫墓。
【英汉对照】
梦李白(之二)
杜甫
浮云终日行, 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 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 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 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 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 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
SEEING Li Bai IN A DREAM( II )
Du Fu
This cloud, that has drifted all day through the sky,
May, like a wanderer, never come back…
Three nights now I have dreamed of you --
As tender, intimate and real as though I were awake.
And then, abruptly rising to go,
You told me the perils of adventure
By river and lake-the storms, the wrecks,
The fears that are borne on a little boat;
And, here in my doorway, you rubbed your white head
As if there were something puzzling you.
…Our capital teems with officious people,
While you are alone and helpless and poor.
Who says that the heavenly net never fails?
It has brought you ill fortune, old as you are.
…A thousand years' fame, ten thousand years' fame-
What good, when you are dead and gone.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