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沈佺期:杂诗
【作品简介】
《杂诗》由沈佺期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反战诗,是沈佺期的传世名作。这首诗极写闺中少妇与塞上征人的两地相忆,通过写闺中怨情揭露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关切和同情。起句先说卫戌黄龙冈边土,年年不休。接着写一对情人各自东西,同披月光:闺中营中,清辉共照,柔情相忆,彼此黯然伤神。共同的愿望是有个名将能率领军队,一举破敌,结束战争,使天下亲人团聚。全诗抒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心绪。
此诗构思奇巧,尤其是中间写闺中少妇和征人相互思念的两联。“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以月为媒介写每当月夜,两地亲人都相互怀念,共看明月遥寄相思之情。“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在战争年代,千千万万亲人分离,都是日思梦想。末句突出表达了征夫和思妇的心愿:希望有良将带兵,一举克敌,使家人早日团聚,使人民过上和平、宁静的生活。情调凄怆,但不消极。语浅意深,耐人寻味。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沈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戌,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原文】
《杂诗》
作者:沈佺期
闻道黄龙戌,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注解】
闻道:听说。
黄龙:黄龙冈,今辽宁省开源县北,唐时东北要塞。
戍:驻军守边。
频年:连年。
解兵:罢战,撤兵。
汉家营:借汉指唐,这里指唐的兵营。
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将旗鼓:率领或指挥军队作战。旗,军队的标志。鼓,进军的信号。
龙城:古匈奴祭天的地方,现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这里借指敌方的要塞。
【韵译】
听说黄龙冈驻边的防地,连年打仗一直未曾罢兵。
这团可爱的闺中明月,如今却常照汉家的军营。
少妇今夜思夫春心蜜意,良人也在回想别离柔情。
谁能够带领一支好军队,一举攻取龙城结束战争!
【讲解】
“杂诗”是魏晋以来常见的一种“无题”的抒情诗。内容多每离别之恨、故乡之思、征戍之怨;弧栖之苦,怀才不遇之叹、年华流逝之惜。沈佺期《杂诗》共三首(一本为四首),都是以征人思妇相思相忆为主题。本篇是第三首,通过儿女之情写征戌之苦,在表现厌战、反战情绪中,寄托了用武力维护边境和平的理想。“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首联是交代,于平中可以见出不平,不怨中寓有怨愤。人戍“黄龙”绝塞,远别乡土,地理上的距离令人生畏,“频年”烽火不息,征战无已,时间上的间隔使人生怨,且战争呈现胶着状态,至今仍“不解兵”,战场上或箭矢纷落,或白刃相交,旦夕生死,命运难测,撤兵回师,杳杳无期,怎能不使人愁苦嗟叹呢?疲兵厌久战,唯愿早日结束战事,因此切盼有一位强有力的将军出来,率领天下无敌的劲旅,大破敌军,恢复边境宁静生活,也使内地人民安居乐业。诗人把这强烈的愿望化成了结尾的两句:“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如把尾联和首联衔接起来,便是一首五言绝句。粗看它既完整,也含蓄,有意蕴,但却比较单薄,构思平板,缺乏情韵。诗人并没有这样写,当他嵌入了中间四句时,面貌顿然改观:平板变得巧妙,波澜起伏,撼人心灵,单薄变得富厚,情味隽永,发人深思。诗人笔下生花,一则因为在艺术上下了拣择,提炼和组织工夫,二则倾注了感情。用“可怜”二字领起中间两联,作者对征夫思妇的同情是显而易见的。
