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荫侯朱大
2006年5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一间宿舍,英语专业的朱晓威面临毕业。看着同宿舍的同学们每天早上衣着光鲜地出去,满脸倦容地回来,他放下手中的《随园食单》,对着窗外即将远离的校园,发呆。
2011年10月5日,北京凤凰岭脚下的车耳营村,秋天的阳光照在“槐树下”的小院子里,客人走后,小院主人兼大厨朱晓威泡上一壶茶,看书、晒太阳,或者干脆关上门,背上相机,去爬山、摄影。他的微博名“槐荫侯朱大”,可以看出他多么享受田园生活。
归宿,在参天的大槐树下
“我是宿舍里唯一有砧板和刀具的人。”朱晓威爱做菜,在宿舍里是出了名的。
“大三下学期,我有一个毕了业的老乡在北京买了房子,他几乎每周都会让我去他的新房子做菜,他邀请一大堆朋友来吃。”那段日子,朱晓威第一次感受到了当主厨大干一场的快乐。而在此之前,他有的大部分是理论,以及小时候在妈妈身边帮忙时的记忆。
“我老妈很会做饭,但是她绝对不是个好老师,只知道做菜,却不告诉儿子怎么做。”也许在他老妈看来,根本不需要告诉儿子怎么做菜,因为她不会想到上完大学后的儿子会放弃可拿高薪的英语专业,窝在一个村子里当厨子。
上大学时,朱晓威收集了所有的《中国烹饪》杂志,还研究过许多谈美食的散文、小说,文学大家的作品里提到的菜单,他总会使劲琢磨一番。
有一次给朋友们做饭,想到了汪曾祺在一篇文章里谈到的扦瓜皮的做法,他决定尝试改良:把香料用开水泡一下,延长浸泡时间,让香料的味道散发得更充分。这道菜得到了朋友们的一致好评。朱晓威把做菜的方法和理论根据在网络美食版上娓娓道出,说得在理,加上独特生动的菜品图片,瞬时积累了大量的人气。
就这样过了一年快乐的日子,告别学校的时间到了。“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城市生活一直感到迷惘,一想到我要坐办公室,朝九晚五,就没有根的感觉。”他曾经想过回家乡当一个英语老师,用快乐教学的方法给应试教育中的孩子们以新生。他的这个美好理想,就在毕业前和中学老师的一席谈话中破灭了。
“很难!”那位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他,“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你的理想反倒会给你带来无尽的痛苦。”
教师之路梦断之后,朱晓威决定不再走正式的职业之路。他和朋友一合计,决定在朋友住处附近的写字楼卖盒饭。市场摸底、成本计算、菜单设计等等各个环节都准备好了,却在计划开张之时因为遭遇各种原因而不得不停止。
但是显然他并没有收心。在天津一个企业晃悠了一年后,某天他接到好朋友的电话,“车耳营村正在发展一些民俗旅游村的特色项目,我在村里租了一个四合院,你来当掌勺的兼掌柜的吧。”朱晓威一听,二话没说,直奔位于北京凤凰岭脚下的车耳营村。
一看到这个门前屋后各有一棵参天大槐树的小院,朱晓威觉得找到了归宿。两个朋友给小院儿起名也自然想到了一起:就叫“槐树下”吧。
开心,碰上知味者
十一黄金周,郊区游人如织,这也是每年槐树下生意最好的时候。中午,一拨游人走进槐树下,“你这里中午可以做饭吗?”“你们有没有预订?”“没有。”朱晓威看了一下院子里的三桌客人,说:“那不好意思,做不了。”
有人觉得他拽,不就是做生意吗,哪有客人来还拒绝的?
