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古典文学 > 佛经大全 > 十善业道经

回归本性本善__学习心得02

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2

锺茂森博士主讲

2007/4/4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档名:52-205-02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佛说十善业道经》。昨天我们简要的介绍了学习本经的一个缘起,我们用师父上人所节录的「雍正皇帝上谕」这篇文章来作为序言,来学习,也介绍了本经的经题,还有翻译者实叉难陀大师。昨天我们讲了本经的第一句,这第一句就是本经的序分。序分里面给我们表达了六种成就,「如是我闻」,「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属于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在娑竭罗龙宫」这是属于处成就,这个地方,「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这是众成就。所以,这里包括信、闻、时、主、处、众六种因缘的成就。可见得一部佛经能够弘传出来,因缘非常不容易,要六种成就都要具足。今天我们开始来学习本经的正宗分;序分就好比一篇文章的序言,正宗分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我们来看经文: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先看到这里。这是正宗分第一句话,世尊释迦牟尼佛首先开口来问龙王。在佛经里面,通常我们看到佛的弟子或者信众向佛请教一个问题,佛就予以回答。因为佛他不起心不动念,所以他不会无缘无故出来讲话,一定是有人启请。本经,世尊没有等听众的启请,首先开口说,这种情形实际上是听众因缘成熟,佛看到大众受教的因缘成熟,能够接受这个大法了,于是就不等待听众的启请,就首先开口讲话。正如《佛说阿弥陀经》里头也是没有人请问,佛也是首先开口讲。这样一种方式的教学,通常我们在本经题目上面会加一个「佛说」,是佛不问而自说。这证明佛的眼中看这一门的教学科目非常重要,不需要人来说、来问,他就要主动说了。

这一段,『尔时』是讲听经的大众,刚才介绍的总共四万人,八千大比丘众,还有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聚集在娑竭罗龙宫。就在此时,『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就告诉龙王,他说『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这句话世尊为我们讲出了六道轮回的由来。六道轮回怎么来的?正是大乘经里面所说的,一切法由心想生,是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这个说明一切众生的生活境界,都是像《华严经》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整个宇宙的本体,它现宇宙境界;识,唯识所变的识,就是心想,因为众生心里头的想法、念头不一样,因而身体造作、语言的造作、意念的造作就不一样。要知道,身口意三业,意是主宰,意业就是我们的念头,念头主宰着我们生活的环境,就是决定我们的生活环境。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我们要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好,使得社会和谐,世界和平,从哪里做起?要从内心开始下手。需要把内心当中的一切冲突、矛盾、对立把它化解,这样才能够得到和谐的世界。

不仅是我们现前的这些境界由我们的内心决定,十法界都是由心所现,识所变。众生有不一样的想法,想法里面有善的、有恶的,所以就现出有善道、有恶道。在凡夫趣里面就有六道,六道里面最高的是天,接下来的是人道,然后是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我们知道天道是什么样的心想能够造出天道?天的生活环境非常美好,衣食那绝对是我们人间没有办法想象的。天道是修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就是本经讲的十善业,要修成上品,就是说一百分你至少得打九十分,这是上品;四无量心就是讲到慈悲喜舍,这是业因。能够有这样心行的人,他来生就会到天道去。

人道第一个业因,每一道里面其实业因都非常复杂,世尊给我们说出第一个最重要的业因,在人道来讲,这业因是五戒十善。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一一婬一一、不妄语、不饮酒。十善就是本经所介绍的,身三、口四、意三,身不杀、不偷盗、不邪一一婬一一;口四,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三,不贪、不瞋、不痴。五戒十善要修才能够得人身,所以诸位得到人身要知道,过去生中修五戒十善得来的。下来阿修罗道,他也是修五戒十善、四无量心,跟天道业因相似,但是这里面有夹杂着不善,夹杂什么?好胜、争强、傲慢之心。就好像我们看到现在人做善事,他就得占头风;到寺院里面去上香,他非得要占头香;看见人家布施,他必须要布施的比别人多。这种争强好胜是感修罗道。修罗道福报很大,但是争强好胜,与天整天都是在争斗。你看人间也会有阿修罗,他们福报很大,他们爱护弱小,但是跟强的人他要跟他拼斗。

底下畜生道的业因是什么?愚痴,愚痴就是讲没有智慧,不明事理,黑白颠倒,是非不分。所以他没有办法辨别这些邪正、是非,这些真假、善恶,他内心里面犹犹豫豫,容易听信谣言。这些都是愚痴的表现,是畜生道的业因。下来饿鬼道的业因是贪心,贪得无厌,就变成饿鬼。你看贪名、贪财、贪色、贪吃、贪睡,这都是贪,财色名食睡叫地狱五条根。所以贪心,不管贪哪一条,都是在造三恶道的业因。地狱道,这是六道里面最苦的,业因是瞋恚、嫉妒,就是爱发脾气,性格暴躁,不能忍辱,常常骂人,甚至把自己父母都骂了,把佛祖都骂了,指天骂地,《太上感应篇》讲的,「呵风骂雨,怨天尤人」,这瞋恚。嫉妒,别人比我好的心里就放不下,总希望别人比我差,见到人家做好事不能生欢喜心,这是嫉妒。这些业因将来是地狱。