写旷男怨女的相思相忆,关联双方的事物是很多的,诗人却选择了月亮,历来以月入诗、牵系夫妻、兄弟、朋友之离情别意者也是很多的,诗人却别出心裁,写了“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思妇在闺,征人在营,同在月华照耀之下,却不能同赏,只能异地相思,这是一层意思。闺中营中,千里万里,仰头同望一轮明月,大有今昔不同之慨,这又是一层意思。过去,月光射入闺房,夫妻团聚,情笃意厚,花好月圆,那团園的明月就成为他们美满生活的象征。而今呢?不论月亮是高悬边关。还是低窥闺户,都失去了昔日的光彩而显得愁容惨淡。在思妇看来,丈夫远征,月色被带到军营里去了。在征夫心里,月亮越是载着昔年夫妻赏月的美好回忆照临上空。越是感到屯戍边域,凄清难熬。两句十字,组成一幅流水对,读来不觉其为对联,而颇有对比效果,以欢会之忆衬托离别之苦,自有感人力量。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下面一联进一步强化和深化了这种对比,欢会是短暂的,南别是长久的,无期的。“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春天是最能撩动少妇情思的季节,春草年年绿,离恨年年长。而征人久久不归,今年的春情比往年更加炽盛。夫妻相守的日月是可留恋的,而临别前的一夜最难忘,一切历历在目,就象发生在昨夜一样。“昨夜情’’是最甜蜜的欢会,“今春意”表最难忍的相思。前者表现会短离长。难忘缱绻之情,后者寄寓年华易老,少妇哪堪久别。两者都是作者选择的最有代表性的感情枢纽,加以比照,加以撞击,一如阴阳电相触面生雷霆电闪,水位落差悬殊而成瀑布。两句对举,互文生意,就象两面镜子相对映照,相互生发,形成绵绵无尽的图景与情思。本联与上联又互相对举。互相衬托,由情景相生到情意相生,更有多侧面多层次发人深思细味的效果。
上述情思,岂只是一对夫妻的情思?上述苦闷,岂只是一对夫妻的苦闷?春风春月,春草春花,多少征人思妇空过了这美好的光阴。月色恼人眠不得的漫漫长夜。多少旷男怨女在痛苦中追忆欢会时的幸福。为了千千万万因战争而分离的夫妇能够团聚,诗人发出了反对战争,以战争消灭战争的呼喊:谁能指挥大军,一举克敌,使战士重返家园过和平生活啊?此问句作结,似浪涛腾涌后余波不尽。杂诗有不同的叙述角度。有用思妇口气写的,有用征夫口气写的,这样有亲切感。本诗是用诗人口气写,中间变换审视角度广忽而前线,忽而后方,忽而男方,忽而女方,忽而过去,腑目前。视角变换多,抒写更自由,易于摄取全息型图景。
【点评】
此诗写闺中怨情,通过妇与塞上征人的相思、相望之情,流出明显的反战情绪,并希望有良将出现,早日结束战事。
首联叙事,交待背景,写长年战事不断,故使良人久戌不归,一种怨战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黄龙戌,在今辽宁省开原县境,又叫黄龙镇,是当时的要塞。频年,即连年,解兵,即撤兵,罢兵。正由于连年战事不断,所以才造成了征人与思妇不得团聚,所以颔联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但作者抒情并不是直接抒胸臆,而是通过巧妙地构思,用月亮将少妇与征人绾合起来。“可怜闺中月,长在汉家营”,也即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意思,是说少妇与征夫同借明月传达深情。少妇思念丈夫,由于月光可达征夫营中,能借月亮传达其思念之情,因而也就觉得这月光之可爱。可怜,即可爱的意思。“长在汉家营”,说思妇无一日不思念丈夫,可见其情之深,而征夫则因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元有明月,不断地照在营中,也觉得它好象怀着无限的深情。作者明明是写情,但却处处说月,字字写月却又笔笔见人。短短十字,内涵丰富,可见作者构思之巧。颈联是对颔联的进一步补充,“今春意”与“昨夜情”是互文见义,实是说彼此之间,夜夜相思,年年相望,将一对夫妻长年分别的思念之情写足。尾联则写出思妇与征人的共同心愿,希望有人能够统率军队一举战胜敌人,使得征夫与思妇得以早日团聚。揭出诗的主旨,感慨深沉。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的特点,一是构思精巧,特别是中间两联,与月光绾合双方,又在“情”与“意”二字上着力。诗中所抒之情与所传之意彼此关联,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势若转圜,极为自然;二是从文气上看,自然浑成,一气贯通。一二两联,语势较缓,第三联是对偶工巧的两个短句,如急管繁弦,显得气势急迫。末联又采用散行的句子,文气又重新变得缓和起来。全诗以问句作结,越发显得言短意长,含蕴不尽。二是从全诗来看,已是完全合格的五言律诗。
【评析】
这是沈佺期的传世名作之一。诗人类似“无题”的《杂诗》共有三首,都写闺中怨情,流露出明显的反战情绪。这一首诗除了怨恨“频年不解兵”外,还希望有良将早日结束战事,是思想上较为积极的一首,艺术上也颇具特色。
