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中关村闯出的“大强”
来源: 未知 作者: 读者 时间: 2013-06-16 阅读: 次
天黑了,战斗在村头打响。
树上的孩子首先发起了进攻。泥箭如雨,树下的孩子几无还手之力,仓皇逃窜回村,不敢出来。胜利的欢呼声回荡在村头。又一场完胜。孩子们从树上下来,班师回营。
一辆平板车倒扣在草垛上,“大强”(小伙伴们对刘强东的昵称)坐在中间最高的车梁上,其他人按等级先后就座,听他训话。几乎每天晚饭后,战斗都会如期打响,草垛上的“平板车”训话,自然也天天上演。
直到有一天,“大强”小学毕业,去镇里读初中了。
30年后。
“大强”坐在长条会议桌的主席位上,此时,他的身份已是京东商城董事局主席兼CEO。
30余名公司中高管落座周围,视频的另一端坐着几十位全国各地的公司中高管。这是一场全国视频会议。战场由村头燃烧至全国,“敌人”众多。这是一场全民关注的电商大战。
会议也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只是由晚会改成了早会;“大强”依然热衷于训话,且事无巨细。
来龙镇
“大强”出生在江苏省宿迁市来龙镇的一个小村庄,从小就是村里的孩子王,大家都称呼他“大强”。
初中同学聚会。20多年过去了,有同学问他:“大强,你说我们学习时间都比你长,也不比你笨,为什么成绩不如你呢?”
“大强”自然很是得意:“我学习的时候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投入。直到今天,只要我看书,任何人喊我,不管多大声,我都听不见,你必须摇我肩膀。”
“大强”的大学生活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度过的,他选择的是社会学专业。
“大强”的学习能力相当了得,大学期间自学软件编程就挣得10万块钱。随后便背着家人,偷偷承包了人大西门的一个餐厅,但是没有丝毫经商经验的他,除了投钱之外,没有任何管理和监控措施,从来不查账。更糟糕的是,收账的是原老板的妹妹,买菜的是其姐夫。这样的投资,只能以赔光了事,还欠了一屁股债。
“大强”的太爷爷那一代,家里有船队,爷爷从小就跟船队上的私塾先生念书,父亲也是高中生,因“文革”没能继续,“大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家里再穷也要供他读书。小学三年级之前,“大强”家里很穷,吃不上饭的时候,经常带着妹妹去河里抓鱼。上学需要过一条河,为了节省时间不去绕桥,“大强”就光着屁股,手举书包和衣服,靠双脚踩水游过河。
至今,“大强”还保留着这两个看似很是“老土”的爱好:钓鱼和游泳。而且只有这两个爱好。
中关村
大学毕业后,“大强”去了一家日资企业打工。两年后辞职,还完债,用身上仅有的12000块钱,背着家人,开始创业。
那是1998年,连续两个月的早晨,“大强”都会骑着自行车,用40分钟的时间,从马甸桥的出租屋去中关村电脑城转悠,寻找创业机会。他发现,大部分柜台都是炒货,顾客来了,想买什么都说“有”,然后临时去别的柜台拿货。在顾客等的过程中,有一部分会流失,等待时间越长流失率越高。
生意有了!
“大强”从批发市场进了20个不同型号的刻录机,在海龙电子城找了24个柜台,免费摆货。柜台老板当然高兴,不用再临时窜货了嘛。然后,“大强”给所有要刻录机的柜台发名片,要货就打这个电话,保证2分钟内送到货,送不到赔给柜台10块钱。然后,派一个小伙子专门接电话、送货。这么一来,“大强”的出货量迅速增大,原有的批发商的生意做不成了,“大强”成了最大的批发商,所有人要货都找他。后来,他成了全国最大的刻录机批发商。
2001年,京东年销售额达6000万元,但刻录机的毛利下滑得厉害,从几年前的几百元跌到一台只赚十几块钱。“大强”觉得做分销商,在产业链上没多少价值,没有资格去赚更多钱。他开始想其他出路。
2001年5月,国美电器在全国范围内一下开了13家店。这种扩张速度让“大强”心动,他觉得中关村电脑城这种集贸市场式的渠道必然会走向衰落。他曾说:“做就要做全国性的连锁店,像国美一样,在全国开1000家IT SmallShop,让中关村电脑城消失。”
最终,京东没有变成全国性连锁,但是,中关村的电脑城真的开始消失了。2011年6月,太平洋电脑城关闭。有人说,这是京东给挤垮的。
“大强”的连锁店一直开到2003年“非典”,生意瞬间没有了。他开始在互联网上的各种论坛里发广告帖,但是应者寥寥。直到有一天,版主说:“我知道京东,我在中关村买了三年的光盘,只有他家从来没有卖过假光盘。”一下子,应者如云。后来,有人干脆鼓动他开个网上商城,也方便大家随时购买。这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京东多媒体”变成了“京东商城”,从线下转到线上。
2004年年底,“大强”再次作出一个深具“赌性”的决定,关掉为京东提供了95%利润的12家线下连锁店,专心做线上的商城店。当时网上业务几乎不赚钱,但订单的月复合增长率达到26%,且以每年16倍的速度增长。