所以这六道,我们从这里看到,完全是自作自受,自己念头里面生什么样的心,有什么样的想法,将来就感应到哪一道去。刚才介绍的是六道的业因,十法界里面除了六道以外还有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所谓声闻、缘觉(缘觉也称辟支佛)、菩萨和佛。声闻的业因是四谛,辟支佛的业因是十二因缘,菩萨的业因是六度,佛的因是平等心。这都是我们存的念头,存的想法、看法,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错误了,我们就会堕落,如果想法、看法正确,我们就提升。所以,总是「心想异故,造业亦异」,十法界都是我们的心念所成就的。

佛说的好,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六道、十法界都是我们生活环境,正报是指我们的心,我们的心一改境界跟着改。懂得这个道理,我们的心要懂得控制它,控制念头,要往好的方向发展。起心动念要观照,看我现在造的这个念头造什么因,如果造贪瞋痴将来就是堕三恶道,所以在念头上防范。实际上我们整个宇宙,除了我们这一念心,真的没有其它的,一切的境界全在我们的用心。其实境界里面没有好丑,天和地狱其实如果用平等心去看,它们没有好丑。在佛的眼中看,在天道也是极乐世界,在地狱道也是极乐世界,为什么?因为佛是身心平等,他是清净心,所以他所在的境界就是净土,他可以到六道去度众生,但是他还是得到净土的受用。

你看蕅益大师,这是明末清初净土宗的祖师,他就说「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境就是指物质环境,缘就是指我们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人事环境没有好坏。好坏在哪里分?你自己心里面分,你分别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所以你就得那个好的、不好的受用,得不到真诚、清净、平等、觉的受用。真正把内心的执着放下,你就出六道轮回,分别放下,你就出十法界。很多人会觉得现在我的人事环境很糟糕,周围的人好像都是冤亲债主,内心里面很多的忧伤,觉得自己很不幸。这个念头转过来,这些冤亲债主是什么?都是成就我们的,成就我们布施,成就我们忍辱的,他们是佛菩萨。你要把他们当作冤亲债主,那么他们真的是你的冤亲债主,但是你念头一转过来,他们就是佛菩萨,你感恩的心就生起来,礼敬的心就生起来。所以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

当年,你看在印度释迦牟尼佛的时期,很多人见到佛,各人看到佛的感受不一样。有的人看到佛就像一个黄面比丘,没什么特别的;有的人就看到佛光明显曜,非常的殊胜;有的人看到佛就像一个黑炭。每个人看到同样都是佛,感受不一样,为什么?好丑在于心。所以佛法是一种心法,告诉我们全在我们用心不同,我们想要真正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我们要起恭敬心。对我们的老师,你把他当作佛来看,他对你的利益就是佛对你的利益。

佛去世以后有这么一个公案,有个老太太她非常虔诚,有一天她儿子去某处做生意,老太太知道那个地方可以请佛牙,所以就叫她儿子一定要把佛牙请回家,她儿子满口答应,他就去了。结果做生意太忙了,就把他妈妈的事情忘了,回到家里面,他妈妈一问,真的忘了。第二次儿子又去做生意,这妈妈又叮嘱他,你这次去一定得把佛牙请回来,非常虔诚的一个老太太。儿子心里就记着这个事,就去做生意,结果还是太忙了,又忘了。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醒悟,想起我妈妈托我请佛牙的事情我还没办,怎么办?这下我妈妈会伤心的。

走在路边,就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卖狗肉,他看到有个狗牙,他马上生出一条妙计,就把这个狗牙买回来,告诉他妈妈,说:妈,我给您请回佛牙来了。他妈妈一听,佛牙请回来了,非常兴奋、激动,马上把这个牙供到佛龛上面,虔诚礼拜。结果拜着拜着那个牙就放光,瑞相非常殊胜希有。你看看,在这位老太太眼里,这个狗牙就是佛牙,一切法由心想生,她把这个牙当作是佛牙,这对她来讲这就有佛牙的功德利益。她儿子知道这是狗牙,所以他没把它当佛牙,对她儿子来说毫无利益。同样的牙你看,对两个人完全不一样的功德利益。

这个公案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学佛,如果我们的恭敬、真诚心,像对佛经、对我们的老师,就像当年对世尊一样,那我们现在就在正法时期,就好比佛在世,不是末法时期。所以正法、末法都看你的心,有人在正法时期的时候,他对佛没有恭敬心,他就是末法时期,他就是在灭法时期。我们对师长那种恭敬之心好比对佛一样,那么师长对我们的利益就是如同佛对我们一样,一切由心所造。我们来看下一句:

【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这里是一段。佛叫着『龙王』,「龙王」是大众的代表。龙表示什么?千变万化,什么东西千变万化?实际上众生的心念千变万化。大家看看是不是?观察一下我们自己的念头,从早到晚,你看生了多少念头,是不是千变万化?一个小时里面恐怕做了很多决定,这决定改了又改,改了又改,这就是千变万化。这都是我们在妄想分别执着,如果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心就不动了,当然就不会有变化,他常住在定中。王是代表主,帝王的时代帝王是主,能够发号司令,能够号令全国,所以龙王是代表在这个多变的社会里面这些领导人。

轩宇阅读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
随时手机看书