首联叙事,交代背景:黄龙戍一带,常年战事不断,至今没有止息。一种强烈的怨战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颔联抒情,借月抒怀,说今夜闺中和宫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像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这一联明明是写情,却偏要处处说月;字字是写月,却又笔笔见人。短短十个字,内涵极为丰富,既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触及到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的月下双照的动人景象。通过暗寓着对比的画面,诗人不露声色地写出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邈深情。
抒写至此,诗人意犹未尽,颈联又以含蓄有致的笔法进一步补足诗意。“春”而又“今”,“夜”而又“昨”,分别写出少妇“意”和良人“情”,其妙无比。四季之中最撩人情思的无过于春,而今春的大好光阴虚度,少妇怎不倍觉惆怅!万籁无声的长夜最为牵愁惹恨,那昨夜夫妻惜别的情景,仿佛此刻仍在征夫面前浮现。“今春意”与“昨夜情”互文对举,共同形容“少妇”与“良人”。联系前面的“频年”、“长在”,可知所谓“今春”、“昨夜”只是举例式的写法。在“频年不解兵”的年代里,长期分离的夫妇又何止千千万万,他们是春春如此思念,夜夜这般伤怀啊!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一联说闺中少妇和营中良人的相思。双方的离情别意之中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心愿,这就是末联所写的:“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将”是带领的意思。古代军队以旗鼓为号令,这里的“旗鼓”指代军队。希望有良将带兵,一举克敌,使家人早日团聚,人民安居乐业。这里写透夫妇别离的痛苦以后,自然生出的一层意思,揭示出诗的主旨,感慨深沉。
这首诗构思新颖精巧,特别是中间四句,在“情”、“意”二字上着力,翻出新意,更为前人所未道。诗中所抒之情与所传之意彼此关联,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势若转圜,极为自然。从文气上看,一二联都是十字句,自然浑成,一气贯通,语势较和缓;第三联是对偶工巧的两个短句,有如急管繁弦,显得气势促迫;末联采用散行的句子,文气重新变得和缓起来。全诗以问句作结,越发显得言短意长,含蕴不尽。
【作者介绍】
沈佺期(约656~约714或715),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由协律郎累迁考功员外郎。曾因受贿入狱。出狱后复职,迁给事中。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州。神龙三年(707),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们的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史论以为是律诗体制定型的代表诗人。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沈佺期代表作:《独不见》 他的《独不见》是一首较早出现的优秀七言律诗。 高秉(左木右秉)在《唐诗品高序》中有评:沈宋之新声,苏(廷)张(说)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也。前人论沈宋,大抵薄其为人而又肯定他们在律诗中的地位。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英汉对照】
杂诗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 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 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 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 一为取龙城。
LINES
Shen Quanqi
Against the City of the Yellow Dragon
Our troops were sent long years ago,
And girls here watch the same melancholy moon
That lights our Chinese warriors --
And young wives dream a dream of spring,
That last night their heroic husbands,
In a great attack, with flags and drums,
Captured the City of the Yellow Dragon.