好运气
从此,京东走上了一条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直到今天。回头看京东商城这七年,它的高速发展正是拜中国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所赐。虽然屡次被传“资金链断裂”、“倒闭”,但“大强”与京东像中关村闯出的“小强”,打不死,越折腾越大。
“他真的很幸运。”不止一位早年就结识“大强”的人给出这样的评价。“大强”也坦诚,他的确不懂互联网,但他反驳说,不懂互联网不等于干不好互联网。
在刚开始做京东商城的两三年里,好学的“大强”经常主动找电商行业里的专业人士请教。他常感叹:“跟你们聊完,我都睡不着觉。”因为他发现自己实在是不懂电商。正因为不懂,所以,京东这些年从来没有做过出格的事,没有犯过重大的错误。2007年,京东开始陆续扩张品类,2008年开始自建物流,这些在外界看来很明智而大胆的战略决定,其实都是被美国的电商前辈亚马逊和新蛋们早已证明过的正确无误的电商必经之路。
“大强”的另一个好运气还体现在融资层面,每每资金链快要断裂的时候,总能逢凶化吉。
但是,好运并不是总能出现在同一个地方。
随着京东的高速扩张,员工人数从2004年的三十几人到2011年的上万人,对“大强”的内部管理能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大强”说:“作为一个销售额100亿的企业,你不能说一点混乱都没有,根本做不到。十八罗汉(马云的创业团队)到现在也没留下几个,也走了好几个,应该快一半了,这都很正常。”
“你有没有一个人在战斗的感觉?”有人问“大强”。
“一个人也战斗不起来,这一大摊子。”虽然“大强”嘴上这么说,但外界看到的,尤其是微博里的那个“@京东刘强东”,的确是一个人在战斗。
他做博的个人简介是:“向一切暴利行为开战!”
树上的孩子首先发起了进攻。泥箭如雨,树下的孩子几无还手之力,仓皇逃窜回村,不敢出来。胜利的欢呼声回荡在村头。又一场完胜。孩子们从树上下来,班师回营。
一辆平板车倒扣在草垛上,“大强”(小伙伴们对刘强东的昵称)坐在中间最高的车梁上,其他人按等级先后就座,听他训话。几乎每天晚饭后,战斗都会如期打响,草垛上的“平板车”训话,自然也天天上演。
直到有一天,“大强”小学毕业,去镇里读初中了。
30年后。
“大强”坐在长条会议桌的主席位上,此时,他的身份已是京东商城董事局主席兼CEO。
30余名公司中高管落座周围,视频的另一端坐着几十位全国各地的公司中高管。这是一场全国视频会议。战场由村头燃烧至全国,“敌人”众多。这是一场全民关注的电商大战。
会议也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只是由晚会改成了早会;“大强”依然热衷于训话,且事无巨细。
来龙镇
“大强”出生在江苏省宿迁市来龙镇的一个小村庄,从小就是村里的孩子王,大家都称呼他“大强”。
初中同学聚会。20多年过去了,有同学问他:“大强,你说我们学习时间都比你长,也不比你笨,为什么成绩不如你呢?”
“大强”自然很是得意:“我学习的时候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投入。直到今天,只要我看书,任何人喊我,不管多大声,我都听不见,你必须摇我肩膀。”
“大强”的大学生活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度过的,他选择的是社会学专业。
“大强”的学习能力相当了得,大学期间自学软件编程就挣得10万块钱。随后便背着家人,偷偷承包了人大西门的一个餐厅,但是没有丝毫经商经验的他,除了投钱之外,没有任何管理和监控措施,从来不查账。更糟糕的是,收账的是原老板的妹妹,买菜的是其姐夫。这样的投资,只能以赔光了事,还欠了一屁股债。
“大强”的太爷爷那一代,家里有船队,爷爷从小就跟船队上的私塾先生念书,父亲也是高中生,因“文革”没能继续,“大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家里再穷也要供他读书。小学三年级之前,“大强”家里很穷,吃不上饭的时候,经常带着妹妹去河里抓鱼。上学需要过一条河,为了节省时间不去绕桥,“大强”就光着屁股,手举书包和衣服,靠双脚踩水游过河。
至今,“大强”还保留着这两个看似很是“老土”的爱好:钓鱼和游泳。而且只有这两个爱好。
中关村
大学毕业后,“大强”去了一家日资企业打工。两年后辞职,还完债,用身上仅有的12000块钱,背着家人,开始创业。
那是1998年,连续两个月的早晨,“大强”都会骑着自行车,用40分钟的时间,从马甸桥的出租屋去中关村电脑城转悠,寻找创业机会。他发现,大部分柜台都是炒货,顾客来了,想买什么都说“有”,然后临时去别的柜台拿货。在顾客等的过程中,有一部分会流失,等待时间越长流失率越高。
生意有了!