可更拽的还在后头呢。三桌客人中有一桌人是第一次来槐树下,随口问了一句:“老板,我们现在可以点菜了吗?”朱大从厨房走出来,慢条斯理地回答:“我们这里没有菜单。也就是说厨子做什么,你就吃什么。”
朱大的菜单在哪里?它藏在色彩斑斓的菜市场里,藏在季节轮替的自然法则里,在每日早市中自动生成。
每天早上7点,他骑上自行车,直奔北安河早市,那里所有卖菜卖肉的几乎都认识他。为了保证菜的品质,他会尽量选择自己种植自己来卖的小农户,而不是仅做二手流通的菜贩子。当然,为了招揽顾客,谁都会说自己卖的是自家种的菜,朱晓威有自己的方法:一是慢慢逛,二是慢慢看。“我买菜特别特别慢,我会一家一家比较过去,往往要等逛完了两三圈才会最后决定要哪一家的。”“当季的,新鲜的,是我采购蔬菜的最大的标准,如果有卖菜的农户给我惊喜,我就会把惊喜传递给客人,这也是当日菜单的小亮点。”
20分钟后.第一桌客人的菜上来了:蒸红薯、煮玉米、卤猪耳朵、粉蒸肉、豆腐烧鱼、香椿苗炒鸡蛋、清炒南瓜丝、白菜豆腐汤,一家五口吃得不亦乐乎,连呼美味。客人吃到差不多的时候,朱大会上来问一下:“你们的菜够了吗?”客人按照自己的量,决定是否加莱,少浪费甚至不浪费是“槐树下”的原则。
刚经营“槐树下”的时候,朱大是按照菜单做菜的厨子。但是后来他发现,对小院来说,固定菜单必然要求每天都要备齐菜单上所需的物料,这样很容易造成物料的浪费和不新鲜。而客人也未必能从一份菜单上点到厨师认为最值得推荐的东西。预订也是希望能按客人数量准备食材。一年后,有形的菜单消失,这反倒使得槐树下的口碑越传越远。
客人们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眯着眼睛可以清楚地看到朱晓威一个人在厨房忙碌的身影。他有时候一言不发,只顾埋头做菜,有时候又会兴奋地跟客人聊。“这不是我个人性情多变,而是完全取决于是否碰上了知味者。”有一次,一个客人吃完香椿苗炒鸡蛋之后,对之大加赞赏,并询问为何鸡蛋能够松软又有弹性?“一定要让鸡蛋最大限度地和空气接触,这样才会有弹性。”他愿意和来的人分享他的心得,“我的心情,都在菜里了。来的人能吃出幸福的味道,我觉得很开心。”
礼物,春天一定来看杏花
槐树下的客人中口碑相传最广的是一道卤猪耳朵。和川菜馆子给人的麻辣印象不同的是,这道菜以鲜、脆、爽口见长,除非客人有要求,朱晓威不会把菜浇上厚厚的辣油汁。
“正派的川菜,不是坊间的水煮鱼、麻辣香锅,她小巧、机灵、幽默,不乏大智慧、大出息。她性格鲜明,尚滋味,好鲜香,很少用辣椒,最多的是荆芥、茱萸等调料。一盘正统的川菜端上来,就像一个老朋友坐在你面前,她亲切、自然,既不会道貌岸然得让你肃然起敬,也不会清汤寡水得让你枯坐无言。但商业化的川菜,像浓妆艳抹的女子,经营者和食客都把麻辣这个特点放大,油越用越多,调料滥用,造成味觉退化。”
朱晓威说起川菜,态度正如他所体会的川菜精髓:亲切、自然、不乏智慧。“我是个很老派的人,尊重传统,要在有所传承的情况下创新,扎根于自己的文化和自己所喜爱的体系中,然后再向旁边的菜系或饮食文化扩散。”
槐树下开张第二年,他的父母不再反对他开店,不再反对他当厨子,不再反对他窝在农村而不去写字楼。他们从老家来到槐树下,默默给朱晓威帮忙。他们在儿子眼里,看到了生活的味道。
没有客人预订的时候,朱晓威喜欢去爬山、摄影;他会跟着村里的老人一起上山认野菜,将一些有意思的花根挖来种在院子里。还有一次,他翻过凤凰岭,误入了一个开满玫瑰的山谷,种种神奇而美妙的经历就发生在这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用心的生活中。
幸福的味道真的是可以传递的,一套槐树下《岁时记》明信片,是送给离开时的客人最好的礼物。还有那句根据季节美景由衷推荐的话:“你们春天的时候一定要来看杏花。”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热门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