《杂诗》由沈佺期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反战诗,是沈佺期的传世名作。这首诗极写闺中少妇与塞上征人的两地相忆,通过写闺中怨情揭露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关切和同情。起句先说卫戌黄龙冈边土,年年不休。接着写一对情人各自东西,同披月光:闺中营中,清辉共照,柔情相忆,彼此黯然伤神。共同的愿望是有个名将能率领军队,一举破敌,结束战争,使天下亲人团聚。全诗抒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心绪。
此诗构思奇巧,尤其是中间写闺中少妇和征人相互思念的两联。“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以月为媒介写每当月夜,两地亲人都相互怀念,共看明月遥寄相思之情。“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在战争年代,千千万万亲人分离,都是日思梦想。末句突出表达了征夫和思妇的心愿:希望有良将带兵,一举克敌,使家人早日团聚,使人民过上和平、宁静的生活。情调凄怆,但不消极。语浅意深,耐人寻味。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沈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戌,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原文】
《杂诗》
作者:沈佺期
闻道黄龙戌,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注解】
闻道:听说。
黄龙:黄龙冈,今辽宁省开源县北,唐时东北要塞。
戍:驻军守边。
频年:连年。
解兵:罢战,撤兵。
汉家营:借汉指唐,这里指唐的兵营。
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将旗鼓:率领或指挥军队作战。旗,军队的标志。鼓,进军的信号。
龙城:古匈奴祭天的地方,现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这里借指敌方的要塞。
【韵译】
听说黄龙冈驻边的防地,连年打仗一直未曾罢兵。
这团可爱的闺中明月,如今却常照汉家的军营。
少妇今夜思夫春心蜜意,良人也在回想别离柔情。
谁能够带领一支好军队,一举攻取龙城结束战争!
【讲解】
“杂诗”是魏晋以来常见的一种“无题”的抒情诗。内容多每离别之恨、故乡之思、征戍之怨;弧栖之苦,怀才不遇之叹、年华流逝之惜。沈佺期《杂诗》共三首(一本为四首),都是以征人思妇相思相忆为主题。本篇是第三首,通过儿女之情写征戌之苦,在表现厌战、反战情绪中,寄托了用武力维护边境和平的理想。“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首联是交代,于平中可以见出不平,不怨中寓有怨愤。人戍“黄龙”绝塞,远别乡土,地理上的距离令人生畏,“频年”烽火不息,征战无已,时间上的间隔使人生怨,且战争呈现胶着状态,至今仍“不解兵”,战场上或箭矢纷落,或白刃相交,旦夕生死,命运难测,撤兵回师,杳杳无期,怎能不使人愁苦嗟叹呢?疲兵厌久战,唯愿早日结束战事,因此切盼有一位强有力的将军出来,率领天下无敌的劲旅,大破敌军,恢复边境宁静生活,也使内地人民安居乐业。诗人把这强烈的愿望化成了结尾的两句:“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如把尾联和首联衔接起来,便是一首五言绝句。粗看它既完整,也含蓄,有意蕴,但却比较单薄,构思平板,缺乏情韵。诗人并没有这样写,当他嵌入了中间四句时,面貌顿然改观:平板变得巧妙,波澜起伏,撼人心灵,单薄变得富厚,情味隽永,发人深思。诗人笔下生花,一则因为在艺术上下了拣择,提炼和组织工夫,二则倾注了感情。用“可怜”二字领起中间两联,作者对征夫思妇的同情是显而易见的。
写旷男怨女的相思相忆,关联双方的事物是很多的,诗人却选择了月亮,历来以月入诗、牵系夫妻、兄弟、朋友之离情别意者也是很多的,诗人却别出心裁,写了“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思妇在闺,征人在营,同在月华照耀之下,却不能同赏,只能异地相思,这是一层意思。闺中营中,千里万里,仰头同望一轮明月,大有今昔不同之慨,这又是一层意思。过去,月光射入闺房,夫妻团聚,情笃意厚,花好月圆,那团園的明月就成为他们美满生活的象征。而今呢?不论月亮是高悬边关。还是低窥闺户,都失去了昔日的光彩而显得愁容惨淡。在思妇看来,丈夫远征,月色被带到军营里去了。在征夫心里,月亮越是载着昔年夫妻赏月的美好回忆照临上空。越是感到屯戍边域,凄清难熬。