“大强”从批发市场进了20个不同型号的刻录机,在海龙电子城找了24个柜台,免费摆货。柜台老板当然高兴,不用再临时窜货了嘛。然后,“大强”给所有要刻录机的柜台发名片,要货就打这个电话,保证2分钟内送到货,送不到赔给柜台10块钱。然后,派一个小伙子专门接电话、送货。这么一来,“大强”的出货量迅速增大,原有的批发商的生意做不成了,“大强”成了最大的批发商,所有人要货都找他。后来,他成了全国最大的刻录机批发商。
2001年,京东年销售额达6000万元,但刻录机的毛利下滑得厉害,从几年前的几百元跌到一台只赚十几块钱。“大强”觉得做分销商,在产业链上没多少价值,没有资格去赚更多钱。他开始想其他出路。
2001年5月,国美电器在全国范围内一下开了13家店。这种扩张速度让“大强”心动,他觉得中关村电脑城这种集贸市场式的渠道必然会走向衰落。他曾说:“做就要做全国性的连锁店,像国美一样,在全国开1000家IT SmallShop,让中关村电脑城消失。”
最终,京东没有变成全国性连锁,但是,中关村的电脑城真的开始消失了。2011年6月,太平洋电脑城关闭。有人说,这是京东给挤垮的。
“大强”的连锁店一直开到2003年“非典”,生意瞬间没有了。他开始在互联网上的各种论坛里发广告帖,但是应者寥寥。直到有一天,版主说:“我知道京东,我在中关村买了三年的光盘,只有他家从来没有卖过假光盘。”一下子,应者如云。后来,有人干脆鼓动他开个网上商城,也方便大家随时购买。这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京东多媒体”变成了“京东商城”,从线下转到线上。
2004年年底,“大强”再次作出一个深具“赌性”的决定,关掉为京东提供了95%利润的12家线下连锁店,专心做线上的商城店。当时网上业务几乎不赚钱,但订单的月复合增长率达到26%,且以每年16倍的速度增长。
好运气
从此,京东走上了一条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直到今天。回头看京东商城这七年,它的高速发展正是拜中国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所赐。虽然屡次被传“资金链断裂”、“倒闭”,但“大强”与京东像中关村闯出的“小强”,打不死,越折腾越大。
“他真的很幸运。”不止一位早年就结识“大强”的人给出这样的评价。“大强”也坦诚,他的确不懂互联网,但他反驳说,不懂互联网不等于干不好互联网。
在刚开始做京东商城的两三年里,好学的“大强”经常主动找电商行业里的专业人士请教。他常感叹:“跟你们聊完,我都睡不着觉。”因为他发现自己实在是不懂电商。正因为不懂,所以,京东这些年从来没有做过出格的事,没有犯过重大的错误。2007年,京东开始陆续扩张品类,2008年开始自建物流,这些在外界看来很明智而大胆的战略决定,其实都是被美国的电商前辈亚马逊和新蛋们早已证明过的正确无误的电商必经之路。
“大强”的另一个好运气还体现在融资层面,每每资金链快要断裂的时候,总能逢凶化吉。
但是,好运并不是总能出现在同一个地方。
随着京东的高速扩张,员工人数从2004年的三十几人到2011年的上万人,对“大强”的内部管理能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大强”说:“作为一个销售额100亿的企业,你不能说一点混乱都没有,根本做不到。十八罗汉(马云的创业团队)到现在也没留下几个,也走了好几个,应该快一半了,这都很正常。”
“你有没有一个人在战斗的感觉?”有人问“大强”。
“一个人也战斗不起来,这一大摊子。”虽然“大强”嘴上这么说,但外界看到的,尤其是微博里的那个“@京东刘强东”,的确是一个人在战斗。
他做博的个人简介是:“向一切暴利行为开战!”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热门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