两句十字,组成一幅流水对,读来不觉其为对联,而颇有对比效果,以欢会之忆衬托离别之苦,自有感人力量。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下面一联进一步强化和深化了这种对比,欢会是短暂的,南别是长久的,无期的。“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春天是最能撩动少妇情思的季节,春草年年绿,离恨年年长。而征人久久不归,今年的春情比往年更加炽盛。夫妻相守的日月是可留恋的,而临别前的一夜最难忘,一切历历在目,就象发生在昨夜一样。“昨夜情’’是最甜蜜的欢会,“今春意”表最难忍的相思。前者表现会短离长。难忘缱绻之情,后者寄寓年华易老,少妇哪堪久别。两者都是作者选择的最有代表性的感情枢纽,加以比照,加以撞击,一如阴阳电相触面生雷霆电闪,水位落差悬殊而成瀑布。两句对举,互文生意,就象两面镜子相对映照,相互生发,形成绵绵无尽的图景与情思。本联与上联又互相对举。互相衬托,由情景相生到情意相生,更有多侧面多层次发人深思细味的效果。
上述情思,岂只是一对夫妻的情思?上述苦闷,岂只是一对夫妻的苦闷?春风春月,春草春花,多少征人思妇空过了这美好的光阴。月色恼人眠不得的漫漫长夜。多少旷男怨女在痛苦中追忆欢会时的幸福。为了千千万万因战争而分离的夫妇能够团聚,诗人发出了反对战争,以战争消灭战争的呼喊:谁能指挥大军,一举克敌,使战士重返家园过和平生活啊?此问句作结,似浪涛腾涌后余波不尽。杂诗有不同的叙述角度。有用思妇口气写的,有用征夫口气写的,这样有亲切感。本诗是用诗人口气写,中间变换审视角度广忽而前线,忽而后方,忽而男方,忽而女方,忽而过去,腑目前。视角变换多,抒写更自由,易于摄取全息型图景。
【点评】
此诗写闺中怨情,通过妇与塞上征人的相思、相望之情,流出明显的反战情绪,并希望有良将出现,早日结束战事。
首联叙事,交待背景,写长年战事不断,故使良人久戌不归,一种怨战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黄龙戌,在今辽宁省开原县境,又叫黄龙镇,是当时的要塞。频年,即连年,解兵,即撤兵,罢兵。正由于连年战事不断,所以才造成了征人与思妇不得团聚,所以颔联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但作者抒情并不是直接抒胸臆,而是通过巧妙地构思,用月亮将少妇与征人绾合起来。“可怜闺中月,长在汉家营”,也即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意思,是说少妇与征夫同借明月传达深情。少妇思念丈夫,由于月光可达征夫营中,能借月亮传达其思念之情,因而也就觉得这月光之可爱。可怜,即可爱的意思。“长在汉家营”,说思妇无一日不思念丈夫,可见其情之深,而征夫则因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元有明月,不断地照在营中,也觉得它好象怀着无限的深情。作者明明是写情,但却处处说月,字字写月却又笔笔见人。短短十字,内涵丰富,可见作者构思之巧。颈联是对颔联的进一步补充,“今春意”与“昨夜情”是互文见义,实是说彼此之间,夜夜相思,年年相望,将一对夫妻长年分别的思念之情写足。尾联则写出思妇与征人的共同心愿,希望有人能够统率军队一举战胜敌人,使得征夫与思妇得以早日团聚。揭出诗的主旨,感慨深沉。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的特点,一是构思精巧,特别是中间两联,与月光绾合双方,又在“情”与“意”二字上着力。诗中所抒之情与所传之意彼此关联,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势若转圜,极为自然;二是从文气上看,自然浑成,一气贯通。一二两联,语势较缓,第三联是对偶工巧的两个短句,如急管繁弦,显得气势急迫。末联又采用散行的句子,文气又重新变得缓和起来。全诗以问句作结,越发显得言短意长,含蕴不尽。二是从全诗来看,已是完全合格的五言律诗。
【评析】
这是沈佺期的传世名作之一。诗人类似“无题”的《杂诗》共有三首,都写闺中怨情,流露出明显的反战情绪。这一首诗除了怨恨“频年不解兵”外,还希望有良将早日结束战事,是思想上较为积极的一首,艺术上也颇具特色。
首联叙事,交代背景:黄龙戍一带,常年战事不断,至今没有止息。一种强烈的怨战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颔联抒情,借月抒怀,说今夜闺中和宫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像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这一联明明是写情,却偏要处处说月;字字是写月,却又笔笔见人。短短十个字,内涵极为丰富,既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触及到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的月下双照的动人景象。通过暗寓着对比的画面,诗人不露声色地写出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邈深情。
抒写至此,诗人意犹未尽,颈联又以含蓄有致的笔法进一步补足诗意。“春”而又“今”,“夜”而又“昨”,分别写出少妇“意”和良人“情”,其妙无比。四季之中最撩人情思的无过于春,而今春的大好光阴虚度,少妇怎不倍觉惆怅!万籁无声的长夜最为牵愁惹恨,那昨夜夫妻惜别的情景,仿佛此刻仍在征夫面前浮现。“今春意”与“昨夜情”互文对举,共同形容“少妇”与“良人”。联系前面的“频年”、“长在”,可知所谓“今春”、“昨夜”只是举例式的写法。在“频年不解兵”的年代里,长期分离的夫妇又何止千千万万,他们是春春如此思念,夜夜这般伤怀啊!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一联说闺中少妇和营中良人的相思。双方的离情别意之中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心愿,这就是末联所写的:“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将”是带领的意思。古代军队以旗鼓为号令,这里的“旗鼓”指代军队。希望有良将带兵,一举克敌,使家人早日团聚,人民安居乐业。这里写透夫妇别离的痛苦以后,自然生出的一层意思,揭示出诗的主旨,感慨深沉。
这首诗构思新颖精巧,特别是中间四句,在“情”、“意”二字上着力,翻出新意,更为前人所未道。诗中所抒之情与所传之意彼此关联,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势若转圜,极为自然。从文气上看,一二联都是十字句,自然浑成,一气贯通,语势较和缓;第三联是对偶工巧的两个短句,有如急管繁弦,显得气势促迫;末联采用散行的句子,文气重新变得和缓起来。全诗以问句作结,越发显得言短意长,含蕴不尽。
【作者介绍】
沈佺期(约656~约714或715),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由协律郎累迁考功员外郎。曾因受贿入狱。出狱后复职,迁给事中。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州。神龙三年(707),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们的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史论以为是律诗体制定型的代表诗人。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沈佺期代表作:《独不见》 他的《独不见》是一首较早出现的优秀七言律诗。 高秉(左木右秉)在《唐诗品高序》中有评:沈宋之新声,苏(廷)张(说)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也。前人论沈宋,大抵薄其为人而又肯定他们在律诗中的地位。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英汉对照】
杂诗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 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 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 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 一为取龙城。
LINES
Shen Quanqi
Against the City of the Yellow Dragon
Our troops were sent long years ago,
And girls here watch the same melancholy moon
That lights our Chinese warriors --
And young wives dream a dream of spring,
That last night their heroic husbands,
In a great attack, with flags and drums,
Captured the City of the Yellow Dragon.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